分享

浅论武术伤科代表----少林伤科学派

 chenzehao 2010-05-15

浅论武术伤科代表----少林伤科学派

        王单一   河南中医学院针推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

摘要:中国嵩山少林寺作为天下闻名的佛教大寺院,曾几何时少林伤科曾经作为一个医学流派而著称于世,少林伤科的形成是在武术伤科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变成一棵奇葩,本文旨在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对少林伤科学派的形成发展和技术特点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以乞从中找出规律性,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做出贡献。

1. 少林伤科学派学术渊源基本阐述

唐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伤科学的第一部专著。此后伤科专著凤毛麟角,一直到宋元年间,针灸发展迅速,经络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倡导经络气血传注,才对后世跌打穴伤的诊治发展产生影响。元·危亦林发展了隋唐时期的伤科治疗方法,著《世医得效方》,总结了有关治伤手法与方剂,为中医伤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进而上述祖国伤科经验被少林伤科医者吸收变成少林伤科的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的鼎盛阶段。其时,伤科著述甚多,逐渐形成我国伤科史上两大学术流派。一派受薛已影响,强调八纲、脏腑辨证,倡导补气血、益肝肾,称为薛已平补派。一派从异远真人之说,以经络穴位为诊疗依据,循穴治伤,称为少林伤科学派。其中以明嘉靖异远真人《跌损妙方》为代表,开始形成了按经络辩证,按穴位治伤的理论体系。填补了“跌打穴伤”在伤科学中的空白,也为后世穴伤诊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人体周身气血的运行,赖于经络穴道,不同经穴部位的伤损而引起气血凝滞,必然出现不同的症状,因此应选用相应的药物。“血头论”首次将经络子午流注学说引进到伤科临床当中。异远真人用药十分灵活,不拘一格。将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法两大类。遣方用药中善用药引,全书175首方中,用药引者70余首,所用药引种类繁多。且无论内外用药,均善于使用酒作辅助剂,以酒行药力,成为真人用药的一大特色,而且这种特点还被其后的少林伤科学家较好的继承下来。异远真人首创按穴论治的先河,标志着少林伤科学派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骨伤科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少林伤科学派的开山鼻祖。

清咸丰年间(1851年),赵廷海继承明异远真人和刘伯温先生及清·江考卿等人关于以经络学位学说及学术观点,并以此为理论根据,进行治伤疗疾,著成《救伤秘旨》书中载有“十二时气血流注表”,“三十六大穴图说”,并有按不同穴位伤的治疗方药。“十二时气血流注歌”,是将气血按时辰注入某一经络,而异远真人是将气血按时辰运行到该经络或与之交汇的相应的具体穴位,可见,赵氏与真人是一脉相承。

附表:

《救伤秘旨·损伤用药论》

《正体类要·主治大法》

受伤若肠中作痛,按之不能宁者,内有瘀血,用承气汤下之。

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

在内也,用加味承气汤下之

下而仍痛,瘀血犹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调之

既下而不上,按之仍痛瘀血未尽也,用

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

按之不痛,血气伤也,用四物汤加参芪白术

若腹痛按之不痛,血气伤也,用四物汤

加参芪、白术补而和之

下而胸胁作痛,肝血伤也,四君子汤加川芎归

若下而胸胁反痛,肝血伤也,用四君、

芎、归补之

下而发热,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加当归,半夏

既下而恶言发热,气血俱伤也,用八珍

汤补之

胸胁胀满,饮食不思者肝脾气滞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枳壳

若胸腹胀满,饮食少思,肝脾气滞也,

用六君加柴胡、芎、归

咬牙发搐者,肝盛脾虚也,用蜈公散加川芎山栀钩藤天麻

若咬牙发搐肝旺脾虚也,用小柴胡汤,

川芎,山栀,天麻,钩藤

上表主要阐述跌打损伤后一些并发症的辨证论治法。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主要内容是引自《正体类要》一书。《正体类要》一书是明代著名医家薛已撰写的一部对伤损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探讨较为全面的伤科专著。在该书之前,历代医学文献对伤损论治的记载多较为零散,且缺乏理论上的阐发。所以明清以后的伤科名著,有关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以致具体立方用药几乎皆沿袭于此书。所以直至今日,该书仍被伤科界推崇为经典。认为肢体伤于外,则气血损于内。故伤损以血为先,攻瘀合度往往药到病除。书中用于损伤早期的活血理气方剂不下二十余首,对于伤后积瘀而又体实者,薛已是赞同攻下的。但薛已主张攻瘀当有法度,要有的放矢。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其主张损伤的调治应以气为主,宜取温补脾胃之法,且应重视肾命功能,兼以治肾。薛已私淑东垣,对易水学派的理论颇为推崇。认为伤损在血,耗精在气,而脾胃为生化之本,是以将东垣的脾胃论与伤损的调治结合起来,形成了治伤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推崇钱乙的补肾学说,对六味地黄丸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诸虚之不足之证,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尽述。”肾主骨,伤损及骨者,其强调以补肾为要。临诊时将治肾与治脾胃综合应用,或肝肾双补,或温补脾胃为主,兼及肾命。从上表我们看出《救伤秘旨》的作者对薛已的学术思想是赞同的,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是笔者通过分析也看出少林伤科学派在领悟薛氏思想时对脾胃注意较多,而对肾命较少注意。

2.少林伤科的形成是多因素的产物

中医伤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部份。但是少林伤科却是多因素的产儿。除了中医学理论之外,针灸经络、道教思想、气功和武术等也促进了它的形成和发展。

2.1宋朝骨伤解剖和法医学的贡献

宋朝医学分科渐趋精细,设太医局。北宋庆历年间杜杞等的《欧希范五脏图》、宋崇宁年间杨介的《存真环中图》,都是以实践为主,亲历解剖,修订的解剖学,也促进了骨伤科的发展。宋慈著《洗冤录》法医专书,较详细的记录人体骨骼结构,统一了骨骼名称,列举了许多验伤方法,对骨伤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圣济总录》将骨伤科疾病分载于“金疮门”、“伤折门”、“打扑损伤门”,如“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上述影响在少林伤科专著分门别类和少林三十六致命大穴中都可以得到验证,由于篇幅原因,此处不在赘述,可以参看笔者其它文章和专著。

2.2引经药的使用

子午流注针法是在一定时辰针刺某一特定穴位以达到开穴等目的的。与此目的适应,少林伤科一是采用手法点穴开穴解救,二是应用引经报使药以震激气血受阻之经络,疏通气血,提高疗效。较早对伤科引经药有影响的是金代的张元素,他在《医学启源》一书中对十二经脉气血的引经报使药都作了记载,如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已上十二经的药也”,之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二十五味药”、以及危氏治伤验方“清心药方”、“大紫金皮散”、《活法机要》按上、中、下三焦三部治伤法等等,都按部位、经络不同而选用相应的归经药治伤”。异远真人《跌损妙方》中的“用药歌”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发展的。明代药物学进一步发展,药物归经以及引经药的使用更加盛行,这在相当程度上沟通了子午流注针法与少林伤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后者的药物学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2. 3子午流注针法的兴盛

古典中医时间治疗学的应用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针灸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二是伤科气血穴道流注及时辰引经药;三是《伤寒论》和其它内科杂病方书中有关记载。其中前二者是主干,而子午流注针法的兴盛对少林伤科学派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有资料来看,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是少林伤科第一部相对较完整的作品。书中以“血头行走穴道歌”说明气血流注周身的时辰方位与伤科的关系,第一次记载了子午流注理论在中医伤科领域中的应用。血头行走的十二个穴道,除蟾宫外,都是处于任督二脉上。“血头行走穴道”论,就是根据手足三阳经和足少阴经皆会于督脉,以及足三阴经和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都交会于任脉经络的内在联系,再依据十二经气血传注时辰不同经络与任督脉联系密切的穴位,选择作为血头行走的穴道,由此与十二经脉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书中引用了许多针灸穴位,有些穴道名称甚至与某些针灸穴位同名同位,如百会、曲池、中脘、期门、章门、气海、关元以及肾俞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原始的少林伤科带有浓厚的子午流注针法的脱胎痕迹。

继异远真人之后,赵廷海发展了“血头行走穴道”理论,于《救伤秘旨》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十二时气血流注歌”,阐明了不同时辰气血流注的不同脏腑经络。歌诀中“寅时气血流注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子胆丑肝各定位”,是按照十二地支与脏腑经脉相配合的,其搭配顺序与《针灸大全》的十二经纳地支歌几乎完全相同。此外,书中论及穴道与经脉脏腑的相关联系,如“脑后两边属太阳、藏血穴;近耳后又属肝胆,有厥阴穴……”、“脐上水分穴属小肠胃二经……”、“左乳下一寸六分为乳根穴,属肝经”等等,这些都比异远真人更明确,带有针灸经络的色彩更加浓厚,可见是受到针灸学的极深影响。

此外,自从金代何若愚在《子午流注针经》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子午流注理论在针灸中的应用之后,明代有关这方面的著作愈来愈多,如徐凤撰写的《针灸大全》,高武汇的《针灸节要》、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明末张介宾的《类经图翼》等,都涉及到子午流注针法的问题,标志着诸家对子午流注针法的研究已趋成熟,子午流注应用理论已经较丰富,已经具备有向其它医学领域渗透扩展的基础。从时间印记对比,少林伤科的形成时期大致在明末时期,这个时期恰好是子午流注针法应用的成熟阶段,这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推测前者是后者跨学科发展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由此可见,少林伤科的形成受到了子午流注针法的影响。随着少林伤科自身的发展和针灸学的继续渗透,前者汲取后者内容的比重和份量愈来愈大,像胡廷光《陈氏秘方》中的“十二经气血流注时辰”歌诀,其经脉走向、气血流注时辰以及穴位名称,与针灸子午流注针法几无两样,足见针灸学对少林伤科的形成起到了相当的奠基作用。

2. 4历代僧医对少林伤科的形成功不可抹

古代对人们养生影响最深的宗教流派莫过于道教和佛教,其寺院之僧人常多为气功养生家。偌如武僧众多,平时练武,难免被拳、械所伤,故僧人又多兼学推拿技艺,这样,就逐渐产生了“僧医”,如异远真人、少林寺的智正和尚、了改、湛举、淳智、贞俊、贞绪以及德禅法师等。正是这些僧医在少林伤科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4.1通过“禅定”气功加深了解

如上所述,“血头行走穴道论”是少林伤科的最早期成果,其各时辰的气血流注基本上沿着任督脉的轨迹,与十二经气血流注略有不同。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除受到子午流注针法的影响外,异远真人又是如何发觉时辰气血流注方向的呢?目前解释比较趋向于通过气功养生“内求”而知。“内求”现象系指练功者能够观察到部分经络脏腑,它已被练功者大量印证和重复,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就指出:“……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观察之”。这里“内景隧道”指经络,“反观”则是静坐守神之意。佛家的“禅定”比其它功法更容易实现“内求”。禅定十分讲求任督二脉在全身经脉中的作用,练功时常注意掌握意守丹田、通督及通小周天等环节。异远真人将“血气行走”的穴道统属于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有联络的穴位上,以任督脉作为经络气血流注之交会。因此说异远真人可能是通过“禅定”养生功法体悟到时辰气血的流注变化而创立“血头行走穴道论”的。

2.4.2配合少林武术进行实践

自从唐初少林武僧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后,“少林寺”及其武术得到统治者的保护,寺曾广收学徒,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建成相应的“少林寺”,少林武功成为我国早期最强大的武术流派。这不仅为僧医提供了大量的伤病对象,而且也为这些既是养生家又是气功家,既精于武术又擅长治伤的僧医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实践和体验环境,他们练功时间充裕,医疗实践也得到保护。因此,当少林伤科形成创立之后,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进行验证,并使其得到了发展,如明代智正和尚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收集武僧验方,写成少林寺第一部医著《少林寺秘方》,民国的贞俊写成了《少林医秘珠囊》,德禅法师编写了《少林寺秘方集锦》等,使少林伤科得到传播,故狭义上可以称之为“少林寺”派。

综上所述,少林伤科是在子午流注针法已趋成熟,引经报使药颇为盛行的明代,僧医通过气功反复体验,并以少林寺为主要实践场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是伤科学自身发展的一个结果,而是法医学、针灸子午流注、药物学、养生气功学以及少林武术等发展的一个共同产物。

3. 少林伤科发展沿革

少林伤科发展的历史并不很长,从异远真人写出少林伤科的第一部代表作《跌损妙方》至今,前后大约四百多年,其中主要经历了初期的异远真人先导阶段,早期的少林寺伤科学派兴盛阶段,以及后期的散在发展阶段,这三个时期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面充实丰富了伤科子午流注学术体系的实践和理论。

3. 1异远真人先导时期

这主要指明朝中期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06~1565年),异远真人总结了唐、宋、元时期一些道人、僧人或者被称为“异人”、“下甲人”的治伤良方,将那些秘传的接骨治伤经验于《跌损妙方》中公诸于世,创立了少林伤科最早期的学术思想。异远真人主要从三方面对子午流注伤科做出贡献。第一是于书中记载了“血头行走穴道歌”,首先将子午流注的思想应用伤科学,同时阐述气血流注源头的时辰方位,间接强调了针灸经络系统,尤其是任督二脉,对伤科子午流注学术思想的影响。第二是在治法中有“穴位论治”,记载出长期经验摸索而得的全身57个伤科穴道,并根据穴道不同载方药102药。穴道论治与针灸穴位有着比较相近的治疗思维,它不但使伤科治疗趋向标准化,同时也开始对局部受伤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有所认识,为后来的引经药用于伤科中作了准备。第三是异远真人对跌打损伤都主张用行气活血散瘀法治疗,他在《跌损妙方》中说:“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后方,淤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所以书中药方多为辛、微温、辛平或甘凉等行气活血之药,如丹皮、柴胡、乳香、没药之类,正像孙应科在摹刻序中所说:“性皆平和,无远厉之品”。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少林寺派按穴治伤、平和用药之准绳。因此异远真人被认为是子午流注伤科或少林寺派的开山祖师。

3.2少林寺伤科学派兴盛时期

明末至清中晚期,一些拳术技击家相承异远真人的按穴治伤、依穴位而加减用药的治疗法而自成伤科派系,这些人既是技击家,又是僧医或跌打正骨医生。他们倚少林伤科而独具一家,又颇有著作,因此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其中,由于首先是明末清初的《陈氏秘传》载录了少林寺僧以异远真人方治伤的经验,而后江考卿、赵廷海等人的著作均尊其说,人们称之为“少林寺派”。少林寺派既然宗于异远真人,那么它也是在时辰血头流注、穴位论治和方药三方面,对子午流注伤科有所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3.2.1以十二时辰配十二脏腑经络

与异远真人“血头行走穴道”不同,少林寺派接受了更完整的针灸经络理论,对气血在十二经络脏腑中的情况作了更多的研究,如胡廷光的《伤科汇纂》辑录其祖传《陈氏秘传》中的“点穴秘要”经穴歌,不仅指出各经络气血分配的多少,同时表现十二时辰气血所流注的十二条不同经络。如前所述,赵廷海也在《救伤秘旨》中的“十二时气血流注歌”提到时辰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3.2.2提出“致命大穴论”

在穴位论治的基础上,少林寺派不仅进一步对针灸各穴位加以掌握,而且清·道光庚子年(1840)江考卿在《江氏伤科方书》中,将原异远真人的57个伤科穴道增至108个,其中分致命大穴36个,不致命小穴72个,又在三十六大穴中给出十二时所主穴位。后来赵廷海又在《救伤秘旨》中载有36大穴图说和救治方药,使“致命大穴”论更加完善。

3.2.3药物学上有所进步

少林寺派在异远真人按穴治伤、平和用药的基础上,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薛已派学术的影响,如赵廷海《救伤秘旨》中辑有《王瑞伯损伤用药论》,内附有气血辨症用药13首,强调治伤要根据机体气血情况,分别采取补气、养血、活血等不同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对三十六个致命大穴的损伤广泛使用了引经药,可见在药物学发展方面,少林寺派进一步丰富了子午流注伤科的内容。

3.3后期散在的小流派发展中、晚清以后,战事纷乱,武术气功门派日益繁多,少林寺门徒有流散各地之趋势,再加上江考卿《江氏伤科方书》和赵廷海《救伤秘旨》的问世,使子午流注技法逐渐流传于江湖跌打正骨医生手中。但是,正如《救伤秘旨》序中所说,“跌打损伤诸方,从古为技击家所秘”。它们在被交换和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有失完整,或互相混乱。另一方面,经过实践这些跌打正骨医生对子午流注伤科也有所再认识,这样不少人都提出自己的“走穴歌”、“流注歌”,时辰流注的穴道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少林伤科的小流派,如福建的太姥山僧人流派等。从民间流传的《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以及台港有关方面的资料来看,后期少林伤科没有很显著的发展,其理、法、方、药与少林寺派一脉相承,大同小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小流派多能将引经药与时辰脏腑统一联系起来,如太姥山僧人和台湾中医伤科流派等。一些小流派还有所创新,如林如高成功地运用八卦理论于子午流注伤科之中,不但精选地应用了“致命大穴”,而且将引经药更灵活地与脏腑气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反映了各地的实践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和提高。

4. 少林伤科学派学术思想浅述少林伤科学派具有显著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内伤诊断、穴道论、伤科辨证等方面。少林伤科擅长内伤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以异远真人创立之望眼治伤法最有特色。此外,尚有望指甲、脚趾、足底等辨伤轻重的经验。少林伤科倡导气血学说,以经络学说、子午流注为理论基础,创立了“血头行走穴位论”和“致命大穴论”。这种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依据,以脏腑经络、穴道部位为辨伤基础,以独特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及正骨夹缚为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少林寺伤科治疗体系。少林伤科注重对穴道、脏腑、气血、部位、脉象、生死等辩证诊断。少林伤科认为气血循行经络中,穴道是内部组织器官之间互相输通的一些特定部位,全身共有108穴,大穴36,小穴72,血头在十二时辰行走十二穴道。伤患部位与脏腑密切相关,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各部位的伤患反映特定脏腑的内伤。少林伤科注重脉学,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变化来判定伤势,推断预后,判别轻重,辨证施药。
少林伤科学派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套以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为依据,按穴治伤,按穴加减用药的独特疗法。少林点穴治伤法是在经络学说,子午流注指导下,依据“血头行走穴道”的时辰、穴道,“就其穴而点之”以致敌伤残或疗伤治病的一种独特方法。少林伤科在遣方用药方面独具特色,以异远真人“用药歌”为少林伤科治伤方药基础,歌诀中善用引经药,以使药达病所,这种以主方加引经药的配位方法,几百年来一直是少林伤科疗伤常用方法,至今仍指导临床用药。少林伤科的代表方主要有“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及在此基础上化裁而来的“十三味总方”,后者为君方,用药精炼,主理气活血,疏肝祛瘀;少林内伤急救方药有“七厘散”用于头部及损伤早期,“飞龙夺命丹”用于损伤重症,“地鳖紫金丹”用于下焦损伤及损伤后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