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客家摇篮——宁都

 华夏董氏大全 2010-05-15

  宁都县建成县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在江西东南部,东与石城县、广昌县为邻,同与瑞金市、于都县接壤,西连兴国县、永丰县,北毗乐安县、南丰县,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呈长条形状,总面积为4053平方公里。县内河流纵横,田地肥沃,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终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自古盛产粮食,素有"赣南粮仓"之美誉。据《宁都直隶州志》记载,自宋至清,有进士125人,举人413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有宁都藉古代文学家达16人。自1992年我县连续十多年全国高考居全市18县之首,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栋梁之才,再创宁都才子之乡,因此被誉为"文乡诗国"。也是赣南政治、文化、经济的重镇之一。

  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宁都县是客家人聚居和集散的中心之一。在古代,宁都有八条主要的人行道串联全县,并有大道通往福建。大批客家先民在宁都休养生息较长一个时期以后,踏上通向福建的道路,移居去福建的宁化县石壁村、长汀、上杭、永定、龙岩和广东的梅县、兴宁、长乐(今五华)、大埔、蕉岭等地,并继续播迁惠州、广州及广西的博白、陆川、桂平、平南、浦北、柳城等地,进而远徙海外。总的来说,宁都在世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客家民系早期限的摇篮。现在宁都仍是"纯客住县",客家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98%。

  这里,山奇、水碧、人美,交相辉映,古色、红色、绿色,相得益彰。有"佛教圣地"青莲古刹,道家第三十五福地翠微峰;有客家人寻根祖的古宅民居,城市人返朴归真的凌云山原始森林;有展示宁都"文乡诗国"风采的"易堂九子"遗址,再现老区"红色文化"'的"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和革命纪念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文化积淀与名胜古韵集于一处,形成独特的旅游胜地,是度假休闲的理想花园,也是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