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基本技法

 fhfal 2010-05-17

书法基本技法

作者:佚名    教育科研来 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7    更新时间:2009-04-22


    书写是涉及到指、腕、肘、肩、腰,以至全身的一系列协调的动作。要字好书法,首先必须学习执笔、运腕、用笔等方法,并且要训练正确的与姿势。
初 学者开始往往忽视这些基础训练,以为学习习以为常支只要提起笔来写就是了,甚至习非成是,觉得采用正确的书写 方法反而很别扭。这是因为年迈朱来不吞 确的书写方式,各部位的运动还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以后随着书写水平的逐步提高,渐渐就会感到不正确的书写习惯成为自已学习书法的障碍,再想纠正过来,为 时已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加强基础训练,严格要求自已,改变原来不良的书写习惯。基础训练过了关,以后的学习便可计日计日程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国为书之用笔,犹解牛之用刀,剖术之用锯。执刀无法,不能批却导 ;执锯无法,不能准绳中规;执笔无法, 不能指毫运墨,应手得心。可见执笔这重要。
至于如何执笔,由于古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每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 不同,古代书法家对执笔方法有种种的主张和方法。如有以大指和食指执笔的两指执笔法;有以大指、食指、中指执笔的三指执笔法;有不讲究指法,以拳握笔执笔 法;还有回腕法、吊臂法等等。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执笔法,都必须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做到既。所谓,就是笔管在手中要稳定,所谓使笔灵活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掌握指实掌虚,管直腕平,松紧适度,高低相宜这四项执笔要领。


一、指实掌虚

指实,即五旨齐力,力聚管 心;掌虚,即手掌空虚,形同握 卵。实践证明:指实就能和稳定;掌虚就会用笔灵活。有些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就因为不合乎上述要求:或手指分散,掌虚指不实;或形同握拳,指实掌不虚。而要 做到指实掌虚,最好采取人们常用的五字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也称五指执笔法,据说是唐陆希声传下来 的,他以按、押、钩、格、抵五字诀阐明了五指的作 用:
按,即按的意思。指用拇指的上节端按在笔管的内侧。这是拇指 向外的作用力。
押, 即约束的意思。指用食指第一节前端压在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旨内外相对配合,捏住笔管。这是食指由外币中内的作用力。
钩, 指用中指的第一节钩在笔管的左外侧。这是中指从工前侧朝掌心方推挡的作用力。
格,取挡住的意思。指用无名指指甲根部挡在笔管的右内侧,这是无名 指从掌心朝左前方推挡的作用力。
抵,即垫着、托着的意思。因为无名指力量较小,小指便抵托在它的下 面,使各方面力量平衡。这是小指给无名指的辅助作用力。
这样五个手指根据各自的生理机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对立而统一 于笔管,巧妙自然地把笔上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是以第一指节端接触笔管,这们虎口一张开,手指关节自然就会卷曲,成半握拳状而形成掌虚。掌心一空虚,筋骨肌肉 便放松了,执笔就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自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 宽。他这里虽说无定法,其实虚而宽正是指实掌虚这是一定法。实践证明五指执笔法是比 较合理的。我们在肯定它的优越性之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允分发挥这种执笔法的作用。


、管直腕平

管直,指笔管与纸面垂直;腕平,指手腕与纸面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锋正 则能够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以利用笔四面势全,八 方出锋;腕平肘则自然会提起。这样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掌竖则管直,因而强调执笔要竖掌。 其实不然,管直并不取决于掌竖。从五指执笔法的各个手指的作力点来看,五个和指在笔管的上下左右均匀布点,四面八方平衡用力,这样自然将笔官执得竖直。如 果将手掌竖起来,腕部肌肉便受到牵制,处于紧张僵硬状态,既容易疲劳,又不便于运腕,尤其是写大点的字,更加感 到不便当;倘若站着写掌则根本无法竖起 来。因此我们认为,和不一定要掌竖,而以掌面同纸面成45.夹角为宜。为了便于掌扫这一要领,可先将右臂松驰,垂身侧,手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并保持原 样,抬至桌面书写位置,然后,左手再将毛笔递给右手,按五字执笔法的要求执住。(并非每次执笔都要这样做)这样和,顺其自然,轻松如意。


三、松紧适度

执笔要不松不紧,灵活掌握。一般情况是:写大字或初学写字执笔宜紧 些,但也不能过松过紧。执笔过松,运笔无力;执笔过紧,指死腕僵,转换不灵,甚至发抖。张旭给颜真卿传受笔法说: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世传王献之幼年练字,共 父王羲之从身向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竟没有抽动,因而得到他亲的称赞。不少人常以这个故事,作为传授笔法的要诀;也有些仿效此法以检验自已执笔的松紧程 度,实不足取。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如果执笔真的紧到了如此地步,怎好动笔写字?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 不能书也。(苏轼《论书》)


四、 高低相宜

执笔高低可根据字的大小和不同字体灵活掌握,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 般说,写大字宜高些,写小字宜低些;写行草书宜高些,写楷书宜低些。总之,高则沉着;但太高影响力度,太低使转笨拙。所以不宜执得太高,拿着笔管顶端写字 的方法,不可采用;也不可执和太低,无名指着力点以下的笔杆长度,应在一寸上。


姿

    学书如学拳,开始就就要训练规范的姿势。如果书写姿势不得法,不仅会影响写字,还会妨碍身体健康。因为汉字形体的特点是横平竖直、撇捺对称、重心平稳、结 构端正,只有身正、头正,才能心正笔正,笔正字正;写字必须凝 神静气、全身力到,只有姿势得汉,写字时才能做到精神贯注、气血贯通、力达笔端,如同打太极拳一样,有益于身体健康。有的同学以前不注意写字姿势,使不正 确的书姿势,使不正确书写姿势形成了习惯,现在要下决心纠下过来。
写字的姿势主要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种:即坐式立式。一般中小字取坐式;写大字四寸的字取立 式。
    坐式是坐在桌前,将纸平铺在桌面上书写。其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头正:就是颈脖正直,头面端正,微视纸面;不可歪头歪脑,左顾右盼。这样视线集中于纸面,可避免产生视觉错误。
身 直:就是身子坐得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不可弯曲腰背或胸部紧靠桌沿,妨碍呼吸。这样上身稳定,精神抖擞,呼吸通畅,不疲劳。
臂 开:就是两肩齐平,两臂自然张开,胸部舒展,以左手按张,右手执笔。左手要随时调整纸的信置,以保持右手在固定位置 书写;有能一直按纸不支,让右手愈写愈 偏;也不可将左手随意摆放,使左右失去平猛然衡。
足安:就是小腿松弛,自然分开,两脚平放地上,脚掌着地与臀部成三 个支点,共同维持上身的稳定。不可两腿交叉或任意伸缩。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咏执笔图》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 半两足安。可见只有足安,才好集中精力写字。
    立式书写又有两种姿势:立式俯写和立式书壁。
    立式俯写是站在桌前,将纸平铺在桌上书写。其要领是:足稳、身躬、头俯、臂悬。即两脚自然分开,左脚稍 前,站立平稳;上身微躬;头部前倾,俯视纸面;左手扶桌,右手悬臂书写。这样四肢舒展,无拘无束,横竖撇捺, 皆可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立式书壁,即将纸竖挂在墙壁上站在壁前书写。其书写要领和俯写式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因为面壁而书,为了视觉正确,要求面部墙面始厅持平行,这全靠两腿屈 伸来调节。再说书壁时,要准确掌握濡墨量,如果濡墨多了,墨汁就会滴下来。由于书壁能更好地训练运腕用墨技巧,故米芾也主张:入学之法,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悬手书壁是教师反书的 一项基本功,师范生学习书法,平时要不意识地作书壁训练。





    运腕即腕法,就是以指和,运用腕力写字的方法。
初学写字,往往手腕僵硬,以指运笔,写了大半天,手腕仍麻木不仁, 毫无酸痛之感。宁姜夔在《续书谱》中针对这一 病明确地指出了指与腕的分工: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 和,这在手,手不主地驼,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因指的力量有限,写字主要支用腕力。手腕介于手掌与和臂之间,起支配指掌的关键作用。换名话说,手 指只能在手腕腕力遒时字始工
写字时,手腕必须随着运笔的提按、转折、轻重、徐疾相应地作上下、 前后、左右等运动。一般说,写大字,运动幅度就大;写小字,运动幅度就小。因此,前人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运腕方法。
    一、枕腕法:写字时,手腕微桌面,或用左手掌背垫在右腕下。这种方法,运动轴心在沈上,运动幅度小,腕力受到限制,只能用于写小字。

    二、提腕法:右臂肘部接触桌面,将腕部提起。这种方法,运动的轴心移到肘上,运转的幅度较大,但运动仍受牵制,只适合写中字。
    三、悬腕法:也称悬肘法。即写字时,腕平肘悬,手臂完全离开桌面。这种方法,因为运动的轴心转移到肩上,自然运动幅度更大,腕力不受任何牵制,运动自如, 适应写大字和行草字。
悬腕写字是学习书法的一项基本功,初学书法即应学习悬腕法。刚学悬腕,很不习惯,整个手臂都很紧 张,容易疲劳。应该使肌肉尽量放松,排除各种造成肌肉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位作家谈自己以前学习拉提琴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一此启示: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量蓄聚到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臂传到握弓的手 指,最终,力量落到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 不好找,说也难说清,看也难看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去领悟。而学拉提琴跟我们学书法 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书同样要求:下笔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只有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杆才能达于毫端,送 于纸上,透于纸背。悬腕的作用,显然也是排除防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的障碍。因此,我们一定要苦练这一基本功,努力掌握悬腕法。
运 腕还必须注意利用左腕的作用。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说:今人但知作书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须从左腕出。写字时,应两臂张开,右手执笔,左手同进按住纸角,使左右和平衡均匀。这样们右腕与莽腕相配合,就更 加灵活得劲。




    有了执笔运腕的基本功,又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求掌握用笔的方法。 用笔,也称运笔或笔法。广义的用笔,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运腕、用笔;狭义的用笔,只指 任何点画用笔的法则;显然,我们这里是取用笔的狭义。
    初学者往往凭着写钢笔字的经验来写毛笔字,用笔直来直去,不讲究轻重、缓急、藏锋、露锋,写出来的字就象木棒搭起来的,(附图50)这就是不懂得用笔的结 果。可见笔是书法学习中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赵孟 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兰亭十三跋》)因为书法的点画形体都是直接由用笔而产生的,学会了用笔,也就掌握了书法的关 键。
前人关于用笔的论述颇多,但有的说得玄虚。其实用笔只不过是控制点画线条的手段,用笔训练是培养对笔毫的驾驭能 力,我们只要通过下列对用笔的分析,就会明白用笔并不象古人所说的那样深莫测。


一、起笔 行笔 收笔:

    起笔、行笔、收笔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即一波三折。所谓逆入,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 要诀。
起笔要逆入,即逆锋起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也就是横画竖着下笔,竖画横着下笔,即使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 应该凌空取逆势落笔。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这样用笔格外有力。书法最忌顺笔平拖,直来直去。
行笔 要涩行,即是书写者人为地制造 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克服这种力量而前行。古人把这样笔法形象地比喻为屋漏痕。如果锋浮纸面,信是过,则墨不入纸,点画流滑无力。
收笔 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也就 是下垂而上缩,右往而左收,即使收笔时露锋,也应控制住笔锋,毫不松懈,力达笔端。


二、提笔 按笔:

    提笔,就是笔锋提起,但不离开纸面,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细匀。
按 笔,与提笔相反,就是笔锋按下,使墨下注入纸写出来的点画粗浓。
提、按是笔锋的上下纵面运动。用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 才按便提。这种提按变化是迅速连贯,交替进行的,动作非常微妙。笔锋的转换、调整,点画的轻重、粗细都靠提按的配合作用。运用好提按笔法,写出来的点画轻 重分明,活跃生神,节奏感强,富有情感。书法最忌平按直曳,轻重不分,生硬呆板。


三、转笔、折笔:
    转笔,不是转动笔管,而是指笔锋作横面旋转运动 。在起笔、收笔或行笔的转折处,笔不停驻,用力均匀、顺势转锋,写出没有方折棱角的圆浑点画。 折锋同转锋的运动形式差不多,只是在 起笔、收笔或行笔的转折处,要顿笔折锋,写出方整刚劲,锋芒棱角的点画。
转笔、折笔是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两种旋转运动形式。转以成圆折以成方:转锋成圆笔,折锋成方 笔。圆笔点画不露棱角;方笔点画方正,棱角分明;两者都是书法在外形上呈现的基本形状,也是区别书法风格的重要特征。姜《续书谱》说: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斯为妙矣。用笔须有转折之妙,点笔当以方圆兼备为佳。


四、疾笔 迟笔:

    书写决不可有是一种机械的匀速运动,用笔有快有慢。疾笔、迟笔即是指笔锋运动的速度。不同的行笔速度写出来的点画效果也不一样,疾笔有挥戈斫阵了势,迟笔 有紧战行之态。不过行笔快慢是相对而存在的,其速度要以点画、字体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写撇比捺快些,写横较竖要慢些。写隶书比篆书快些,写楷 书较写行草书要慢些。行笔的快慢要掌握分寸,灵活运用,祝允明说:用笔不可太迟,迟则缓慢 无神气;不可太疾,疾则恐窘步而失势。(转引自《书法研究》)初练书法最好宁迟毋速,否则欲速则不达


五、中锋 侧锋

    中锋,也称正锋,是指毫尖处于点画中心的一种运动形式。中锋行笔,管直锋正,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墨汁均匀渗开写出来的点画圆润结实,具有立体感,古人所谓似锥画沙即是对此形象的比喻。篆 书、楷书多用这种笔法。
侧锋,有的人也称之为偏锋,指落笔时以侧取势,笔锋斜铺于纸上的一种 运动形式。行笔时或由侧而归中,或由中而转侧,或一侧到底,这样写出来的点画跌宕多姿,富有变化,行草作品中常见这种笔法。
中 锋、侧锋是互相依赖而并存的两种基本笔法,没有侧锋,也就无所谓中锋。但历来多强调中锋,力 避侧锋,有的甚至要求笔笔中锋,并把侧锋看成败笔。可是在实际用笔过程 中,往往难于达到这样的要求,特别是行笔速度较快的行草书更不易做到这一点。再从书写效果来看,纵观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其耐人寻味往往正在于中锋、侧锋 的对比运用(附图55)。因而我们觉得过份强调中锋而完全排斥侧锋,未免失于偏颇。商承祚教授也认为:强调中锋这禁区,应予打破。(《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 的一点体会》)


六、藏锋 露锋:

    藏锋,就是写出的点画,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笔锋包藏在点画之中,即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笔正则锋藏,藏锋用笔须注意笔管要 正。藏锋以包其气,给人以精神内含的感 觉。
露锋,是指写出的点画,笔锋外露,如撇、捺、钩、提等笔画的收笔处均露锋。露锋还用来显示了 画和行款之间的呼应关系。露锋以纵其神,给人一种精神显露的感 觉。
姜夔《续书谱》说: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 持重,不欲深藏圭角(玉器的楞角),藏则体不精神。说明藏锋、露锋要运用得法,该藏则藏,该露则露,藏得巧妙,露得恰当。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圆转刚劲, 饱满生神。
从上各种用笔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笔实际上是写字时使笔锋锥体在纸上作各种运动。如果从运动原理 来分析,这种运动同自然界任何物体自由运动一样,不外乎旋转、平行运动、上下运动等基本形式。然而在实际书写中,同任何物体的复杂运动一样,这种孤立的基 本运动很少出现,一般都是由两种或三种基本运动组合成的复合运动。正如沈尹默先生说的:线条厅有粗细、浓淡、 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这就给用和训练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初学者在进行练习时,各个用笔动作是孤立的,往往 按笔又忘了转折,一转折又忘了得笔。 就象初学游泳,动手便忘了动腿,手足协调了,却又忘记了抬头换气。困此,初学用笔,可先孤立地做些单一的基本运动练习,然后将这些笔法运动结合起来,使笔 法逐渐丰富。
    正是由于笔法运动的这种复杂性,才点画线条姿态千变万化。王羲之《书论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这里所说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虽则两两相对,却又相互相成,交相为用。如果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就能写出有力感、动感、情感的点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