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摄影在线__愈探索愈敏锐之2

 dudushu1019 2010-05-23
愈探索愈敏锐
 
10-05-20 17:02:11 《数码摄影》      ctulin   加入收藏夹   发送给好友
 
从重视技法到大象无形的转变
   
宋刚明曾对摄影技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可以放一手漂亮的黑白、彩色照片,可以做各种传统的暗房特技,可以熟练地使用8X1D、4X5、中画幅等各种相机,对各种滤镜的特性都了如指掌,并能进行各种特技摄影。但他现在排斥一切技法,他的镜头连UV镜都不加,他认为所有的滤镜都是以损失影像品质为代价的。他现在拍照很少调整,基本一次完成,而且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现在拍照基本只用P档。
    P档拍摄为很多专业人士所不齿。宋刚明却认为一切操控不过是为了获得一张成功的影像,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合适的技术,P档就是最适合抓拍的技术。他过去抓拍主要用A档,在实践中他发现,P档模式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很成熟,几乎猜得着摄影人的心思,对于光线变化复杂,机会稍纵既逝的街头抓拍,能果决地按下快门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能用M档抓拍那才叫技术,他认为用M档抓拍就好比在城里开车用手动档,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对技术深度的理解,使宋刚明娴熟地运用相机快速抓抡的能力,达到了让人惊讶的地步,他拍照时像一闲人在快步前行,相机起落间,常常是没见他单相机,他已完成了拍摄,这让我随行采访抓拍花絮很是困难。他几乎是用直觉在拍照,举机就拍,他认为必需把摄影技巧变成艺术直觉,才能不失时机的拍到好照片。这也是他一直推崇街拍用P档的原因,他认为不要被技术纠缠,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对现在的数码摄影,一切技术都可以交给相机去完成。
   
 严谨的治学精神
   
宋刚明不只拍照严谨,讲究品质,对理论,也是刨根究底,绝不马虎,比如对如日中天的纪实摄影,他认为从分类学角度来分析不准确,而主张用人文摄影来定义现在流行的“纪实”叫法,因为纪实作为分类,无法界定边界,摄影的就是纪实的,叫大了。分类学有一个铁律,就是子分类不能大于、等于母分类,凭什么你拍个人是纪实.而我拍棵树就不是纪实?他认为目前好的纪实作品就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作品,不如就把纪实摄影改成人文摄影。这样在定义上也很明确,不像纪实摄影定义都写不清楚。
    他给人文摄影下的定义是:  “人文摄影是关于人的摄影,是用摄影手段·向人解说人’。是生活着的人、人性、人的历史、人所感知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写照。是用看得见的影像,传达看不见的思想。”明确。明了。
    宋刚明是一个敢向权威发起挑战的人,他认为在学术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我应该尊重你的人格,但我可以挑战你的观点”  。他认为要把学术之争和人格抵毁分开,不要一听不同意见就跳。所有的教科书都认为成像平面
越平越好,传统影像是一个物理吻合系统.而数码摄影是一个物理不吻合系统,所以边沿成像不好,而宋刚明经过求证,发现这是一个理论错误。传统摄影就是一个物理不吻合系统,是他第一个颠覆性地提出理想的成像平面应是
个半球型,而过去各相机厂为改变边缘成像都是从镜头入手,这为他发明U型影像传感器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他的U型影像传感器得以生产,将使真正达到完美影像成为可能。
   
大师风格与匠人手法并举的教学方式
  
在谈及教学导向时,他表示”艺术还是市场”一直是令他纠结的事情,他得为他的学生将来的生存考虑,但又不想把他们教成一个摄影匠。他希望在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在教学中,他规定摄影史是必修课,
而且他亲自讲,他会给学生放映大量的大师作品,分析解构,为的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是流传千古的作品,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该拍怎样的照片。
    他的教学是研讨式的,  书上有的多不讲,讲的都是书本外的,很多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听他的课是愉快的,学生散坐在他的工作室,可以喝茶,讨论。他的课也是到课率最高的,常常有其它专业和外校的学生来听课。他认为只有热爱摄影,才可能学好摄影,他的摄影课幽默风趣,常常引起哄堂大笑。
    入校新生的第一学期,他会带学生进行大量的抓拍训练,认识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摄影。他认为影像无处不在,不要非到所谓出片的地方再拍照,要求学生养成随时拍照,出门就拍照的习惯。他的学生实训课就是学院旁的一条普通的街道,训练学生在最不易看出意义的街头,拍出有意义的照片来,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摄影的领悟力和对相机的把握能力。
    然后再教他们技术技巧,用摄影谋生的手段。他把这形容为”先教会他们大师风格,再学匠人手法”,是先爬到山顶,再往下滑。他发现这样的训练比一步步往山上攻有效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把人教成了一个”匠”,就再难往上发展了。因为摄影是在几百分之一秒内做出判断,手法一但形成,很难改变,学成了”匠”,一辈子就可能是个“匠“。他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就在国际、国内各种展览上得奖,展出作品,第二年的商业摄影教学,他基本不手把手教,而是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要求学生成为有独立精神,能担当的摄影师,拿起什么器材都会用,拿起什么题材都能拍。
   
好作品是20年后由别人来定义的
   
宋刚明认为看作品的好坏,要看作品是只管一天还是多年后仍有吸引力,一些轰动性的新闻照片,往往过后就被人忘掉了,他一直以来的选片标准是20年后仍有人愿意看。他认为作品好坏不能以作品是否获奖来衡量,特别是一些哄抬上去的作品。时间很无情,它并不管你当下是多么的牛气,它会挤出一切泡沫。
    基于这种认识,近五年时间,宋刚明已很少拍那些有轰动性的事件和另类题材,不再拍迎合获奖类的作品,而是专注于街头平常影像的抓拍,因为他认为越普通,越大众,越接近社会的真实,也就越接近永恒。他要告诉后人一个真实的当下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