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爱饥渴症

 crzlisa 2010-05-24

父爱饥渴症 编辑词条 创建词条

父爱饥渴症是指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表面看来这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

目录

[显示全部]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父爱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哈尔滨市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

  据《家庭保健报》报道,曲伟杰介绍说,表面看来这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曲伟杰认为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

  曲校长提醒家长,防止男孩患“父爱饥渴症”,为人父母者要对男孩的性别教育引起重视,尽可能创造条件,给足父子共处的时间。当男孩儿表现出过度恋母倾向时,母亲切不可以认为是什么好事,要适当培养孩子坚强、大度的男孩子气概。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人格发育已经出现病态行为,应尽快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调整,切不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病理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 父亲思想观念的问题导致孩子父爱缺少

  第一类:工作狂型父亲

  为数很多的父亲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与心智成熟而健全的男人有数千小时的接触交往。而今,男孩社会化的环境特别不佳, 他不能在一个健全的男人身边学习做男人,而只能长期接受女性化熏陶,特别是幼儿期,在幼儿园绝大多数接受女教师的教育,回到家里则和妈妈相处甚多。最糟糕的情况是,男孩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丧失了价值感,失去了向外拓展的能力。专家强调,在男孩5岁以后,应该更多地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让他把父亲当作本性别的典型代表,从父亲那里学到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举止神态,从而使他将来成为一个被社会所认同的男人。

  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放纵或吸毒。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可以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父爱是帮助男孩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

  第二类:对自己父亲的角色认识不够

  日常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将养育孩子的责任固定在母亲身上,父亲这一角色往往被忽视。自然而然地,父亲觉得自己许多事情不懂,也做不了,随之便放弃了与孩子的互动。结果给孩子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小彬的的嘴里经常听到的是妈妈、姥姥如何如何,很少提到她爸爸。她特别成熟,尤其是她的语言方面。最近我们班兴起了来幼儿园“过生日热”,于是她又羡慕又不敢来,在一次午餐时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我明天过生日就不来幼儿园了”,我说“那老师提前祝你生日快乐!”“老师,你快别这样,我可不用……”,她随即回答到。还有一次,小朋友观察起我的鞋子来了,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像面包、有的说像石头、有的说像小汽车,我有意问了小彬,她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老师,你的鞋不论是颜色还是款式都确实太难看了。”可是她的另一面却是如下情形:每天早上自己不敢独立去搬椅子放书包,总是姥姥必须为她弄好一切,她便让坐哪就坐哪。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大家排队梳头,有人挤在她前面她不敢吭声、有人把她推开她就默默地站到一边……我曾介入过,但无济于事。她不敢主动去和别人接触,别人也不喜欢和她玩。

  一个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其智力较发达,智商也较高。

  在一次“认识道路标志”的社会活动中,当出现一个禁止停车的标志老师开始提问时,大家变得很安静。突然小禹站了起来,他声音洪亮地回答到:“老师,我知道——这是禁止停车标志。我爸爸带我去参加车友聚会的时候我见过的。”说完特别自豪的坐下了。

  由此可见,尽管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和与孩子接触的时间相对母亲较少,但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是母亲无可替代的,这种由男性特质所给予的影响将会使孩子(无论男孩或女孩)终身受益。

  (二)与老人同住导致孩子父爱的缺乏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依赖小动物、小玩具,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抑郁。另外,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或者由于隔代亲的关系,孩子所受关怀过多,往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老人就马上给予满足。这样会使孩子缺乏表达机会,最后产生自闭,进而产生抑郁。这种情况下的父母们要警醒,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与互动。
  二、特殊家庭导致孩子父爱的缺失

  (一)家庭生活不太协调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经常争吵,或成员间不平等。有的受到压抑、歧视,形成情绪对立、冷漠与疏远的家庭气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经常情绪不定、紧张和压抑,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胆怯、退缩、情绪不稳定等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如:明明小朋友的几篇画图日记,摘录如下:

  第一篇:画面上画着两只大手和一只小手。(“星期天,总是妈妈带着我去玩,我想让爸爸和我们一起去玩”。)

  第二篇:画面上画着两个中间用绳系着的小铃铛。(“这是两个小铃铛,一边拴我,一边拴爸爸,当他晚上走的时候,我就能听见。”)

  第三篇:画的正中间画着一个大怪物,整个画面全涂成黑色。(“妈妈天天上夜班,爸爸也不陪我,半夜醒来,因为“怕鬼”就再也睡不着了。”)

  这是一个刚满六岁孩子深沉的心底感受。

  家庭是幼儿接触、观察、获取知识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教师”。我们不可忽视“家庭环境”这一丰富资源。

  (二)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等情感问题给儿童带来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导致儿童缺少关爱、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甚至悲观厌世,危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幼儿期,家庭离异一般孩子较小通常由女方抚养,无形中孩子的父爱极度缺失。

  心理专家称,孩子缺少关怀,或者获得的关怀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主要来源于孩子童年的精神创伤。

  小英的父母离异了,她跟着妈妈过。有一天,爸爸来幼儿园看完她要走了,他恋恋不舍的看着爸爸,接着又跑过去搂住爸爸不放手……直到爸爸走了很远了,她还大声喊到:“爸爸,你要常来我家做客啊……”这是一句及其心酸的心底呼喊。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问起她爸爸的情况,她的回答更令我吃惊。我说:“爸爸现在和你和妈妈一块住吗?”她说:“男人怎么能和女人们一起住呢?羞死了,羞死了……”(她和妈妈、姥姥一起住)。她每天早上来幼儿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挑座位,“×××是男孩,×××有鼻涕,×××长得太小了,×××太能说话了,×××的衣服不漂亮……”很长很长时间都不能入座。

  (三)特殊的抚爱

  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小铎的父母正在办理离婚手续,父母因为房子对孩子争执不下。暂跟妈妈住在一起,进而爸爸探视就成了一大问题。有一天,爸爸来幼儿园看他,正值我们课间操活动时间,他远远地看见了可是畏畏缩缩不敢过去,只悄悄地走近我身边,用很低的声音告诉我:“老师,我爸爸又来了……”,我俯下身,也用很小的声音问他:“你喜欢让爸爸来看你吗?”,他点点头。于是我带着他去见了他的爸爸,可是事情结束后的一句话让我伫立在那许久。他说:“老师,今天爸爸来看我你千万别告诉妈妈和姥姥啊……”

  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妈妈们宽容一点,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父亲不仅给孩子传递期望、爱和教育,更重要的应为孩子提供最有效的教育和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父亲角色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人父亲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胜任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角色。 言传身教,多与孩子在一起游戏、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承认孩子的爱好和感受,分享孩子的兴趣和快乐,甚至癖好。

  (1)父亲是孩子的玩伴

  一般而言,母亲更多的是以关爱、照管说教的方式陪伴孩子,即使是玩,也只是做一些传统的、安静的、缺少变化的游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孩子对于什么事情找妈妈,什么事情找爸爸分得很清楚。一旦孩子有父亲带着,便会做出某些大胆的、超出常规的举动来。而且,当孩子想玩的时候,也会去找爸爸,此时的爸爸成了孩子的玩耍伙伴。这种父子间的互动对孩子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玩耍本身。

  (2)父亲是孩子的榜样

  父亲自身具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敢于冒险、富有进取心等,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都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模仿。孩子常常会和同伴比较自己的爸爸,并以“我爸爸……”而自豪,在夸奖爸爸的同时,仿佛自己就跟爸爸一样似的。

  (3)父亲帮助孩子认同性别角色

  当年幼的孩子在寻求依恋对象时,男孩会更多地依恋母亲,女孩则更多地依恋父亲。在此期间,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将会有助于他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且灵活的理解。与此同时,孩子也将自己认同为男孩或女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会受到削弱。

  (4)父亲造就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

  男性和女性与身俱来的特征,决定了对孩子的差异性。重要的是父亲如何扬自己所长,适时、有效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势利导地去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平衡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往往优势于母亲。

  父亲应发挥好自己角色的强项,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使用多种材料,积极探索多样活动,培养好孩子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专家建议[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海大学幸福研究推广研究中心,对家庭环境与孩子的成长进行长期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家庭环境法则》一书,对家长如何改善家庭环境以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参考价值。

  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孩子生长于批评中,便学会评论人;孩子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孩子生长于恐惧中,便会产生焦虑情绪;孩子生长于无助中,便会为自己抱憾;孩子生长于荒唐中,便觉得羞愧;孩子生长于羞辱中,便产生了罪恶感。孩子生长于鼓励中,便学会了自信;孩子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孩子生长于赞美中,便学会欣赏;孩子生长于接纳中,便学会爱人;孩子生长于安全中,他将充满自信;孩子生长于友爱中,他将充满快乐。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细雨润物。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修身养性,起到榜样作用;必须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教育水平;必须团结和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疾病防治 [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3年后,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看到儿子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这是由于婴幼儿长期缺少父爱所表现的特有症状。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

  研究表明,与母爱相比,父爱对孩子智力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

  另外,父爱的教育作用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给孩子潜移默化地树立一种群体意识,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父爱绝不是母爱所能代替的。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做的大量调查表明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存在,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其意义在于使孩子有一种心理寄托,获得安全感,正常健康地成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母爱,又需要父爱。孩子渴望父爱同渴望母爱一样。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极其重要,其中父母是两股主要力量,因性别角色、分工的不同,这两股力量的作用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相比母亲,父亲往往是深沉而宽厚的,更愿意也更能够给孩子以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男孩与父亲在一起,能培养对周围的安全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锻炼面对困难时的胆量和意志。由此可见,强化父爱在培养孩子的健全心理,使男孩真正成为男子汉方面的作用有何等重要。这一作用正是母爱不能替代的。因此,不管你这个父亲有多忙,都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只有家庭中父爱和母爱两股力量调适平衡、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造就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

  其次,父亲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必须注意技巧和策略。因为儿子与父亲是“天生的仇人”,所以父子之间沟通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切忌直白、粗鲁,以致适得其反。比如,父亲可以通过与儿子一起做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在游戏中观察、沟通;或者父亲可以培养儿子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在这些兴趣爱好中的共同参与可以很好地进行父子沟通。

  最后,一旦出现父子沟通问题或者是“父爱饥渴症”,建议,最好是及时地请教心理专家,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治疗。

  1.要学会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要协助妻子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穿脱衣服。

  2.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一有机会便带领孩子到公园、郊外游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伙伴常和孩子玩耍,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归真返朴”,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4.让孩子精神宽松愉快在家里,不要强行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不吵不闹;不能因工作忙而厌烦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就向孩子发脾气。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让孩子精神宽松愉快。

  总之,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也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亲应热爱自己的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