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父爱

 仰羊 2019-01-22
编者按:2019年5月8日——12日,中国萨提亚国际会议将在西安爱琴海酒店召开,为了表示对家庭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一钧教授原创写了一篇文章阐述父亲这个角色对家庭的影响。目前,家和萨提亚学院正邀请陈老师参与明年的大会,敬请期待。



一、父亲在家庭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关于父亲应当在孩子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全世界都人们现在都似乎更为困惑了。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父亲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缺位(据2006年的人口统计。23%的儿童在其18岁之前不与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起生活,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在网上搜索到有许多信息在致力于教育、鼓励和支持男人抚养孩子,担当好父亲的角色。

许多电视节目和卡通片中,父亲被描述为一个傻呆呆的男人,这又误导了许多年轻人,使他们认为只有母亲抚养孩子才可靠,父亲是没用的。


社会学家解释说,造成这种舆论倾向的根源在于社会政策、就业形势、性别歧视等社会因素。现在,人们在深刻地反思关于父亲的角色与责任这一涉及孩子权益的重要问题。孩子需要父亲和母亲双方的关爱与抚养。这一观点如今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不缺少父爱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成熟得更充分和全面,这已被近年来的多项科学研究所证明。


那么,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应当做些什么呢?研究者们提出如下的实际建议:


1.全面接纳做父亲的责任。当你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时,你就是终生的父亲。父亲对责任的担当可以使他变得自信与成熟;否则他就将感到耻辱与悔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是男人的权利。


2,陪孩子过童年。科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和初生婴儿,面对父亲的反应与面对母亲的

反应也是不同的。孩子需要父亲的抚摸、拥抱、亲吻,从中获得的安全感、舒适感与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同样有益。婴儿与父母建立的亲情纽带是其一生与父母关系的基础。孩子大一点,需要与父亲嬉戏,交谈,从而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并让他们感受到父亲对他们的重视、关爱。这样的男孩女孩不仅会成长的更为健康,而且更有希望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获得幸福与成就。


3.与孩子的母亲保持尊重与悦纳的情感。孩子既爱妈妈,也爱爸爸。所以,爸爸妈妈之间保持尊重与悦纳的爱情关怀,极大地惠及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最怕面对的情景是其所爱的父母双方争吵和分离,他们难以承受在父母之间被撕扯的痛苦。


4.对孩子要奖惩分明。对孩子要宽严有度。既不能过分严厉,又不能放纵孩子。自动为孩子立界限,遵守了要奖励,违犯了要惩罚。是孩子自动养成懂规矩、守纪律的习惯。


5.做一个成年人角色的榜样。男孩女孩都需要知道一个成年男人应当是什么样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父亲,看他是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应对压力与挫折,怎样履行义务。怎么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又怎样尊重别人的人格。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而女孩子如果在一个表现得体的父亲身边长大,她将来寻找配偶时多半会以父亲为楷模,接纳一个像父亲那样优秀的男人。这样的父亲,也会因孩子受益而感到自豪。

  

二、父爱饥渴症——男人的隐患

工业革命对个人生活的冲击是巨大的。接受了“工业化”洗礼的父亲一改昔日的面貌:他不再朴实温和、从容坦然;他与疏离、孤独、焦虑甚至暴戾结下了不解之缘。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男人承袭和强化着“工业化”男人的特点。他们“化”得越彻底,离女人和孩子也就越远。男孩在其到达青春期时,表现出烦躁不安,厌恶父亲,因为他内心充满了得不到父爱的失落与凄苦。当他终于长大,变成父亲那样的男人时,便时而自责,时而伤感,但他并不明白自己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何如此孤单。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偿的办法,包括性放纵、酗酒、暴力甚至铤而走险。有位西方男性学者罗伯特·布赖把男人的这种隐患称为“父爱饥渴症”,委实耐人寻味。

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他渴望一位强健而富于幽默感的、粗犷而温和的、自信而又谦虚的、智慧而又厚道的男人在他身边,向他注入真正的“男人气”。男孩需要每天数小时而不是几分钟与父亲呆在一起,从而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他在与父亲嬉戏玩耍之中,学会欢笑、豁达、乐观。总之,他从一个男人那里学会做男人。

对青春期孩子心理与行为表现的研究表明,“父爱饥渴”的女孩容易与一个貌似成熟的男孩或男人“坠入情网”,其实她是在寻找一个“替代父亲”;而“父爱饥渴”的男孩。则往往表现出孤僻,沉闷;内心的失落与不满使他容易发怒,或沉溺于烟酒,甚至纵欲。

在男性心理学中,“渴望男子气”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走向健康之路的起点。可以说,大多数男人,在他们40岁之前,基本上是在女人的呵护下成长的:先是他的母亲,然后是女友,进而是妻子。40岁以后,似乎仍没有可供男人成长的真实男性世界,因为他在外边看到的,统统是些“扮演”着某种角色的男人,而不是真实生活中的男子汉;他只能看见一个又一个行动着的男人“形体”,而无法观察与体悟男人的内心。久而久之,男人就仅仅习惯于模仿形体,而无法充实内心了。这是男人的悲哀,也是女人对男人的“不解风情”。因为,男人即使对他钟爱的女人,也多半只会欣赏她的形体,而不懂得珍爱她的内心。真的,如果一个男人就连同类的心都不曾洞察过、感受过,他又从哪里学会去给予作为异类的女友和妻子所需求的体贴、抚慰和柔情呢?


三、父爱缺失  孩子遭殃


父亲地位的衰颓似乎成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一个典型现象。不久前,美国报刊曾发表过一个统计数字:从1960到1990这30年间,不能与亲生父亲住在一起的儿童比例从17%跳升2倍多,达到36%。到了上世纪末,估计已有60%的美国儿童在睡觉前无法跟自己的父亲道晚安。


再看看我国的情况。近30年来离婚率的持续攀升,使得孤儿寡母的队伍日益壮大;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民工潮”,又留下了一批母亲和孩子:加之女性非婚生育,孩子父爱难保。

没有人预测过这种趋势的后果,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讨论。但是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缺失,的确已成为一类社会问题的潜在原因:青少年刑事犯罪、婚前性行为、少女怀孕堕胎;儿童心理孤寂、厌学、抽烟饮酒,等等。


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无父状态远比现今更为常见。但过去无父是因父亲早逝,而不是因为离婚、外出打工或婚外私生。今天,无父亲的儿童,其生父大都活着,也多半可以尽力肩负作为父亲的责任。谁曾料到会有这么多男子选择离开自己的儿女?


最近,国外社会科学界有一项极为令人震惊的发现,那就是现今儿童们所遭遇的失去父亲的方式,其后果比从前因死亡而丧失父亲关照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从各方面看,一个离婚后从未再婚的母亲,其子女比丧偶母亲的子女们平均成就要低得多。由此可见,离婚取代死亡而成为儿童失去父亲的主要原因,造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极为重大的挫折。


直至19世纪60年代,死亡率的下降和离婚率的上升还大致持平。1900年,全美单亲家庭的儿童占全部儿童数量的8.5%,而这一数字到1960年已增至9.1%。


从理论上讲,离婚并不意味父亲与孩子失去联系,但实际上情况往往与理论假设相反。我本人在1990年至1995年曾对北京市120对离婚夫妻做过一项调查,发现85%的孩子由母亲抚养,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5年后失去与父亲的联系。只有16%的孩子一一月能见上父亲一次。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父亲都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这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精子。核心家庭,即由母亲、父亲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在我国是最为普遍的家庭形式。然而,男人对于做父亲,有着普遍的困惑。世人都认为,母亲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而男人只要挣钱养家就可以了;即使男人不是挣钱养家的主力,他也未必在孩子身上下功夫。


从生理上讲,男人并不能像女人那样与生俱来地就承担起对孩子的责任。进化逻辑可以清楚地解释其中的原因:由于女人一生只能生育有限数量的孩子,所以她们非常愿意精心照料孩子;而男人们却可以有许多孩子,所以就不那么珍惜孩子;从文化的角度说,男人的性行为不曾受规范约束,因而可以是非常随便的。父亲这个头衔得来较容易,所以其家庭观念也就淡薄些。

但这并不是说父亲的职责与男性的本性相悖。恰恰相反,进化论学者告诉我们,父亲潜能的发挥以及男性对养育子女的投入——这种特点不同于普通的亲情——是人类所拥有的强大的承传优势的源泉。

正是因为认识到父亲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问题,人类文明才会去要求男人投入到培育子女的职责中来。当然,婚姻这一机制就是实现人类文明理想的首要途径。


社会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父母是否应该共同养育子女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认为父亲和母亲组成的完整家庭共同养育孩子肯定比单亲要好。当然,有时具体情况会十分复杂:如果双亲家庭的父母实际上起不到父母的作用,那么也会受到殃及:孩子也可以从单亲家庭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成长,如果他们的父亲或母亲能够真心关爱他们。但这样的例外并不能否定普遍规律。


国外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与孩子接触的各个方面,父亲和母亲所做的事情总是略有不同。父亲的做法——他们特有的父爱——不仅是对母亲养育的最好补充,而且是以男人的独有的重要素质获得养育子女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孩子做游戏时,父亲的角色显而易见。从孩子出世到青春期,父亲都更注重孩子玩游戏,而不是注重照顾。父亲怎样带孩子玩,对孩子来说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因为做游戏可以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孩子发生积极影响。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多带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检验他们应对挑战的体能和智能。


母亲同样喜欢陪孩子玩,但玩的内容却不同。母亲的行为更多地靠近孩子们的水平,因为她们总喜欢由孩子来决定玩什么,由孩子当游戏的领导,每每是跟着孩子的指挥棒转。在游戏及其他方面,父亲喜欢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和挑战勇气,以及首创、冒险和独立精神。而母亲呢,她照顾孩子时更注重情感平和及人身安全。一个成熟的有能力的成年人有几种通常是对立的愿望——一方面是希望合群,或者是参与感和关切感;另一方面又希望自主、独立、个性和自我实现。父母培育特点相辅相承,否则下一代的个性就会弱化、不丰满,人的潜能就不能充分发挥。


婚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机制,必须得到振兴。对父亲职责的重新定义既不应忽视传统模式,也不应忽视现代社会的那些独特因素,还应考虑妇女的新型角色以及男人为抚养孩子而贡献的那些特殊素质。

如今,我国少年法庭审判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表明,盗窃、暴力、强奸、吸毒、抢劫等少年犯通常来自父爱缺失的家庭,而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种看法。当然,有父亲在身边并不能确保孩子不会犯罪,但父亲尽责至少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


四、父子情——男人的心灵鸡汤


人们通常认为,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就那么回事。弗洛伊德的“恋母”论更使父亲与儿子的疏远与排斥有了理论根据。下面这个戏剧性的场面大概人们都不陌生:儿子从外地打电话给父亲,因为他们很久没有见面了。儿子试图缩小他与父亲之间的距离,终于鼓起了勇气。    

“爸爸,您好吗?”

“噢,噢,还好。等一等,我去叫你妈听电话。”

“不,别去叫妈了,我想跟您说话。”

“怎么啦?你又没钱了?”

“不,我不需要钱。”儿子开始坦陈内心的感受。“爸爸,我近来常常担心您的健康情况和回忆起您为我做的事。您为我能读完大学而操心,给了我经济上的全部支持。现在我生活得很好了,这都是因为您的援助和鼓励。可是我还从来都没有真正地说过:爸,谢谢您!听妈说您不久前中风了,现在怎样了呢?”

电话的那一端沉默不语,儿子还在继续说下去:“我想告诉您,爸爸,我衷心地谢谢您,我多么爱您!”

“你今天喝多了吧,儿子?!”此时此刻,父亲真的好感动,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水。

其实,每一位表面威严或漠不关心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内心深处苦苦期待儿子爱他、尊重他,这就赋予了儿子某种权力去影响父亲。这些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父亲有足够的力量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儿子也有同样的力量去伤害父亲的自尊。

我们常常看到,如果一个男人在家里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人向他表达内心的感受,那他多半都不愿意呆在家里,甚至当他抛弃家庭时也会义无返顾,因为这个家没有他投入的心血,也没有他值得留恋的成果。孩子多半愿意跟母亲撒娇或亲近,并非完全因为父亲是一个不可亲近的男人。这是家庭生活中的坏习惯,需要努力加以改正。如果你们是三口之家,那么人人都有改变的责任。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不在于言语的多少,而在于彼此需要沟通内心的感受。有时,男人的愤怒与痛苦,恰恰来自他内心深处缺乏亲情的抚慰,因此才会感到生命的荒芜与空寂。

在某些家庭里,尤其在那些夫妻不和睦的家庭中,母亲有意无意地联合儿子去攻击父亲,由此而造成父子之间的疏离。有个儿子,曾经坚决站在母亲一边,父母离异后10年未与父亲见面。当他35岁时,偶尔从一个电视节目中得知他父亲病重的消息,儿子心里非常内疚,决定赶到千里之外去探望父亲。他千方百计找到父亲住处,忐忑不安地敲门。当白发苍苍拖着病体的父亲出现在门口时,儿子勇敢地道出了一句肺腑之言:“爸爸,我过去做错了,请你原谅我。”父亲顿时热泪盈眶,一边拉着儿子进屋,一边喃喃道:“谢天谢地,我现在死也瞑目了!”


如果你是一位有儿子的父亲,如果你是一位有父亲的儿子,请珍惜父子之间的亲情吧。


父子沟通的障碍,什么时候打破都不算迟。父亲不能与儿子正常沟通而产生的疏离感,有时会变为一种凄苦或绝望,有时则会以一种暴力方式去发泄,从而使父子内心都深感沮丧。对所有的儿子来说,学会理解和尊重父亲,便是学会做男人的必修课。男人的心灵中,特别不能缺少的是尊重与赞许。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男人易于赞美和尊重女性,包括母亲,但却难于、羞于赞许同类,尤其是父亲和儿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子与父亲之间缺少亲近感时,爱的饥渴就会逐渐变成一种畸形的情绪。这种未得到满足的饥渴感驱使男人拼命在家庭之外去寻求补偿,有的把事业当做儿子,有的把情人当做女儿,更多的是在追求成功与辉煌之中补偿爱的缺失,获取他所需要的自尊与威信。某些铁腕政治家、拼命挣钱的商人、不能享受正常婚姻家庭生活乐趣的演艺界明星、不惜一切代价去摘取金牌的运动健将等,其中不少人都在受着其未得到满足的爱的饥渴感驱使。他们业绩辉煌时兴奋无比,但在失败与挫折面前,因得不到爱的抚慰而可能一蹶不振。这就是那些所谓“女强人”、“男强人”的脆弱所在。人们不断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功成名就的影星、体星、歌星吸毒、出家甚至自杀的新闻,无不感到震惊。然而,在一个以表面的成功为价值评判标准的功利社会中,某些精神与心理现象至今并未引起人们充分重视并得到深度解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一味计算看得见的收益,却忽视了看不见的失去。如果以“失去”来计算,恐怕男人比女人更亏。君不见,男人的平均寿命比女人短4—6岁,这也许是男人拼命追求成就的代价之一吧。因此,改变男女不平等的局面,既有利于妇女,也必然惠及男人。


五、你属于哪种类型的父亲?


心理学家们分析了大量的咨询案例,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看法,即好父亲在家里的角色对儿子和女儿都很重要,是母亲无法代替的。如今,离婚率的上升造成了许多单亲家庭;夫妻离婚时孩子又多半判给女方抚养,如果女方难以再婚,那么一对夫妻离异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缺少父亲的家庭。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成长困难,他们日后的心理与行为出现问题的比例,总是高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然而,在大多数完整的家庭中,男人又是怎样做父亲的呢?可以说,新时代的“旧式父亲”比比皆是,这比缺少父亲的家庭好不了多少。“旧式父亲”大概有如下几类。

1
君王型

这类父亲多半在外拼命工作,回家来享受妻子仆人般的侍候和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权威。他就像统治他的王国一样地统治着家庭。他常对孩子这样教训:“只要你还在我的房顶下活着,你就得听我的。何时你有了自己的房顶,你就可以自由了。”在这位专权而冷峻的父亲面前,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多想早一天拥有自己的房顶啊!正是为了这一点,他甚至不想继续学业,巴不得早些挣钱,以便自立门户,逃离这个得不到父爱的家庭。

2
苛求型

这类父亲总爱给孩子泼冷水。他吹毛求疵,百般挑剔。这种态度常常是受他本人的挫折感和沮丧情绪驱使。例如他对职业不满,对上司怨恨,缺少事业成就,夫妻生活中留有积郁等等。他动辄这样责骂儿子:“你这个笨蛋,白痴!看你能做成什么事?”儿子听了心都在颤抖,自尊感和自信心荡然无存。

3
消极型

他把家庭责任和义务统统推给妻子,自己在家里好像一个影子,一个房客,一个多余的人。他无力面对妻子和孩子的期待,常常找借口在外厮混;回来也是与电视、网络为伴,或躲在一个角落抽烟、发呆、默不出声。儿子对这位没血没肉没骨头的父亲又是怜悯,又是憎恨。

4
缺席型

这样的父亲可能是一个事业型男人,他强悍聪敏,在外叱咤风云。他早出晚归,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事业,也许还很成功,金钱是他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他对孩子也很宽容和慷慨,但从不与孩子交谈,好像对孩子的存在无所谓。他总是令孩子感到陌生和冰冷。
今天,上述类型的父亲显然统统不合格了。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挑战,孩子成长的复杂性,都向现代父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他要与母亲平等地分担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因为孩子成长需要身边的父母给予阴阳磁场的滋养,要父亲与母亲一道在孩子身上注入心血和感情。父亲也要去做那些看来是枯燥无味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琐事,例如送孩子上学,给他买衣服鞋袜,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检查孩子的课外作业,了解孩子在外面交了些什么朋友,为孩子规定行为准则,发现孩子有问题时要加以帮助和教育,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此等等。过去,父母们在“上岗”前都未经训练,因而不懂得做父母的科学和艺术是情有可原的;可是现在,各门学科提供了关于生儿育女的丰富知识,做父母的可以并且必须与时俱进。

设想一下,在当今世界上,如果我们只有部长、经理、校长、主任之类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但却根本没有令孩子亲近的父亲,那么孩子从哪里去学习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坚强勇敢这类凡人所需具备的品格呢?

如今,许多女人都在感叹说,适合与之建立家庭的男人太稀缺了!这是否与父亲角色榜样的缺失有关呢?要知道,绝大多数男人都将不可能去做领袖人物或叱咤风云的英雄,可是几乎每个男人都将建立家庭,成为丈夫和父亲。所以,当前培训合格父亲的任务比任何时代都迫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