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驼峰坠机 53年的期盼

 distinct 2010-05-25
  
 
 
 

2010年05月25日 09时11分00秒  来源:云南网.

 
一架硕大的运输机述说着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

 

 

参观C-53号机,重温抗战历史。

5月22日,泸水县片马镇的抗英纪念馆,一架硕大的运输机停放在展厅里,在它的身后,有着一段感人心魄的故事,直到它失事50多年后,故事才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重走中国远征军之路”的老兵和儿女们站在它的面前,用心去感受这个用53年光阴述说的故事,和故事背后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1941年,当吉米·福克斯离开美国得克萨斯州时,才是一个24岁的青年,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女朋友在家乡,而福克斯的朋友赫尔姆斯也暗恋着那个女孩。吉米·福克斯加入中国航空公司的运输队,这支运输队执行的是印度阿萨姆邦到云南昆明等机场的运输任务。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际援华的主线路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国唯一的生命线——“驼峰航线”。

这条最艰险的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余脉和风云变幻的高黎贡山山脉,在雪山之间的山谷中穿行,驼峰航线一共坠机609架,死亡将士1500多人,福克斯的坠机就是其中之一。

1943年3月11日,已经执行了两年飞行任务的吉米·福克斯驾驶C-53运输机,与其他3架货机从昆明出发,考虑到日本战斗机和恶劣的天气条件,此次飞行他们组成了4机编队。当飞近今日云南省怒江泸水县片马镇片马丫口时,福克斯的飞机降到每小时60公里,突然的狂风暴雨将福克斯的飞机刮落在树丛里。

赫尔姆斯,福克斯儿时的伙伴,同样是“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行员。中国远征军收复片马不久,他便率领了福莱茄·汉克斯等两名战友,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组成了营救队。在福克斯失事的地域艰难地找了9天9夜,行程300多公里,终因断粮和突发疾病,在距C-53号失事地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宣告失败。

他们含泪离开了片马,离开了中国。赫尔姆斯回国后,娶了福克斯的女友,两人一直到死,再也没有听到福克斯的消息,福莱茄·汉克斯一直等候着战友的归来,这一等就是53年。

1981年,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传来的图像再次确认了福克斯的飞机,照片中,福克斯的C-53号机仍完整地躺在高黎贡山上。1997年6月11日,福莱茄·汉克斯终于再次来到了怒江峡谷的片马镇,他再次走上那条未走完的山道,到达了当年未能到达的地方,见到了吉米·福克斯的C-53号机残骸,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愿。

如今,C-53号机被泸水县政府搬出了深山,陈列在片马镇的抗英纪念馆内。
 

 

■腾冲

抗战老兵 喜泪相逢

“老战友!老战友!”两位均杵着拐杖的九旬老人眼泪在眼眶里悄悄打转,紧紧握着的手,久久没有松开,直到周围人将其搀扶到椅子上坐下。5月23日,在腾冲国殇墓园出现了这么感人的一幕。

“重走中国远征军之路”的数十名队员顺利抵达第三站——腾冲,现已91岁高龄、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退休的原远征军196医院中尉女军医陈庆珍也一起来到了腾冲。据陈庆珍介绍,当年她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1942年从缅甸撤退回国时,走了几天几夜都没有吃上一顿饭,来到腾冲和顺时饿得晕倒了,是好心的和顺人给她和战友们做饭吃,才救了他们一命。60多年过去了,陈庆珍对和顺人民的一饭之恩一直念念不忘,总想着要来表示一下感激之情,这次是专门来给和顺人民送锦旗的。

腾冲的健在老兵听到“重走中国远征军之路”这个活动的消息后,都非常激动,得知91岁高龄的战友也在此行,周有富、张体留、陆彩文等3位老兵先后来到了国殇墓园,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您今年多大了?”“我已经87岁了。”“我也86了。”“看来我是最年轻的啦,我才85呢。”几位老人亲切地笑谈。“我们当时参加部队时,还很年轻的啊。”几位老人虽已高龄,但记忆力却出奇地好,对当年抗战时候的事情记得非常的清楚,连哪年哪月在哪作战都能说出来。你一言,我一语,他们在激动地回忆着当年的战况。特约记者 龚祖金 通讯员 杜加从

■知子罗

翻越野人山 远征军回归

“知子罗”,一个怒江大峡谷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1942年8月,这个平静的小山村突然迎来并承担起它不曾有过的重担。

中国远征军第一期10万大军入缅作战,遏制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保护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经历了孟拱、曼德勒、腊戌、密支那等战役重创日军后,由于英军的消极作战和自身指挥失误,远征军最终战败回归。远征军分几路归国,其中翻越野人山并在缅北葡萄休整后,远征军第五军直属部队、96师从葡萄东南方,选取拉旺达、失孔和古泉三路,翻越高黎贡山途经怒江福贡回国。“知子罗”成为回撤国内的远征军在福贡县最后一个途经休整的兵站,也成为现在怒江边惟一一个尚有迹可循的兵站。

历经60多年沧桑,知子罗兵站几乎已荡然无存,老兵们和儿女们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路颠簸来到了福贡县匹河乡。顺着知子罗小学背后年代久远的石阶而上,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之间的山头缓坡上,老兵们找到了一段青石垛起的石墙,在石墙边,灰砖房倒塌后只剩下一堵残墙静静地矗立着。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老兵们,这些就是当年知子罗兵站唯一留下的遗迹,至今仍在向人们诉说回国老兵的惨烈经历。

回国,面对日军前堵后追,等待远征军老兵们的是可怕的野人山——敌对的土著人、瘴气、蜻蜓一样大的蚊子、疟疾、蚂蝗……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就是牺牲在这里。之后统计,10万远征军第一次出征中,牺牲的6万将士,绝大部分就是死在野人山里。

 

■漾濞

万辆卡车 日夜奔忙

五千健儿 枕戈待旦

从昆明出发,经过7个多小时的奔波,记者来到了漾濞彝族自治县。65年前,在漾濞的崇山峻岭中,滇缅公路蜿蜒而上,上万辆卡车载运着战备物资日夜轰鸣,延续着远征军有力的脉动;奔腾的漾濞江中,5000健儿百日操演、枕戈待旦,成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反攻的尖刀、铁拳。

漾濞境内,现在还保留着滇缅公路最后62公里的乱石路,5月20日下午,当二战老兵和儿女们踏上这坚实的路面,心头不禁思绪万千。62公里的乱石路,是漾濞县彝、汉、白、傣、回、傈僳等10多个民族18000名乡亲,用锄头、扁担、草绳、黑火药等原始工具,仅用了6个月时间,从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中“抠”出的一条国际运输线。

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抗战期间,通过滇缅公路(漾濞段)运送的军用、民用物资就超过了77万吨,上万辆卡车行驶在这条“抗战国际大动脉”上。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10万将士通过漾濞江桥,杀奔缅甸抗日战场;1944年5月,20万中国远征军还是从这里,杀向怒江对岸,将日寇全部赶出了国境。

在滇西抗战反攻前夕,1944年1月至3月,5000名远征军战士,在汹涌的漾濞江上操练了100多天,他们也是踏上这条“抗战国际大动脉”,成为了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强渡怒江的急先锋,一战杀过怒江天险,势如破竹直逼腾冲城下。踏在父辈曾经走过的乱石路上,飞虎队巫家坝大队长、杨公铸少将的女儿杨德蓉女士不禁动容。她告诉记者,父亲当年开着一辆意大利吉普,在这条路上竟能一昼夜从昆明赶到保山的远征军指挥部,只有踏在这条路上,才能体会父辈当年金戈铁马的雄壮和一腔爱国热血的滚烫。文图除署名外均由 特派记者 张扬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