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惊3 默认栏目 默认栏目 时间与空间

 觉金 2010-05-27

651.稀涎千缗汤: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或中湿肿满。半夏十四枚 猪牙皂炙一钱 甘草一钱 白矾二钱 各研末以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调末一钱,灌之得吐痰涎即醒。虚者以六君子加牙皂 白矾末 以吐之则庶几矣。
 
652.麦门冬汤: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上逆下气者主之。麦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大枣 水煎服。
 
653.神术汤:主治三时外感寒邪,内伤生冷,而发热及脾泄肠风。白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无汗用苍术加葱白。有汗加白术生姜水煎服。
 
654.仙方活命饮: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穿山甲 白芷 防风 皂刺 乳香 没药 归尾 赤芍 花粉 贝母 陈皮 甘草 银花 酒水煎服。
 
655.脱里消毒散: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芍药 金银花 白芷 甘草 连翘 水煎服。
 
656.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自烦疼。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白术 水煎服。
 
657.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麻黄 桂枝 细辛 芍药 甘草 五味子 干姜 半夏 石膏 水煎服。
 
附加减法:咳去半夏加括蒌根。微利去麻黄加茯苓。喘者加杏仁。
 
658.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黄芪 胶饴 白芍 甘草 桂枝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659.归脾汤: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睡少食,月经不调。人参 黄芪 甘草 白术 茯苓 木香 酸枣仁 当归 远志 龙眼肉 姜三片。水煎服。
 
660.保元汤:治气虚血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家虚者。最宜。黄芪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三分 水煎服。
 
661.四君子汤:治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乃属虚火,须加炮姜。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二钱水煎加姜枣温服。
 
662.香砂六君子汤: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七分 陈皮八分 半夏一钱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右生姜三片水煎服。
 
663.四物汤: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症。当归 熟地三钱 川芎一钱半 白芍二钱 水煎服。
 
664.圣愈汤: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无心烦热作渴等症。四物汤加人参 黄芪 一方去芍药。水煎服。
 
665.当归补血汤:治男妇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当归一钱 黄芪五钱 水煎服。
 
666.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水煎服。
 
667.养心汤:治心神不足,梦寐不宁,惊悸健忘等症。白芍 当归 人参 远志 麦冬 黄芩 山药 芡实 茯神 莲须 酸枣仁 石莲子 水煎服。
 
668.独参汤:治元气虚而不支,脉微欲绝及妇人血崩,产后血晕。苏党参四两浓煎顿服。或加童便 姜汁附子 黄连 随症加减治之。
 
669.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外台又治肺萎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甘草 生地 麦冬 人参 桂枝 生姜 大枣 阿胶 麻仁 酒水煎服。
 
670.逍遥散: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肋作痛。寒热少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草 柴胡 各一钱 加丹皮 山栀炒各五分名丹栀逍遥散。
 
671.二陈汤: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咳胀满。半夏二钱 陈皮三钱 甘草一钱 姜二片 水煎服。
 
672.参麦饮:生脉散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干出汗。人参 麦冬 五味子 水煎服。
 
673。理中汤:治中气不运,腹中不实,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脏腑不调与伤寒直中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等症。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各一钱半 水煎服。甚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674.三因芪附,术附,参附三汤治阳虚,自汗,寒湿,沉痼,阳虚阴盛。黄芪一两 附子五钱 ,名芪附汤。 白术一两 附子五钱 名术附汤。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 名参附汤。水煎服。卫阳不固自汗用芪附。脾阳遏郁自汗用术附。肾阳浮游自汗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然三方之用大矣。芪附治虚风。术附治寒湿。参附壮元神。
 
675.清暑益气汤: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热气高心烦,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此方主之。人参 黄芪 甘草 白术 苍术各一钱半 神曲 青皮 升麻 干葛 麦冬 五味 当归 黄柏 泽泻 广皮水煎温服。
 
676.竹叶黄芪汤: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淡竹叶 生地各三钱 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 水煎服。
 
677.清燥救肺汤:主治诸气膹郁,诸萎喘呕。经霜桑叶三钱 石膏一钱半 甘草一钱 人参七分 炒研胡麻仁一钱 真阿胶八分 麦冬一钱半 杏仁七分 炙枇杷叶一钱 水煎服。痰多加贝母 瓜蒌。血枯加生地 熟地 甚加犀角 羚羊角 或牛黄。
 
678.当归六黄汤: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芪 黄连 黄柏 水煎服。
 
678.桂苓甘术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桂苓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茯苓四钱 桂枝三钱 白术三钱 甘草三钱 水煎服。
 
679.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太阳误下,邪热入里,脉促,喘而不利。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水煎服。。
 
68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此汤主之。小便利则愈。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减芍药为要。
 
681.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若呕者加半夏 生姜。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682.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 甘草 干姜各三钱 人参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683.小陷胸汤:治心下痞,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 半夏 括蒌实 水煎服。
 
684.大陷胸汤:治伤寒发热,不发汗而反下之。表热乘虚入于胸中。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会心下至小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其人身无大热,但头汗出或潮热燥渴,脉沉紧者,如水肿肠澼,形气俱实者亦可用。大黄 芒硝 葶苈子 杏仁 甘遂 水煎服。
 
685.五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它药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水煎服。
 
686.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 黄连 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 二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687.伤寒汗出解之表,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钱 甘草三钱 人参三钱 干姜一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三钱 半夏一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68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糓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钱 黄芩三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黄连一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689.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四钱 炙草二钱 水煎服。
 
690.芍药甘草附子汤: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芍药三钱 炙草二钱 附子一钱 水煎温服。
 
691.小建中汤: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甘草三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胶饴六钱 水煎去渣纳饴温服。
 
692.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茯苓三钱 朱苓三钱 白术三钱 泽泻五钱 肉桂三分 为末冲服。加茵陈治酒积黄疸。
 
693.茵陈蒿汤:治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郁热在里,身必发黄,腹微满者本方主之。茵陈蒿六钱 栀子三钱 大黄二钱 水煎服。
 
694.栀子豉汤: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憹目疼鼻干不得卧。栀子三钱 香豉二钱 先煮栀子,后入豉,温服。少气加甘草,呕加生姜 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豉加厚朴,枳实。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去豉加干姜;若身热发黄去豉加甘草黄柏。
 
694.猪苓汤: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钱 先煎四味后入阿胶溶化温服。
 
695.白虎汤:治阳明症,汗出渴欲饮水,脉洪滑不恶寒反恶热。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 甘草五分 粳米三钱 先煎米后入药温服。
 
696.白虎加人参汤: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暍是也。
 
697.大承气汤:治阳明病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谵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满痛,脉滑实。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少阴病,初得之。口燥咽干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大黄四钱 厚朴八钱 枳实三钱 芒硝一钱 先猪朴枳入大黄后入芒硝去渣温服。得下即停后服。
 
698.小承气汤: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此汤主之。大黄 厚朴 枳实 水煎服。
 
699.调胃承气汤: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病,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其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大黄四钱 甘草二钱 芒硝二钱,先煮黄草后入芒硝少温温服。
 
700.桃仁承气汤:治血结胸中手不可近,或上焦蓄血,寒热胸满,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此方治败血留经通月事。桃仁五分 大黄一钱 朴硝三分 肉桂三分 甘草三分 姜一片 水煎服。
 
701.抵挡汤并丸:治伤寒蓄血并治症瘕,追虫攻毒甚佳。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 桃仁 酒大黄 水煮去渣温服。当下血。
 
702.小柴胡汤: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耳聋,脉数,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症。此汤和解之。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若渴去半夏加人参花粉,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肋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芩加茯苓。不渴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咳者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干姜。
 
703.大柴胡汤:治热结在内,往来寒热者。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一钱 芍药一钱 枳实六分 生姜五分 大枣三枚 水煎服。
 
704.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桂枝合半汤主之。柴胡四钱 黄芩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生姜一钱半 芍药一钱半 桂枝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705.桂枝加芍药加大黄二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即桂枝汤加芍药。大痛者即原方加大黄煎法如前。
 
70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无里证者。麻黄一钱 炮附子一钱 细心二千先煮麻黄去沫,后入二味去渣温服。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707.干姜附子汤: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身无大热者此汤主之。干姜三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708.茯苓四逆汤: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主之。茯苓 人参 甘草 干姜 附子 水煎服。
 
709.旋覆代赭石汤:治汗吐下解表,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复花三钱 代赭石一钱 人参二钱 炙草三钱 生姜五钱 半夏三钱 大枣四枚,水煎服。
 
710.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赤石脂五钱 禹余粮五钱 水煎去渣温服。
 
711.真武汤: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白芍三钱 炮附子一钱 生姜三钱水煎去渣温服。
 
712.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芍药二钱 鸡子黄一枚 阿胶三钱 先煮药去渣,内胶溶小冷内黄搅令相和得温服。
 
713.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萸生姜。当归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细辛二钱 甘草二钱 通草二钱 大枣五枚 水煎服。
 
714.吴茱萸汤: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病食糓欲呕者。吴茱萸五钱 人参三钱 生姜六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715.白头翁汤:治厥阴热利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白头翁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秦皮二钱 水煎服。
 
716.四逆汤:治脉沉厥逆等证。甘草二钱 干姜一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717.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消糓,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厥阴下利清糓,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亦主之。干姜三钱 炙草三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加葱九茎。腹中痛去葱加芍;呕加生姜;咽痛去芍加桔梗;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参。
 
718.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前方加猪胆汁半匕炖服。
 
719.麻杏甘石汤: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无汗而喘,大烦大渴,脉阴阳俱浮者,用此发汗而清火,若脉弱沉紧、沉细、恶寒恶风汗出而不渴者禁用。麻黄四钱 杏仁五钱 甘草二钱 石膏八钱 水煎服。
 
720.附子汤:治少阴病身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恶寒脉沉者。附子二钱 人参二钱 白术四钱 茯苓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服。
 
721.人参三白汤:治汗下后微虚少气发热,口燥去柴胡名人参三白汤。人参 柴胡 白术 白芍 白茯苓 姜枣 水煎服。
 
722.济生肾气丸: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已成鼓症。其效如神。熟地四钱 白茯苓三钱 牡丹皮一钱 淮山一钱 泽泻一钱 山茱萸一钱 牛膝一钱 肉桂一钱 附子五分 水煎服。蜜丸空心米饮下。
 
723.八味地黄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下元衰惫,脐腹疼痛,也多漩溺等症。熟地黄八钱 干山药四钱 山茱萸四钱 牡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为末蜜丸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724.六味地黄丸:主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萎软,骨热酸疼,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头目眩运、耳聋、齿摇、尺际虚大者。熟地八钱 山茱萸四钱 茯苓四钱 淮山药四钱 牡丹皮三钱 泽泻二钱 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
 
725.天王补心丹:主治心血不足,神智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人参 酸枣仁 当归 生地 柏子仁 麦冬 天冬 远志 五味子 茯苓 丹参 元参 桔梗 为末蜜丸白汤下。
 
李东恒方
 
726.朱砂安神丸: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寤寐不安。朱砂另研 黄连各五钱 生地三钱 当归二钱 甘草二钱 为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
 
727.枳术丸: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白术二两 麦炒枳壳一两为末 荷叶煨陈米饭为丸,白汤下。
 
728.四神丸:治脾肾双虚子后作泻,不思食,不化食。肉果二两 炒破故纸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五钱 右为末 红枣四十九粒 生姜四两 切水煮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丸桐子大空心盐汤下。
 
729.滋肾丸:治肺萎声嘶喉痹咳血 烦躁腹闷欲吐等症。酒炒黄柏二两 酒炒知母二两 肉桂一钱 为末米丸桐子大空心下。(通关丸也亦治下焦湿热溺癃不渴)
 
730.虎潜丸:治肾阴不足筋骨萎软不能步履。龟板 黄柏各四两 知母熟地各二两 牛膝三两半 锁阳 虎骨 当归各一两 芍药一两半 陈皮三钱半 右为末。煮羯羊肉捣为丸,桐子大。盐汤下。
 
731.越鞠丸:治脏腑一切痰、食、气血诸郁为痛、为呕、为胀、为利者。香附 苍术 抚芎 山栀仁 神曲 水泛为丸。每服百丸。(六郁越鞠丸加减法:血郁红花下,湿加白芷、热加灯心、食加山楂、痰加生姜、气加木香送下。)
 
732.封髓丹: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黄柏 砂仁 甘草 右蜜糊丸。每服三钱。
 
733.左金丸:治肝脏火实,左肋作痛。麻仁二升 杏仁一斤 枳实 厚朴 芍药 各八两 大黄一斤 为末蜜丸白汤下十五丸。
 
734.更衣丸:治津液不足大便不通。朱砂五钱 芦荟七钱 研细滴好酒少许和丸。每服一钱。好酒送下。
 
735.备急丸: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痛,大便不通者。大黄 干姜 各一两 巴豆一两 先捣大黄 干姜 为末巴豆合捣千捶,和蜜丸如豆大。每服四丸,暖水或酒下。凡中恶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禁如卒死者,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不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利便差。若口禁者,亦须折齿灌之。
 
736.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之峻剂,虚寒者不宜用。黄芩 大黄酒蒸各八两 沉香五钱 礞石一两为末水丸,温水送下。
 
737.指迷茯苓丸:治中焦停痰伏饮。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风化硝二钱半 枳壳五钱 为末姜汁糊丸。
 
738.平胃散: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苍术五斤 陈皮 厚朴三斤 炙草三十两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739.天水散:治夏时中暑,热伤元气,内外俱热,无气以动,烦渴欲饮,肠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积聚水畜,里急后重,暴注下迫者。宜之。桂府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辰砂三钱为末 新汲水调服三钱。
 
740.阿胶散: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哽气者。真阿胶一两半 牛蒡子二钱半 马蔸铃五钱 炙草五钱 杏仁七钱 糯米一斤 每服两许水煎服。
 
741.玉屏风散:治风邪久留不散者,自汗不止者亦宜。防风 黄芪 白术各等分为细末酒调服。
 
742.五淋散:治膀胱有热 水道不通,淋涩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火热沸便血。赤茯苓一钱半 赤芍一钱 山栀仁一钱 当归一钱 甘草一钱 灯心水煎服。
 
743.失笑散:治产后心腹绞痛,欲死,或血迷心窍,不省人事。五灵脂 蒲黄 每服三钱酒煎服。
 
744.独圣散:山楂肉二两 水煎用童便 砂糖和服。凡儿枕作痛可以立止。
 
745.清胃散:治胃经湿热,牙齿牙根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生地 当归 川连 升麻 丹皮 水煎服。
 
746.龟鹿二仙胶:大补精髓,益气养神。鹿角血十斤 龟板五斤 枸杞子二十两 人参十五两 右用铅罈如法熬胶。初服酒化一钱半。渐至三钱 空心下。
 
747.竹叶石膏汤: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半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糯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748.补中益气汤: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黄芪 人参 云术 炙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姜枣水煎温服。
 
749.瓜蒂散:邪结胸中,胸中痞硬,寸脉微浮,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手足厥冷,脉乍紧者,或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皆宜用此吐之。亡血。虚家不可与也。瓜蒂一钱 赤小豆一钱各捣为末加香豉五分煮縻去渣温服。不吐者少加得吐乃止。
 
750.乌梅丸:治厥阴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即吐蚘。又主久利。乌梅三百枚 黄连一斤 细辛 炮附 人参 桂枝 黄柏各六两 干姜十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为末筛尽以苦酒浸乌梅去核,蒸饭丸桐子大,白汤下。
 
751.石斛夜光丸: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空中有黑花及观物成二。神水淡绿淡白色者。天冬 人参 茯苓各二两 麦冬 熟地 生地各一两 枸杞子 菟丝子 甘菊花 石斛 干山药 杏仁各七钱 肉苁蓉 蒺藜 川芎 炙草 川连 防风 青葙子 枳壳 羚羊角镑 乌犀镑 各五钱 牛膝六钱半 草决明八钱 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送下。
 
752.四生丸: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生地 生柏叶 生荷叶 生艾叶捣烂为丸鸡子大,滚汤化服。
 
753.当归龙荟丸: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作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服之。当归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栀子仁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 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一分半 右为末神曲糊为丸。姜汤下。
 
754.资生丸:治妇人妊娠三月脾虚呕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调中养胃,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神妙难述。人参三钱 云术三钱 茯苓二钱 山药二钱 苡仁一钱半 莲肉二两 芡实一钱半 甘草一钱 陈皮二钱 麦柏二钱 神曲二钱白豆蔻八钱 藿香一钱 川连四钱 砂仁一钱半 扁豆一钱半 山楂一钱半右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米饮下。
 
755.磁珠丸: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有黑花,及观物成二体,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又治耳聋耳鸣。煅磁石二两 辰砂一两 神曲三两 作饼炼蜜为丸。空心米饮下。
 
756.龙胆汤:治肋痛,口苦耳聋耳肿筋萎,阴湿热痒阴肿血浊溲血。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栀子 木通 车前子 泽泻 生地 当归 甘草 水煎服。凡湿热肝邪可治。
 
757.甘露饮:治胃中湿热,色黄溺赤,口疮吐血衄血口烂龈縻。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枇杷叶 黄芩 枳壳 石斛 茵陈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758.五皮饮:治脾虚肤肿:陈皮 茯苓皮 生姜皮 桑白皮 五加皮 水煎服。
 
759.泻白散:秋伤燥令成痰嗽。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水煎服。
 
760.一味白术酒:治伤湿一身尽疼。白术一两 酒煎服。不能饮酒者以水代之。
 
761.肾著汤:治寒湿腰痛如带五千钱。此带脉为病,名曰肾著。甘草二钱 白术干姜 茯苓 各四钱 水煎服。即金匮姜苓术汤。
 
762.济生乌梅丸:治大便下血如神。炒僵蚕一两 乌梅肉一两半共为末,醋糊丸。每服四十丸。空心醋汤下。
 
763.圣济附子汤:治洞泄,寒中,注下水糓,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炮附子 炒乌梅肉各一两 炒黄连二两 炒干姜一两 为末炼蜜为丸。米饮下。
 
764.凉膈散:泻三焦六经诸火。连翘一钱半 酒军 芒硝 甘草各一钱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五分 竹叶二十片 生蜜一匕,煎服。膈上如焚一服消。
 
765.苏子降气汤:治痰嗽气喘。苏子 桔皮 半夏 当归 前胡 厚朴 各一钱 沉香 炙草各五分 甚加肉桂去沉香。水煎服。然此方不如用桂枝汤加厚朴 杏仁之为愈也。
 
766.圣愈汤:治一切失血或血下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即四物汤加人参 黄芪 各三钱水煎服。
 
767.八珍汤:气血双补加桂芪,名十全大补汤。四物归地芍川芎,血证诸方括此中。若与四君诸品合,双疗气血八珍崇,桂芪加八珍煎,大补功宏号十全。再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串养荣专。
 
768.人参养荣汤: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两虚,变见诸症,勿论病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除。
 
769.五味异功散:健脾进食为病后调补之良方。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二钱 水煎服。
 
770.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脾满痰多。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水煎服。
 
771.香砂六君子汤: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即六君子汤加木香 砂仁 各一钱 水煎服。
 
772.正元丹: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逆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肋刺痛,脐肚胀急。即四君子汤加淮山 黄芪各三钱水煎服。
 
773.鸡鸣散:治脚气第一品药。不问男女皆可服。如或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浮肿者,并宜服。其效如神。槟榔七枚 桔红 木瓜各一两 吴萸 苏叶各三钱 桔梗 生姜各五钱 水三碗煎一碗,候冷服之。天明当下黑粪水。早饭时必痛住肿消。
 
774.近效白术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即术附汤减半加炙草一钱半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水煎服。(白术五钱 附子二钱半)
 
775.参附 术附 芪附三方合括歌。阴盛阳虚汗自流,肾阳脱汗参附求(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脾阳遏郁术和附(白术一两 附子五钱),若是卫阳芪附投(黄芪一两 附子五钱)。
 
776.三生饮: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阴厥。生附子 生南星 生川乌各去皮各五钱 木香二钱 参一两另煎冲药 调服风痰卒倒效神灵。
 
777.益元汤:治阴盛格阳之证,面赤口渴,欲卧于泥水之中,为外热内寒乃热因寒药,为引用也。此白通加人尿猪胆之变方也。蕲艾叶 炮附子 北干姜 麦冬 五味子 知母 黄连 人参 炙草 葱白 童便 水煎服。
 
778.百合汤: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百合一两 乌药三钱 水煎服。
 
779.丹参饮:治心痛胃腕诸痛多效,妇人更效。丹参一两 白檀香 缩砂仁各一钱 水煎服。
 
780.金铃子散:治心腹痛,及肋痛等症。脉洪数,及服热药而增痛者如神。元胡索 金铃子等分 捣末清酒调服。
 
781.左金丸:治肝脏实火,左肋下痛或吐酸水。黄连六两 吴茱萸十一两 为末炼蜜为丸。
 
782.香连丸治赤白痢:黄连二十两 吴茱萸十两 木香五两 研末醋糊丸,空心米汤下。
 
783.萆薢分清饮:治遗精,白浊,急淋等症。乌药 益智仁 石菖蒲 萆薢各三钱 甘草一钱半 煎成加盐少许频服。
 
784.斗门密传方:治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无度,及噤口恶痢,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黑豆一两半 干姜四钱 炙地榆六钱 甘草六钱 白芍三钱 罂粟壳八钱 水煎服。
 
785.脾约丸: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白芍 火麻仁 杏仁 枳实 厚朴 各五钱 大黄一两 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大便利即止。
 
786.防风通圣散: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乃发表攻里并用法。大黄 朴硝 荆芥 麻黄 山栀 白芍 连翘 甘草 桔梗 川芎 当归 石膏 滑石 薄荷 结茯苓 白术 葱姜 水煎服。
 
787.越鞠丸:治脏腑一切痰,食。气。血诸郁为痛,为胀,为利者。六郁宜施越鞠丸。芎苍曲附并栀养,食停气血湿痰火,得此调和顷刻安。香附(气) 抚芎(血) 苍术(湿) 栀子(火) 神曲(食) 麦芽煎汤泛丸。湿加茯苓 白芷,火加青黛,痰加南星半夏 瓜蒌 海石。血加桃仁 红花,气加木香 槟榔,食加麦芽山楂,挟寒加吴茱萸。
 
788.稀涎汤:治风痰不下,喉中如牵锯,或中湿肿满。皂角一个 大半夏十四枚 炙草一钱 白矾二钱为末每服一钱。生姜少许。温水冲灌,得吐痰涎即醒。此夺门之兵也。风初中时宜之。
 
789.通关散:细辛 皂角 为末吹鼻中得嚏得生。
 
790.五积散: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骨髓酸痛及痘疮寒胜等症,本方去麻黄,酒水同煎。治痢后鹤膝风甚效。当归 麻黄 苍术 陈皮各一钱 厚朴 干姜 芍药 枳壳各八分 半夏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草 茯苓 肉桂 人参各五分 川芎四分 姜葱少许,水煎服。
 
791.地黄饮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证。肉桂 附子 肉苁蓉 茯苓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远志 石菖蒲 山茱萸 巴戟天 石斛各五钱分 薄荷七片 水煎服。
 
792.小续命汤:六经中风之通剂。如六经中风歪斜不遂语言涩謇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等症。防风一钱 桂枝 麻黄 酒芍 人参 杏仁 川芎 黄芩 防己 甘草各八分 附子四分 姜枣煎服。
 
793.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与地黄饮子同意。但彼重在肾,此重在脾。羌活五分 防风 附子 羚羊角 酸枣仁 天麻各一钱 肉桂八分 甘草五分 竹沥五钱 生姜汁二钱调服。治肾气不荣于舌,加枸杞 首乌 天冬 菊花 石菖蒲 元参 甚效。羚羊角一味妙甚。
 
794.升麻葛根汤:治阳明表热下利,兼治痘疹初发。升麻三钱 葛根 芍药各二钱 炙草一钱 水煎服。
 
795.香苏饮:治四时感冒发表轻剂。紫苏叶二钱 炒香附 陈皮各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 加姜葱 水煎服。
 
796.人参败毒散:治伤寒瘟疫,风湿,风眩,拘挛,风痰头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老人小儿皆可服。人参 茯苓 枳壳 桔梗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 川芎各一钱甘草五分 加生姜煎服。口干烦热加黄芩。
 
797.大补阴丸:降阴火,补肾水,凡阴虚发热最宜。黄柏 知母各四两俱用盐酒炒 熟地龟板各六两为末。猪脊髓蒸熟和末炼蜜为丸。空心姜汤盐汤酒均可,随意送下。
 
798.黑锡丹: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肋膨胀 并阴阳气不升降,五种水气、脚气上攻。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等症。黑锡 硫磺各三两同研炒无声为度 胡芦巴 沉香 熟附子 肉桂各五钱 茴香 破故纸 肉豆蔻 金铃子 木香各一两 研末酒煮面糊丸桐子大。姜汤下。
 
799.二加龙骨汤:治虚劳不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吐血,下利清糓,浮热汗出,夜不成寐等症。即桂枝汤拿过加龙骨牡蛎各三钱水煎服。一方去桂枝加白薇 附子 亦效。
 
800.归脾汤: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 盗汗 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或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症者最宜之。白术炙芪 茯神各二钱 人参 酸枣仁 炒研各二钱 远志 木香各五分 炙草一钱 当归二钱 龙眼肉五枚水煎服。
 
801.桃花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此汤主之。赤石脂一两 干姜二钱 粳米五钱水煎服。
 
80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主之。麻黄 连翘 赤小豆 梓白皮 甘草 生姜 大枣水煎服。
 
803.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先煮麻黄去沫,水煎服。
 
804.大青龙汤: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二烦躁者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桂枝 生姜 大枣 水煎服。
 
805.杨氏少还丹:治脾胃俱虚,饮食无味,面少精采,腰膝无力,梦遗或少年阳痿等症。山萸肉 山药 茯苓 熟地 杜仲 牛膝 肉苁蓉 楮实子 小茴香 巴戟天 枸杞子 远志 石菖蒲 五味子各二两 红枣百粒,姜煮去皮核,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 盐汤下。此交通心肾之方也。
 
806.风引汤:除热瘫痪,巢氏云脚气宜此汤主之。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 各六两 合研筛末井水煎服。此乃脏腑之热,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药清其里。
 
807.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甘草 熟地 白术 炮附 阿胶 黄芩各三钱 灶中土八钱 水煎温服。
 
808.赤小豆当归散: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上方赤石脂易黄土,炮姜易附子,加侧柏叶四两 竹茹半斤)。赤小豆五钱 当归三钱 水煎服。
 
809.牛角腮灰散:治卒下血。黄牛腮一具烧赤色为末,煮豆豉汁和二钱服。重者日三。
 
810.猪臟丸:治大人小儿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饥,腹不痛里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黄去皮白者为末 木贼草煎汤调下,三日后效,后用黄连二两 嫩猪臟二尺去肥,以黄连塞满猪脏扎两头煮十分烂。研细添糕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811.解毒活血汤:凡时疫初起服之最良。葛根 柴胡 连翘 生地 当归 赤芍 桃仁 川朴 甘草 西藏红花各等分。水煎服。
 
812.苦参白术散:治渴泻。薏苡仁 桔梗 山药 莲子肉 砂仁 扁豆壳 合四君子汤煎服。
 
813.七味白术散:治渴泻。藿香 干葛根 木香 合四君子汤煎服。加冥蛉土三钱更妙。
 
814.瘟疫良方:无论已传未传阴症阳症皆可服之。金银花三钱 生甘草二钱 好黄土五钱 炒黑豆五钱 白矾二钱 水煎服。
 
815.华氏大建中汤:辛甘化阳法。人参 桂心 归身 川椒 炙草 白芍 茯苓 饴糖 兰枣 干姜 水煎服。
 
816.华氏加减小建中汤:人参 归身 桂枝 白芍 兰枣 生姜 干姜 水煎服。
 
817.神仙九气汤:治水肿肤胀如神。姜黄 香附 为末每服六钱空心盐汤下。
 
818.导水茯苓汤:治水肿头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腹满,喘,不能转测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濇,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绝少服。喘咳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渐利而愈。光泽泻 赤苓 麦冬 白术 每件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叶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三钱半 灯草三十根 煎八分,食远服。病重者可用五六两,浓煎五更服。
 
819.麻黄甘草汤:此方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其功居于济生之上。且水从汗出,不怕亡阳。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820.连理丸:治腹胀如箕,时吐酸水者,又治久泄泻如神。人参 苍术 干姜 川连 炙草 蜜丸米汤下甚效。
 
821.吴氏还原饮:治疫疟。槟榔 厚朴 草果 知母 黄芩 芍药 甘草 水煎服。
 
822.瘴疟良方:芳香化浊法,治岚瘴毒疟如神。藿香 佩兰 陈皮 半夏 腹皮 厚朴 鲜荷叶 水煎服。
 
823.又方。宣窍导痰,治痰热昏迷之疟最良。远志肉 石菖蒲 杏仁 瓜蒌 僵蚕 皂角炭 天竺黄各等分,水煎服。
 
824.龙牡救逆汤:治汗多厥脱之疟。龙骨 牡蛎 炙草 大枣 桂枝 生姜 常山 水煎服。
 
825.邪疟俗名鬼疟良方。用驱邪避祟法。龙骨 茯苓 苍术 木香 柏子仁 石菖蒲 桃叶 雄黄少许 水煎服。
 
826.温疟良方治寒湿疟。藿香 白蔻 神曲 厚朴 陈皮 苍术 草果 薏苡仁 水煎服。
 
827.暑疟良方:用清凉涤暑法。甘滑石 甘草 青蒿 扁豆 连翘 茯苓 通草 西瓜翠衣 水煎服。又方:治温暑伏,少阳经血分之疟。青蒿 桑叶 丹皮 花粉 鳖甲 知母 水煎服。
 
828.温疟良方用桂枝白虎汤。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桂枝木 水煎服。又方:清凉透邪法,亦治温疟。芦根 石膏 连翘 竹叶 豆豉 绿豆衣 水煎服。
 
829.瘅疟良方用清热生津法。但热不寒为瘅疟。天花粉 石膏 知母 沙参 洋参 生地 石斛 麦冬 甘草 蔗汁 梨汁 水煎服。
 
830.银菊散:治白痢之清剂也。银花三钱 白菊三钱 连翘二钱 白芍三钱 杏仁三钱 桔梗三钱 栀子二钱 木香一钱 牛蒡子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有宿食加清宁丸一钱更妙。
 
831.白虎汤:治白痢,烦躁、口渴、潮热、下白脓连绵不已。生石膏三钱 煅石膏三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三钱 知母二钱 再加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厚朴二钱 水煎服。外寒加荆芥 葛根,小便不利加桑白皮 甘滑石。
 
832.白头翁汤:治红痢。白头翁五钱 黄柏三钱 黄连三钱 秦皮三钱 加杏仁三钱 槟榔二钱 当归三钱 地榆三钱 赤芍二钱 荆芥一钱 生地三钱 青蒿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833.霹雳散:治痢症,胀闭有宿食,发呕等症。生大黄一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吴萸一钱 水煎服。
 
834.大承气汤:治奇恒痢。生大黄二钱 厚朴二钱 枳壳一钱 芒硝三钱 水煎服。后进金银花汤。
 
835.三黄酒:治痢症发呕吐者。黄连一钱 黄芩三钱 生大黄二钱 用好烧酒煎服。徐咽呕止勿服。
 
836.救胃煎:治噤口不食之痢疾。生地三钱 白芍三钱 川连三钱 黄芩三钱 玉竹三钱 花粉三钱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石膏四钱 麦冬三钱 枳壳八钱 厚朴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837.开噤汤:治噤口不食之痢疾。潞党参三钱 麦冬三钱 天冬三钱 石膏三钱 栀子二钱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生地一钱 白芍三钱 当归三钱 射干二钱 杏仁三钱 槟榔一钱 枳壳一钱 甘草一钱 花粉二钱 白头翁三钱 水煎服。服后生津进食,除肠胃之炎症,力量周到妙方也。
 
838.归地养荣汤:为治痢愈后调补良方。多服大有裨益。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山药三钱 麦冬三钱 白芍三钱 莲子心三钱 桑叶三钱 荷叶三钱 石斛三钱 玉竹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839.柴胡荆芥汤:治痢症有寒热,表里兼治者。青蒿八钱 荆芥一钱半 竹茹三钱 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 白芍三分 杏仁三分 木香一钱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840.葛根黄连黄芩汤:治外感发寒热并下利者。葛根八钱 川连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一钱 杏仁三钱 水煎服。
 
841.黄芩汤:治痢症主方。若呕加半夏生姜,随症加减。黄芩三钱 炙草三钱 芍药二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842.黄连汤: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主之。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三钱 人参二钱 半夏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843.盗汗专方莲枣麦豆汤:莲子七枚 黑枣七枚 浮麦半升 马料豆半升 水煎服。
 
844.黄汗效方。黄芪芍药桂心酒汤: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心三两 醋水煎服。
 
845.八正散治诸淋。瞿麦 栀子 萹蓄 大黄 滑石 木通 车前子 甘草各一钱 灯心二十条 水煎服。热淋加白茅根 血淋加天青地白(青草) 死血做淋加牛膝 桃仁 当归 白芍 生地 水煎服。
 
846.通关散:治喉闭或卒然喉癣生哦等症,吹入甚效。猪牙皂角 白矾 川连各等分,瓦上焙干为末吹入良。
 
847.稀痘仙方:胡少泉先生传小儿初生十八日内,令其出痘,永保不染痘患。若过十八日后则不验也。金银花一钱 红花一钱 桃仁一钱 生地二钱 荆芥穗一钱 赤芍二钱 当归二钱 甘草五分 用水二茶杯煎一酒杯。再用本小儿脐带约二三寸,焙干研末调入药内,分数次服尽。头日服药,次日出痘,三日收功。不灌浆,不结厣面。此方屡试屡验。为须于十八日内为要。焙脐带法:先将瓦用炭火焙爽,去尽湿气,再将脐带放上,细火满烘,不可全焦。以黄脆为度。取出研末。放瓶内盖好。退去火气然后调入药内用。但焙时切不可用煤炭。
 
848.小儿初生关锁:南星 乌梅为末用五厘,陈皮汤下。即开日饮乳,应验无比。一切关锁能治。勿视为寻常忽之。
 
849.小儿叫乳:白豆蔻七粒 砂仁七粒 甘草二钱 共为末擦口中,任其咽下,或用朱砂五厘 石榴皮八厘 同金银器煎茶饮之即效。
 
850.小儿猝然不省人事,两手拘挛,此症类似中风,惊风,不可用药误治。但用阴虫俗名肥猪三十只烧存性,一半吹入鼻中,一般冲茶服。自愈。
 
851.霍乱良方。修合济人功德无量。天生术姜汁炒二两 正川朴二两 盐陈皮二两 白檀香一两 降真香一两 同研末,外用广藿香煎汤泛丸。如龙眼核大。每服三丸,细嚼和津咽下。其病自解。
 
852.急救白喉双哦一切喉症经验仙方。红牛膝生的捣汁(草药中可买)射干三钱 桔梗三钱 各等分。煎汤兑牛膝汁服下。立愈。即极危险症亦可挽回。
 
853.男女交合精脱方:黄芪四两 当归二两 附子五钱 水煎服。
 
854.阳痿妙方:即阳事不举也。药酒一杯作二三百口缓缓饮之自能生精养血,其功不可尽述。防党参 熟地 枸杞子各五钱 沙苑蒺藜 淫羊藿 母丁香各三钱 远志 沉香各一钱 荔枝核七个,共浸上好酒二斤,三日后蒸三炷香久。取起以器载之。封固。浸冷水中拔出火气,过一月内饮之。
 
855.又方用蜂窝新瓦上焙枯为末。新汲水调服二钱,终夜不倒极效。
 
856.温脾汤:治寒积脐腹绞痛,并治久痢赤白,脾胃冷实不消。人参 附子 甘草 芒硝各一钱 大黄五钱 当归 干姜各三钱 水煎服。
 
857.六和汤:调和六气。治伤暑寒热吐利身疼等症。藿香 厚朴 杏仁 砂仁 半夏 木瓜 茯苓 扁豆 甘草 生姜 大枣 白术 水煎服。能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曰六和汤。
 
858.痛泻要方:刘草窗先生方也。土炒白术三钱 酒炒芍药四钱 陈皮一钱半 防风一钱 水煎服。
 
859.胃虚呃逆桔皮竹茹汤:人参 桔皮 竹茹 甘草 生姜 大枣 水煎服。后人加半夏 枇叶 麦冬 茯苓 亦可用之。
 
860.痰后寒呃丁香柿蒂汤:丁香 柿蒂各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 加竹茹 桔皮更妙。
 
861.呃喘定喘汤:治肺寒膈热喘哮症。白果炒黄三十枚 麻黄 半夏 款冬花各三钱 桑白皮苏子各二钱 杏仁 黄芩各一钱八分 甘草一钱 生姜二片 水煎服。
 
862.槐花散:治便血,肠风,宽肠,凉血。逐风之品合成甚妥。槐花 柏叶 枳壳 荆芥为末米饮下。
 
863.小蓟饮:治血淋。藕节 蒲黄 木通 滑石 生地 当归 甘草 黑栀子 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864.复元活血汤:治损伤积血。柴胡 花粉 当归 山甲 桃仁 红花 大黄 甘草 酒水煎服。
 
865.缩脾饮:治温成消暑,吐泻烦渴,用此清暑气。砂仁 草果 乌梅 甘草 葛根 扁豆水煎服。
 
866.实脾饮:治便利不渴而肿胀者,为阴水虚寒,阴水最宜。茯苓 土炒术 木瓜 甘草 木香 大腹皮 草果 炮附子 干姜 厚朴 姜枣煎服。
 
867.大桔皮汤:治水肿泄泻湿热。结茯苓一钱 肥猪苓 土炒术 光泽泻 肉桂各八分 甘草一钱 滑石六钱 陈皮一钱半 木香 槟榔各三分 姜三片 水煎服。
 
868.肾消茯苓丸:花粉 茯苓 川连 萆薢 人参 元参 熟地 覆盆子 各一钱 石斛 蛇床子各七钱八分 鸡内金三十具 微炒蜜丸。磁石汤下。
 
870.胃热消渴丹溪消渴膏:泻火生津益血之品合成。花粉 川连 藕汁 生地汁 牛乳 姜汁 蜜煎膏冲服。
 
871.猪肾荠苨汤:治下消之症。茎长兴盛,不交精出名强中。缘服邪术热药而毒盛也。此汤解毒治肾消。猪肾一具 大豆一升 荠苨 人参 石膏 各三两 磁石棉裹 茯神 知母 黄芩 葛根 甘草 花粉 各二两 先煮猪肾豆后,入药煎服。去肾豆之渣。然后下药。
 
872.局方清心莲子饮:治心火淋渴,燥烦,消渴,崩淋等症。石莲肉 人参 柴胡 赤苓 黄芪各三钱 黄芩地骨皮 麦冬 车前子炙草各二钱 水煎服。
 
873.脾胃郁火发为口疮用钱乙泻黄散。升麻 防风 白芷 各一钱半 黄芩 枳壳 半夏 石斛 各一钱 甘草七分。清胃热,开郁,升火,平胃,调中,水煎服。甚效。
 
874.济生桔梗汤:治肺痈嗽吐脓血,或咽干便秘,可加大黄一钱。防己 桑白皮 贝母 瓜蒌仁 枳壳 薏苡仁 当归 黄芪 杏仁 百合 甘草 桔梗 姜煎温服。
 
875.清咽太平丸:治肺火咯血,膈热早间咯血,两颊常赤。薄荷十两 川芎 柿霜 甘草 防风 犀角各二钱 桔梗三钱 蜜丸。此木盛生火,火克金,出此方也。
 
876.涤痰汤:治中风痰壅舌强,神昏,不语等症。姜制半夏 南星胆各二钱半 桔红 枳实 茯苓各二钱 人参 石菖蒲各一钱 竹茹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服。
 
小儿科要方;
 
877.泻青丸:治肝经实热,急惊搐搦。羌活 大黄 芎藭 山栀仁 龙胆草 当归 防风 右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竹叶汤入砂糖下。
 
878.泻黄散:治脾胃实热 。藿香叶 甘草三钱半 石膏五钱 山栀仁一两 防风三两 右用蜜酒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879.生犀散:治心经虚热。地骨皮 赤芍 柴胡 干葛各一两 甘草五钱 犀角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880.白玉散:治丹瘤。白土二钱半 寒水石五钱 为末米醋或新水调敷。
 
881.柳华散:治热毒口疮。炒黄柏 炒蒲黄 青黛 煅人中白各等分为末敷。
 
882.保和丸:治食积。山楂 神曲各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五钱 右为末粥糊丸,每服二十丸。白汤下。
 
883.钩藤饮:治吐脾胃亏损虚风慢惊。双钩藤三分 蝉蜕 炒防风 炒白僵蚕 全蝎去毒尾炒 炙草 川芎 党参 麻黄绒 每服三钱水煎服。
 
884.羚羊角丸:治小儿行迟。羚羊角镑 醋炙虎胫骨 焙生地 酸枣仁 白茯苓 各五钱 肉桂 防风 当归 黄芪各二钱半 右为末蜜丸。每服一钱白汤下。
 
885.蝉蜕钩藤散:治肚疼惊啼。钩藤 天麻 茯苓 芎藭 白芍各二钱 甘草 蝉蜕各一钱 灯心煎服下。
 
886.治癞方:不拘头面遍身痛痒黄水出俱效。黄连一两 蛇床子五钱 五倍子一两 轻粉三钱 黄柏 枯矾各五钱 川椒二钱 梅花冰片一钱 同研末麻油调涂。
 
887.治骨蒸方:银柴胡八分 地骨皮酒洗一钱 青蒿八分 川连 犀角 丹皮各五分 甘草二分 元参一钱 竹叶二十片 芦根一两 水煎服。
 
888.治遗尿方:炙鸡内金一具 炒桑螵蛸三枚 炙甘草三分 黄芪 煅牡蛎各五钱 为粗末,每用一钱水一杯煎去渣服。
 
889.治吐乳方:焙莲子心七枚 丁香三粒 人参三分 右同研乳汁浸令儿允食。
 
890.妬乳方:青黛一钱 元明粉三钱 硼砂一钱 薄荷五分 冰片一分 右同研末擦口内两颐吐出涎,一日用四五次。自愈。
 
以下妇科药方:
 
891.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此主之。桂枝 丹皮 茯苓 桃仁 芍药 为末蜜丸兔屎大,日食前药一丸不知至三丸。
 
892.当归芍药散:治妇人怀娠腹中疼痛。当归三钱 芍药五钱 白术四钱 泽泻八钱 川芎三钱 杵末酒水煎服。
 
893.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生姜汁糊丸。梧子大服十丸日三。
 
894.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一两 茯苓三钱 水煎服。
 
895.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 苦参为末蜜丸如豆大。
 
896.当归散: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三钱 白术一钱半 为末酒水冲服。
 
897.黄龙汤:妊娠寒热,头疼嘿嘿,不欲饮食,肋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八分半 炙,右四味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渣温服。
 
898.小调经散:治产后败血循经流入四肢,腐烂如水,服此血行肿消则愈。没药 琥珀 桂心 白芍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五分 为末姜汁酒各少许调服。此方治血分病最良。
 
899.佛手散:调经。芎藭二钱 当归三钱 酒水煎服。
 
900.温经汤:主妇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其证唇口干燥。吴茱萸三钱 当归 川芎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丹皮 各二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 水煎服。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过多及至期不事,此方调经总方。
 
901.土瓜根散: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蟅虫各三钱 杵散为末酒水煎服。此方治瘀血伏留在冲脉之方也。
 
902.大黄甘草汤: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主之。大黄四钱 甘遂五钱 阿胶二钱 水煎服。当下其血。
 
903.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次欠伸此主之。甘草三钱 小麦五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亦补脾气。
 
904.旋复花汤:治妇人虚寒相搏此名曰革。或妇人半产漏下主之。旋复花三钱 葱三茎 新绛少许 水煎服。
 
905.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芦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主之。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地黄四两 煎服。当吐下虫。
 
906.当归建中汤:治产后羸虚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当归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907.开骨散:临产妇交骨不开。当归五钱 醋龟板三钱 川芎二钱 妇人发一团水煎服。
 
908.产后夺命散:没药 血竭 右研末。俟产下用童便酒水煎服。略久再服。其恶血下行便不冲上,免生百疾。
 
909.本事交加散:治妇人荣卫不通,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气多少结聚为瘕产后中风。生地汁五钱 生姜汁五钱 水煎酒调下。
 
910.小柴胡加地黄汤: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勿尔断绝。柴胡一钱 人参 黄芩 甘草 生地各五分 姜枣煎服。此法治热入血室。
 
911.秦桂丸:治妇人无子,已觉有孕,便不可服。秦艽 桂心 杜仲 防风 厚朴各三钱 生附 茯苓各一两半 白薇 干姜 沙参 牛膝 半夏各五钱 人参一两 细辛一两 右十四味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912.求嗣方。壬子日合药,别日不用,名助阳丹。细辛 牛膝二两 茯苓一两 没药四钱 吴萸 白薇 白芨 秦艽 乳香 防风 当归各三钱 肉桂 厚朴 石菖蒲 附子各三钱 人参一钱 水煎服。此二方治胞寒无子者,若阴虚血少者非宜。
 
913.紫苏饮:治子悬腹痛,或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安,或大小便不利。当归 甘草 大腹皮 人参 川芎 桔皮 白芍 紫苏 姜葱引 水煎服。
 
914.孔圣枕中丹:治学问易忘,此丸服之令人聪明。败龟板酒炙 龙骨 远志去心苗 菖蒲九节去毛 各等分为末蜜丸一钱一丸,每服一丸,温酒化下日三。
 
服食验方:
 
915.扶桑至宝丸:此丸久服可跻上寿,起尪羸,济危弱,驻容颜,须白返黑,却病延年,补髓添精,功效最神。嫩桑叶须择家园者摘去其蒂,洗以长流水晒干为末,净一斤;巨胜子即黑芝麻此品引上之药净四两;白蜜一斤。右将芝麻用阴阳水煎浓汁去麻存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将药末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早盐汤,晚酒下。此方乃宋胡僧传介溪八十八翁之方也。胡僧数百年之人也。蚕食吐丝织成锦绸,人食生脂延年除咎。歌曰:扶桑扶桑高拂云海,东日出气氤氲沧海变,用意几载此树移根今何在,结子如丹忽如漆绿叶英英翠可扪真人采 天地气,留与红霞共吞吐,濯磨入鼎即灵药,芝水区末可群餐松有人已仙去,我今朝夕芝此君叶兮叶兮顾玉女绿阴衰面有桃津授讫遂长往不可物色之无他奇,翁不复掯。意厥后病剧。药固效,乃忆胡僧所传,采取修治。一惟其方服之。病霍已。而肌腠遍体生生而复平平,若换皮骨鄢。始知神僧弗欺。久服不已。年至耊耄而耳目聪明如少翁曰不佞以皮相胡僧也。今如蒲柳之姿得享松柏之萧,敢忘胡僧乎哉,因广其传留候知音,同登寿域,老勿以予向之疑胡僧者疑予也。
 
916.小儿初生三日用猪胆汁倾汤内浴,儿永无疮疥之疾。
 
917.小儿解颅用蛇蜕炒焦为末 猪颊骨中髓调敷顶上日三次。
 
918.小儿头上软疖用枯矾为末清油调敷。又方用桃树不落干桃子烧灰清油调敷。
 
919.风症要方经验九制稀莶丸:治诸般风症,骨节疼痛,缓弱等症。此草处处有之其叶似苍耳对节而生,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来晒干铺入滴滴层层用匀酒洗蒸。复晒如此九度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无灰酒下。此唐节度使张泳年三十一岁中风就症五年百药不效。钟鍼名医命服此丸获愈。表云金银线素根荄对节而生,蜀号火吹荄菜,颇类苍耳,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验案:罗守一坠马中风失音不语十服立差。智岩和尚年七十。忽患偏风,口眼歪斜时时吐涎,十服亦差。
 
920.清气化痰丸:通治火痰诸症。陈皮 杏仁 枳实麦炒 黄芩酒炒 蒌仁去油 茯苓各二两 胆星 半夏制各一两半为末姜汁丸如椒目大。每服二钱白汤送下。
 
921.痔漏丸:治一切内外痔漏及诸般痔漏。鱼鳔四两明净者 黄蜡四两 明矾二两研末 珍珠五分研末 朱砂一两研末 象牙末五分研末。先将鱼鳔酒煮极烂杵如膏入腊化尽 离火入矾末并砂牙和匀。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酒送下。
 
922.九龙丹:治肾水不足邪火摇动,精浊遗失之症。枸杞子酒蒸 金木子焙 山楂肉炒 石莲肉炒 莲花头焙 熟地捣膏 白茯苓 川当归 芡实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923.枣矾丸:治糓疸身目俱黄及胖黄等症。绿矾半斤火煅通红 枣肉二斤煮去皮核捣烂 平胃散四两为末 右用枣肉和绿矾末为丸平胃散为衣如椒目大。空心姜汤下三钱神效。
 
924.戊巳丸:治脾胃热泻不止。酒炒川连一两 炮吴萸二钱 炒白芍二钱 右为末水糊丸椒目大。每服二钱 白滚汤下。
 
925.保和丸:治饮食内伤食入恶食者,此丸主之。山楂肉二两 炒神曲 姜制夏 茯苓各四两 莱菔子 陈皮 连翘各五钱 右为末水成丸。椒目大。食后白汤送下。
 
926.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健脾。土炒白术一斤 枳实炒半斤 右为末荷叶包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汤送下。加香砂各一两,名香砂枳术丸。破滞气消饮食,开胃强脾。加桔皮半夏名桔半枳术散。健脾消痞利膈。
 
927.周王百子丹:又名鱼鳔丸。回精明目种子极灵。明净鱼鳔一斤分四份用牡蛎粉 蛤粉 陈壁土 黍各拌炒成珠。 鹿角胶 鹿角霜各四两 人参 当归 泽泻 莲须 赤石脂 白茯苓 天冬 山萸 石菖蒲 五味子 覆盆子 车前子 柏子仁 山药各一两 金钗斛 川椒子 生地 杜仲 土炒术 广木香 酸枣仁各一两 巴戟天 川牛膝 熟地 地骨 远志肉 肉苁蓉 枸杞子 菟丝子各二两 蒺藜酒煮烂焙干四两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白汤好酒送下均可。
 
928.桂圆杞菊酒又名养生主。此酒补心肾和气血,益精髓,壮筋骨,安五脏,旺精神,膶肌肤,驻颜色。酒当归一两 龙眼肉八两 枸杞子四两 甘菊花去蒂 白酒浆七个 好烧酒三斤 右四味用一绢袋盛之。悬于坛中,再入二酒,封固月余不拘时随意饮之。甚有利益。
 
929.百花如意酣春醖:此醖益肾固精坚阳久战且其品味不燥不热,真房术中之绝技也。角沉香一两 玫瑰花一两 蔷薇露一两 梅花蕊一两 桃花瓣一两 韭菜子一两 核桃肉八两 白酒浆五斤 好烧酒五斤右七味用一绢袋盛之悬于坛中再入二酒封固窑月余随意饮之最妙。美景良辰花朝月夕丝竹合奏童妓庆歌,藉此醖以兴发畅 融融然何乐如之。且饮醖袭芬恍若沉酣于百花春谷也。更有一种妙处或行或止或久或速在所自如,名之如意不亦宜乎。
 
930.玄及膏:治咳嗽梦遗精滑更能滋阴壮阳。五味子一斤水浸一宿去核 白蜜三斤 右五味子入沙锅加河水煎之取汁,又将渣再煎以无味为度。入蜜微火熬成膏。空心白汤下二三匙。
 
931.蕲蛇酿:治大麻风,年久不愈眉毛脱落,鼻梁崩坏,额颅肿破,身颠肤裂。足指溃烂并上中下诸般风湿等症。真蕲蛇酒洗 地龙去土各三两 当归 川芎 细辛 白芷 赤芍 天冬 苍术 木鳖子去壳 荆芥穗 蔓荆子 甘菊花 石菖蒲 威灵仙 何首乌 明天麻 胡麻 草乌 白蒺藜 炙草 紫参 沙参 苦参 木贼 定风草(天麻苗也) 不灰木各一两烧酒五十斤。右诸品用绢袋盛之悬坛中封固醖酿月余食后避风饮送酿。
 
932.神效咳嗽方:治男妇一切咳嗽。生姜不拘多少切作薄片晒干为末,用糯米粉打糊为丸如芥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即愈。
 
933.胞破:一妇人产后胞伤破不能小便,常漏湿不干。用生丝绢一尺剪碎 白牡丹根皮 白芨各一钱 水二碗煎至绢烂如饧。,空心顿服。不得作声作声不效。
 
934.产后好食茶粥冷块:一妇产后食茶粥每日二十余碗,一月后遍身冰冷数块,人以手指按其冷处,即冷从指下上应至心。如是者二年诸治不效。后以八物汤去地黄加桔红入姜汁 竹沥一酒盅,十服乃可。
 
935.鬼击:一人被鬼击身有青痕作痛以金银花煎服。
 
936.产后要方:千金不易牡丹方。治产后十三症。当归三钱 川芎 生地各一钱半 香附醋炒 泽兰叶 益母草 元胡索各一钱半 产后冒风加软风 天麻各一钱 血晕加醋炒五灵脂 黑荆芥穗各一钱 三四日后发热加黑炮姜 人参 黄芪各一钱, 心膈迷闷加陈皮 枳壳 砂仁各一钱 血崩加地榆 黑栀子 丹皮各一钱,咳嗽加杏仁 桑白皮 桔梗各一钱,死血不行腹硬加红花 枳壳 桃仁各一钱,脾胃作胀加白术 茯苓 苍术 厚朴 陈皮 砂仁 枳壳。饮食不进加山楂 麦芽,心神恍惚加茯神 远志各一钱,胎衣不下加朴硝一钱。俱煎服。
 
937.御苑匀气散:治小儿疳肿胀,面浮脾肺伤,气逆,喘咳,胸膈满等症。桑白皮 桔梗 甘草 藿香 赤苓 陈皮 木通 姜皮 灯心水煎服。
 
938.清热和中汤:治小儿疳久泄泻名曰疳泻。土炒术 陈皮 厚朴 赤苓 川连 神曲 谷牙 使君子 甘草 泽泻 灯心水煎服。后以参苓白术散收功。
 
939.柴胡清肝散:治肝疳粪青,燥渴。烦急,羸瘦,面目爪甲皆青,眼生眵,泪隐涩难睁,摇头搡目,仰面睡卧,耳疮流脓腹大青筋,身热等症。银柴胡 栀子 连翘 生地 川连 胆草 赤芍 青皮 甘草 水煎服。或丹栀逍遥散亦可。
 
940.抑肝扶脾汤:人参 白术 川连 柴胡 茯苓 青皮 陈皮 白芥子 龙胆草 山楂 神曲 炙草 姜枣。水煎服。
 
941.茯神汤:治心疳衄血壮热汗出惊烦咬牙燥渴便赤,胸满伏卧懒食。茯苓 当归 炙草 人参 龙眼肉 水煎服。烦热加麦冬。虚者宜之。
 
942.胎赤:清热解毒汤。生地 黄连 银花 薄荷 连翘 赤芍 甘草 木通 甘草 灯心水煎服。
 
943.赤游风:犀角解毒饮。牛蒡子 犀角 荆芥 防风 连翘 银花 赤芍 甘草 川连 生地 灯心水煎服。
 
944.蓝药散:蓝药一钱 黄芩 犀角屑 大黄 柴胡 山栀三分 升麻一分 石膏一分 甘草一分 竹沥汁 水煎服。。气怯者去大黄。
 
945.神功散:黄柏 草乌 为末漱口水调搽或赤豆为末鸡子清调搽患处干则再涂。
 
风症彚方
 
946.乌龙丸:治诸风症秘方。乌头三两 天南星 半夏曲 炒僵蚕 乌药 白胶香另研各五钱。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丸。空心酒下、
 
947.秘授黑虎丹:治男妇虚弱,血气衰惫,筋骨寒冷 外感风湿,传于经络,手足麻木,腰腿疼痛,久则偏枯。左瘫右痪,口眼歪斜,诸中风气不能行履,并皆治之。苍术 草乌 生姜 各一斤 葱半斤 右四味和一处拌匀腌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一日,每日一番拌匀,候日数足晒干。五灵脂 乳香 没药 另研各五钱 煅山甲存性二两 火煅醋淬七次一两 右同前药为末。用好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热酒送下。间日服尤妙。但觉麻木为效。忌冷水冷物。孕妇忌服。
 
948.舒筋保安散:治左瘫右痪,经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及湿滞经络,走注疼痛。久不能去。用此宣通则愈。木瓜五两 萆薢 五灵脂 牛膝 续断 炒僵蚕 松节 白芍 乌药 天麻 威灵仙 黄芪 当归 防风 虎骨酒炙各一两 用无灰酒浸十四天,封固满日取出焙干为末。每用二钱 药酒半盏,调下。如酒尽用米饮调下。一方加金毛狗脊一两更妙。
 
949.治劳病奇方:用元参一斤 和甘松六两 同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瓷瓶内,封闭地中。埋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两 炼蜜六两和匀入瓶内。封固更埋五日取出。烧令病人鼻常闻香而疾自愈也。
 
950.稀痘奇方:万金不换丹。辰砂 防风 荆芥 苍术 黄芩各一两 先将辰砂布裹悬砂罐内,次将四味入罐内用河水注满煮一昼夜止。将辰砂晒干研末。酒下。蜜调亦妙。每服五分。服至三钱止。能保一生不出痘。虽出不多。若有出痘不好者,服此即退。真仙方也。
 
951.鼠粘子解毒汤:治痘经月不能脱痂,眼亦不能开,此积热在内。以此治之立差。鼠粘子一钱 当归 生地 炒芍 白术 防风 荆芥 甘草 川连 升麻 黄芩 木通 红花 柴胡各五分 灯心水煎服。
 
952.隔食反胃要诀:缪仲淳秘传膈噎膏。党参浓汁 人乳 牛乳 梨汁 蔗汁 芦根汁 龙眼浓汁 姜汁 熬膏炼蜜徐徐频服。其效如仙丹。
 
953.贝母糖酒方:好陈酒一斤 米糖十两 贝母砂仁 木香 陈皮各二钱 封固炖服。
 
954.翻胃膈气乃肠枯血躁血燥,大便三四日,一次下羊屎者不治。吐白沫者不治。理宜生血润肠之妙药。牛乳 羊乳 人乳常服。
 
955.八汁汤:治噎食。生藕汁 生姜汁 雪梨汁 萝卜汁 甘蔗汁 白果汁 蜂蜜 竹沥各一盏。和匀饭上蒸熟任意食。
 
(完)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yi
 
 (一)感冒
例一薛XX,男,60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8日。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于燥,小便正常。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方药: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白(后下)3寸3月16日
 
(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脉浮滑,秽苔未净。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方药如下:苏叶6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4.5克前胡3克制香附4.5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僵蚕4.5克炒神曲6克甘草1.5克豆豉9克葱白(后下)3寸4月2日
 
(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脉沉滑,秽苔未尽。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方药如下:炒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4.5克炙甘草1.5克法半夏6克蕾香梗6克槟榔4.5克炒枳实3克大黄(另包后下)3克神曲(炒)6克生姜3片继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下,调理而愈。(《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曹X,男。形寒骨楚,风寒束干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不更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方药:川桂枝3克(后下)生麻黄3克蔓荆子3克羌活9克生锦纹3克(挫细末分吞)郁李仁12克杏仁泥18克晚蚕砂9克(包)粉甘草3克(《章次公医案》)
 
例三朱XX,体赢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兔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而微热,身胀腰瘦,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舆而来诊。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党参15克桂枝9克酒芍甘草各9克生姜4.5克附子9克大枣5枚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例四钱X,男,39岁。半年前曾连患感冒数次,愈后每日下午仍自发热,不甚高,约在摄氏38度左右,时有汗出。……迭用西药青链霉素等,中药三黄,白虎、犀角地黄、青蒿鳖甲、龙胆泻肝、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纳食亦不见佳,舌绛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尚有抗力。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积留余邪在内,流连干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是以无从检查。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拟用引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丹皮、丹参各6克赤白芍各6克细、鲜生地各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黑芥穗9克浮萍6克大豆卷24克山桅子9克木通4.5克银柴胡4.5克片黄芩9克另:羚羊角1.8克、牛黄0.6克共研细面,分M次冲服。M诊:前药眼2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白茅苇根各12克生地黄15克鳖甲15克寸麦冬9克寒水石12克(滑石块15克同打布包)白薇6克赤苓芍各9克胡黄连4.5克蝉衣4.5克润元参12克粉丹皮9克知母6克炒枳壳6克南花粉12克草梢3克三诊:连进5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偿,立丸方善后。生熟地各30克党参60克陈阿胶60克白术60克当归身30克洋参30克五味子30克玉竹60克酒杭芍60克龟板60克甘枸杞60克丹参60克绵黄芪90克天冬30克云茯苓神各30克炙草30克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早晚备服1丸,白开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五崔X,男,40岁。两脉细弱无力,形寒背部为甚,喘逆已将一年,入冬增剧,咳嗽,舌苔白腻质粉红,不思饮水,左胁内痛,不能依左而卧,二便如常。病属感冒传里,与饮并留胁间,姑以温运化饮,深虑足肿大喘。嫩前胡3克
 
(麻黄汤煮透去麻黄)粗桂枝1.5克(赤芍6克同炒)家苏子4.5克自芥子1.5克桑白皮9克甜葶苈3克(焙)大红枣7枚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绦屑4.5克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建泻9克另:白蔻仁0.6克真琥珀0.9克M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药汁送下。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绛。病延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法加减。粗桂枝1.5克(赤芍4.5克同炒)嫩前胡3克桑白皮9克家苏子4.5克甜葶苈3克(焙)逍遥丸15克(布包)鲜枇杷叶9克(布包)旋复花6克(布包)新绛屑6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鲜煨姜2.1克大红枣7枚建泻9克焦苡米9克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气滞,中有停饮,拟再以温和化饮。淡附片2.1克(用面糊煨透)粗桂枝1.5克(蜜炙)生紫苑3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法制陈皮4.5一53——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纳食亦不见佳,舌绦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尚有抗力。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积留余邪在内,流连于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是以无从检查。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拟用引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丹皮、丹参各6克赤白芍各6克细、鲜生地各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黑芥穗9克浮萍6克大豆卷24克山桅子9克木通4.5克银柴胡4.5克片黄芩9克另:羚羊角1.8克、牛黄0.6克共研细面,分M次冲服。M诊:前药服2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白茅苇根各12克生地黄15克鳖甲15克寸麦冬9克寒水石12克(滑石块15克同打布包)白蔽6克赤芋芍各9克胡黄连4.5克蝉衣4.5克润元参12克粉丹皮9克知母6克炒枳壳6克南花粉12克草梢3克三诊:连进5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偿,立丸方善后。生熟地各30克党参60克陈阿胶60克白术60克当归身30克洋参30克五味子30克玉竹60克酒杭芍60克龟板60克甘拘记60克丹参60克绵黄芪90克天冬30克云获苔神各30克炙草30克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五崔丶,男,40岁。两脉细弱无力,形寒背部为甚,喘逆已将一年,入冬增剧,咳嗽,舌苔白腻质粉红,不思饮水,左胁内痛,不能依左而卧,二便如常。病属感冒传里,与饮并留胁间,姑以温运化饮,深虑足肿大喘。嫩前胡3克(麻黄汤煮透去麻黄)粗桂枝1.5克(赤芍6克同炒)家苏子4.5克白芥子1.5克桑白皮9克甜亭苈3克(焙)大红枣7枚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绎屑4.5克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建泻9克另:白蔻仁0.6克真琥泊0.9克M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药汁送下。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绎。病延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法加减。粗桂枝1.5克(赤芍4.5克同炒)嫩前胡3克桑白皮9克家苏子4.5克甜亭苈3克(焙)逍遥丸15克(布包)鲜枇把叶9克(布包)旋复花6克(布包)新绎屑6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鲜偎姜2.1克大红枣7枚建泻9克焦苡米9克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气滞,中有停次,拟再以温和化饮。淡附片2.1克(用面糊偎透)粗桂枝1.5克(蜜炙)生紫苑3克法半夏9克(粉草3k同打)法制陈皮4.5一53——克苦杏仁9克鲜枇把叶9克(市包)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鲜煨姜2.1克大红枣7枚生熟谷麦芽各9克建泻9克冬瓜子30克象贝母12克连皮苓12克四诊:咳嗽巳止,夜间亦未咳,惟劳动则气短微喘,舌苔白腻,两脉细弱。停饮巳化,病后气血两亏,当宗金匮法加味。全当归9克(粗桂枝1.5克同炒)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炙陈皮4.5克甜杏仁9克鲜煨姜2.1克大红枣10枚香砂六君子丸15克(布包)淡附片3克(用面糊煨透)潞党参9克(米炒)生熟麦谷芽各9克丝瓜络9克建泻9克
 
(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戊中医杂志》8:549,1958)。
 
例六男,67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证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凤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凤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评按】感冒为常见病之一。系因风邪病毒侵袭而致。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凤寒感冒可参考伤寒表证治法;风热感冒的初期与温病卫分证治法略同,兹不—一列选医案。此处所选录者,均系兼挟特殊清况,或难以处治者,可备临证参阅。
 
例一感冒已两周,尚发烧,苔黄腻,乃湿性粘一54——腻缠绵不愈之故。证属感冒挟湿,蒲氏在治疗时根据《内经》“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的原则,初诊治以疏解,二诊硫解兼理肠胃,三诊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故治以和脾利湿消滞之法,立法处方的层次和脉络比较清楚。
 
例二风寒感冒外邪束表,七日来大便,表里俱实,故用表里双解为法。因其形寒骨楚,更以麻黄、羌活加强解表之力;郁李仁、杏仁润肠;小量生大黄挫细末分服者,取其轻下之功,师古方意而不泥于成方。
 
例三素体赢弱,常有遗精,肾虚之本,感受外邪后,症见微热、微汗、脉细微而乏力,乃阳虚外感之证。刨&葱豉生姜汤,单纯发散,更伤阳气,症反加重。遂以参、附、姜、桂并用,温阳散寒,扶正祛邪,三剂而诸证悉已。
 
例四证属感冒后余邪内恋。患者半年前曾患感冒数次,愈后低热不退,时有汗出,证属正虚邪恋所致,施氏抓住深伏之邪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治当因势利导,用引病外出之法,热遂大减,继以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祛除余邪,余邪去,又立丸药方补益气血,以防后患。
 
例五为外感之邪侵袭入里与饮并留胁间,故见形寒、喘逆、咳嗽、胁痛,不思饮食,两脉细弱无力。因其形寒,可知表邪未清。疏方于温运化饮法中,寓解表祛邪之意,药后寒散饮化。继以温化饮邪、调理气血法善后,证情虽较复杂,俱汪氏立方遣药独具匠心。
 
例六介绍了秦氏对于虚人经常感冒的防治经验,既有实
 
例,又有理论阐析,言简意赅,寓意颇深。
 
(二)内伤发热
 
(高热)
 
例一王XX,男,11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一55一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各4.5克净桃仁、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连服一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又以原方并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后热降痛减;三周午后之热巳低,胁痛消失,大便曾见黑粪,舌黯稍减而脉细,改为两日一剂,缓其剂而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二十日后复诊,热退已二周余,停药已达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鲜红而不黯,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巛蒲辅周医案》)
 
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达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时手心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痠痛,大便数天一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晚上热即平静。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例三刘Xx,男,17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1日。患者于了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一56一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运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4点至夜间2点发热(38.5℃),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方药:青蒿10克鳖甲10克秦充6克地骨皮12克玄参12克银花15克天花粉15克鲜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蚕6克鲜石斛30克灯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鲜茅根30克银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剂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银柴胡改为3.5克,继服6剂。11月1日:药后曾有两天体温正常,昨日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克,蝉蜕3.5克,继服6剂。11月8日。烧未大作,昨日体温37.st,右侧耳痛,流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进4剂。皿月12日: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清况良好。巛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评按]内伤发热系指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的发热。白于阴阳气血偏虚而致者为虚热;因气滞、血瘀、食滞而致者为实热。本组病
 
例均为高热不退,连同下节“低热”,一57一均属内伤发热范畴。
 
例一午后发热、脉涩、舌黯,胁痛不移,既无表热见证,又无里热可循,证属血瘀发热。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而立奇功。
 
例二证属阴阳两虚,中气不振,治以甘温除热立竿见影。
 
例三发热已三月余,因其夜热早凉,咽干、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发热,故取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以清阴分伏热,又因时值深秋,且有恶寒发热汗出,故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营养阴除热而设,后加常山、焦榔、蝉蜕祛痰导滞,宣达气机,内外调和而愈。
 
(三)内伤发热
 
(低热)
 
例一黄xX,女,39岁。初诊日期:1976年11月6日。今年“五一”节后受凉得病,寒热往来,热度在38oC以上,以后服药热度下降,但始终未退净,半年来每天低热
 
(37.2℃~37.3℃),鼻干而塞,口干怕冷,到后半夜烦热不得眠,面赤,头及手足出汗而全身无汗,口渴欲饮,咳嗽痰多如自沫,大便秘结,脉迟细,舌色尚正,中心苔黄,舌边起滤泡。辨证:寒邪失于汗解,寒郁化热,邪在气分留恋。外感之病,非骨蒸潮热也。治法.表里双解,仿防风通圣散法。方药:柴胡4.5克黄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12克焦山栀9克淡豆豉9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鱼腥草30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壳9克制大黄9克姜半夏12克a剂。一58一11月1日
 
(M诊):服药后得畅汗,大便亦畅通,已不怕冷,口干亦减,痰巳减少,尚觉鼻干,右颈部有肿胀感。除邪务尽,仍以原法,方药如下:柴胡4.5克葛根9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淡豆豉9克制大黄9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壳9克姜半夏9克鱼腥草30克杏仁9克夏枯草9克生甘草3克11月14日
 
(三诊):外邪已解,低热已不复作。……随访病人此后低热不再发作,逐渐恢复健康,并上班工作。
 
(金寿山主治,吴杰等整理:高热、低热,《新中医))227,1979)
 
例=郭xx,女,40岁。初诊日期:1973年6月17日。患者3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辨证:阴虚肝旺。治法:滋阴调肝。方药: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6月26日复诊:低烧已下降到37C,嘱再服前方10余剂,以巩固疗效。巛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龚丶X,男,58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5日。低烧两年余,手足心热,午后热甚,体温偏高,常自汗—59——出,头晕,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脉迟,舌淡苔薄白。辨证;气液不足。治法:益气养阴。方药:浮小麦12克炙甘草6克大枣(切)5枚黄芪12克北五味(打)3克天门冬9克地骨皮6克枸杞子6克3月9日
 
(二诊):药后低烧巳退,汗出减少,头晕,咳嗽亦减,但晚间手足仍发热,二便正常,脉舌正常,停药观察。3月12日
 
(三诊):停药两天又发低烧,宗原方再服5剂。3月20日
 
(四诊):药后偶有低烧,近几天肠胃欠佳,有时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饭后微噫气,肠微鸣,脉沉细,舌正无苔,属脾气虚弱。治宜益气缓肝。方药:党参6克炒白术4石克云苓3克炙甘草1.5克陈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麦9克五味子(打)3克大枣(切)3枚4月2日
 
(五诊):低烧已去,食欲好转,原方继服5剂,诸证悉平。(《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低热是常见的证候之一,可见干多种病证。UI其难以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故西医往往冠以“低烧待查”。中医认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热失于汗解,以致余热缠扰所致。外感发热,若邪在肌表,洽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洽法获效之关键在干辨证是否确切,方治是否恰当,若一见发热即用清热解毒之剂,不合病机则造成误治。
 
例一系外感失一60一汗所致。金氏认为:“对于失汗之热已非一般解表药所能治,必须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本
 
例证见鼻干而塞,口干便结,说明热象较著。外感寒邪失于汗解,化热入里,治以清热祛邪之法,表里双解,服药后得畅汗,大便已通,表里得解,郁热自退。
 
例二证属阴虚肝旺,以滋阴调肝为主,妙用肉桂引火归原,久虚低热得以平息。蒲氏认为引起低烧的原因很多,“外感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其他又如中气不足、肝脾不和、阴分亏虚,以及气虚、血虚,均可以引起内伤低热。在治法上,他认为苦寒药不宜多用,过用苦寒不仅伤脾败胃,亦易化燥伤阴。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易伤中气,反使症情加重。
 
例三,证属气阴不足。方用甘麦大枣汤加黄芪,亦属甘温除热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气养阴除热。实属组方严谨,遣药得当。
 
(四)咳嗽
 
例一张XX,男,40岁。初诊日期:1955年7月。患伏暑咳嗽,曾自服丸药,得汗不恶寒,唯头部出汗甚少,肢体乏力,连日大便干结,小漫不清,食物不多。宜芳香和化宣达为治。方药:鲜霍香9克黄芩9克六一散(包)9克鲜佩兰9克茯苓9克瓜萎皮18克杏仁泥9克陈皮4.5克鲜荷叶一大张(剪碎)枳壳4.5克伏暑兼挟气郁,服上方头部汗出津津,肢体顿觉轻快,惟胸际阻闷,咳嗽,便秘。再仿原方增味。一61一杏仁泥9克黄芩9克川连2.1克法夏6克川厚朴4.5克黄郁金4.5克川贝9克茯苓9克六一散9克(布包)枳壳4.5克瓜萎皮18克生枇把叶6克(布包)服上苦降辛通方,胸闷立开,咳嗽平复,大便通顺,病已向愈。
 
(张菊人:《菊人医话)})
 
例二杨X,男,29岁,五月。阴虚火升,火刑金灼,咳而咽燥,两胁震痛,午后有虚潮之热,脉象弦数,舌红而干,久延有失血之虑。清炙桑白皮6克地骨皮9克黛蛤散12克(包)煅赭石12克天花粉6克川郁金4.5克橘红络各4.5克粉丹皮4.5克蜜炙白薇9克川贝9克冬瓜仁12克二诊:潮热已减,咳嗽胸痛见瘥,脉不数。白杏仁9克
 
(柞)地骨皮9克蜜炙枇把叶12克炙白薇9克清炙桑白皮6克代赭石15克蛤壳12克(杵)炙紫苑6克川贝6克炒橘红4.5克川郁金4.5克泡射干2.4克三诊:火不灼金,金润始复,热退咳减,胁痛巳止,脉弦舌红,再拟清润养肺。南沙参9克麦冬9克甜杏广9克(杵)代赭石12克蛤壳15克(杵)炙紫苑6克川郁金4.5克炒橘红4.5克冬瓜仁12克蜜炙冬花9克川贝6克杜仲12克(《叶熙春医案》)
 
例三陆XX,男,55岁。一年来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饮,咳嗽痰多,有时为一62一黄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脉象轻取弦数,重取沉细无力。观以前所服之方,多属清化痰火,疗效平平。此症肺热多痰是标,舌苔多津液,舌质不绛,口干而不欲多饮,脉象重取沉细无力,知非实热,脾肾阳虚,是病之本。其舌苔之灰黑色,应属水极火化,治当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之。方药:肉桂粉3克
 
(吞服)制附片3克炮姜3克炒潞党6克炒白木9克炙黄芪12克炙远志4石克炒熟地6克炒山药12克米炒南沙参9克夏枯草3克炒子芩二.5克熟枣仁18克煅龙齿15克法半夏6克炒称米30克
 
(煎汤代水煎药)服药5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十剂,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余诸证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新医药杂志》6:丨,1978)
 
例四夏xx,女,35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18日。患咳喘巳一年许,屡洽未效。咳嗽气喘,痰白,时吐清水。经常大便溏泄,进生冷油腻时,则每日须溏泄4~5次。恶寒畏冷,肢末欠温。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多色较淡。面部微浮。舌苔白滑,脉象沉小。辨证;脾肾阳虚。治法:温中蠲饮,摄肾纳气。方药:茯苓、菟丝子各9克附子、法夏、苏子各6克陈皮、一63一五味各4石克葫芦巴12克炙甘草3克5月6日:前方连进3剂,咳嗽显著减轻,大便正常。嗣因多食青菜,致咳喘搪泄复发,脉象舌苔如前。仍宜益火生土,从本立法,桂附理中汤加味主之。潞党参、炒自术、附子、葫芦巴各9克干姜、炙甘草、破故纸各6克五味子4.5克肉桂1.2克(另研冲)上药连服4剂,咳嗽泄泻基本消失,继以桂附八味丸收功。至八月中旬追访,据称将近三个月来,咳喘、泄泻均未再发,身体壮实,近来虽进水果、蔬菜、生冷,均安如常人。
 
(俞长荣:益火生士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中医杂志》11:28,1964)
 
例五张xx,男,44岁。病案号:C139556。1978年3月因咳嗽、咯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患者于1977年3月突然发高热伴咳嗽、咯痰,经胸透诊为“肺部感染”。用多种抗菌素治疗2个月,发热消退,但咳嗽、咯痰未见明显好转。咯痰略呈白色泡沫状,每日十余口,胸胁经常痛,胸闷、气短,气喘,食纳减少,体重减轻。入院后经检查,包括痰病理检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PAS染色强阳性)与开胸活检,证实为肺泡蛋白沉着症。5月6日开始采用肝素、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服活血化瘀中药6剂,未见明显好转。现症: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两胁隐痛,胸中满闷,气短不足以息,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短、乏力纳差,颜面晦暗不华,唇甲青紫,二便正常,脉沉细弦滑,舌体胖,有齿痕,舌下静脉怒张。辨证:本为胸中大气下陷,标为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治法;升陷汤加味。一64一方药:生黄芪25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川穹10克丹参15克旋复花(布包)10克海浮石(布包)10克葶苈子10克生意仁2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服上方6剂,证情明显好转,饮食增加,气短减轻,痰量同前,乃于方中加杏仁12克,续服30剂后,饮食由每日9两增加至1石斤,行路上楼亦不觉气短,并从7月14日开始慢跑锻炼,证情平稳。1978年7月27日带方出院。方药:生黄芪25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旋复花(布包)10克黛蛤散(布包)15克冬瓜子30克紫苑10克杏仁10克白前10克随诊一年,病情稳定,无明显变化。经中医中药治疗后,不但症状有改善,肺功能检查也有明显好转
 
(肺功能检查: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由治前89.5%,恢复到100%;氧分压由69.4毫米汞拄,升至80.2毫米汞柱;肺内分流由12.4%降至7.32%;生理死腔由44.2%降至26.77%)。
 
(祝湛予主治,董振华等整理:中西结合治疗肺泡蛋白沉着症1
 
例,《中医杂志》5:40,1980)
 
【评按】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不论内伤、外感咳嗽均系肺脏受病而致。外感咳嗽起病于肺,内伤咳嗽多由他脏先病影响于肺。对于咳嗽一证首当鉴别外感、内伤,及其见证之虚实。外感咳嗽又当分清风寒、风热、挟湿、挟暑,以及燥热咳嗽等情况。内伤咳嗽又当区别痰湿、肝火犯肺,以及脾虚、肾虚之别。
 
例一为伏暑咳嗽,自服丸一65一药得汗不彻,肺气失于宣达,洽以芳香和化,药后汗出体轻,又因兼挟气郁,继以苦降辛通之剂,使咳嗽平复、大便通畅而病愈。
 
例二属于内伤咳嗽。患者脉见弦数,咳而咽燥,两胁震痛,为肝阴不足,木火偏亢,上刑干肺,势必耗伤肺阴;阴虚上扰,易伤阳络,故有失血之虑。洽以养阴润肺、镇肝降火,使火气降、肺气得以清肃,其咳自平。
 
例三肺热多痰是标,脾肾阳虚为本,虽屡用清化痰火之剂,效验平平。改用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药后灰黑之苔基本消失,余症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本例取效之要诀,在于辨别标本较为阴细。
 
例四咳而兼喘,证属脾肾阳虚。盖肾阳不振不能蒸运脾土,水谷精微化为痰饮,痰饮窃踞肺络,气机受阻发为咳喘;饮邪上溢则面浮而时吐清水;脾失健运,肾失封藏故便溏;阳气虚弱故时恶风而肢冷。洽以益火生土之法,疗效可观。纵上所述,《内经》所谓“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确有至理。
 
例五确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属于少见疑难病范围。据中医辨证,胸中大气下陷为本,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为标。所谓大气,即《内经》所称之宗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述之较详。张氏认为:“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呼吸之枢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溃,脑力心思,为之顿减。”宗气一虚,津液失于敷布,血行瘀滞不畅,故又挟痰浊与血瘀之兼证。治若仅顾痰浊瘀血之标而不顾宗气下陷之本,则属本末倒置。故据中医辨证立法,选用张氏升陷汤(黄芪、升麻、柴胡、桔梗、知母)为主方,加当归、川穹、丹参通利血脉;旋复花、葶苈子降气肃肺;生苡仁、海浮石健脾化痰,标本兼顾治本为主,辨证明确,立法遣药精一66——当,对于疑难病,不但能够改善症状,而且对于肺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值得充分重视。
 
(五)喘证
 
例一齐XX,男,60岁,初诊日期:1952年8月30日近日因感风热化痰,成为喘咳,或不能起行,亦不安卧,耳内时鸣,喉际旧泊有声。法当从事清降。空沙参9克薄荷梗6克西防风6克天花粉9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知贝母各9克半夏曲6克灵磁石12克(先煎)云苓块12克真郁金9克甘草9克鲜荷梗一尺生姜6克9月10日
 
(二诊):服前方多剂,病去八、九,但痰尚未尽,耳鸣未减,肝胃有热,肺气尚虚,法当从本治。南沙参12克苦杏仁9克苦桔梗9克天花粉12克嫩白前6克平贝母9克肥知母9克云茯苓12克灵磁石12克(先煎)甘枸杞9克干生地9克生甘草3克生藕节5枚甘菊花6克
 
(张绍重整理:萧龙友医案,《中医杂志》2:115,1958)
 
例二周X,男,34岁,初诊日期:1976年1月24日。患者婴儿时期曾患奶癣,四岁开始病哮喘,每逢春秋必发,且逐年加重,持续二、三月尚不见缓解,平时特别伯冷,易感冒,不欲饮水。此次发病,起自去秋,迄今时轻时重,曾用过多种西药,包括激素等,尚不能控制。半夜后哮鸣气急,舌苔薄白,脉细弦。一67一辨证:外寒内饮为患,久病体虚,气阳不足。治法:助阳解表蠲饮,标本并图。方药:生麻黄6克桂枝6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6克苏子12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炙细辛3克熟附片12克(先煎)磁石30克14剂。另黄芪片100片,每日3次,每次5片。1977年2月7日
 
(二诊):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有哮鸣,胸闷气短,有咳痰。原方改生麻黄9克,加黑锡丹6克分吞,7剂。另胆荚片(猪胆汁、皂荚、草河车)两包,每日3次,每次5片。上方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用丸药,予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三月后随访,未见复发。(《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徐仲才医案,陆鸿元等整理)
 
例三向X,男,33岁。喘息经常发作已有三年。秋冬较重夏日略轻。发作时咳喘心跳,痰唾不出,呼吸有水鸣声,胸廓胀闷,不能平卧,影响食眠。最近一年来病情增剧,曾经丶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喘息。每日尚服用氨茶碱片。舌苔自不腻,脉滑数。辨证。火逆于上,气不得降,肺气被痰热阻塞,以致呼吸不利。治法:定喘止嗽化痰。方药:葶苈子6克(大枣5枚去核布包)炙紫苑、苏子各6克莱菔子6克(自芥子3克同炒)炙麻黄1.5克嫩射于4.5一68一克五味子4石克(细宰1.5克同打)半夏曲9克(枇把叶6克同布包)云茯苓神各9克炙自前、前胡各4.5克陈橘红络各4.5克炙甘草3克二诊:前方服5剂后痰液排出较易,呼吸道无声,胸廓胀满尚未全释,能平卧,但睡不熟,食进乏味,大便失润,二、三日一行,脉滑,原法加力进治。葶苈子6克(大红枣5枚去核布包)全瓜萎24克(薤白9克同打)炙紫苑、苏子各9克(打)苦桔梗4.5克炒枳壳4石克半夏曲9克(枇把叶6克布包)五味子4.5克(细辛1.5克同打)莱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嫩射干4.5克炙麻黄2.4克炙前胡、化红各6克炙甘草3克三诊:服药4剂喘息基本消失,呼吸平稳,痰液减少,胸间亦爽,食眠均有好转,大便通而不畅,脉缓。症再向愈,尚需当心护理。葶苈子4石克(大红枣5枚去核布包)五味子4石克(细辛1.5克同打)炒枳壳4.5克苦桔梗4.5克炙苏子化红各6克莱菔子6克(白芥子3克同炒)半夏曲9克(枇把叶6克布包)白杏仁(炒)6克冬虫草(炙)9克淡苁蓉15克明党参6克远志(炒)9克
 
(施稚墨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四仇XX,女,32岁。素有气喘,此次发作有日,神志昏沉,气喘痰鸣,不能平卧,身疲气弱,肢冷,脉沉细无力,乃阳虚气喘,肾气失于摄纳,势频虚脱,急急回阳纳气。高丽参15克沉香1.5克黑锡丹(打碎布包同煎)9克——69一二诊:服前药后,气喘大减,神志转清,脉象较为有力,予补气化痰法调理。北沙参30克杏仁9克浙贝母4.5克全瓜萎9克白前9克桔梗4.5克牛蒡子6克前胡9克陈皮4.5克法半夏6克赤苓6克数剂后,气喘多痰,身疲气弱等症,均获痊愈。
 
(时振声整理:时逸人医案川江苏中医))11:11,1965)[评按】喘证系指以吁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主的证候。临床分为虚实两类。实喘多因外邪壅肺,气失宣降;虚喘多因肺肾两虚,肺不呼气、肾不纳气,精气内虚所致。实证又多兼痰、饮,故喘咳哮证多相并论。
 
例一为风热喘咳,爱因感受风热化痰而致。急则治标,法用清降,是为正治。病去八、九而痰未除者,因肝胃有热,肺气尚虚之故,治以清肝胃、补肺气,是为治本之法。
 
例二为哮喘外寒内饮为患,故以附子汤加减为主方,更加黑锡丹以助温肾纳气之功,以及胆荚片化痰逐饮,既能祛邪以安正气,更重扶阳以祛饮邪,即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义。
 
例三喘息病发三年,证属火逆于上,气不得降,肺气被痰热阻塞,故而作喘,药虽无奇而配伍得当,获效尚捷。
 
例四素有气喘,发作有日,现症有频临虚脱之危象,急以回阳纳气。《问斋医案})云“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阳浮泛作喘……”故用高丽参、沉香、黑锡丹温肾阳、祛阴寒,则气喘自平,续以补气化痰,用《外台秘要》杏仁煎加减调理,则气弱痰多之象,自可痊愈。
 
(六)痰饮
 
例一俞,女,暴寒外束,痰饮内聚,支塞于肺,肃降一70一失司,气喘咳嗽大发,故日夜不能平卧,形寒怯冷,纳少泛恶,苔白腻,脉浮弦而滑。拟小青龙汤加减。疏解外邪,温化痰饮。蜜炙麻黄1.2克川桂枝2.4克云苓9克姜半夏6克五味子1.2克淡干姜1.2克炙苏子6克光杏仁9克熟附片3克鹅管石(煅)3克哮吼紫金丹2粒(另吞),连服两天。二诊:服小青龙汤两剂,气喘咳嗽,日中大减,夜则依然,纳少泛恶。苔薄腻,脉弦滑,夜为阴盛之时,饮邪窃居阳位,阻塞气机,肺胃下降之令失司,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川桂枝2.4克云苓9克姜半夏6克橘红3克五味子1.2克淡干姜1.2克水炙远志1.5克光杏仁9克炙苏子15克旋覆花(包)15克熟附片3克鹅管石3克(煅)三诊:气喘咳嗽,夜亦减轻,泛恶亦止,惟痰饮根株已久,一时难以骤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拟理脾肃肺,温化痰饮。原方去旋覆花、远志M味,加生白术15克,炒补骨脂15克。(《丁甘仁医案》)
 
例二季X,女,年约30岁。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心痛彻背。脉沉而滑,舌苔白腻,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用小青龙汤以驱风寒,合瓜萎薤白汤以蠲痰饮。麻黄1.2克桂枝1.2克淡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4石克五味子1.5克甘草1石克瓜萎仁9一71——克(杵)干薤白9克(白酒洗、捣)姜半夏9克次诊: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已,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1.5克,细辛0.9克以治咳。一剂效,二剂更瘥,……不复延诊,遂渐愈。巛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袁桂生医案)
 
例三俞,男,60岁,10月。脾阳虚则积湿为痰,肾阳惫则蓄水成饮。饮痰上泛,咳嗽气逆,痰味带咸,形寒畏冷,脉象滑而无力,舌苔薄腻,体虽虚腻补难投,虑为痰饮树帜耳。炮姜3克拌捣炒五味子2.1克细辛2.4克姜夏6克茯苓12克炙橘红4.5克金沸梗9克(包)煅代赭石15克煅灵磁石15克炒杜仲12克沉香末1.8克(分冲)炙紫苑9克红枣3枚(《叶熙春医案》)
 
例四邓X,女,48岁,巳婚。入院日期;1963年6月15日。因浮肿气短半年,一周来加重而入院。于1961年工月感冒后,开始咳嗽气短,下肢逐渐浮肿,心下痞满,咳吐白痰,尿少,既往有八年慢性咳嗽史。脉弦细数,苔白唇色紫。西医诊为慢性肺心病。辨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阻遏,肺气壅塞。治法:清宣肺金,降气化痰,温阳利湿之法。方药:越婢合真武汤加减:生石膏12克麻黄3克甘草9克云苓12克白术9克杭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大枣
 
(擘)5枚车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一72一上药服3剂后,尿量增加,每日达1500~1900毫升,下肢浮肿明显减退。服5剂后,浮肿不显,肝大回缩,咳嗽减轻,于上方加入厚朴6克,陈皮6克,气喘亦减,仅有胸闷,故上方去白茅根、车前子、厚朴,加苏子9克,再进5剂后,症状减轻,仍咳嗽未愈,乃肺气不宣所致,故改投宽胸理气清肺之法,方用厚朴麻黄汤加减,方药如下:厚朴6克麻黄3克半夏9克杏仁9克甘草9克沙参18克小麦30克茯苓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生姜4.5克服上方后症状已大减,……病情稳定。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例五王xx,男,45岁。外感风寒,引动痰饮,肺气不宣,咳嗽胸痛,喘息不能平卧。舌苔薄腻,脉滑实。X线胸部透视为“渗出性胸膜炎”。乃饮邪积于胸胁之间,证属悬饮,治拟疏风宣肺,攻逐水饮。叶苏梗10克甜葶苈1.5克炙紫苑5克苏子10克桔梗5克杏仁9克竹茹10克陈皮6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吴萸1.5克瓜萎仁10克蛤壳30克天将壳10克广郁金10克控涎丹2克(包)服药3剂喘平,一月后再发,原方续服又效。巛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六李Xx,女,30岁,初诊日期:1971年12月20日。因渗出性胸膜炎入院,身热巳退,胸痛渐除,惟头晕,全身乏力,月经多,夜寐不安,小便色赤,脉细数。苔薄白,舌质红,口苦,以清余邪为治。方药:一73——野百合12克党参9克车前子6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4克竹叶卷心9克甘草梢6克天麦冬各9克大小蓟各6克3剂。12月22日
 
(二诊):胸透积水巳全消,小便色转黄,惬四肢乏力,头眩、咽干唇燥,苔腻,口苦,脉微数,以益肺清解为续,方药如下:野百合12克生地黄12克苡仁12克北沙参9克冬瓜子12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茅根24克茯苓12克天麦冬各9克竹叶卷心9克3剂。12月24日
 
(三诊):小便巳清,夜寐欠安,脉细数,苔厚见于根部,口苦。以硫清为续,方药如下:柴胡4.5克野百合12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4克焦枣仁9克柏子仁9克神曲9克蕾香6克佩兰9克天麦冬各9克竹叶卷心9克4剂。
 
(何任:热病余邪,《新中医》4:22f1979)
 
例七董XX,女,56岁,病历号:121351。因咳嗽三月,气短、心悸加重,于12月28日急诊入院。患者二十余年来,经常咳嗽气喘,近五、六年来,发作频繁,甚则卧床不起,入院前三天更加重,咳嗽气急。吐白色泡沫痰,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咳嗽日渐加重,食欲减退,上腹部胀满,口渴不欲饮。经西医全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皿度心力衰竭,甲状腺腺瘤,双侧胸腔积液。脉细数无力,舌苔薄白,质淡。辨证:阳虚水逆,上凌心肺,心阳不振,肾不纳气,肺气不宣。治法:温阳行水。养心宣肺,壮元阳,消阴翳,逐留垢,降水逆。一74——方药:真武、越婢、生脉加减。黑附片9克杭芍12克生姜9克大枣
 
(擘)6枚党参18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鲜白茅根60克主石膏15克麻黄4.5克甘草9克云苓15克白术9克配以氧气吸入,上方服2剂后,喘咳气短悉减,睡眠好转,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减轻,但仍胸胁满闷,前方加活血理气镇摄之品:苏木12克,枳壳6克,龙牡各15克。入院19天已不喘,活动如常,一般情况较好,仍有胃院作胀,头痛,心下痞硬,改用通阳宣痹,利湿化痰之品。方药:全瓜萎30克薤白12克半夏12克云苓12克陈皮9克积实6克竹茹12克丹参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30克牛膝1T克后因感冒经治而愈,经西医检查肝大回缩至肋下2厘米,心率75次/分,律齐,心衰已控制,出院疗养。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例八张xx,男,54岁,病历号:107392。咳喘已五年,近两周来咳嗽气短不能平卧而入院。五年前诊为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经用中西药后心力衰竭控制。本次入院系因感冒咳喘发作。痰多粘稠,肢肿尿少,心下痞满,腹胀不适而急诊入院。经检查诊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皿度。唇紫,苔自腻,脉弦滑而数。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滞。治法:温阳利水,蠲饮化湿。方药:消水圣愈汤。桂枝9克甘草9克麻黄4.5克黑附片9克知母9克防己12克生姜9克杏仁9克大枣
 
(擘)6枚一75一服药后尿量增多,每日达1500毫升以上,最多达3300毫升,水肿渐消,咳喘吐痰减轻。住院第十三天时,水肿显著消退,腹水征转阴性,仅小腿微肿。改用益气养心,清肺化痰之剂。方药: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杏仁9克甘草9克生石膏9克麻黄15克小麦30克远志a克茯苓12克3剂后,咳喘虽减,但尿量显著减少,浮肿大显,又继用消水圣愈汤并加茯苔3O审.车前子(包)30克,尿量明显增多而浮肿消退,咳喘亦减,精神食欲均好,心率84次/分,临床表明心衰已控制。巛赵锡武医疗经验}))
 
例九游xx,男,24岁。病历号:124832三年来心悸气短,近七个月来症状尤甚,1964年4月29日入院。于1960年查体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自觉不适,重体力劳动后稍觉心悸,未曾治疗。1964年以来渐觉纳差,院腹胀满,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同时出现下肢浮肿。经治疗病情仍有反复发作,近因病情加重而来治疗。唇紫,巩膜黄染,结合膜充血,经西医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原性肝硬化,心力衰竭Ⅱ度,舌质暗红,面色黛黑少华,脉结代。辨证:心肾阳衰,兼见血瘀。治法:温肾助阳,佐以化瘀。方药:附子9克杭芍30克云苓18克白术15克生姜。9克肉桂6克(后下)沉香6克(后下)当归12克红花12克自茅根30克藕节10枚一76一上药服5剂后,症状改善,尿量由300~500毫升/日,增到1300~1700毫升/日。心衰情况明显好转,一般情况尚佳,活动后未见明显心悸,无咳喘,能平卧,腹水征(-),浮肿消失,肝回缩,说明本次心衰得以控制。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仍有,出院后继续观察。巛赵锡武医疗经验[评按]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病理性产物,又是水液内停不得输化的病证,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者是其中类型之一。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又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散在于胃肠者为痰饮;饮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四肢肌肉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医宗金鉴·卷二十一》认为:溢饮者,“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关于支饮,陈修园将之与“隔上伏饮”的哮喘视为同一类病证。所以有当参见哮喘、水气病。而痰病的范围更为广泛,故应参见有关病证的论述。
 
例一证属暴寒外束,痰饮内聚。治以疏解外邪,温化痰饮之法。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续以理脾肃肺、温化痰饮而善其后,证治得当。
 
例二为风寒痰饮内外搏结,小青龙汤当为主方。若善于加减,其效倍捷。此案以小青龙汤合瓜萎、薤白、细辛、滑石,加强涤痰蠲饮之功,效如桴应。
 
例三证属脾肾阳虚,痰饮上泛。《明医杂著》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脾阳既虚,肾阳亦衰,肾气失纳,肾虚水泛,立方不用金匿肾气之类,恐其腻补碍邪,仍以青龙化裁。方中二陈理脾化湿,炮姜温中,五味敛肺,细辛温肾行水,沉香、二石镇逆纳气,其效不凡。
 
例四诊为慢性肺心病。症见咳嗽气短,浮肿、痞满尿少、痰白、唇紫。病属心肾阳虚,水饮内停,痰湿阻遏,肺气壅塞,用越婢合真武汤加减,重在温阳利湿,宣肺行水,故药后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续以宽胸理气清肺之法,重在降气化痰。前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饮易行而痰难化,此案洽疗步骤,掌握先易后难,是切合本病病理特点的。
 
例五、六为悬饮。饮在胁,咳吐引痛,心下痞硬,发热汗出,苔白,脉沉或弦为其主证。
 
例五西医诊为渗出性胸膜炎,证系饮邪积于胸胁之间,舍十枣汤而以疏风宣肺攻逐水饮为法,方中加用控涎丹(十枣汤去完花、大枣,加白芥子,并改为丸剂)。舍其方而师其法,效其方而缓其势,然而祛痰逐饮之功犹佳。
 
例六原案以渗出性胸膜炎命题,属于中医悬饮范围。此案的特点是病势已退而余邪未尽,何氏治以养阴、益肺、清解,邪正兼顾,可供临证借鉴。西医所谓心力衰竭与中医痰饮病、水气病的某些证型相似。赵氏单纯使用中药控制心衰,法方明晰,疗效显著,颇有心得。
 
例七证属心阳不振,阳虚水逆,上凌心肺,肺气不宣,选用真武汤为主,佐以“开鬼门”法,亦即宣肺、透表,使肺气得宣,营卫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戢然汗出”,重点在于治肺。
 
例八证属心肾阳虚,痰湿阻滞,治以温阳利水,亦即“洁净府”法,旨在行水利尿,使之水行肿消,重点在于治肾,方用消水圣愈汤(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知母,亦可酌用防己等)。
 
例九证属心肾阳虚兼有血瘀,故用真武汤合“去菀陈坐”法。盖因日久为陈,淤积为菀,腐浊为坐,所谓“去菀陈坐”者,此处系指散瘕通络,活血化瘀之意。概言之,赵氏治疗心衰,即以真武汤强心扶阳为主,配合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坐),实属得其要领。
 
(七)肺痈
 
例一冯姓,男,59岁。病历二月,初患咳嗽,胸际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肋震痛,稍见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脉滑数。此症系因胰理不密,风寒外乘,不得发越,停留于肺。蕴热成痈。治应排脓为主,不论已成未成。皆当涤荡痰垢,无使壅塞,则余症易愈也。鲜苇茅根各24克生薏仁18克旋覆花6克(代赭石12克布包)冬瓜子18克桃杏仁各6克(炒研)苦桔梗6克粉甘草4.5克仙鹤草18克(炒)西洋参4.5克桑白地骨皮各6克陈橘红络各4.5克M诊:服药3剂,寒热退,喘止,咳轻,痰减仍臭,已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身倦,胸闷,原法加减。鲜茅苇根各24克生薏仁18克瓜萎18克(薤白9克同打)旋覆花6克(代赭石12克布包)炙白前百部各4.5克炙紫菀、化橘红各4_5克枇粑叶6克(半夏曲9克布包)苦桔梗6克西洋参4.5克冬瓜子(打)24克桃杏仁(炒研)各6克粉甘草4.5克三诊:服药3剂,诸症均轻,唯仍觉气短身倦,眠食未能如常,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随症论治,若能兼助体工,保养肺气,疗效不难预期也。西洋参6克北沙参(米炒)12克漂白术6克粉甘草4.5克化橘红4.5克枇粑叶6克(半夏曲9克布包)苦桔梗6克炒枳壳4.5克云茯苓神各9克冬虫草9克另用三七、白芨各3克,研细分二次随药服送。(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c328,”58)
 
例二项XX,男,21岁。住院号75/1004,初诊日期:1975年3月4日。昨起发热39.3℃,咳嗽痰粘,不易咯出,今身热灼手,汗出浸衣,咳引右胸疼痛,咯黄脓腥臭痰。胸片:右上叶后段肺脓疡,空洞液平形成。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9000/立方毫米,中性83%,苔薄黄,脉细数。辨证:风温外受,湿热内蕴,熏蒸太阴,热毒伤肺,清肃无权,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治法:清热解毒而化痰瘀。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炙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米仁30克桔梗6克甘草6克红藤30克鱼腥草18克芦根1支桃仁12克冬瓜子12克开金锁30克3月10日(二诊),上方加减服六剂,身热净退(37℃),咳嗽痰多,呈脓血状,但腥臭味已减,颇易咯出,胸闷不痛,口干,舌边红,苔薄黄,脉小滑。胸片:右上肺脓疡较前已见吸收,左下支气管扩张。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4700/立方毫米,中性75%。热毒壅蒸肺脏,血败肉腐疡溃,幸热毒鸱张之势渐平,脓毒亦有出路之机,拟清热解毒排脓,方以千金苇茎汤合犀(牛)黄醒消丸等复方图治。银花18克连翘18克芦根1支桃仁6克冬瓜子18克米仁30克鱼腥草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开金锁30克牛黄醒消丸4.5克(分吞)本方略行加减,服23剂。4月2日
 
(三诊).咳嗽减少,痰粘带血胸闷等症亦除,精神转佳。胸片示:右上肺脓疡已吸收,左下支气管扩张。血化验:白细胞总数7500/立方毫米,中性60%,脉小弦,苔薄黄质红。余热恋肺日清,肺络损伤渐复,今宜制小其剂而清化痰热。银花9克连翘9克芦根1支米仁15克冬瓜子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开金锁30克黛蛤散12克(包)5剂。4月7日(四诊):咳嗽十减七、八,痰少有时呈淡红色,纳食二便均佳,舌边红,苔薄,脉细。热毒已清,肺阴未复,再拟养阴化痰,以善其后。北沙参12克麦冬9克甜杏仁9克桑叶皮各9克茯苓9克蛤粉炒阿胶9克山药12克白芨9克川贝粉4.5克枇杷叶12克茜草根12克7剂。(《张伯臾医案》)[评按]肺痈系指肺部脓疡,且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证。多因肺热不解,血凝不通,热盛肉腐而成脓疡。正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云:“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
 
例一病历二月,稍见寒热,时值成脓期或溃脓期,故以排脓为主。仍以千金苇茎汤为主方,加用泄肺化痰、降气排脓之剂。另加西洋参益气养阴、保肺托毒,侧重于祛邪排脓,稍佐扶正之晶,效果倍增,周后病邪已退,续以保养肺气,不难预期而愈。
 
例二发病急,病程短,证属肺痈初期,因其毒热壅盛,故用清热解毒、化痰祛瘀法。方中红藤、败酱草原为治肠痈之要药,另加鱼腥草、开金锁等均有清热解毒消内痈之良效。张氏体会:“肺厢是热毒,演变常迅速,关键在排脓,痊愈亦较速”。堪称经验之谈。(八)肺痨
 
例一刘XX,女,23岁,初诊日期;1953年12月6日。据述西医检查,有肺结核为患。但自身不觉疲乏,亦无咳嗽,但上楼气有作喘之势,系肺有病征。经水以前尚充,近半年来量日见少,色亦不正,惟工作不感困倦,仅腹中作痛,此乃肝脾不调所致。法当从此消息,宁肺调肝肾为治。小心将护,不宜过劳,以期服药有效。北沙参12克南白前6克大百合“克净百部9克全当归12克川芎片9克干生地15克赤芍药12克真阿胶9克(研后下)甘枸杞9克陈艾叶6克酒炒元胡索9克灵磁石15克(先煎)生甘草6克12月13日(--诊);服前方三剂,惟觉肺部发胀,他无昕苦。仍当宁肺舒气为治,小心将护,勿过劳累为要。空沙参12克苦桔梗9克苦杏仁9克佛手片9克黄郁金6克大百合12克净百部6克制乳没各6克当归身12克生白芍15克延胡索9克蕲艾梗6克真阿胶6克(研后下)干藕节5枚服七剂后3诊,于前方内加嫩白前6克,生芪皮12克,川芎片6克,陈艾梗并增至9克。再七剂后四诊,肺已不胀,前方加天花粉12克。(张绍重整理:萧龙友医案,《中医杂志》2:115,1958)
 
例二俞XX,女,31岁,初诊日期:1963年5月10日。患肺结核三年,伴肺不张,长期用抗痨药物治疗,未见效果。经常咯血,午后潮热,咳嗽痰稠,右胸隐痛,盱区作胀,面浮神疲,形瘦色萎,不思纳谷,大便干结。舌质淡胖,尖有红刺,脉细。辨证:肺脏气阴不足,肝经气火有余,脾胃运化不健。治法:益肺气,健脾胃,佐以肃肺,顺气、清热之法。方药:炙黄芪9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3克杏仁9克陈皮4.5克半夏4.5克蒸百部9克知母9克青蒿子4.5克炙鸡金4.5克服药后,症状逐步改善,此方连服50余剂。9月20日(二诊):迭进益气养阴、清肺顺气,调和脾胃之法,低热已平,胃纳较佳,大便正常,但尚不劳累,容易引起潮热。近二,三月来,面色润泽,体重增加十余斤,乃佳象也。咳嗽减而未除,肝区有时作胀。舌淡尖红,脉细,为气阴尚亏之象。再拟滋阴清肺,疏盱和胃之法。南沙参12克炙甘草4。5克桑叶皮各9克银柴胡4.5克元参9克青蒿9克白蒺藜9克海蛤壳12克白前薇各9克淡竹茹4.5克陈皮4.5克广郁金9克(《黄文东医案》)[评按]肺痨相当于西医所谓之肺结核病。早在《内经》即有类似证候的记载。宋代《三因方》始以痨瘵定名。元·朱震亨倡“痨瘵主于阴虚之说”,突出了本病的证候机理特点,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例一确诊为肺结核,但无明显肺系证候,仅觉经水量少,色不正,腹中作痛,乃肝脾不调所致,治以宁肺,调肝肾,并嘱小心将护、勿过劳累,以期服药获效,充分体现重视整体的可贵的学术观点。
 
例二病程日久,患肺结核伴有肺不张,肺络受损而经常咯血,证属气阴不足,旰经气火有余,脾失健运,影响肺肝脾胃诸脏腑,其治除益气清肺外,颇侧重于健运脾胃,胃纳好转,体重增加,证情随之好转,是为“培土生金”之法。
 
(九)虚损
 
例一戈XX,女,12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襁褓时既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一读书写字,不超过10分钟,即感目抽而痛,因之休学。……切其脉虚软,舌淡、面色咣白,目自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顿不过半两许。辨证:脾胃不足。治法:培养后天之本。方药:资生丸。人参45克茯苓30克白术45克山药30克薏仁米22.5克莲子肉30克芡实22.5克甘草15克陈皮30克神曲30克白豆蔻12克桔梗15克藿香15克川黄连6克砂仁22.5克山楂22.5克白扁豆22.5克共为粗末,每次6克,煎二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一小时左右各服一次。服20天后,食量大增,一月后,每餐可进三两,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因令她坚持服下去,并请眼科诊视目疾,云系远视眼,因营养不足所致,可配眼镜以帮助目力,未予开药治疗。(《岳美中医案集》)
 
例二陈X,女,泰国人。往岁曾患甲状腺机能亢进,有心跳,眼球突出,易倦等证象,经手术后,证状好转,不久又出现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及眼眶浮肿,皮肤干燥、月事减少、色黑等证。在某医院治疗,认为甲状腺大部切除,功能低减,治以甲状腺制剂(轻量),谓宜久服,半年余转来中医研究院门诊部诊治。查询如上经过,此病前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后为甲状腺机能减退,根据现有证象为基础,调摄整个机体为斡旋,润液育阴,凉营沃燥,随病机出入加减于其间。初拟方系人参养荣丸合五子衍宗丸加昆布、海藻、桑螵蛸等,似效不效。继拟方;当归、白芍、川芎各9克,茯神12克,枣仁9克,元胡索、丹皮、茅根、泽兰叶各9克,生谷芽12克,煎服。二星期有效,四星期效著,心跳胸痹未发,手不颤,各证大半好转(前药中,或加栀子、地骨皮、山萸肉、牡蛎及威灵仙、元胡索等)。继续拟方宗前法,加重培育扶正,又四星期,一般状况甚佳,基础代谢率由—15至—20升为—2,病已向愈,体重加增,自觉无不适。末后拟方,仍宗前法,轻其制而减其量,半清半调,隔日服一剂,阅四月无变化,即偶有不适或附带他病,随治随愈,时值夏热,赴青岛避暑,病大体已愈,为拟调摄方:人参归脾丸500丸,每服3~6克,日二次。秋凉回京,尚来诊一次,一般良好,嘱仍服归脾丸缓调善后。(《冉雪峰医案》)
 
例三柳Xx,男,43岁,5月18日初诊。患者曾经便血,竟至昏厥,胃脘下端时常作痛,反酸,消化不良,腹中时常气鼓,睡眠欠佳,足胫微痛,但面色发红。脉象浮大,舌质红,微有白苔。此由失血而导致胃阴不足,冶法当以补益胃阴为主。方药;乌贼骨9克尖贝6克阿胶珠9克白芨9克沙参9克淮山药9克石斛9克玉竹9克牡蛎9克生谷芽12克鸡内金6克青木香9克甘草3克6月2日(二诊):服上方10剂后,胃疼大减,腹中气鼓亦减,饮食逐渐增加,脉象如前,再宗前法。方药:乌贼骨9克尖贝6克阿胶珠9克白芨9克瓦楞子9克牡蛎9克沙参9克淮山药12克石斛9克玉竹9克生地9克麦冬9克鸡内金6克茯神9克甘草3克服上方10剂后,即基本恢复正常。(李克淦整理:李斯炽医案二则,《新医药杂志》7:22,1978)
 
例四吕XX,女,“岁,通信初诊日期:1975年8月31日。患者于1960年至1968年共妊娠6胎,其中流产5胎,足月分娩一胎。1969年秋冬开始,月经失调,后突然闭经,性欲减退,并有恶寒,全身无力,嗜睡,记忆力差,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怕冷、汗多,腰背疼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面部及双手明显肿胀,按之随按随起,体重由120市斤增至140市斤,毛发脱落,眉毛稀疏,并有心悸及心前区隐痛,胸闷,脉率缓慢,血压偏高,纳呆,食后腹胀、便溏,小便量少,基础代谢低于正常,’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用甲状腺素片每日90毫克维持达三年之久。舌质多淡胖,苔白润而厚,脉沉迟细。辨证:起于多次流产,冲任耗损,营血亏乏,脾肾阳气衰微。治法:固冲任,调气血,扶睥温肾。方药:(1)方:黄芪30克党参18克白术24克当归12克炙甘草、柴胡、升麻各6克巴戟天、杞子各9克陈皮3克(2)方:黄芪18克茯苓30克白术、首乌各24克泽泻、桂枝、山药,淫羊藿各9克菟丝子12克二方交替服,(1)方服3天,(2)方服1天,治疗20余天后,精神好转,胃纳增加,大便成形,颜面四肢肿胀、腰痛、伯冷等症状均减轻。仍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服药近一年(有时自服甲状素片,每日不超过30毫克),恢复全日工作,仍服药巩固。(邓铁涛主治,赵立诚等整理;久病肾阳虚肿胀(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浙江中医杂志舶:363,1980)
 
例五胡左,6月10日。年甫弱冠,胸脘迫窄,痰涎常滞,咳呛易作,舌苔粘腻不化,遗泄频仍,初有梦而后无梦,形体羸瘦,精神颓败,心肾欠亏,君相之火不藏,肺有痰湿,未宜偏补,丸方缓调。大熟地150克煅牡蛎150克黑料豆120克女贞子30克粉丹皮45克川黄柏45克建泽泻60克(盐水炒)车前子90克(盐水炒)云茯苓60克焦白术60克菟丝子120克抱木茯神60克湘莲子(连心)150克上药共为细末,以肥玉竹60克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晚淡盐汤送下9克。(张赞臣介绍;“谢利恒先生医学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0:16,1964)[评按]虚损系指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多种慢性病的总称。凡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渐至元气亏耗而表现为各种虚损证候。辨证时应分辨阴,阳,气、血,何者为虚,并本着“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等原则进行调治。
 
例一证属先天禀赋不足累及后天,以致脾胃不足;使用资生丸治疗。原方为缪仲醇取《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加味而成。重在补而辅以调,配伍相宜而补通得当。
 
例二证属阴血虚亏,营热血燥,投以润液育阴、凉营沃燥之剂,方药无奇而效验颇著。
 
例三源于大失血后,虽见胃痛,并非气滞寒凝,系因胃阴不足所致。而医者多易忽略,往往每见胃病,便予温燥行气止痛之品,反使胃痛愈甚,详读此例,实可引以为戒。
 
例四与
 
例二西医诊断虽同而中医辨证有异。治以扶脾温肾,固冲任、调气血。所用(1)、(2)二方各有侧重。(1)方偏于健脾顾肾,(9)方偏于温肾顾脾。(1)、但)方交替使用补而不燥,宜于久服,立方稳妥,如操之过急,反致债事。
 
例五久病虚损,治以丸剂缓图。方中诸品,有补益之功而无温燥之弊,遣方用药,较有分寸。(十)衄血
 
例一宋X,47岁,男。一年来头痛,眩晕,口内干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血压逐渐增高(由80/60至130/100毫米汞柱)。舌质紫黯,舌苔黄褐厚腻,脉沉弦而数。血查红细胞6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20.5克,骨髓像增生明显活跃。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辨证:肝热上冲,瘀血内滞。治法:清肝凉血,化瘀消滞。方药:龙胆草15克黄芩15克泽泻15克川芎15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鸡血藤30克山栀9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三棱18克莪术18克银柴胡12克银花20克丹皮5克芦荟2克青黛3克(冲)连服23剂。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血压降至99/60毫米汞柱,红细胞降至490万,血红蛋白降到17.9克。但出现便溏乏力,脉转沉细,前方减胆草、去芦荟,继服3个月,症状消失,血像及血压保持正常范围。(郭士魁主治,翁维良等整理;清肝化滞法治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浙江中医杂志01:38,1980)
 
例二卢XX,女,52岁。患者素有关节疼痛史,近一年来皮肤搔痒,搔抓后皮肤出现血斑,以后发现出血点,于四肢与胸腹为多。近三天来齿龈出血约2000毫升,晚间溢血更多。发热头痛,关节痛,尿血。用止血药及维生素等,均未控制出血。检查:神识昏惑,齿龈溢血,四肢及胸部有散在出血点。化验:血色素9.5克,红细胞396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3500/立方毫米,血小板25740,出血时间15分未止,凝血时间2分。脉浮弦而数,舌质红,苔薄黄。辨证:毒热郁营,热迫血溢。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银花、大青叶,鲜茅根、藕节各24克连翘、大蓟、小蓟各15克丹皮12克鲜菖蒲,鲜佩兰各9克黄连6克银柴胡4.5克犀角粉1.5克(冲服)二诊;前方连服2剂,汗出身热渐退,齿龈出血减轻,神识清楚,脉弦数。是外热巳清,营分之郁热尚未宣散,宜清营凉血止血。方药,鲜茅根20克银花、生地、藕节各24克丹皮、仙鹤草、龟板、茜草根,大蓟、小蓟各15克栀子、槐花、阿胶各9克黄连6克犀角粉1。5克(冲服)。三诊:前方连服5剂,身热巳退,齿龈已不出血,周身出血点已吸收,无新出血点,精神和食欲巳恢复。仍倦怠无’力,有时心悸气短。脉细软,舌淡红。是营分之热已清,而中气仍虚弱,改用健脾养阴止血法。方药,鲜茅根“克生地、龟板各15克生山药、乌贼骨、大蓟、小蓟各12克丹皮、白术、仙鹤草、茜草根各9克阿胶6克人参3克(冲服)上方连服4剂,诸症痊愈。血液检查亦恢复正常。(《邢锡波医案选》)
 
例三张XX,男,47岁,住院号,52046,初诊日期;1973年11月。患者上下肢及胸部出血点巳六年,经血液化验及骨髓像:显示再生不良,全血细胞减少,某医院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兼有冠心病,继发性房颤……等多种慢性病。迭经中西医各种治疗,效果不佳,六年来输血53000余毫升。现症:头晕目眩,面色晦暗,唇甲苍白而黯,心悸怔忡,失眠少寐,性欲消失,四肢浮肿,汗出畏寒,气短懒言,腰痠腿软,两胁疼痛,胸闷纳呆,腹痛腹泻,脉缓细而滑,苔厚白而腻。辨证:五脏俱病,关键在寒湿困脾。治法:苦温燥湿,醒脾开胃。方药:佩兰叶9克苏藿梗各5克苍术10克厚朴花5克砂仁壳5克白豆蔻5克陈皮炭10克代代花5克茯苓皮10克绿萼梅6克焦薏仁12克白通草5克建神曲10克守上方每周6剂,曾随症加吴萸、干姜、附片等。服药约二个月,诸症均减,停止输血。血液化验已近正常,继服上方出入,至”74年4月1日出院。血像稳定。惟感头晕目眩,倦怠无力,脉细弱,苔白腻,舌质淡。寒湿已近清彻,正虚之像颇著,拟益气健脾,祛湿开胃,携下方服用。方药: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白术10克云茯苓9克陈皮炭9克炒枳壳9克厚朴花6克佩兰叶9克砂仁壳5克焦三仙18克当归10克每月10—20剂,1974年9月及1975年9月,两次骨髓像显示接近正常。1980年吕月随访,患者血象稳定,已上全日班三年余。(段荣书整理,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中医杂志》2:9,1981)
 
例四王XX,女,41岁。因口腔出血伴皮肤起红点4天而就医。查血小板12000/立方毫米,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转来我处治疗。衄血如注,满嘴鲜血,周身红点及紫癜密布,气怯面黄,唇甲苍白,头昏而晕,心悸不宁,口干而不欲饮,齿痛而无红肿,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辨证:气阴两虚,虚火上炎。治法: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引火归原。方药:绵黄芪15克太子参9克西当归9克杭白芍9克清阿胶6克(烊化冲入)活磁石15克墨旱莲15克枸杞子9克骨碎补15克川石斛15克血余炭9克(包)小红枣5个(切开)炮姜炭1.5克制附片3克肉桂粉0。9克(吞服)本方从喻嘉言,黄坤载血证方脱化而来。若残火不敛,徒补气摄血,滋阴养血,益肾潜阳则难以奏效,方用姜、附、桂是敛残火,亦反佐变通之法。服药后血即渐止,半月后衄血全止,身上红点以紫癜隐没,精神好转,血小板升至6万/立方毫米,乃出院休养。半月后来院复查,血小板已升至10万/立方毫米,而停止服药。’(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新医药杂志》6:11,1978)
 
例五赵X,男。经云:“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脾为统血之脏,今肝木贼之,湿伤太久,而致脾所统之血,错乱妄行,湿气留滞,清浊相混,三焦气化不相调,四旁不应,上下充斥,是以内脏之外阅诸宫窍,皆见出血,大便黑,小溲赤,鼻衄,牙龈溢血尤盛,此“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脾肺相关者也。肉渐脱,肤色天白,四末及爪甲更少荣色,舌绛,边缘猩红,苔白腻,唇白不焦而无华,纳少,口干不欲饮,日晡微热而潮汗,脉弦滑数,两关大。据述发病迄今已半年有余。西医检查谓“败血症’屡治不效,近来日益增剧。症颇险恶,姑拟清滋潜阳,扶健脾土,渗湿化燥,宣疏行气、助胃止血之标本兼顾法。鳖血青蒿12克血余炭9克血琥珀(先煎)6克生牡蛎(先煎)15克赤小豆(布包煎)30克焦谷稻芽各12克旋复花(布包煎)9克珍珠母(研先煎)30克蒲黄炭9克鲜藕30克鲜茅根30克鲜石斛(先煎)30克焦栀子9克生赭石9克川柏9克银花炭12克生滑石块15克川牛膝9克川郁金9克灵磁石(生研先煎)9克乌犀角尖0.9克(另煎兑入)犀黄丸6克(冲服)黄土汤煎药,早晚各一次温服共诊16次,服药40余剂,所患痊愈。黄土汤煎药法:以净黄土(取新鲜者)120克及清水1000毫升左右,放入锅中,沸煎一小时,然后放入白矾少许使之沉淀,俟冷用纱布滤出澄清,再取黄土汤入砂锅内代水煎药。(孔嗣伯介绍: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中医杂志》7:5,1962)[评按1衄血是指鼻、齿龈,耳、舌以及皮肤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由于出血的部位不同,因而又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之称。衄血一般多为少量缓慢渗血,但也有大量急性出血,造成失血、亡血,甚而引起脱证。衄血虽可分辨,但临床或可与他处衄血并见。
 
例一以齿衄、鼻衄为主证。鼻为肺窍,齿龈属胃络,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脉络,都可以引起衄血。本案证属肝热上冲,瘀血内滞。治以清肝凉血,化瘀消滞。郭氏认为:本病在进展期多属肝热血滞的实热证,拟以寒凉直折,务需大便通畅,实热外泄方可取效。
 
例二证属毒热郁营,热迫血溢。首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使外邪清解,血热内撤,犹如釜底抽薪,继以滋阴清营,待血热已清,营阴渐复,后加健脾益气之剂,使之中气充足,气足能以摄血,疗效方可巩固。
 
例三证情繁杂,五脏俱病,但以寒湿困脾最为突出。董氏治以苦温燥湿,醒脾开胃之法,处方有治后天以固本元,调脾胃以安五脏之意,与一般治法迥然有别,药虽无奇而有奇效。
 
例四衄血如注,满口鲜血、周身红点紫癜。证属气阴两伤,虚火上炎。治以反佐变通之法,于大队滋阴养血,补气摄血药中,反佐姜、桂、附收敛残火,引火归原,颇有独到之处。
 
例五西医诊为“败血症’临床可谓“七窍出血”,屡治不效,症颇险恶。孔氏施治心思细密,治法虽较复杂而运意灵巧,颇具章法。药虽繁而配伍谨严,标本兼顾,遂获良效。
 
(十一)咳血
 
例一李XX,男,74岁:初诊日期:1974年12月17日。患者咳血经久不愈已四月余。经胸透排除肺癌和肺结核,原有轻度肺气肿。目前咳不甚剧,前晚曾咯出鲜血十余口,痰如白沫,有时左胁隐痛,口干,动则气急,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苔薄,脉弦。辨证:肝火犯肺,肺络受伤。治法:清肺平肝,化瘀和络。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北沙参9克杏仁9克桃仁4.5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川军4.5克黄芩9克炙苏子12克黛蛤散12克(包煎)12月24日(二诊),咯血已止,胁痛亦减,咯痰不爽,纳食如常,舌苔薄,脉弦。仍与清肺平肝,滋阴宁络之法。原方去桃仁,加瓜蒌皮9克、麦冬9克,再进6剂。12月31日(三诊);十余日来来见咯血,但左胁偶有牵痛,咳已少,鼻燥,二便正常。苔薄腻,脉弦。再拟清养气阴,润肺化痰以善其后。北沙参9克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黄芩9克杏仁9克冬瓜子12克丝瓜络6克赤芍9克炙远志4.5克(《黄文东医案》)
 
例二田XX,男,27岁,初诊日期:1976年6月10日。咳嗽,吐白粘痰。十天前突然咳血,满口皆血。随后痰中带血点、血丝。有时痰血相混。口干,咽干,时有胸痛。舌质红,少苔,脉沉,至数正常。’辨证:肺气失宣,咳伤肺络。治法:宣肺化痰,理气止血。方药:桔梗6克贝母10克紫菀10克橘红6克炙杷叶6克瓜蒌10克麦冬10克百部10克甘草5克茜草6克阿胶10克藕节10克仙鹤草12克地骨皮12克桑叶12克竹叶6克6月14日(二诊):上方服4剂,咳嗽,痰中已无血,晚间咽干,胸痛减轻,头晕愈。下午手烧,腰困,脉沉弱,仍遵上法。方药:桔梗6克贝母10克杏仁10克紫菀10克橘红6克炙杷叶6克瓜蒌仁12克麦冬10克百部10克苏子6克茜草6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沉香6克丹皮6克桑叶10克6月18日(三诊);服上方4剂,再未咳血,胸痛好转。只有劳动时觉轻微疼痛。咳痰白粘,咽干,盗汗,小便频数,手烧,腰困。脉仍沉弱。治宜滋补肺肾,化痰止嗽,辅以敛汗。上方改橘红为10克,瓜萎仁10克,地骨皮12克,加辽沙参10克,五味子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煅龙骨10克,煅牡蛎10克,浮小麦18克,枸杞子10克,去苏子、杏仁、紫菀、炙杷叶,茜草,沉香,桑叶,水煎服。6月28日(四诊);上方加减服6剂,胸痛轻微,咳嗽痰少而粘,盗汗止,小便次数减少,但尿时仍痛,手心还烧,腰困。脉沉弱。上方加知母10克,桑叶10克,地骨皮改为21克,继服6剂,诸证渐安。(《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评按]咳血系指由肺经气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间夹气泡的病证。多因外感风热燥气或内伤情志,直接或间接伤及肺络所致。
 
例一系因肝火犯肺伤及肺络而咳血。肝火偏旺,阴虚火扰,灼伤肺络,故见咳血。肝脉布于两胁,脉络瘀滞,症现胁肋引痛。治以平肝清肺,化痰和络。方用黛蛤散,泻白散加化瘀药,证治较为合拍。方中黛蛤散清肝化痰,泻白散泻肺清热,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大黄化瘀清热、推陈致新,肝火得平,肺气肃降,瘀热下行。此案见血而不用止血药,咳血能自止者,乃审证、求因、治本三者相结合之妙。
 
例二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有血丝、血点。盖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风热燥邪伤肺,则咳痰胶粘不爽,震伤肺中络脉而致咳血。治以祛除外邪,止嗽止血、润肺化痰之法。标本兼顾,构思周密,疗效颇佳。
 
(十二)吐血
 
例一鲍姓,女。旰脾不和,湿热交蒸,更兼平素善怒,饮食不节,久而邪气聚当胃脘,遂致胃痛发作之时,痛如刀割,脘中燔热,吞酸,满闷,懊
 
(忖-寸+农)作吐,有时吐物中伴有血出,大便秘结而黑,舌苔垢腻,经XX医院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出血”,病。脉弦紧而滑,两关位独盛,亟宜镇肝和胃,行气止痛,搜肃湿热以内消之。石决明(生研先煎)24克青竹茹12克台乌药9克盐橘核12克龙胆草(酒炒)9克旋复花(布包煎)12克生赭石12克藕节?枚煨粉葛根1。5克水制甘草1.5克藿香梗9克陈皮6克焦栀子9克土炒焦白芍4.5克槟榔炭(醋炒)4.5克炒枳壳6克醋军炭4.5克川郁金(生白矾水浸)9克苏合香丸1粒(冲服)犀黄丸6克(冲服)共诊9次,服药21剂,然后改配丸药,服两料后疾病痊愈。(孔嗣伯介绍;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中医杂志》7:5,1962)
 
例二肖XX,男,40岁。经常胃脘当心而痛,胸膈痞胀,头昏目眩,耳鸣心悸,自汗失眠,少气不足以息,背恶寒,面色皓白。诊视脉虚弦无力,舌质淡红,数次大量吐血,大便溏黑,困倦异常。此因胃络大伤,脾失统血之职,上溢未尽,流于肠间。法当益气摄血,仿景岳大补元煎意。炙黄芪10克西党参10克淮山药10克炒枣仁10克熟地黄10克北五味3克当归身10克北枸杞10克云茯神7克山萸肉?克炙远志3克广陈皮3克炙甘草5克复诊;连服10剂,血止汗收,夜能安寐,胃纳增进,大便转黄,更益心脾。按上方去地黄、五味,加蒸于术7克,龙眼肉10克。服至10余剂,胃痛全止,面色华润,精神振复。(《李聪甫医案》)[评按]吐血多由胃中出血,从口腔吐出于外。若血呕出,则名呕血。吐血与呕血临证往往不易严格区分。本证多因胃中积热,或肝郁化火伤于阳络所致。由于失血量多也可见亡血气脱、气血两虚等证。
 
例一证属肝脾不和、湿热交蒸,胃中燔热而致吐血,大便秘结而黑。治以镇肝和胃,搜肃湿热。孔氏认为;“肝阳过强则胃气被遏……殊不知破虽在胃;而其源在肝也,倘徒治胃而不治肝,为舍本逐末,安望其痊。’
 
例二数次大量失血以致血脱,治以益气摄血,更益心脾以善其后。大凡血证后期,肝脾血亏,心营失养而无虚火上炎者,均可施以益气固脱之法。(十三)便血
 
例一张X,男,50岁。大便下血,时发时止,历四、五年。近期发作甚剧,血色鲜而量多,日五、六次肛门堕脱,头晕眼黑,气短心跳,食不甘味,面色苍白,身疲,神倦,脉微无力,经过二月余。此症为直肠肛门出血,或因内痔发展所致。乃身体素亏,气血运行不周,胃肠郁热,大便时常燥结,粪毒无由排泄,迫血下行,瘀潴肠内,灌注既满,一泻而下,暂时出血,血止不久,复瘀又倾,如此循环不已,一若瘘管形成,是以数年间时发时止所由来也。若不标本兼顾,仍虑不觉再发,急以止血清热,补中益气之晶为治。别植参6克煎浓汁分二次兑服炙黄芪18克漂白术9克杭白芍9克(柴胡4。5克同炒)黑升麻3克黑芥穗6克炒地榆9克炒槐米9克广皮炭6克当归身9克黑山栀6克炒枳壳6克陈阿胶9克(另溶分二次兑服)炙甘草4.5克二诊:服3剂,血止,大便已复正常,日一次,头晕心跳,气短目黑,面色苍白如雪。亟需调补,继续常服,以防复发。吉林参9克另煎浓汁分二次兑服野于术9克云茯苓神各9克山萸肉(炒)9克龙眼肉15克当归身9克大熟地9克淮山药15克炙绵芪24克远志(炒)9克广木香3克鹿角胶9克(另溶分二次兑服)五味子(打)9克炙甘草3克(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二王XX,男,21岁,未婚。患者一年前曾患胃痛,便血,经XX医院诊治,病情有所转好,但未彻底治愈。五天前突发胃病,大便下血甚多,经治便血未止,精神极度疲乏,前来本院治疗。现症:面色苍白,唇甲无华,神疲肢倦,萎靡不振,饮食不思,心悸,失眠,眩晕,夜晚口干,胃脘不甚痛,或只感有时微痛,大便黯黑如柏油,大便隐血试验为强阳性(++++),舌质淡,苔白燥,脉弦大而无力。辨证:便血多次,气血已虚,此次下血日久未止,气血耗损更甚,察其面白唇淡,神疲肢倦,眩晕,心悸等症,纯属一派虚象,脉大无力,大便色黑,乃气血虚失统摄之征,便血而胃痛不甚乃邪少虚多之候。冶法:益气补血,养血止血为法。方药;参芪四物汤加减。潞党参24克北绵芪15克生熟地各12克杭白芍9克当归身9克侧柏叶15克粉丹皮6克阿胶9克(冲服)地榆炭9克酸枣仁9克炙甘草4.5克二诊:服上药2剂,肉眼便血不显,大便颜色转黄,大便隐血试验㈩,精神转佳,诸症显减,处理拟按上服原方,继续服2剂(每日一剂)。三诊:20天之后患者来就诊,告知上次便血服二诊药后,诸症消失,便血巳止,因事回乡,停止服药。两天前因饮食关系,昨日复视大便色黑,稀溏不成形,但精神尚好,食欲稍减,口干不欲饮水,虚烦不眠,舌边红,舌苔白,左脉弦大,右脉呈弱,睽度脉症,拟血虚肝热,气虚脾寒之候,治以养血清热、益气温中为法,仿黄土汤加减。生地15克杭芍9克黑地榆9克潞党参15克炮姜炭3克阿胶9克(冲)伏龙肝12克(荷叶包煎)炙草3克每日1剂,连服3天。服药后,大便颜色转黄、成形,再服二剂,大便正常,便血消失,大便隐血试验(—)。嘱其注意日常生活、饮食调理,继续服药巩固疗效,以防复发。(肖熙;胃出血治案,《新中医》2;18,1978)[评按]凡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统称便血。《金匮要略》有远血,近血之分。《临证要诀》云,“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便血多因脾虚不摄或湿热下注大肠,损伤阴络而致。
 
例一病程已久,便血色鲜量多,正虚邪实,急以止血清热、补中益气,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兼施,血止后正气仍未复,继以调补之剂常服,较为稳妥。
 
例二证属远血,由于失血过多而气血双亏,治以气血双补,以期获气充摄血,养血止血之效,较为贴切。
 
(十四)蓄血证
 
例一某,女,年未二十,体颇羸弱,一日外出市物,骤受惊吓,归即发狂,逢人乱殴,力大无穷。……病已七八日矣,狂仍如故……经事二月未行。……脉沉紧,少腹似胀,……此蓄血证也,下之可愈。遂疏桃核承气汤与之。桃仁30克生军15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枳实9克翌日问之,知服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且能啜粥,见人羞避不出,乃书一善后之方与之,不复再诊。(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例二某,男。少腹胀痛,小便清长,且目不识物,论证确有蓄血,而心窃疑之。乃姑投以桃核承气汤,服后片时即下黑粪,而病证如故。再投二剂,加重其量,病又依然,心更惊奇,因思此证若非蓄血,服下药三剂,亦宜变成坏病,若果属是证,何以不见少差,此必药轻病重之故也。时门人章次公左侧,曰:与抵当丸何如?余曰:考其证,非轻剂可瘳,乃决以抵当汤下之。服后,黑粪挟宿血齐下。更进一剂,病者即能伏榻静卧,腹胀平,痛亦安。知药已中病,仍以前方减轻其量,计蝱虫6克,水蛭4.5克,桃仁15克川军15克。后复减至蝱虫、水蛭各1.2克,桃仁,川军各4.5克。由章次公调理而愈。后更询诸病者,盖尝因劳力负重,致血凝而结成蓄血证也。(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评按]蓄血证为《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所出现的证候。内热郁结下焦膀胱,热盛血瘀者,其人如狂。
 
例一即为蓄血发狂案,患者经事二月未行,脉沉紧,少腹似胀,因系受惊而发,故无外邪可知,‘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原方加枳实以消痞破结,助通之力,药后下黑血甚多,狂止,体亦不疲。虽用重剂破瘀攻下之晶,而体仍不疲者,乃病者体弱不甚,而药复适中病也,即使体气过虚,或药量过剂,以致下后疲惫者,慎勿惊惶失措,仍可用补剂以调之。
 
例二为男子蓄血。蓄血一证多见于女子,男子殊为罕见。因其少见而识证尤当精确,否则斟酌攻法,举棋难定,反能贻误病机。始用桃核承气汤而病重药轻,后以抵当汤下之乃瘥,述案详明,颇堪玩味。
 
(十五)惊悸、怔忡
 
例一钟X,惊悸成病,精神恍惚,耳聋,不能言语,上肢微颤,舌红少苔微干,脉沉细数。辨证:阴虚血热,扰及神明。治法:宁心镇肝,清热育阴。方药:朱茯神12克橘红4.5克竹茹9克玄参9克莲子心4。5克龙齿9克川贝母4.5克丹参9克郁金4.5克杭菊花9克夏枯草9克生铁落90克(煮水煎药)服后能言语,诸证悉减,再诊加远志、犀角,生地,去夏枯草,后以柔肝熄风镇惊之法,调理而愈。(《沈绍九医话》)
 
例二许XX,男,41岁,已婚,1957年5月20日入院。头晕打呃,胃脘不适已月余,1965年12月6日中午突然发热,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胃脘部有跳动感,掣引头胸,气上冲咽喉,饭后尤甚,腹鸣漉漉有声,动则心悸加剧,眠食欠佳,疲乏无力。曾经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结果,诊为神经官能症。舌苔黄厚腻,口有臭味。方药;桂枝15克白术12克泽泻9克代赭石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上方?剂后,心悸胃纳正常,后服理中丸,调养月余,恢复正常。(盛国荣,关于运用桂枝的体会,《广东中医》6:10,1958)
 
例三刘XX,女,28岁。1960年患感冒,医者用麻桂重剂发汗,汗后遂漏不止,神虚怯,触事怔忡不宁,常欲闭户独处,或时悲伤欲哭,惟饮食尚可,随因调养失宜,续见头痛晕,怔忡,健忘,失眠诸证。诊为神经官能症。曾经治疗,久病不愈,就诊时,面如蒙尘,头晕难举,两目昏蒙(一目原有星翳),怔忡耳鸣,梦寐不安,口苦,腕闷,时欲呕恶,脉弦滑,苔浊而腻,情绪不乐,言出泪下。辨证:浊痰入扰,痰浊不去,清阳不升。治法:舒郁降痰。方药:温胆汤加味。京半夏9克茯苓9克枳实、郁金、竹茹各6克胆南星、陈皮各4.5克甘草3克建菖2.4克服十余剂,头晕痛减轻,苔稍退,仍觉嘈杂怔忡不宁,烦热不寐,脉仍弦滑有力,仍用前方加丹皮4,5克,白芍9克,炒枣仁12克,再服七剂,饮食睡眠正常,苔已退,脉较前和缓,惟早起眩晕,触事易惊,恐邪去正虚,神虚舍空,余痰仍有入扰之机,仍与温胆汤加丹参12克,远志4.5克、龙眼肉5枚、炒枣仁12克,连服——月,病遂痊愈。(欧阳锜: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体会,《浙江中医杂志》5:11,1964)[评按]惊悸,怔仲,系指自觉心动不安,心搏数疾的病证,常兼见惊恐慌乱、不能自主等症。二者尚有程度轻重之别,惊悸多由外因引起,如突受惊吓,或恼怒而发,一般证势较轻,全身情况良好;怔忡多由内因而致,外无所惊而心中儋儋,稍劳即发,证势稍重,全身情况也较差。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临床以此病为苦者颇多。但又以西医所称之神经官能症更为常见,属于心血管病症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例一惊悸为病,上肢微颤,属情志之疾,心无所主,肝风欲动,舌红少苔微干,脉细数,内热伤阴之故,治以宁心镇肝,清热育阴,因其神情恍惚,恐痰热内闭,略加橘红、竹茹,川贝母、郁金等祛痰开透之晶,以防患于未然。
 
例二证属心阳不振、水饮上逆,故见气上冲、腹鸣漉漉,动则心悸加重等症。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振奋心阳、益气行水镇逆,药味少而治效专。
 
例三属怔忡范围,因过汗伤及心阴,故见神怯怔忡不宁,又因调治失宜,而过用补气养血,反助纣为虐。病虽源于损而非心脾两虚之候,实乃痰浊为患,浊痰不去,清阳不升则难速愈,故以温胆汤加味,舒郁降痰,待痰去浊清,症现神虚舍空之象,续用调补心脾之剂,以固其本。
 
(十六)不寐
 
例一田XX,男,成年,初诊日期:1958年4月17日。水火不济,引动肝阳上亢,失眠多梦,头痛偏左,法当滋水济火,平肝潜阳。大生地12克天麦冬各9克细石斛9克珍珠母18克(先煎)煅龙齿12克(先煎)辰茯神9克炒枣仁9克夜交藤12克夜合花6克炒杭菊9克嫩钩藤9克(后下)炒丹皮4.5克(胡建华等整理:程门雪院长学术渊源与成就,《中医杂志》10:19,1979)
 
例二徐X,女性。大病之后,孕经数月,血分自当不敷,肝家荣养较差,气痞愈后,仍存余蒂,脉象弦滑而细数,姑予滋柔和化以畅生机。生牡蛎(包先煎)12克旋覆花(包煎)9克淡苁蓉9克桑上寄生15克生赭石9克大麻仁9克生鳖甲(先煎)9克清半夏4.5克炒枳壳实各2.4克芡实米(盐水炒)9克盐知柏各9克莲心(朱拌)6克首乌藤18克乌药6克藕30克据来函云“服15剂,头晕减,心下悸、失眠俱转轻”,是以改拟膏方调理。处方按原方量,加两倍,增入焦枣仁6克,炒远志18克、血琥珀15克,浓煎炼蜜收膏,每早晚各服一匙,约9克许,白开水化服。(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6)
 
例三沈X,女,56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18日。失眠经久不瘥,已逾五载。轰热上升,两目干涩,心悸不宁。脉虚弦,当以半夏秫米、黄连阿胶合温胆汤三方出入之。仙半夏6克(杵)北秫米12克<包)大生地12克杭白芍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灵磁石24克(先煎)小川连1.5克藕粉炒阿胶9克朱茯苓12克炒竹茹6克小枳实3克橘皮4。5克柏子仁12克7月21日(二诊),阳跷为病,胆失清宁,失眠经久不瘥。两目干涩,虚烦心悸,遇事惊慌,脉来虚弦。再以半夏秫米、黄连阿胶合温胆汤三方并治之。仙半夏6克(杵)北秫米12克(包)大生地12克杭白芍6克灵磁石24克(先煎)小川连1.5克藕粉炒阿胶9克朱茯苓12克炒竹茹6克小枳实3克橘皮4.5克泡远志4.5克炒枣仁12克(研)3剂。7月25日(三诊);迭服半夏秫米、黄连阿胶合温胆汤三方之后,经久之失眠巳得安睡,心悸已宁,两目重涩,脉小弦,再循前治。仙半夏6克(杵)北秫米12克(包)大生地12克杭白芍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灵磁石24克霜桑叶9克黑芝麻12克小川连1.5克藕粉炒阿胶9克炒竹茹6克小枳实3克橘皮4.5克泡远志4.5克炒枣仁12克(研)3剂。7月28日(四诊):阳能入阴,得半夏秫米之交通阴阳,温胆之宁胆化痰,黄连阿胶之清心养血,故经久之失眠巳安然入睡,两目重涩巳瘥,脉小弦,再以前法治之。仙半夏6克(杵)北秫米12克(包)大生地12克杭白芍6克霜桑叶9克黑芝麻12克滁菊花9克拌炒女贞子9克小川连1,6克藕粉炒阿胶9克白茯苓12克炒竹茹6克小枳实3克橘皮4.5克泡远志4.5克炒枣仁12克(研)S剂。嗣后,仍以上述方意,再适当配苍龙齿,朱灯芯、柏子仁、合欢皮、血琥珀等,以加强养心安神作用,调治一月而收功。1975年3月随访,睡眠良好,十年来未复发。(《内科临证录》陈道隆医案)
 
例四XXX,男,40岁,初诊日期:1962年12月。失眠、多梦心悸,偏头痛,耳鸣,为时较久。常服用解痛片及巴比妥一类镇痛安眠药,但至今仍时时发作。胸腹胀闷,间或作痛,午后为甚。睡眠之中常有鼻阻塞,呼吸不利感。目瞀花,咽干。最感痛苦者,为大便不正常已久,坚实为多,溏泻较少,每日一、二次或二、三日一次。口臭,时有泛酸。小溲次频而滴沥不尽,时感疲倦软乏,要求冬令进补。经诊其舌苔微黄而厚,尤其于舌根部,脉细劲。辨证:胃有燥火,肺胃津伤。治法:降胃为主,甘凉濡润。方药:太子参60克麦冬90克北沙参90克杏仁(去皮尖)90克白芍60克金石斛90克玉竹60克茯神120克火麻仁60克焦六曲60克泽泻60克白扁豆60克知母60克乌玄参90克北秫米120克川贝母15克生甘草30克生地黄120克红枣90克阿胶60克龟板胶60克蜜500克,冰糖250克收膏。服上膏方后,大便十分舒畅,已能每日一次,头痛、失眠等症,均轻减若失。(何任:胃腑以通为用,《新中医》3:16,1979)
 
例五徐XX,壮年。患者操劳忧虑,心神交瘁,久之酿成失眠往往终宵不能合目。西药治疗可取眠数小时,然梦魂颠倒,过后益增疲乏。今岁入夏以来,失眠变本加厉,历经医治罔效,自8月14日起至今已达3夜还未入睡,头脑懵懵,衣不知热,食不知味,……面虽皓白而神采飞扬,谈笑自若,双目隐隐现红丝,脉象两关均弦长,舌边有青纹。方药: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川芎9克淮牛膝9克参三七9克大生地9克柴胡6克京赤芍9克炒枳壳6克炙甘草3克一剂后即夜卧贴然,连服15剂,未见再发。后此二月,复来求治,言旬日来又苦失眠,但不若前次之甚。……两关仍弦,依然实证也,因有头痛目赤,胁胀等肝火上炎症象,改用龙胆泻肝汤。方药:黄芩9克龙胆草4.5克小生地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生甘草3克柴胡6克黑山栀9克当归6克木通9克上方共服5剂而夜眠全安,肝火上炎症象亦除。(孙幼立整理:范文虎先生失眠医案一则,《中医杂志》7:15,1963)[评按]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系指以经常不易入寐为主的证候。多因思虑劳倦,损伤心脾;或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胃不和等因素而发病。
 
例一证属水火不济,肝阳上亢,法当滋阴与安神并用,涵肝木而潜浮阳,标本同治。
 
例二乃阴虚肝旺而致不寐。治以滋柔和化合清滋抑化,药用精当,疗效尚佳。
 
例三素体营阴亏损,且年逾五十,太冲脉衰,天癸竭,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肝气郁结,胆气不宁,诸证悉见,病情错综复杂,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养血,温胆汤补心气、宁胆怯,半夏秫米汤交通阴阳,引阳入阴。审证求因,合理使用复方是本例取效之关键。
 
例四病程日久,兼症颇多,然又以大便不利为突出症状,患者口臭泛酸,苔黄而厚,脉细劲,为胃有燥火,肺胃津伤之证。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以降胃为主,弃用刚燥苦降下夺之晶,以甘凉濡润之剂,重在和胃,胃因和则卧而得安。
 
例五系因瘀血内阻而致失眠。范氏辨瘀血证重视望诊,凡见有双目红丝,舌边有青纹者,乃瘀血之征。患者爰因思虑郁结日久,气与血进而为瘀,瘀血不去则眠终不安,故连投血府逐瘀汤而获效,实乃对活血化瘀法应用之发挥。两月后复诊时证见肝火上炎,正如柯韵伯所说‘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不得睡”,改用龙胆泻肝汤而愈,是故同病异证而异治尔。
 
(十七)癫痫
 
例一张XX,男,40岁,门诊号:89155。初诊日期:1972年3月16日。(代诉)1966年间,患者因事思虑太过,久而成疾。初见精神抑郁,继则出现一侧头重痛,心中烦热,胸闷失眠,有时或喃喃乱语,或呆若木鸡。1971年昏倒一次,曾在当地中医治疗,服药未效。因症状逐渐加重,遂由家人陪同来诊。当时患者表情淡漠,神态呆滞,不欲言语,心中烦热,胸闷不适,头痛失眠,须服安眠药才能入睡,并见手颤,胁痛,牙痛,胃纳欠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诊见脉数而沉实,舌苔霉酱色。辨证:痰火内郁,扰乱心神。治法:清心除烦,消痰化浊。方药:栀子豉汤加味;淡豆豉9克山栀子“克石菖蒲9克莱菔子9克桔梗9克橘皮6克紫金锭1.5克(冲服)3月20日(二诊):服上药3剂后,患者自觉心胸舒畅,症状明显好转,两胁痛,头痛均减,大便已通,尚见手颤,失眠,下午仍觉烦热,脉数,苔霉酱色。前方已效,继服3齐JJ。3月23日(三诊):患者上述各症俱已日减,病有好转,精神较开朗,已能自述病情,脉转弦数,舌苔灰黄,但痰火仍未全消,继用消痰清热法。方药:山栀子15克胆南星9克枳实9克川厚朴9克淡豆豉9克.莱菔子9克瓜萎仁15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S剂。3月27日(四诊):患者下午胸中仍烦热,下半夜已能入睡,头痛胁痛俱已消解,胃纳转好,脉舌如前。继用前法而加重清心除烦之品。方药:法半夏12克胆南星9克黄连3克竹茹9克枳实9克莱菔子9克川厚朴9克瓜蒌仁12克石菖蒲9克3剂。3月30日(五诊):患者精神好,睡眠安宁,各症基本消失,惟觉时有头胀,继用前方加减,再服丸剂而愈。(刘赤选主治,何国良整理:癫证,《新中医》2:25,1974)
 
例二汤XX,男,38岁。初诊日期;1972年9月10日。因患血吸虫病,今春口服锑剂疑中毒,经中西医多次治疗。半年以来,多次发作,每次发作约两、三分钟,痉挛咬牙,口吐白沫。患者体格瘦长,面容忧郁,六脉沉细,舌苔白腻,舌尖红。胸胁苦满,腹肌拘挛悸动,头痛甚剧,心慌,睡眠不安,二便如常。曾经神经科检查诊为癫痫。服多种西药,虽能昏睡,但醒后头痛更甚,近一个月来连续发作四次,发病前头痛更剧,患者焦急惊怖。柴胡10克白芍10克黄芩5克制半夏5克党参8克桂枝6克甘草6克龙骨9克生牡蛎9克钩藤9克淮小麦30克大枣6枚生姜3片11月23日:服药14剂后,头痛大减,癫痫未发,略有心慌,夜梦纷扰,原方再服14剂。12月10日症状均消失,原方略事加减,随访四年,未闻复发。(叶橘泉主治,马永华整理c癫痫治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45,198D[评按]癫与痫均属神志失常病证。癫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痫证则为发作性神志异常(又名癫痫),多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醒后如常人。癫证多因七情所伤,痰气郁结,痫证则因肾虚肝失濡养,脾虚痰涎内结,肝风挟痰随气上逆,蒙蔽清窍而突然发作。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以出现狂证,故常癫狂并称。
 
例一为癫证。《灵枢·癫狂》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本案系因痰火内郁,扰乱心神而致。治以清心除烦、消痰化浊。方用栀子豉汤加胆星、莱菔子、陈皮、瓜蒌仁除痰化浊,:另用紫金锭送服,取其辟秽化浊,治法颇得要领。
 
例二为痫证,系因气郁痰阻而致。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实属经验用法。《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原为太少兼病而设,功能和解太少之邪。叶氏指出:主要抓住胸胁苦满和腹肌拘挛紧张之证,前者系少阳主症之一,后者即所谓“心下支结”,亦即心下感觉有物支撑结聚之意。据报导日本人曾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433例。125例治愈,79例显效。脑电图消失者64%。其辨证亦以上述二症为重点,列此以供临证参考。
 
(十八)中风
 
例一陈XX,男,52岁。躯体肥胖,常感眩晕。近忽口眼喁斜,舌强语涩,眼角流泪,口角流涎,手足麻木无力。脉弦滑,苔白腻。据了解因情绪抑郁而发。东垣有言;“凡人年逾四十气衰之际,或因忧思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今患者形体既盛,又值忧伤其气,肝郁生风,脾虚困湿,风痰内动,首中经络。东垣主气,丹溪主痰,互有因果。法当达郁调气,郁舒则风熄,气和则痰消。朱茯神10克制半夏10克瓜蒌仁(炒)10克姜竹茹10克双钩藤10克旋复花(布包)7克川郁金7克左秦艽?克胆南星5克明天麻7克远志肉(水炙)5克九节蒲3克炒枳实3克复诊:连服4剂,呕吐痰涎如丝,遂能语言,但不甚清晰,自诉头侧掣痛,面肌痉挛,手足麻木,极感不适。法当濡血熄风,“血行风自灭”。按上方去九节蒲、枳实,加当归身10克、稀签草10克。三诊:口眼牵正,语言清晰,但仍头晕,虚风夹湿,上扰清空,再拟涤痰定风法。按复诊方改远志肉3克,去瓜蒌仁、郁金,加枸杞10克、滁菊花7克。四诊:眩晕平定,舌能辨味,胃气渐复。三诊方去胆南星,加酸枣仁10克,服至数十剂而安。(《李聪甫医案》)
 
例二贾XX,男,67岁,门诊号;158230形盛体胖,头晕而昏,舌謇,语言不灵,口吐涎沫,四肢麻,行路略不稳,舌淡苔黄腻,两目微亦,切脉弦硬。老年水亏木旺之体,痰湿内蕴,肝阳引动浊痰闭窍所致。治以补中气、化痰湿,熄风镇静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决明子15克茯神12克制半夏9克白术9克灵磁石9克钩藤9克刺蒺藜9克僵蚕9克明天麻6克石菖蒲3克复诊:服药8剂,头昏显瘥。但大便欲解时失禁,有呃逆等症,属中气不足,改用补中气和脾胃兼熄风化痰药。服九剂,四肢和,便下止。后加桃仁,红花及补肝肾活血方善后,共服药25剂病愈。(张丽珍整理:魏长春老医师治疗中风验案,《浙江中医杂志》4:27,1966)
 
例三林,50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急扶入院请西医救治,醒后左肢不遂,病已十二日,症状尚无好转。脉弦劲,头偏右痛,面红目亦,口眼喁斜,舌苔厚腻,微黄,口苦有火味,此病乃旰阳上亢,痰热蒙蔽清窍。治以平肝熄风镇逆,降火涤痰通络。栀子6克黄芩6克陈皮4.5克半夏6克胆南星6克牛膝9克元参9克羚羊汁一匙又方: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磁石30克龙骨18克龟板18克先煎代水煎药二诊:服4剂头痛已愈,面赤亦退,大便通畅,神情颇清,惟嗜食生果及澄汁,致胃胀不消,呃逆频繁,时带酸味。陈皮4.5克半夏6克川连2.1克黄芩4.5克竹茹6克枳壳4.5克莱菔子6克旋复花6克代赭石18克柿蒂6克三诊,服3剂,呃逆已上,舌苔稍退,口苦亦减,手已能举,惟左脚不用,抚摸则诸筋抽痛,食后有时暖酸,目多眵泪。白蒺藜6克木瓜6克甘菊6克陈皮4.5克半夏6克枳壳4.5克白芍6克胆南星6克川连2.1克钩藤9克(后下)竹茹6克麦芽9克羚羊汁一匙又方:代赭石18克龟板18克龙骨13克磁石2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水煎药)四诊;服4剂,左肢稍能转动,原方加牛膝9克,川楝9克,去竹茹、麦芽。五诊:前方服6剂,近日能由床起,行数步至椅上坐,免人扶腋,目泪未愈。熟地12克淮山药9克山茱6克牛膝9克枸杞9克甘菊6克龟板15克(先煎)磁石18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白芍6克青葙子6克杜仲9克续断6克服10剂,已能扶杖而行。(《刘铁巷医案》)
 
例四谢X,64岁。因心中懊侬非常。旬日前即觉头疼,不以为意。一日晨起至工所,忽仆于地,状若昏厥。移时复苏,其左手足遂不能动,且觉头疼甚剧。医者投以清火通络之剂,兼法王勋臣补阳还五汤之意,加生黄芪数钱(克),服后更甚。脑中疼如刀刺,须臾难忍,心中甚热。脉左部弦长,右洪长,皆重按有力。询其家人,谓其素性嗜酒,近因心中懊侬,益以酒浇愁,饥时恒以烧酒当饭。……其左脉之弦长,懊侬所生之热也,右脉之洪长,积酒所生之热也。二热相并,挟脏腑气血上冲脑部。……医者不知致病之由,竟投以治气虚偏枯之药,而此症此脉,岂能受黄芪之升补乎?所以服药后而头疼加剧也。治宜降血平脑。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症无上之妙晶,屡经实验,故以为君。佐以龙、牡、二石、楝,芍、玄参、胆草、炙草、铁锈水等,潜镇清熄。方药;怀牛膝30克生龙骨18克(打)生牡蛎18克(打)川楝子12克生杭芍18克生石膏30克(研细)代赭石18,克(生打)乌玄参12克龙胆草9克、生甘草6克.服两剂,头疼痊愈,脉亦和平,左手足已能自动,遂改用全当归,生杭芍、玄参,天冬各15克,生黄芪,乳香,没药各9克,红花3克。连服数剂,即扶杖能走矣。方中用红花者,欲以化脑中之瘀血也。为此时脉已和平,头已不疼,可受黄芪之温补。故方中少用9克,以补助其正气,即借以助归、芍、乳、没以流通血脉,更可调玄参、天冬之寒凉也。(《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医案)
 
例五陈XX,男,50岁,初诊日期:1973年2月4日。20天前刚睡一觉醒来,想翻动身体,即觉手足不灵活,勉强从右侧翻到左侧。可是,再想翻回来就不行了,随即口角歪斜,说话费劲,发音不清,舌头运动不自然,手足左半正常,右半呈弛缓性瘫痪,经XX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半月,疗效不显,后服中药治疗。诊得脉弦细而数,舌质红,苔薄少津,胸闷心烦,咽干思饮,小便色深,乃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之候。即疏稀莶至阴汤,以治中风的阴虚证。方药:制稀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3克枸杞子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6克甘菊花9克郁金9克丹参9克连翘、栀子,花粉各9克服3剂,烦热退,语言清,口角歪斜也有改善,是心经之热已退,而经筋中所滞之血热,尚未清彻也。复于方中去连翘,栀子,加橘络6克、广地龙3克,连服7剂,瘫痪恢复,手足运动正常。惟舌质尚红,脉仍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改用六味地黄丸,连服10剂完全康复。(任应秋:临证点滴,《陕西新医药》2:42,1977)
 
例六严X,男,56岁。初诊日期:1975年11月6日。先患头晕,继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暗,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歪斜,先送县医院救治,不见好转,后又转送XX县医院扎头皮针,经两日针刺,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医院来请会诊,诊其脉浮细而弦,舌淡苔薄,乃阳虚阴盛,闭塞清窍之候。以细辛3克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克灌服,三小时内灌两次,下午三时左右,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随即疏稀莶至阳汤,以治中风的阳虚证。方药:九制稀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6克白附子6克川附片9克川芎3克红花6克细辛1.5克防风6克牛膝6克僵蚕3克苏木6克以其阳虚诸症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也。连续进本方11剂,约两星期左右,基本恢复正常,惟行动时左侧尚有沉滞感而巳。(任应秋:临证点滴,《陕西新医药》2;42,1977)
 
例七赵XX,男,59岁,初诊日期:1939年9月18日。猝然昏倒,左边半身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角喁斜,流涎不止,言语謇涩,带有痰声,不能起床已月余矣,脉沉而细,宜养正活络祛痰,以王清任法加减之。生黄芪45克赤芍9克当归9克地龙肉6克川芎3克桂枝尖4.5克桃仁泥3克南红花6克竹沥水(两次兑)12克生姜汁(两次兑)3滴舒络丹1丸白水下。9月9日(二诊);服药患侧觉温,但仍麻木不仁,再以前法加量治之。生黄芪60克赤芍9克.当归9克竹沥水(两次兑)工2克生姜汁(两次兑)3滴桂枝尖4.5克川芎4.5克地龙肉9克舒络丹2丸白水下。9月20日(三诊):服药见效,患侧已能转动,口歪虽在巳不流涎,且能自饮,语言尚骞,再以前方增量治之。生黄芪60克赤芍9克川芎6克地龙肉9克桃仁泥6克橘络4.5克桑枝9克桂枝尖4.5克竹沥水(两次兑)9克生姜汁(两次兑)3滴舒络丸二丸,两次月Ro9月21日(四诊);中风半身不遂,药已大效,已能离床步履,语言亦渐清晰,脉渐有力,再以养正活络法加味治之。生黄芪60克赤芍9克当归9克南红花9克地龙肉6克桂枝尖4.5克川芎4.5克桃仁泥9克半夏6克南星(胆炙)6克橘络4.5克川羌活3克竹沥水(分兑)12克生姜汁(分兑)3滴舒筋丹二丸分下。前方服后,步履如常,语言已清,口喁已正,照原方加橘红6克桑枝9克。(毛有丰等整理:赵树屏医案,《中医杂志》4;265,1958)、
 
例八余XX,60岁时曾经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不惟不能坐行,且不能转侧,面赤气粗(风犹未熄),痰声漉漉,神识半昏,时或晕瞀,食亦不下,非难吞即自落下。时历四月,中西方药无效。脉乍密乍疏,弦劲中带涩象,病机脉象均颇坏。镇敛浮越,平戢孤亢(熄未熄之风),拟方:白薇、百合各9克龙骨、牡蛎各"克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各9克寒水石、滑石各18克大黄4.5克铁锈末9克荆沥,竹沥各15克(二沥冲服)一周略安,得大便一次,原方减大黄为3克,加琥珀末1.5克、怀牛膝12克,又一周渐佳,大便二次,面赤气粗,痰壅神昏等象锐减,手足能动,勉能坐起,原方去大黄、铁锈,加鲜生地30克,山萸肉9克,约二周,病愈大半。后于前方去寒水石,滑石、荆沥,加菖蒲,泽兰、甘松,橘络、木香等,前后约60日痊愈。(《冉雪峰医案》)
 
例九秦XX,于1943年农历10月初旬,突然四肢麻木,颜面蠕动抽搐,神态呆异,某日之晚,竟至仆倒,不省人事,口噤不开,疳痱不语,右半身萎废不用,痰鸣嗅吼,声如曳锯,遗尿不禁,昼夜烦而不安,是月16日,为得病第9日,……诊得脉情滑数,至数无绪,重按搏指有力,身热如炭,面赤如朱,心胸按之灼手。……此“类中”而又兼“阳厥”大证,与虚中不侔,故舍虚而从实。方药:蝎尾末1.5克羚角粉1.5克万氏牛黄丸两粒先送。另以化痰清热宣郁如竹沥、贝母、半夏、橘红、郁金清肝熄风,如芍药、丹皮、珍珠母,而以茯苓、茯神为助,大剂浓煎,缓缓灌下。17日复诊;询知服药后即获神安入寐,厥逆之势已见平静,面赤亦退,脉滑数稍缓,神志略觉安定,余证如昨。此厥势虽戢,而风痱依然入中心肾之络。……投剂:万氏牛黄丸、叶氏神犀丹各一粒,研末先送,余于前方去郁金、珍珠母,加海藻、昆布咸润降滑,开痰散结。龙齿、贝齿清肝而安魂魄。远志以开心气之郁,怀牛膝导引厥逆之气下行,使升者可降,而降者不复再升。19日复诊,前昨两夜,寐可落寝,神可安定,颜面抽搐已缓,并且口噤已开,见其舌苔黄燥垢腻,小溲亦有知觉,惟仍感默默不欲语言,脉情滑数,尚感阳脉太过,咳虽有痰而又吐咯不易。……撤去神犀,加琥珀末,伽南末各0.?5克,以安神宣郁,方守前法。22日复诊;舌本已能转动灵活,时欲言语诉说,而犹謇涩不甚清晰,腑气多日未行,矢气频转极臭,小溲长利,气臊臭,色微黄,已能自禁,脉情滑数,亦转和缓,齿结血瓣,舌苔更垢,浊腻满布,此阳明之结也。结者当濡润,以柔养其血液,辛滑以疏利其气机,于前方去万氏牛黄丸,加生地炭、蒸锁阳、桑麻丸(包)。两日间,续得腑气两度,色黑粘韧,溏鞭不一,后清养调理而愈。(宋立人整理,宋爱人医案——实中阳厥,《中医杂志》11:55,1959)[评按]中风系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的病证。因其病势急骤,证状多端,变化迅速,故名中风,或称“卒中”。中风发生的病因、病理比较复杂,但大致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六者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般认为外邪侵袭而弓I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而引发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候。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按照现代临床分类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并常有发病先兆及后遗症。
 
例一体肥多痰,忧郁伤中,肝风内动、脾湿生痰,经络阻塞,营卫滞留,患者虽见口眼喁斜、手足麻木,尚未见半身不遂。此为风痰中络,未入于经,治宜涤痰开郁,佐以养血活络,则风证自熄。
 
例二证属阴虚肝阳引动痰浊闭窍。证情较前稍重。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功能补脾燥湿,化痰熄风。另加钩藤、僵蚕、决明子、刺蒺藜等加强熄风镇静之功。
 
例三证属肝阳上亢、痰热蒙蔽清窍。治以平肝熄风镇逆、降火涤痰通络之法。先煎潜镇平肝之品以代水煎药,寓意颇深。
 
例四始因情志不遂而致卒中。晚清医家张伯龙认为:“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由肝火上亢,化风煽动,激起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喁斜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症,皆脑神经失其功能之病,苟能于乍病之时,急用潜阳降逆之剂,抑降其气火之上浮,使气血不并走于上……”,实为高见。本案所用乃潜镇泄降之法。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原方去茵陈、天冬、龟板,加生石膏、胆草以加强清热泻肝之力,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为张氏创用本方的独特之处。
 
例五、例六为任氏经验方稀莶至阴汤、稀莶至阳汤的应用。本方以稀莶草为君,分别辅以滋养肝肾与温肾之品。
 
例五证属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之候。故用稀莶至阴汤;
 
例六为类中阳虚闭证。其妙在于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克煎汤化苏合香丸灌服,待患者清醒后,再用稀莶至阳汤以治中风阳虚之证。
 
例七病已月余,正气已虚而痰瘀阻络,仿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法,益气活血通络而治愈。
 
例八证情复杂,神识半昏迷,历时四月而风犹未熄,病机、病象颇坏。治以镇敛浮越,平戢孤亢,方从《金匮》风引汤,百合地黄丸,《本事方》白薇汤、真珠母丸化裁而来。方中自薇味咸,走血分而平上逆之气血,百合收敛浮阳、宁谧心神;龙、牡育阴潜阳,再加上五石之重,镇其逆而清其血,益以大黄荡积,铁锈重坠,荆竹二沥化痰涎以通窍;菖蒲开窍祛痰,甘松清热;泽兰破积;橘络通络,木香导滞。师法古人,方从己出,古今合参,神明变化于活治之中,遵古而不泥古,重今而不偏今。
 
例九原案题为“实中阳厥”,其高明处在于摒除假虚,而从其真实。若真假虚实不辨,则动手便错,而犯“虚虚实实”之过。若实以虚治,则未有不留偏枯废痿之证者,此乃医事之过,不可忽略。(十九)偏风高X,女,45岁,已婚。初诊日期:1970年5月13日。左上半身感觉减退、麻木、无汗五年多。自1965年春,先发现左手感觉减退、麻木,并相继发现左侧头面部、胸背部及上肢不出汗,局部发凉,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逐渐加重,常不自觉被烫伤。左手握力差,不能持重物。经某医院神经科检查,左侧头面部、上肢及左侧躯干3~4胸椎以上平面,痛、温觉减退,皮肤较健侧明显干燥。主动运动及生理反射,均无特殊改变。诊断为脊髓空洞症、神经根炎。多年来常有腹泻,每天大便两三次,较稀,便前有时腹痛,腹泻常与情绪改变有关,未治疗。患者发育营养一般,面黄,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辨证:脾肾不足,气血两虚,风寒内袭,阻闭经络。治法;温肾健脾,补气养血,温经通阳。方药:山药30克熟地15克麻黄4.5克炮姜9克鹿角胶(烊化,也可用阿胶代之)12克桂枝9克补骨脂12克白术(土炒)15克陈曲(炒)9克醋香附12克当归12克熟附子9克山茱萸12克木香9克生黄芪12克骨碎补12克鸡血藤12克水煎两遍,兑在一起,早晚各1次,温服。5月26日(二诊):服药六剂,感觉舒适,食欲好转,食量增加,余证同前。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去木香、黄芪继服。6月3日(三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食量增加,大便已转正常,左上半身麻木感减轻,舌苔薄白,脉沉细,较前有力。仍以原方加减继服。方药:山药30克熟地15克麻黄4.5克炮姜9克鹿角胶(烊化)15克桂枝9克补骨脂12克陈曲(炒)9克白术(土炒)15克醋香附12克当归12克熟附子12克淫羊藿12克枸杞子15克生黄芪15克生菟丝子24克骨碎补15克鸡血藤15克,1977年11月30日随访:先后间断服药半年多,左上肢麻木感逐渐减轻,患部痛、温觉较以前逐渐灵敏,左手握力大增,与健侧无明显差别,出汗如常,左上肢功能已恢复正常。现已五年,未再服药治疗。(《刘惠民医案》)[评按]偏风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云:“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或不知痛痒”、“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述证与本案颇有相似之处。偏风与中风半身不遂有别,此案肢体活动尚可,而痛温不觉,且患肢体麻木发凉、无汗。西医诊断脊髓空洞症。根据中医辨证属于脾肾不足、气血两虚,风寒内袭,阻闭经络。故以温肾健脾、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之法。症虽奇特而疗效尚称满意,值得重视。
 
(二十)眩晕
 
例一潘XX,女,初诊日期:1954年2月。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情势颇急,可能发痉。宜凉肝安胃,服观后效再商。桑叶9克杭菊花9克粉丹皮9克黑栀子9克大白芍9克细生地24克姜川连2.1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黄郁金9克羚羊镑1.2克另煎兑苦丁茶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止呕吐。桑叶9克菊花9克丹皮9克栀子炭9克夏枯草9克苦丁茶9克细生地18克大白芍9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干苇根15克左金丸4.5克(分二次送服)。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张菊人:《菊人医话》)
 
例二魏XX,男,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治法:渗利水饮之邪。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刘渡舟;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中医杂志》9c17,1980)
 
例三伍XX,女,74岁。初诊日期;1977年5月23日。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250/160毫米汞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12克代赭石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6克二诊;服上方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血压降至230/110毫米汞柱。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9克,丹参、首乌各12克,磁石15克。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各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陆文彬整理,沈仲圭老中医临床治验选析,《中医杂志》4;13,1980)
 
例四杨X,女,44岁。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厥阴为风脏,相火寄焉。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血压达230/135毫米汞柱),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乃吉。玳瑁片6克(先煎)姜半夏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菊花6克竹茹6克薄荷炭3克(后下)炙僵蚕9克姜黄连2.4克钩藤9克(后下)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不斤斤于泻肝也。北沙参9克竹茹6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白蒺藜9克北秫米9克橹豆衣9克炒枳壳4.5克菊花6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生苡米9克朱茯苓9克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北沙参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竹茹6克陈皮逆于胆。法当解热清中,利胆安胃。鲜竹茹10克赤茯苓10克煅赭石(布包)10克枇杷叶(生姜汁炒)10克旋复花(布包)7克金铃子(酒炒)7克左秦艽7克广陈皮5克酒黄芩5克炒山栀5克炒枳实5克川黄连(吴萸水炒)2克益元散(布包)10克(《李聪甫医案》)[评按]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本
 
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虽见四肢厥冷,憎寒腹痛,但舌质干赤,呕吐苦水,决非阴寒之证。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茯苓运脾;杷叶和胃。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安。
 
(二十二)肢厥
 
例一姚XX,男,37岁。患周围神经炎已一年多。初因铁锤击伤右手中指,发生疼痛麻痹,经久不愈。至今年三月,渐觉两脚板如有物挤压,脚心冰冷,并逐渐向上发展,奇痒,手足麻木冰冷,尤以两足为甚,经治后上肢症消,上下肢麻木冰冷,尤以下肢脚心为甚,不知痛痒,饮食日益减少,体重明显下降,脉细弦而缓。拟以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细辛3克木通10克生姜10克红枣30克生黄芪30克鹿茸末1.5克冲服上方连服11剂,手足麻木明显减退,脚心由冷转热,胃纳仍差。二诊守上方加党参、白术,茯苓各15克,又进5剂,病情更见好转。三诊守上方加重白芍为60克,炙甘草为30克。再进3剂,手足知觉基本恢复,冷感全除,胃纳已开,饮食增进。用上方10剂蜜丸,巩固疗效,随访四年未复发。(万友生:桂枝汤及其加减法的临床体会,《江西中医药》2:6,1981)
 
例二李XX,男,43岁。初诊日期:1980年1月11日。于1978年10月,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双下肢发凉,厂医诊为肾阳虚证,曾用金匮肾气丸,虎骨酒、青娥丸等大量温补药,而病情未能控制,仍逐渐发展。冷感向上至腰部,向下则冷至足心,如赤脚立冰上,寒冷彻骨。同时伴有下肢麻,痒如虫行,小便余沥与阳萎等症。曾先后在XX等医院检查,均未见异常,而建议中医治疗。虽服补肾壮阳,益气和血等中药二百余剂,未能见效。就诊时:患者素体健康,面部丰腴,面目有神,舌质色绛,少苔,脉弦而略数。问其饮食如故,大便不爽,小便短少而发黄。初投四逆散,按阳厥之证治之,药进三剂,厥冷依然,乃又反复追询其病情,患者才说出睡眠不佳,且多乱梦,而心时烦,容易汗出。视其舌尖红如杨梅,脉来又数。证属阴虚于下而心火独旺于上。其证与黄连阿胶汤颇为合拍,乃疏下方治疗。黄连9克黄芩3克白芍6克阿胶9克(烊化)鸡子黄2枚(自加)以上五味,用水三碗,先煮三物,取一碗;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合相得,分两次服下。服药3剂后,患者即觉下肢寒冷麻木之感逐渐消退,心烦、汗出、失眠多梦等证,均有明显好转,小便余沥和阳萎亦有所改善。察其舌,仍红赤而少苔,脉弦而微数,继宗原法治之。方药,黄连9克阿胶10克(烊化)黄芩3克白芍9克鸡子黄2枚(自加)丹皮6克6剂,煎服法同前。1月30日,适值降雪,寒风凛冽,但患者并无异常寒冷之痛苦,腰以下厥冷证基本告愈。一个月后,据患者言,未再复发。(刘渡舟主治,尉敏廷整理:下肢厥冷治验,《中医杂志》12:19,1980)[评按]肢厥又称四肢厥冷或手足逆冷,或称“四逆”;系指四肢发凉至膝肘以上的病症。有寒热之分。寒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热证系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
 
例—证属气血不足,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而致肢厥,以当归四逆汤为治,加生芪、鹿茸益气温阳,通达肌表营卫,壮阳补精活血,以加强温通之效。
 
例二肢厥逆冷为病之假象,虽屡用温肾助阳而厥冷如故,经详询病情,始得真象。证属阴阳上下阻绝不通,水火不相既济。心火亢盛则心烦、汗出,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数,在下则厥冷,小便余沥、阳萎。投以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使之水火既济,心火得以下行,肾水得以上滋,心肾得交,阴阳调和则诸证自愈。由此可知临证详审病情的重要性。(二十三)痹证
 
例一陈XX,男,56岁,初诊日期:1974年9月4日。周身关节疼痛已历4年有余,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平素畏寒怯冷,疼痛游走不定,每遇寒冷则疼痛加剧,两腿可见红斑结节,查血沉70毫米/一小时,抗“O”正常,舌苔薄腻,舌质偏淡,脉细。辨证:风寒湿痹(乃风湿活动而体质偏虚者)治法:温经通络。方药:制川乌(先煎)10克全当归10克仙灵脾15克川桂枝(后下)8克寻骨风20克稀莶草20克徐长卿15克生甘草5克8剂。9月11日:药后结节明显减少,此乃佳象。舌苔白腻,脉细,效不更方,循原法进治之。上方加炙蜂房10克,炙全蝎(研末分吞)2克。6剂。9月19日:复查血沉为21毫米/一小时末,周身关节痛稳定,腿部红斑结节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原方再服10剂。]976年6月5日随访,患者已痊愈,未再复发,并已正常上班。(朱良春主治,陈淑媛等整理:朱良春老中医、治疗痹证的经验,《中医杂志》12:15,1980)
 
例二高XX,男,56岁,门诊号76/34981。初诊日期:1976年4月22日。患类风湿关节炎三年余,手指足趾肿痛变形,畏寒乏力,脉沉细,苔薄白。辨证:风寒湿久阻脉络,挟瘀凝结。治法:宜大乌头煎参入化瘀搜络之晶。方药:制川草乌各9克(先煎)生黄芪15克净麻黄6克全当归9克细辛3克生甘草9克川桂枝9克炒赤白芍各9克桃仁9克红花6克蕲蛇9克全蝎粉1.2克(分吞)纯蜜15克(冲)稍有加减,服30余剂。5月28日(二诊):足趾肿痛大减,手指肿痛亦轻,畏寒依故,脉沉细,苔薄白,阳虚之体,风寒湿瘀已有化机,仍守前法增损。制川草乌各9克(先煎)生黄芪18克净麻黄6克川桂枝9克北细辛3克炒赤白芍各9克熟附片9克(先煎)生甘草9克全当归15克露蜂房9克全蝎粉1.2克(分吞)蕲蛇9克纯蜜15克6月22日(三诊);足趾肿消痛止,手指痛止,畸形好转,脉细,苔白。风寒湿瘀渐化,病久气血亏耗,前方参入益气养血之品。制川草乌各9克(先煎)熟附片9克(先煎)全当归15克川桂枝9克北细辛3克大熟地15克炙黄芪15克炒亦白芍各9克炒川芎6克鹿角片9克全蝎粉1.2克(分吞)蕲蛇9克纯蜜15克(冲)14剂。(《张伯臾医案》)
 
例三刘XX,男,51岁。患风湿性关节炎已二十余年,近时剧作,右膝关节肿痛尤甚,行走需人扶持,腰亦疼痛,形寒特甚,口不渴,大便易溏,纳少不香,容易感冒,舌苔白润,脉沉细弱。投以桂枝汤加附子、白术。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熟附子10克白术24克生黄芪24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制乳没各15克初服3剂,腰腿疼痛即大减,服至5剂,可以独自行走上街,服至10剂,腰膝疼痛基本解除,上班工作。(万友生:桂枝汤及其加减法的临床体会,《江西中医药》2:2,1981)
 
例四王XX,女,35岁,初诊日期;1977年9月20日。患者面色苍白,形体虚胖,精神萎靡,三年前右骶骨部及右大腿上部疼痛,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活动不便,肌肤常有麻木感觉,口淡不渴,饮食、睡眠,大小便尚可,月经不规则,往往超期,白带多,舌苔白腻,脉濡弱。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湿邪留滞,阻闭气血,经络不利。治法:祛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拟《类证治裁》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克川芎7克当归10克桂枝?克独活7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川乌7克苍术10克木瓜10克秦艽10克水煎服,每日l剂配服小活络丹,并酌情加减,调治二月,诸症均见好转。(盛国荣:痹证论治,《福建中医药》1(2):3,1981)[评按]痹证系指肢体受风、寒,湿邪等侵袭而致经络闭阻,气血不通的病证。正如《济生方》所云,痹证的发生“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风寒湿外袭,大多夹杂而至,但常有偏胜。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
 
例一风寒偏胜,治以温经通络,佐以祛风之晶。
 
例二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因风寒湿邪久阻脉络,挟瘀凝结不易外攘,使用一般风药、温药,犹如隔靴搔痒,须用大辛大热,温经逐寒通络之大乌头煎,再加透骨搜络之虫类药,方能奏效。本例初用大乌头煎加当归四逆汤及桃仁、红花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并用全蝎、蕲蛇搜剔络脉之虫类药,后更进扶正温阳之附子、鹿角片,遂获良效。
 
例三病程日久,万氏认为;太阳少阴相表里,故风寒湿邪侵犯太阳,往往损及少阴阳气,又因太阴恶湿,湿盛易伤脾阳,故治太阳风寒湿痹,须在解散太阳风寒湿邪的同时,扶助少阴和太阴之阳气。本方功能解表温里,缓急止痛,养血荣筋,活血通络。用于治疗痹证,是对桂枝汤的发挥。
 
例四湿痹,为湿邪留滞,阻闭气血。方用薏苡仁汤,重在祛湿通络。以上四例均为痹证,因其风寒湿邪轻重有别则治有侧重,然而治血之法则贯穿始终,因其血瘀而通之,因其血虚而充之。深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要旨。
 
(二十四)热痹
 
例一林XX,男,34岁。1976年就诊。患者面色潮红,形体壮实,发热恶寒(体温38~C),口渴,右侧膝关节红肿,行动困难已六天。心烦不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数。诊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湿热内蕴,邪从热化。治法:清热泻火,佐以疏风祛湿。方药:拟《温病条辨》宣痹汤加减。防己10克蚕砂16克赤小豆20克滑石20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生石膏30克桑枝20克防风6克知母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连服4剂,热退,左侧膝关节红肿疼痛亦见减轻,继用蠲痹汤加减,方药如下:秦艽10克独活6克忍冬藤20克当归10克桑枝20克鸡血藤16克川芎10克牛膝14克萆薛10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l剂。配合小活络丹。调理1个月而获愈。(盛国荣:痹证论治,《福建中医药》1(2):2,1981)
 
例二洪XX,男,34岁。初诊日期:1964年6月5日。患感冒已20多天。现证两足趾热痛,痛甚不可忍,不敢着地,夜卧必置于被外,面黄赤,口唇舌质紫红,舌苔白腻,根部微黄,午后发热,脉濡数。辨证:湿热闭阻经络。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开痹。方药:苍术12克防己12克通草12克苡米24克地龙12克牛膝12克苏木9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外用桃仁12克,杏仁12克,薄荷9克,荆芥9克,栀子12克,上药为面加白面少许,白酒合调糊状,外敷痛处。内服外糊并用,翌日痛止,服3剂能走路,8剂痊愈。(《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郑桥医案)
 
例三蔡XX,女,30岁。于1961年因关节疼痛全身发热,肌肤灼热(体温380(3上下),烦渴引饮,大便秘结,盗汗颇多,住院治疗。罹病二月,四肢关节疼痛剧烈,手足不能举动,甚至不能触摸。脉弦大数,舌质绛,苔黄腻少津,曾服白虎加桂枝汤、独活寄生汤等均未效。辨证:阴血虚极,阴伤热炽,热甚灼筋,筋脉失养。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芪24克生地15克当归9克黄连4.5克黄芩6克黄柏6克花粉9克桑枝15克秦艽9克连服4剂,热象盗汗大减,舌苔渐润,又进3剂,燥屎下,上肢关节疼痛渐有好转,自能持杯饮水吃饭。效不更方,再连服4剂,关节疼痛减轻。半月后能下床步履,同时配合针灸隔日一次,二旬之间,身凉脉静,诸证悉愈。(《席梁丞治验录》)[评按]热痹系因湿热痹阻经络,或因素体阳盛,风寒湿邪侵袭经络,郁而化热所致。一般发病较急,除关节灼热肿痛外,多兼有热病证候。治以清热疏风、祛湿通络为法。
 
例一证属热痹而热胜于湿,故以清热泻火为主,佐以疏风祛湿,待热退痛减,续服蠲痹汤,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例二病值湿盛之际,素有蕴热而复感湿邪,由于透发不力而湿热互结下注,经络阻滞,治以清热祛湿、活血开痹通络,内外兼治而奏效。
 
例三虽为热痹而证候殊异,发热盗汗肢节剧痛,历时二月之久,汗愈出阴愈伤,阴愈伤而热愈炽,热甚灼筋,筋脉失养,故关节疼剧,服白虎加桂枝汤而热不解,用风药而痛愈剧,乃阴血虚极不能濡筋之故,复用独活寄生汤以致“风假火威,火乘风势”,痛热反而增剧,改用当归六黄汤以矫妄,滋阴清热、固表止汗而告愈。(二十五)血痹赵XX,女,34岁,初诊日期:1975年7月半月前因洗衣被等物30余件,劳累出汗,当天晚上卧床后,即觉右肘至肩部沉重,麻木、怕冷,酸痛,尤以肩部疼痛较甚。次日右上肢抬举困难,活动受限,入夜疼甚。望之患者痛苦病容,面色咣白少华。脉沉细无力,舌淡白而润。右臂欠温。辨证:寒湿侵伤,血行不畅,阳气痹阻而致血痹。治法:温阳行痹。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15克大枣10枚姜黄12克羌活6克5剂复诊:右臂麻木沉重大减,但怕冷仍如前,且肩疼仍甚,脉细,舌苔白润。原方加制附片9克,嘱服5剂。三诊,臂已不麻,肩部酸痛,抬肩举臂自如,但仍伯冷,沉重,脉舌如前,原方加苡仁15克,蚕砂12克,以增除湿之功,嘱服5剂。四诊时病已痊愈。(《窦伯清医案》)[评按]血痹系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素问·五藏生成篇》),与风寒湿所致痹证不同。血痹以肌肉麻痹无痛感,痹证则麻痛并见。正虚之体劳而汗出,则阳气更虚,风邪侵袭则血行不畅,故见肌肉麻痹,若风邪较重,也可发生疼痛,故曰“如风痹状”。本病在《金匮要略》记述较详。本案证状尚属典型,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羌活、附子等辛温之晶,药证相符,疗效卓著。治法在遵古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二十六)瘘证附;重症肌无力
 
例一封X;女,温病后,阴液已伤,虚火灼金,肺热叶焦则生痿躄,两足不能任地,咳呛不爽,谷食减少,咽喉干燥,脉濡滑而数,舌质红,苔黄,延经数月,恙根已深,姑拟养肺阴、清阳明,下病治上,乃古之成法。南沙参9克川石斛9克天花粉9克生甘草1.5克川贝母9克肥知母4.5克瓜萎皮9克甜光杏9克络石藤9克怀牛膝6克嫩桑枝9克冬瓜子9克活芦根1尺(去节)二诊:前进养肺阴清阳明之剂,已服10剂,咳呛内热,均见减轻,两足痿软不能任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无雨露以灌溉,欲草木之荣茂,必得雨露之濡润,欲两足之不萎,必赖肺液以输布,能下荫于肝肾,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阴血充足,络热自清,治痿独取阳明,清阳明之热,滋肺金之阴以阳明能主润宗筋而流利机关也。大麦冬6克北沙参9克抱茯神9克淮山药9克细生地12克肥知母4.5克川贝母6克天花粉9克络石藤6克怀牛膝6克嫩桑枝9克三诊,五脏之热,皆能成痿,书有五痿之称,不独肺热叶焦也,然而虽有五,实则有二,热痿也,湿痿也。如草木久无雨露则萎,草木久被湿遏亦萎,两足痿躄,亦犹是也,今脉濡数,舌质红绛,此热痿也,叠进清阳明、滋肺阴以来,两足虽不能步履,已能自行举起之象,药病尚觉合宜,仍守原法,加入益精养血之品,徐图功效。北沙参9克大麦冬6克茯神9克怀山药9克川石斛9克小生地9克肥知母4.5克怀牛膝6克络石藤9克茺蔚子9克嫩桑枝9克猪脊髓两条(酒洗,入煎)虎潜丸9克,清晨淡盐汤送服。(《丁甘仁医案》)
 
例二赵,男,31岁,10月。湿热久蕴,营卫受阻,气血无以润养诸筋,胭内消瘦,筋骨痿软,下肢不能伸缩,脉象濡细,舌苔薄白,治拟气血并补,舒筋通络。清炙黄芪15克酒炒当归12克桂枝尖2.4克炙广地龙9克炒天虫9克老钩藤12克丝瓜络15克杜红花3克酒炒川断9克伸筋草12克千年健6克二诊: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俱亏,不能温润肌肉筋脉,故渐而成痿。脉证如前,仍守原意出入。清炙黄芪15克酒炒当归9克大熟地15克杜红花3克清炙广地龙9克桂枝尖2.4克炒赤白芍各6克泽泻9克茯苓12克炒怀牛膝9克炒黄柏4.5克三诊:湿热浸淫,气血不充,无以濡养肌筋,两足痿软,肌肉消瘦,伸缩活动略有好转,苔薄黄,脉仍濡细,再仿丹溪加味二妙散法:炒黄柏6克炒苍术4.5克酒炒当归9克防己9克川萆薜9克怀牛膝9克炙龟板15克熟地15克炙黄芪15克炙甘草4.5克茯苓12克四诊:前方服后,湿热日渐清化,筋脉得气血之濡养,下肢软痿好转,尚能任地移行,伸缩已趋正常,再拟补气血填肝肾继之。米炒上潞参9克炙黄芪15克酒炒当归9克熟地24克怀牛膝9克炒黄柏4.5克酒炒川续断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4.5克防己6克盐水炒杜仲15克健步虎潜丸12克(分吞)(《叶熙春医案》)[评按]痿证系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的病证。一般分为肺热熏灼、肝肾虚亏、湿热浸淫等证型,其发病且与脾胃津液枯槁有关,故痿证大多属热、属虚。
 
例一证属阴液已伤,虚火灼金,肺热叶焦而致痿躄,遂取养肺阴、清阳明,下病治上之法,见效后,加入益精养血之品,此即张介宾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义。丁氏将痿证分为热痿与湿痿,在临床上较易掌握。
 
例二系因气血不足,筋肉失于濡养而致痿。盖治痿之法,古有独取阳明之说。叶氏认为,病起中焦,独取阳明可也,病起厥阴,则应填补旰肾。而本
 
例介于厥阴、太阴之间,故于补气血之中,增入化湿清热之味,可谓治痿之又一法。
 
附:重症肌无力
 
例一方XX,男,59岁,初诊日期c1976年3月11日。患者1973年以腹泻、疲劳为诱因,逐渐出现右眼睑下垂、复视,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经中西药治疗缓解。1975年10月感冒发热后,又出现左眼睑下垂、复视,咀嚼吞咽困难,颈及肩胛无力,同年12月两次出现呼吸困难,诊为重症肌无力延髓型,用西药治疗至1976年1月5日,仍不能控制症状,1976年3月11日来诊。症状大致如前,偏胖体型,面微赤,眼睑下垂,眼裂变小,头低倾,不能正常直立,两手不能上举。舌嫩,有齿痕,稍红,苔薄白,中心稍黄腻,脉沉细无力。辨证:脾气虚衰,肝郁肾虚。治法:健脾补气,舒肝滋肾。方药:黄芪45克苍白术各12克陈皮9克党参15克柴胡12克升麻6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12克熟地30克仙灵脾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服上方12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服三剂时即开始减吡啶斯的明剂量),眼睑下垂基本恢复,进食不需休息,治疗半年,西药全撤,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改予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制成丸剂调理,1977年4月14日复查,基本恢复正常,坚持半日工作,间断服上述丸药,基本治愈。(方药中: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临床运用中的步骤和方法,《新医药杂志》9c14,1977)
 
例二XXX,女,30余岁,1966年秋,病已半载,经多个医院检查均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治疗未效。初诊,面色咣白,且无表情,目胞均垂,不能睁开,少气懒言,挣扎半响才说出一句,语声低微,当面询问听不清晰,倦怠乏力,举动艰难,稍一行动,须人扶持。每餐不到二两,却需一小时余,吃吃歇歇,再吃再歇,咀嚼馒头、面条,好象嚼着硬质食物一样,吃不到两口,牙关酸困,即无力续嚼。有时把一口馒头,或一口汤水,咽到半截,也要暂时休息才能继续咽下。月经延期,量少色淡。脉虚弱,舌淡苔薄。证属脾虚中气不足,拟升阳补气法。方药:生黄芪24克当归身9克炙甘草9克土白术12克陈皮6克干姜6克党参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4剂。复诊:服4剂后,倦怠稍减,余证如旧,嘱再服4剂。三诊:又服4剂后,除胞垂须用手上推,目才可睁,过2—3分钟,又复垂闭外,其余各症,均已明显好转,嘱再月艮4齐t。四诊;又服4剂后,二目开阖自如,但久睁尚有乏困感,他症基本消失。嘱将原方减半,续服几剂,以资巩固。五诊:续服6天,各症均失。(杨作棋《临证录》)[评按]重症肌无力为西医病名,为家族性、预后不良的疑难病。从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脾虚”辨证范围。若为全身性肌无力亦属于“痿证”。
 
例一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证属脾气虚弱,旰郁肾虚。脾主肌肉,脾虚则肌痿无力,肾虚不能温煦脾阳,则后天失济。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补肾舒肝之品。初治时中西药合用,后单纯服用中药,获得基本治愈。
 
例二证情较前为重,方证相符,获效尚速。此病虽属疑难,但从以上二例的辨证,或用中药,或中西药互相配合,获得如此疗效,值得重视。
 
(二十七)奔豚气
 
例一崔XX,男,40岁。初诊日期;1971年4月20日。自觉腹部脐周有一积块,顶冲跳痛。急性发作时,上吐下泻,出冷汗。本病从六、七岁开始一直来愈。现在,食欲欠佳,腹痛畏冷,手足不温,二便一般。苔白,脉沉迟。辨证:此为沉寒痼冷,盘踞中焦之奔豚气。治法:大补阳气,温中散寒。方药;理中丸合附子汤加减。炒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干姜10克东参9克炮附子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4月29日(二诊):上方二剂后,食欲、二便均好,手足转温,不畏冷,但仍脐腹疼痛,往上顶冲,不拒按。脉沉紧。宜继用暖肝降逆,温阳理气。方药如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5克川楝子10克荔枝10克良姜6克吴茱萸6克小茴香10克肉桂6克牛膝10克沉香5克5月1日(三诊):上方2剂后,脐腹痛,顶·冲见好,腹内舒服,食欲增进。脉沉紧较缓。诸证向愈。继服原方4剂,以巩固疗效。(《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例二吴XX,男,31岁。1970年夏。患者脐周围作痛,扪之坚硬拒按,呈阵发性,痛时觉有物从脐下向上攻冲,发作欲死,移时自止。病已三年,发作无时。有时上下肢关节游走痛。诊脉沉弦而滑,舌苔白滑。臆断为寒湿水气著于肝肾二经,膀胱气化失司,至水寒之气上冲所致。治宜镇逆降气,温中散寒。桂枝10克茯苓30克吴萸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炒枳实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薏苡仁2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投上方3剂而安。后因食思不振,加陈皮、神曲,再服而痊愈。(张梦侬《临证会要》)[评按]奔豚气系指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膈的一种证候。《内经》中就有记载,《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后世医家将其并入“积聚”类中。
 
例一为沉寒痼冷盘踞中焦,肝肾之气上逆冲心。方用理中汤合附子汤加减。药后阳气渐复而气上顶冲未愈,继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合程钟龄奔豚丸加减,因其气逆太甚,故加牛膝、沉香,数十年之陈疾,竟获良效。
 
例二病程稍短,以《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味,3剂而安,5剂而愈。对于奔豚气重在识证,大凡沉寒痼冷,非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无济于事。(二十八)反胃谢XX,女,55岁,住院号;763221。初诊日期c1976年9月31日。胃病史十余年,一月来未复发。中腹痛,拒按,三日来食后二小时呕吐食物、痰涎、酸水,大便艰秘,背恶寒,口干脉细,舌前红,苔根腻。辨证;胃失和降,痰饮内停,肝热乘之,下关既湿,势必上涌。治法;先拟清肝化饮通泄法。方药:姜川连2.4克炒吴萸1.5克炒黄芩4,5克枳实12克制半夏9克防己12克椒目6克生大黄4.5克煅瓦楞30克(先煎)10月4日(--诊):大便溏软,腹痛止,稍感不舒,呕吐得瘥,并思纳食,苔根腻渐化。肝热减而痰饮已得下泄,梗阻已有缓解之象,仍守前法叠进。原方3剂。10月7日(三诊):大便已正常,呕吐未复发,纳增,食后无不适,唯口多清涎,下腹时或胀气。脉细,舌红口不干。反胃之疾,已有向愈之势,再拟和胃化饮理气,以善后巩固。炒黄连1.8克炒吴萸0.9克川石斛12克茯苓12克防已12克椒目6克制半夏9克炒枳壳9克大腹皮12克佛手片4.S克7剂。(《张伯臾医案》)[评按]反胃系指食物进入,不能消化,终至尽吐而出的病证。多因气郁、积滞、血瘀,生冷酒食或胃阴耗伤、脾肾阳衰,以致胃失通降,故而“食入反吐”。古人虽有“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之说,但临床所见仍有虚实寒热之别。本案西医诊断为幽门梗阻,临床表现与中医“反胃”相合。此例症见腹痛、食后两小时即吐,大便艰秘。证属胃失和降,食物挟饮交阻中焦,又见呕吐酸水、舌红等证。乃肝热犯胃之征。故用左金丸辛开苦降以清肝和胃,又用己、椒、苓、黄等辛苦通泄治法,使之胃复通降而愈。(二-1‘九)呃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