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四章道冲而用之解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道,冲而用之, 道物一动后才能用于转化, 或不盈。 然而动化又必须虚无环境。 渊兮,似万物之宗。 浩荡无际万物莫不出没其中。 挫其锐, 锋芒剥尽,无声无响, 解其纷, 纷华俱殒,无影无形, 和其光, 遇光合同于光,不见其象, 同其尘。 遇尘合同于尘,莫觅芳踪。 湛兮,似或存。 空寂湛然虽有而若无。 吾不知谁之子, 不知从哪里来因何而产?由谁而生? 象帝之先。 好像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宇宙之中。 内容浅说 本章描述道的情状、主要性质特点:(1)冲而为用,不冲不能用;(2)生成万物,为万物化育之母;容纳万物,为万物回归之根;(3)数量极大,无边无际;(4)湛然寂寂,无声无响,无影无形;(5)似无而实有;(6)不知怎么来的,远在天地万物之前就已存在。 本章各句各有其义,似难划段。 注释秘解 1、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有虚义。但此处不能译为虚,因为如译为虚,则与下之“不盈”重复,语意不顺,故应为别义。此冲,宜译为冲动、震动、蠕动等义。因为道在无名之时,无形无象,是不动的,不动就不能转化。只有动才能转化,才能有用。故曰“冲而用之”。此动、冲,指道物内部质的变化,而非一般所理解的位移。 盈,满义。不盈,不满,即虚无、空无义。或不盈,或者更确切些说,在虚无状态之时,才能发生转化,才能有用。因为无极生有,静极必动,不虚静之极不动,故此谓之“或不盈”。此句之所以难以理解,就在于句式结构不同于常规。如按常规句式则似应为:道,冲而用之,然冲又必须在不盈这个虚无环境下才能出现。如将不盈作不增多义解的话,则似乎不符情理,先既已用之了,不说不减,却反倒说不盈、不增多,不觉得别扭? 虚无是道物转化的先决条件,不虚无就不能转化。动则是道物的转化之始,无此动的过程,道物也便转化不了。 2、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广莫测,有深极、广阔无际两层含义。此极言道物之大;万物之宗者,万物皆从道物而生,与一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义同。同时,又有万物最后皆归之于道,是万物的回归之地之义。 以上两句,总言道物的(1)、(2)、(3),三个性质。 3、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此四言表述道物情状:锐者,棱角锋芒。挫者,砍削打磨。故译之为“锋芒剥尽”,无棱无角,圆融如珠,故为“无声无响”。纷者,斑烂缤纷。解者,放下、摘掉。故译之为“纷华俱殒”,无颜无色,往来无踪,故为“无影无形”。 前者状其形状外貌,此则状其色泽外观。 和者,与其为一,彼在我中、我在彼中,彼我相含;同者,与其不二,彼即我、我即彼,彼我无差。光、尘,乃万物之二物,以二代万,表示道物与万物之间,皆是如此之关系:道生万物,道即在万物之中。道非只在万物之中,而且还在万物上、下、左、右、前、后,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然而,道不见,只见万物而已。故译之为“不见其象,莫觅芳踪”。 4、湛兮,似或存。 湛,湛然、凝然,空寂已极。大道如空如无,故曰似、曰或。此虽是设疑,然却实为肯定。似或存,表明道乃为实有之物,而非绝对地空、无,只不过此物并非常物可比,不是人们所能感能知而已。 此句与上四言,表述道物的(4)、(5)两个情状性质。 5、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谁之子,不知其母之意。故译为“不知从哪里来,因何而产?由谁而生?”帝者,指宇宙天地万物而言,《说卦传》有“帝出乎震”和“万物出乎震”句,以此则“帝”即是宇宙万物,万物为何出于震?震即震卦,一阳生于二阴下,阴中生阳为万物之始,故谓“帝出乎震”。万物所以谓“帝”,大概因为整个宇宙惟有万物,万物主宰宇宙的缘故,《说文》:“帝,王天下之号也。”王为主宰者,故曰万物为“帝”,“象帝之先”即是象在天地万物之先,天地也是万物。象者,有征象、征兆和似乎、好象等不肯定义,然此不肯定却实寓肯定。 象帝之先,与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同义,俱谓道是宇宙中不知从何处来的、最早最原始的、远在万物之先就已存在之物。 此为本章提出的道物情状性质之(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