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不盈 和光同尘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引语】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道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能有幸和各位师友们一起研习《道德经》,倍感荣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师友赐教指正。

五千言《道德经》,是一部旷世奇书,是一部哲学巨著,是宇宙生命的天籁之音,通篇围绕一个“道”字,为我们破除人生的终极密码,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使用手册。

今天我与大家共同研习《道德经》第四章、第五章,本次研习主要分为五个环节: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本章主题和分层;三是逐层解析;四是译文及品悟,五是现实意义。下面开始今天的研习,首先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

在第一章中,老子一是抛出了“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概念,进行综述。第二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返观、内观的方法论去感悟,第一章是“道”的总论,是全书总纲,重点在于论道。

第二章中,老子通过对美恶、善与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一系列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相反相成,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阐述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社会法理,展示了其深刻的辩证思想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

第三章提出了“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政治主张和“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推论。

第四章主题是什么?老子又提出了什么思想呢?在本章里,老子指出道“虚空、深邃、用之不竭”的特点,阐发无为而治,也是重在论道。首先让我们通过“冲、渊、湛”三个字看到“道”的客观存在,然后提出修道的方法:那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简单来说就是“和光同尘”。学习本章我们抱着两个问题去学,第一个问题:老子通过哪三个字来阐述“道”的特征?“冲、渊、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用道,即修道的四字方法是什么?“和光同尘”。

《道德经》吟诵旋律优美、空灵大气、意韵悠长,去年,灵宝市吟诵爱好者选用普通话吟诵调,完成了《道德经》81章吟诵,并全部在学习强国推送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道德经》第四章的吟诵。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分层】

本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本层论道体冲而不盈之妙,论道是万物之根源。)

第二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

似或存。(本层论道的客观存在,“道”虽然不被看见,混同于尘世,但又客观实存。并告诉我们修道四字方法“和光同尘”)

第三层: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本层论道无根

源、无始源,即不能说出他是谁的子嗣后代,是先于天帝而存在,在时间上可以说是无始之始,因此,道从无始之始便已存在。)

本章重点理解三个字的意思:1、冲;2、渊;3、湛

【逐层解析】

首先来看第一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译文: “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渊深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根源。

冲:第一种解释:通盅(zhong),器物虚空,引申为空虚,不足,有发展空间,道冲,指“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这个“道”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根本,它本身就是如第14章开头描述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如第45章中“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思是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第二种解释为冲刷涤荡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道对万事万物的影响,就像平常说的冲刷、冲锋、冲上去。第三种解释为:《説文解字》:冲,从水,水向上涌流,涌搖。后来“涌”引申为冲撞冲击气体或者其他,像水那样向上涌动翻滚的形态,如第42章中所说的“冲气以为和”,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风起云涌、涌泉相报,比如温泉泉眼中水向上涌出来,但又不溢出来等。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用之”,指宇宙万物都在使用“道”(宇宙万物由它生成、运动和变化);或:语气词,用于否定句中加强否定意义。

盈:满,引申为尽,穷尽,穷竭。不盈,就是不满,一直不会满,不会穷尽,一直都用不完。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无限的存在,永恒的绝对体。

渊:指有水的深谷,幽深,遥远。这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水;第二是深;第三是谷。所以,渊在这里有虚空、清澈、宁静、神秘的意思。老子用“渊”比喻道不仅具有“冲”的特性,像水一样永远都是流动的,并且它还是那么清、那么深,比喻道无名无形而又深不可测。渊兮的兮,古代诗歌之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呀,啊”。

宗:祖宗,祖先,根源。

这一段的译文是:道是虚空的,如果用道去作用事物,那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为它就好像是万物的本源一样,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这就像第四十一章最后 说的:夫     贷且  。也就是只有去尊道办事,才能把事办成。

这里的“道”是老子所说的形而上的“道”,那如何认知“形而上”的道?

老子从第一章开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述了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但是《道德经》不说“道”和“德”,能叫《道德经》吗?于是老子用了犹疑和不确定的描述方式来说“道”,看似缺陷,其实是智慧。本章用“或”“似”推测的口气,用“冲”“渊”“湛”三个关于水的意象来描述“道”的特征,展示道的开放性和多种可能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同时,也体现了老子谦虚谨慎、胸怀博大的一面。

严复说:“此章专形容道体,当玩'或’字与两个'似’字方为得之。盖道之为物,本无从形容也。”意思是此章专形容道体,应当玩味“似或存”的“或”字,还有“似或存”、“似万物之宗”的两个“似”字方能得到体悟。因为道什么东西,本来是没法形容的。

那在本章中老子怎么形容“道”,老子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把“道”比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奔放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层原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译文:消磨它的锐气,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世。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锉其锐:锉(cuo):消磨,摧折,折去。锐,锐利、锋利,锐气,引申为过多的聪明才智,能力。锉其锐就是消磨掉它的锐气。

解其纷:解,排解,消解;纷,纠纷,纷杂。其:自身。解其纷就是消解掉它的纠纷。

和其光:和,调和;光,光芒,荣光,引申为荣誉权威。和其光就是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同其尘:同,混同;尘,尘俗,尘世,尘埃。同其尘就是把自己混同于尘俗尘世。

这四个短语,都是说明道如何冲虚而为用,道在现象界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性。

“锐”就是锋芒毕露的利刃,锐利之意。道虽然创生万物,但却“利而不害(第八十一章)”,“绵绵若存(第六章)”。创物主有无上的权威,既能生,也能杀,主宰生命。道只是赋予万物生生的原理,万物顺道则生,逆道则亡。(挫其锐对人来说就是磨砺心性,凡是过于刚强的事物,都有棱角,容易伤人,是不符合道性的。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好心人,就是脾气不好,刀子嘴,豆腐心,就是这种人还要当领导的不能靠发威刷自己的存在。)

“纷”就是纷纭复杂的意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芸芸众生、五彩缤纷的世界,都是道运作的结果。道虽然和万物的纷纭复杂打交道,但仍然保持它的纯一不杂。道之所以成为永恒存在,就是因为“道常无名朴”,永远单纯质朴、本色不变。(比如我们经常说,人心不古,人贵在社会发展中永葆初心,世道在变,人心不变,也就是不忘初心。)

同其尘:没有踪迹,自藏隐形,大同无己。在道的视域中,万物等同于一,万物一体。

这四句话,体现了形而上的道的品格:一是圆润柔软,没有棱角;二是纯洁单一,没有任何纷乱;三是质朴无华,不露光芒;四是身藏隐形,毫无踪迹。正是因为道具有这四个品格,道存在万物之中,不能为人所觉察。

重点讲一下湛字。湛(zhàn):沉,深,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形容“道”无形无象,深邃通透的状态。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隐而无形。

另一释义:湛,水之甚也,最为清澈,几乎完全透明。比如咱们常说的你看今天的天空湛蓝湛蓝、水湛清湛清,“湛”字隐含有深邃、清澈、透明、静谧、安宁的意思。老子说道是清澈而透明的,清澈到几乎看不到他的存在。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再一次阐述了道无形无名的样子。

似或存: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连同上文“湛兮”,都是形容“道”若无若存。

这一层说,“道”虽然视之不见,混同于尘世,但又客观存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挫其锐的消磨锐气,是指消磨掉过分的锐气,像年轻人还要保持一定的锐气,这样才能积极向上。这一层说,道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能够解决人们的纷争,还能协调人们因为自满即将形成的傲慢。老子在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修道做人的原则,那就是和光同尘。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口头禅竟然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他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他却非常低调谦虚,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虚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力学之父”-----牛顿也是一个和光同尘的人。

牛顿从一个掉落的苹果竟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虚。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说我成功,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看来,我不过就像是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鹅卵石,或者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也体现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会顺应大道,永怀敬畏之心,不露锋芒,远离纷扰,和光同尘,与周围和谐一起,共同生存,最后获得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

【第三层】原文:“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嗣后代,但他在天帝之前就出现了。

象:一是“像”的本义,好像、似乎,比喻,比拟,又说可释为“命名”,称呼,二是另一说为形象之义,指万物的初始形象,雏形。

21章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35章有“执大象”里的象就是形象,形状,雏形的意思。大象引申为大道的雏形形象。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对象、物的解释是“形之可见者为物,气之可见者为象”。象指的是道初始的那种混沌的状态,已经隐隐可见,此时的“象”蕴含了万事万物的雏形。

帝:上帝,天帝,先帝。先:前面,在......的前面。也有另一种解释,祖先,祖宗,如咱们所说的“先人,老先人”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前面。

大家来看看老子这句话:“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是不是说的石破天惊?在老子之前,中国以往只信奉天或天帝,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神在主宰天地宇宙,还有西方人信仰的上帝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皇帝称为天子,天之子。)

所以这点特别重要,怎么重要呢?就是老子告诉世界,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道是在天帝的之前就出现了。从老子开始,中国人开始信仰道家、老子、八仙等,中国人所信仰的,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老子一字正乾坤,人类文明一大步。以此为鉴,中国人不再是信奉神的民族,而是讲“道”的哲学民族。

这是老子哲学高于先秦其他诸子的地方,也是高于其他哲学思维的地方。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之所以能成为“万经之王”的重要原因。

     【译文】

“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俗世。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嗣后代,但他在天帝之前就出现了。

【品析】

道的作用形式

道的具体画像

本章中客观描述了道作用于万物的四种形式,哪四种形式呢?①道是虚空的,是无影无形的,是广袤无际的;

②道是运动的,其作用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③道是不露锋芒的,可以生发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

④道是客观的,是天地万物的祖宗,是先于天帝和神存在的。

我们来详细看一下,首先来看第一种:

 ①道是虚空的,是无影无形的,是广袤无际的;

所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其中的“冲”、“渊”、“湛”,都是在形容“道”的实际存在形态。冲乃空, 渊乃远, 湛乃深,皆在表达“道”之本体及其在时空上的空虚、广袤(广:东西的距离,指横宽;袤:南北的距离,指纵长)和久远,也就是说,“道”作为一种先于天地、先于神人的客观存在,其本原和本质状态就是“虚空”或“无”。所谓“虚空”或“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人们通过器官难以感知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它无影无形,无边无际,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故而言之“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②道是运动的,其作用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其运动的质感和力量的恢宏巨大,彰显无疑,从老子对“道”的整体描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感力量。还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都可以使人感受到“道”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运动可以说是“道”的一种永远的存在方式,是“道”和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他在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便是“道”的运动方式,也是天地万物从无到有、负阴抱阳的生存和运动方式。正是这种无限的运动,使“道”具有了无穷无尽的源泉和活力,才有了“用之或不盈”的“道冲”之功。

③道是不露锋芒的,可以生发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

“道”的品质是谦虚、内敛。它滋生万物,却“生而不有”,它作用无限,却“为而不恃”,它是大地万物的宗祖,却把自己混同于尘世。它像一个谦谦君子,消磨掉自己的锐气,排解掉自己的纠纷,调和了自己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尘世。它无处不在,却隐没不见,所以老子说“湛兮似或存”。这是“道”的自然品质,也是人应当从“道”中学习和体悟的做人品质。

④道是客观的,是天地万物的祖宗,是先于上帝和神存在的。

道是自然的、客观的、先于天地万物、上帝和神的存在而存在。所以说,老子是个无神论者,率先打破了神或上帝创造世界之说。本章中所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都是在展示“道”的自然特性和客观存在.特别是“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从根本排除了对万物起源的神学论解释,显示了其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其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更加鲜明。

道的具体画像

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我试图在想象按照老子描述的道,给道画个像。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道的三种特征,为“道”做了具体的画像。

三个角度:

从日常生活角度,用常见的器皿、还有水做比喻来描述道的虚空;

 从视觉角度来看,一是垂直角度用“渊”来描述道的深邃,二是平面角度用“湛”来描述道的清澈、无影无形;

从时空角度来看,一是时间上,从宇宙演化的漫漫长河来说道产生于象帝之先;二是空间上,道是万物的本源,扩开了万物存在的无限空间。

三个不同角度的描述,给道画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的画面。

道的三个特征:冲、渊、湛。冲字,原为三点水旁,从水。这三个特征反映了道的内涵。

老子用了三个字来形容道:沖、渊、湛,

—— 虚空的、运动的、用不盈满、无穷无尽

—— 无名无形、深不可测、万物的本源

—— 清澈宁静、隐而不露、若存若无、似幻似真

此章老子可以说是以水喻道,可见老子的确是非常喜欢水。“冲”、“渊”、“湛”都是水的特征,“冲而不盈”,比喻大道永远汹涌奔腾却不满溢泛滥;“渊兮,似万物之宗”它回旋似泉眼、旋涡,是源头之水;“湛兮,似或存”它明澈、平静如“处子”,幽隐无声既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如果说《老子》第一章是“以女喻道”的话,此章则是“以水喻道”,此章是《老子》第一次以水喻道,到第8章还要专门讲“上善若水”,第66章中“江海为百谷王”、第78章中“天下莫柔弱于水”等等,都算是对道的“水性品格”在不同侧面的进一步展开。

道的画像:

道的画像是什么呢?老子描述“道”是“无形”的,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先于天帝而存在。从此说来,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老子从三个角度描述出来的道,结合道的三个特性,我们可以这样来想象一下道的画像:

我们可以道想象成一个很大的器皿,我们不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它是虚空的,深邃的,这个器皿中有一团湛清的水 或者是如水一般清澈的混沌(非浑浊)之气,在永不停歇的涌动、升腾、消散、聚合,神秘莫测。在这其中,蕴含着宇宙万物的雏形,并由此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它先于天地而出现,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宇宙之源。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道。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奇妙的是,这幅画我们又画不出来,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尽情想象,倾尽我们的思维尽情去想象。这也就是《道德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穷尽一生去追寻,去探索。

【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道德经》,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

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本章“道”的现实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道冲不盈---满招损,谦受益

道冲不盈不仅论述了道的不可触摸和广袤无边的形象,而且从另一角度,也在提醒我们不要追求完美和圆满,因为完美和圆满不能持久。日中则昃(ze,月盈则亏,既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老子教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保持谦虚的姿态,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比喻,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之内,就是你拥有的知识。而圆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你拥有的知识越少,你的圆圈就越小,你便会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很少。相反,你拥有懂的知识越多,你的圆圈就越大,你便会认为自己很无知。大家可以看下这个图,是不是这个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与老子讲的话有着同样的意思。因为谦虚的人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知识与智慧,不断充实自己。而那些不懂得大道的骄傲者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看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见百川而不知汪洋,耽误了自己的进步和完善。

《伤仲永》大家都学过,王安石写的很有名的一篇短文,讲述了方仲永五岁时就写出了震惊乡里的诗篇,可谓是一个读书的天才。但不幸的是,他的父亲以他的天才作为赚钱的工具,不让他继续学习。到最后,方仲永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不少人的总是爱表现自己,恐怕别人不尊重自己,不欣赏自己,甚至经常颐指气使、哗众取宠,其实,这与老子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二、和光同尘

挫其锐——去掉棱角、利而不争——利物

解其纷——化解纷扰、公正仁爱——接物

和其光——神光内敛、平易近人——照物

同其尘——去除我相、淳朴如尘——化物

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就是一位大道至简,和光同尘的人,直到今天,仍深受老百姓爱戴。

周恩来总理,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他受世人崇敬,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由此可见周总理是多么低调内敛含蓄的一个人,他这就是和光同尘,所以深受我们爱戴。

余秋雨先生在《老子通释》对和光同尘的感悟是:老子说,堵塞一切热闹通路,关闭一切骚扰门道,磨去一切逼人锋芒,化解一切内外纠纷,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之光,天地之尘里。

和光同尘,老子的提醒,周总理的以身言教,应该牢记在每个人心中。

三、品茶中悟道

王邦雄在《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这样在品茶中悟道:“中国人喝茶,就在茶艺的美感品味间,体现茶道。而体道功夫,不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心灵涵养。”  

挫其锐---就是要喝乌龙茶,忘掉我是一条龙,不说飞龙在天,而说人间哪里有龙?

解其纷---就是要喝武夷茶,解消武功,放下平平,就不会引来莫须有的纷扰;

和其光---就是要喝铁观音茶,因为观音会放光,迫使别人张不开眼睛,所以用铁皮遮住自己的光芒,就不会刺伤别人的眼神了;

同其尘---就是要喝普洱茶,普洱茶汤深浓如药汤,且体性温厚,而韵味深藏,人人可以喝,时时可以喝,不会伤胃,也不会睡不着,永远跟众生同在。

人生路上,在品茗中修行,从喝乌龙到喝普洱,从没有自己到与众生同在,不就体现了天道的生成原理了吗?

我们总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但我们却总是为了工作而忘了生活。

人生,就像一辆马车,

你是那匹马,

还是坐在车里欣赏风景的乘客?

最后,我把第四章总结为一副对联,分享给大家:

大道不盈,虚空之用无穷尽;

诸神归往,渊湛似存象帝先。

作 者 简 介:

 赵胜卫,男,河南灵宝人。业余爱好诗词、楹联、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中华楹联报》《对联中国》《函谷》《中国金城传媒》《桃林新韵》等报刊、杂志、微信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