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精神养生法-悦心斋-搜狐博客

 昵称665004 2010-05-31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精神养生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张国玺研究员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概述

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保养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寿。传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

1.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

我国的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对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她)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无论大小爱心是一样的。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心身健康。

2.情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戒骄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A型行为的人具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大声说话,匆匆忙忙,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格平和的B型行为的人。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该高兴,遇到沮丧的事就应该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通过ABCDE公式可以说明认知过程对心身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公式为:A+B=C→D→E。A=事件,B=认知方式,C=结论,D=情绪,E=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就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结论则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心身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位老太太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这个例子说明了ABCDE公式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3.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首先是免生闲气。何为“闲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当她了解到这家的女主人从未走出过她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时,便为自己能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感到幸福,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伤。但当她与女主人谈到自己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很少时,女主人连声说到可怜、可怜。其实女主人当时也为自己有个饱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伤,这就是因为女主人和女作家对幸福的标准和理解不同。所以,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幸福,并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别人的标准而干扰自己幸福观。卡耐基说:“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所以,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养生法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并纠正自己固有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例如,古人称修身养性以静坐为第一,观书为第二,看山水花木为第三,与良朋讲论为第四,教子弟为第五;并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奕棋。古人怡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在当今的现时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清心寡欲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二:起居养生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张国玺研究员

 

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起居养生法包括居住环境、居室结构、居室环境和气候、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其他等。

中国的传统起居养生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一段有关起居养生的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起居条件不断改善,人们逐渐养成了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定期沐浴更衣、洒扫庭院、除虫灭鼠等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健康长寿做出了贡献。

一、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

我们知道,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当然是人们最理想的居住环境,例如山东省平邑县的蒙山地区,山青水绿,柳暗花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自然环境优美,有天然氧吧之称,故当地百岁老人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应尽量选择那些自然环境优美,高爽干燥、避风向阳、空气新鲜、水质优良、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要远离有水源污染、空气污染或放射污染的地区,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

现代城市居民楼房的选址,除了交通方便,生活及社会服务设施齐全外,应以日照充足,树木较多,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地区为佳。如果居住条件不太好,也可以走出家门,多到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公园内活动。有便利条件的中老年人,还可以到有山有水、有森林湖泊的郊区去登山、游泳、垂钓、采摘、或到风景名胜地区去旅游,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进行了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十分有益。

在居住地的周围环境中种些花草树木不但对改善居住环境有益,而且还有益于心身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绿色有稳定情绪,调节血压,维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二、居室结构

居室结构,是指居室内部结构的分布情况。居室结构主要包括有居室朝向、居室空间、居室安排、居室布置和居室环境等。

居室朝向: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既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还有利于室内采光、通风及温度、湿度的调节。人们将位于南面的居室称为“朝阳”的房间,位于北面的居室称“背阴”的房间,而位于东西的居室分别称“东”房或“西”房。有人认为,朝阳的房间有利于胃肠疾病的康复,并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益;背阴的房间有利于高血压病的康复,而东、西房间则是神经衰弱患者较为理想的康复环境。

居室空间:居室的空间的大小应合理,太大不利于采光和保暖,也不利于湿度和温度的调节;太小则不利于空气的流通。居室高度以最高不超过3米,最低不超过2.6米为宜,如居室需要吊顶,居室的高度一定要大于2.9米,否则会有压抑感。居室面积可根据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灵活掌握,一般家庭的客厅面积以25~30平米,餐厅面积15平米左右,卧室面积以10~15平米为宜。为了室内的采光条件和空气流通,窗户与居室面积的比例不应小于1:5,否则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居室安排:近年来,城市居室的内部结构已逐渐向大客厅小卧室的方向发展。大客厅为全家人共同生活和接待客人的场所,应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以宽敞、明亮、优雅、大方为主。卧室为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空间,应突出个体化的特点,可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装饰,以舒适安静为宜。居室的房间要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而进行合理地安排,以睡眠为主要的功能的寝室,应选择居室面积相对较小,但安静而舒适的房间;以看书学习为主要功能的书房则应选择向阳,宽敞明亮,清静典雅的房间。

三、居室环境和气候

居室布置:居室布置应根据主人的个人爱好而定,但总体来讲,居室的布置应以实用为主,尽量简洁大方,朴实典雅,切忌豪华而不实用。居室墙壁的色调对人体的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淡蓝或淡绿色为冷色调,给人以清新、宁静、安详的感觉,具有缓解情绪,调节血压的作用,较适用于精神紧张或患有高血压病或失眠症的人;淡橙(红)及淡黄色为暖色调,给人以温暖、兴奋、热烈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客厅以暖色调为主,而卧室以冷色调为主,并根据主人的爱好而适当调整。室内家具的摆放要合理,特别是老年人的居室,门槛应取消,地板须防滑,床宜低矮稳固。

居室环境:居室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厨房燃气等,所以在装修时应尽可能地使用环保材料,厨房应设有通风装置。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开窗通风,让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并使室内的空气流通。室内或阳台可种植一些终年常青的花木,茶几案头摆放一些鲜花嫩草,窗前的鱼缸内养些美丽的观赏鱼,不但可以美化居室环境,更能使得居室内生机盎然,充满情趣。

居室气候:居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人人都希望居室内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所以适宜的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内温度以22℃~25℃为宜,最佳的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居室环境里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气也应适当调整。夏季的室内温度以25℃~28℃,相对湿度以低于70%为宜,冬季以18℃~25℃,相对湿度以大于30%为宜。一般来讲室内的昼夜的温差最好不要超过6℃,相对湿度不要少于30%或大于70%。

居室内要保证良好的采光环境。阳光不但可以直接杀灭室内的致病菌或微生物,还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而且阳光直接照射的效果要比通过玻璃照射好得多,因玻璃可以削弱日光中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所以每天应当选择适当时间开窗,让阳光直接照射室内。

平时还应该多注意居室的通风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居室在清晨时的空气污染程度要比室外严重得多,因为房间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家用电器等都可以产生有害气体以污染居室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特别新建居室装修后的半年内,由于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所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居室的污染尤为严重,新居的入住者甚至会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哮喘、口眼鼻咽等粘膜刺激感及皮肤过敏或干燥等等症状,被称为“新建居室综合征”。解决居室空气污染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居室通风,新居的室内通风更是十分必要的。北方的冬季寒冷,在防寒保温的同时也应适当进行室内的通风,以便保持新鲜的空气。

四、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的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而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中医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所以白天是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一年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对起居和日常生活进行适当地调整。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黄帝内经》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意思是说,四季的作息时间应有所不同,“春夏养阳”宜晚睡早起,而“秋冬养阴”则应“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作息时间适当调整。

在每日起居养生中,还应注意要长期坚持“冷面、温齿、热足”的保健方法。

冷面,是指用冷水(水温20℃左右)洗脸。在一般情况下从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基本上就是20℃左右的冷水,可以直接用来洗脸。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脑,使人头脑更清为醒,特别是早晨用冷水洗脸对大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以迅速驱除倦意,振奋精神。冷水洗面,还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缩,冷水刺激后血管又反射性地进行扩张,一张一弛,既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了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又增强了面部血管和皮肤的弹性,所以除能够预防疾病外,还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温齿,是指用温水(水温35℃左右)刷牙和漱口。我们知道人体的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冬季气候寒冷的时候,刷牙漱口时更要注意用温水。有研究资料表明,用温水刷牙有利于牙齿的健康,反之,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

热足,是指每晚在临睡前用热水(水温在45~50℃)洗泡脚和洗脚。从传统医学上讲,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应用热水泡脚洗脚,从中医讲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有舒筋活络,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从西医讲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恢复疲劳的目的。

五、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每日的饮食要有规律和有节制。《养亲奉老书》就曾指出:“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意思是说,如果饮食不注意节制生冷食物,或过饥过饱,或五味调和无度,便会引发疾病。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诸多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都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所以被称为“食源性疾病”。

饮食有节,就是要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消化系统的功能,适度地调节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饮食有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时定量,是指每日饮食的时间和数量要基本固定,避免有较大的变动。

饮食定时,是指每日的进餐时间要基本固定,按时进餐。传统饮食养生学提倡每日的三餐时间为:早餐6~7时,午餐12时左右,晚餐18~19时进餐。按时进餐不但可以保证人体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对健康有益。

饮食定量,是指每日的进食量要基本固定,饥饱适宜,避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每日三餐中,以早餐最为重要,午餐次之,晚餐则要适当少吃一些,俗话说的“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是有道理的。三餐的比例应该按照:早餐,占全日总热量的30%~35%;中餐,占全日总热量的40%左右;晚餐,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来分配,这种进食量的分配比较适合生理活动和学习工作的需要。元代的饮食专著《饮膳正要》一书就提到“晚餐不可多食”,民谚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或“少吃一口,舒坦一宿”的说法。因为夜晚主要为睡眠时间,机体的活动量降至最低,如果摄入过多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使人发胖。晚餐进食过多还会增加胃肠负担引起腹胀和消化不良等情况,并影响睡眠质量。

2.寒热适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食品温度的寒热要适宜,二是指食物性质的寒热要适宜。

食品温度的寒热适宜,是指不宜时食温度过冷或过热的食品。进食的食品温度应以30℃~50℃为宜。温度适宜的食品可以促进胃肠内消化液的分泌和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有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热食不但能够增加人体的食欲,而且还能使人体的精神兴奋,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中医认为过食生冷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消化功能紊乱和腹痛、泄泻、消化不良等情况。长期食用冷食还会使人的心情压抑,精神疲惫。

食物性质的寒热适宜,是指要根据自己的机体情况适当地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有关食物性质在本刊的第3期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处不赘述。

3.合理搭配,是指要根据个人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搭配,避免偏食偏嗜。

为保证人体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成分,饮食要多样化,不可偏食偏嗜。目前,除母乳外,尚未发现有哪种食物具有全面而丰富营养成分能够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我们所知道的是不同的食物类型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粮食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肉蛋类以蛋白质为主,油脂类以脂肪为主,蔬菜水果类以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为主,所以平时的饮食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促进人体的健康长寿。长期的偏食偏嗜,会破坏营养的平衡,造成某种营养成分的缺乏而引起疾病。

4.清淡为主,是指在日常生活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

所谓饮食清淡,是指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饮食而言。

低盐,是指日常饮食不可过咸,食盐的日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长期高盐膳食不仅可以诱发高血压,还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血浆胆固醇增高和小血管脂质沉着,这些因素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低脂,是指日常的饮食中油脂要少。油脂类的日摄入总量不要超过25克。饮食中如果摄入过高的脂肪,特别是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脂肪,可能会引发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及癌症,甚至影响寿命。肥肉和荤油均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脂肪中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

低糖,是指日常饮食不可进食过多的甜食。我们所讲得“低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少食用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等具有甜味,口感好,又易于被人体吸收特点的糖。人体食用的糖过多,超出了人体每日的需要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堆积于体内而引起肥胖或诱发糖尿病等。所以,少吃甜食有益于健康。

低胆固醇,是指少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高胆固醇饮食的危害已众所周知,本文不赘述。

低刺激,是指少食用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食物具有辛辣味的品种较多,如萝卜、芥菜、生姜、大葱、小葱、洋葱、大蒜、韭菜、青蒜、蒜黄、各种辣椒、胡椒、芥末、辣酱、酒等。但我们通常所讲的辛辣食物仅指辣椒、胡椒、芥末及生姜、葱、蒜而言。因为辛辣味食物中所含的辣味物质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少量的辣味可增进胃肠蠕动和分泌而有利于消化,但大量的辣味刺激可损伤胃肠道的黏膜,所以患有胃炎、胃溃疡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和患有痔疮等肛门疾患者尤要慎食。

六、其他

劳逸适度:是指劳动强度与休息均要适合机体生理功能的要求。

传统养生学认为,正常的劳动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不但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还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而有益于健康。但过劳则有损于健康,所谓“过劳”是指过度地劳累而有损身体健康而言,有“劳神过度”、“劳力过度”及“房劳过度”之分。劳神过度(即过度的脑力劳动)则耗伤心血,而出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状。劳力过度(即过重的体力劳动)则耗伤元气,而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无力等症状。房劳过度(即过于频繁的性生活)则耗伤精气,而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功能下降等症状。所以说,无论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还是性生活都应该有所节制,避免过劳而损伤身体。

传统养生学还认为,过逸(是指完全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劳动或体育锻炼而言)会使机体的气血运行迟缓而不畅,脾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正气下降,抗病能力降低,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易感染疾病。所以,根据自己机体的具体情况而适量进行劳动和休息对健康长寿有益。

二便通畅:是指人体的大小便要通畅。

二便是人体内食物残渣、机体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的主要排泄途径,二便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有“要长生,二便清”之说,这里所讲得清是指两便通畅,能够及时排泄的意思。传统养生学认为,大便秘结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而产生或诱发多种疾病;小便是水液在体内代谢后以排除废水的主要途径,如小便不通则水湿在体内潴留而生内患。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二便未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在体内蓄积的氨、苯酚、肌酐等有害物质和毒素,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养成良好的定时排大便的好习惯,即使一时解不出大便,也应按时坐厕,坚持不懈,同时做到有便不强忍,无便不强挣。平时的饮食注意以粗细搭配,清淡为主,多食用粗粮,少食用精米精面,多食些富纤维素较高的蔬菜,以便于胃肠的蠕动排泄。如有便秘症状,应以培养良好的大便习惯、饮食调理、适量运动、推拿按摩等方法为主,不宜过早地应用药物治疗,以免造成药物依赖。

排小便要及时,不可因某些因素而强忍不排。排尿要顺其自然,强忍不尿,努力强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多饮水(每日1500毫升以上),对保持排尿有利。

平时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建立正常的生理性神经反射,有助于二便的及时排出,做到有便不强忍,无便不强挣,并且注意便后要保持二阴的清洁。

起居养生法还包括睡眠养生、服饰养生、沐浴养生、梳发养生等,本文不赘述。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三:饮食养生法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张国玺研究员

 

饮食养生法的概念与概况

饮食养生法,是指通过饮食的调养来保养生命的方法。传统饮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质,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体需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说饮食品种要多样化,谷果肉菜要相互搭配,这样才能使得饮的营养成分均衡。传统饮食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因用膳的观点,在营养保健学方面独具特色。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不适用于生活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年四季的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在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焖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稀粥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即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

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黄帝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证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

传统饮食养生学对食品的分类

传统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所谓食物的“性”,指食物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温热、平性三大类。我们日常经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

热性食物有: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等。

温性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玉米、花生米、黄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头、莲子、榛子、芡实、香菇、银耳、黑木耳、白菜、荠菜、大头菜、元白菜、胡萝卜、洋葱、李子、无花果、葡萄、黄鱼、鲳鱼、青鱼、鲤鱼、鲫鱼、鳆鱼、鳗鲡鱼、泥鳅、鸡蛋、牛奶、牛肉、猪肉、鹅肉、龟肉、鳖肉、鸭肉等。

凉性食物有:小米、大麦、小麦、荞麦、薏米、绿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萝卜、冬瓜、丝瓜、油菜、菠菜、苋菜、芹菜、桔子、橙子、苹果、梨、鸭蛋等。

寒性食物有:苦瓜、西红柿、黄瓜、蕨菜、竹笋、茭白、莲藕、荸荠、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带、蛏肉、田螺等。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适当地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纠正机体寒热偏差,恢复或促进健康的作用。

所谓食物的“味”,主要是指食物的味感,分为“辛甘酸苦咸”等五味。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最少。甘味食物包括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酸味食物包括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辛味食物包括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咸味食物包括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菜等。正常饮食以甘味食品为主,兼而其它四味调和口感。气候寒冷或外感风寒时,可适当增加辛热食物的食用,以祛寒解表。气候炎热或患有热性病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苦味或寒性食物,以清热降火。饮食中略佐以酸苦味,可开胃消食。饮食中酌加咸味食品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所谓食物的“归经”,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别对机体五脏六腑产生不同的滋养和治疗作用。例如传统养生学认为小麦、绿豆、赤小豆、西瓜、莲子、龙眼肉等归于心经,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黄豆、薏米、山楂、苹果、大枣等归于脾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红柿、樱桃、油菜、香椿等归肝经,有舒肝理气的功效。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柿子、生姜、大葱等归肺经,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类,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归肾经,有补肾益精的功效。传统养生学还将食物分为不同的类型,用于补养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补气类食物有:大米、小米、黄米、糯米、大麦、小麦、莜麦、黄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药、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兔肉、青鱼、鲢鱼等。

补血类食物有:胡萝卜、龙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动物肝脏、动物肉类、海参、平鱼等。

补阳类食物有: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动物肾脏、鸽蛋、鳝鱼、海虾、淡菜等。

滋阴类食物有: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银耳、黑木耳、百合、牛奶、猪肉、甲鱼、龟肉、乌贼鱼等。

饮食养生的补养方法

传统饮食养生的补益方法主要分为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和峻补法等,并根据食物的温凉寒热平的性质适当选用不同的食品。

1.平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普通人群中身体偏虚的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如大多数的谷类、豆类食物、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品都具有不寒不热,性质平和,滋补气血,阴阳双补等作用。

2.清补法,是指应用偏凉或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偏于实热体质的人群,或夏秋季食用。如小米、萝卜、冬瓜、西瓜、梨等偏于寒凉的食物有清热通便,促进胃肠蠕动,增强吸收功能,有泻中求补,祛实补虚等作用。

3.温补法,是指应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因阳气虚弱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的人群,或冬春季食用。如羊肉、狗肉、河虾、海虾、大枣、龙眼肉等偏温的食物就有温补肾阳,御寒增暖,增强性功能等作用。

4.峻补法:是指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体虚而需要尽快进补的人群,但应注意体质、季节、病情等条件适当进补。如羊肉、狗肉、鹿肉、动物肾脏、甲鱼、龟肉、鳟鱼、黄花鱼、巴鱼等。

饮食养生的禁忌

饮食禁忌,是指对机体不相宜的饮食或不合理的饮食搭配要禁止或忌用,俗称“忌口”。饮食禁忌除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不同季节的饮食禁忌,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时适当选用寒凉、温热、平和等不同类型的食物。如夏季天气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热,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些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如在红焖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中,再多加些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夏季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热食品,还要适当限制温性的肉类摄入量以免助阳动火。冬季中也要忌用寒凉类的食物。

(2)不同体质的饮食禁忌,是指根据人体的不同体质适当选择食物。如体质健壮者,应该多吃清淡饮食,不宜过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之品。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多吃些禽蛋肉乳类补虚作用较佳的食品,少些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因阳虚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虾类等温热壮阳食品,而应忌用田螺、蟹肉等寒凉之品。阴虚而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类制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而忌用辛辣生热的温热之品。

(3)不同疾病的饮食禁忌,是指根据所患疾病的性质适当地选用食品。如热性疾病,宜多食寒凉食物,如服用绿豆汤、西瓜汁或食用梨等;忌用辛热食品,如羊肉、狗肉、辣椒、花椒等。寒性疾病或外感风寒时,宜多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红糖水有祛除风寒的作用,羊肉、狗肉温补祛寒的作用。患有疮痈肿毒者,应禁食鱼虾类食品。

(4)饮食禁忌的总原则,有忌食生冷,如大量地生食蔬菜和水果,虽然能够获得较多的维生素,但宜损害脾胃,特别是对脾胃虚寒者不利;忌食油腻,如过多食用荤油、肥肉、油煎食品,易引起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忌食粘滑,如过多食用糯米、大麦等食品,易引起消化不良。

四季饮食养生法

春季饮食养生,是指在春季应用饮食调养来养生保健方法。春季里总的饮食养生原则是,1.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2.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3.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气温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的除米面杂粮之外,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春季中期,为天气变化较大之时,气温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可以参照早春时期的饮食进行。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

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热,所以宜于进食清淡的食物。饮食原则为选择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维生素,如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青菜。

春季饮食宜忌生冷油腻之品,传统医学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夏季饮食养生,是指在夏季应用饮食调养来养生保健方法。夏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1.饮食以清淡为主;2.保证充足维生素;3.保证充足的无机盐。4.适量的蛋白质补充。

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有醒脾开胃,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夏季的营养消耗较大,而天气炎热又影响人的食欲,所以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如优质的蛋白质,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充足的维生素,多吃些新鲜蔬菜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梨等;补充足够的水份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钾的很好来源;并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夏季特别要注意多饮水,以补充机体因出汗造成的水分丢失。解暑的饮料中以茶水为最佳,特别是绿茶,有消暑解渴,清热泻火的作用。饮水要注意4点:1.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时时饮用,不要等口渴时再饮。2.大渴时不宜饮水过多,以免胃部不适。3.餐前及进餐时不宜饮水,以免冲淡胃液影响消化。4.不要过食冷饮。

秋季饮食养生,是指在秋季应用饮食调养来养生保健方法。秋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1.饮食荤素搭配;2.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3.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

秋季前期,用于温燥的饮食养生方法要以清热滋润为主。饮食养生的方法应坚持二粥一汤的饮食方法,即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汤,但粥汤的内容有所不同。传统养生学认为燥邪最易伤肺,在煮粥时加些切碎的梨块,有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秋季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者食用。煮粥时加些百合,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秋季干咳少痰,失眠多梦者食用。煮粥时加些已用水发好的银耳,有滋阴润肺,养胃强身的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者食用。羹汤类则以西红柿蛋汤为佳,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并有利于消化吸收。

秋季后期,用于凉燥的饮食养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润为主。饮食原则除滋阴润燥外,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银耳粥都可食用,还可增加一些瘦肉粥类,如煮粥时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补充蛋白质的消耗。还可进食栗子粥、桂花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并多食一些温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桃、杏、大枣、荔枝、乌梅等。

冬季饮食养生,是指在冬季应用饮食调养来养生保健方法。冬季饮食养生的总原则是,1.适量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补充热量的消耗;2.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3.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传统养生学认为,寒为冬季之主气,养生的原则为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收藏为本,是一处四季之中进补的最好时节。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在冬季时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强,以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冬季应多进食一些五谷杂粮,同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适量的脂肪。传统养生学认为应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性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下面介绍几个适合于冬季进补的方法。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为碎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食肉喝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适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阳气虚弱的人群。

2.羊肾红参粥:羊肾1只,红参3克,大米100克,调料少许。将鹿肾切开,剔去内部白筋,切为碎末,红参打为碎末,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及调料,煮1小时食用。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虚弱无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耳聋耳鸣,性功能减退等肾阳不足的人群。

3.胡桃仁饼: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许,将胡桃仁打为碎末,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适量,搅拌均匀,烙为薄饼食用。有补肾御寒,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软,畏寒怕冷,大便干结等肺肾两虚的人群。

4.参归羊肉:红参10克,当归20克,羊肉500克,调料少许。将羊肉洗净切块,与红参、当归、调料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慢火炖煮1~2小时,待水耗干,羊肉熟烂时停火食用。有益气补血,强体抗寒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畏寒怕冷等气血两虚的人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