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计职场经验推荐:审计那点事儿汇总

 mhawk007 2010-06-01
如果你是企业会计人员,或者是中介同行,或者都不是,只想了解一下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的实务,欢迎参与讨论。主要涉及到审计过程、税审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会计处理,或者是账务处理,或者仅仅是与审计有点关联。
-
  审计那点事儿--序

  对于写贴,已经想不到写点什么东西好,苦于找不到什么好的题目。这两天想到,不如把审计过程、税审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会计处理,或者是账务处理,或者仅仅是与审计有点关联。还有,我的客户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者外企,规模并不是很大,太大的我也做不来。

  可能既不全面,又不完整,仅仅是提出来凑凑热闹而已。如果大家感兴趣,反映不错,就尽可能多写一点,否则随时中止。

  如果你是企业会计人员,或者是中介同行,或者都不是,只想了解一下目前企业核算的实务,欢迎参与讨论。

  审计那点事儿之一: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009年*月*日,某生产企业(免抵退税)。

  对于应交税金,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等等类型的账务处理,在本人的精华区里已经总结过,可实务工作中,之前还没看到一家免抵退税生产企业严格按教材或者是按要求进行账务处理的,很郁闷。

  在这家企业中,看到这家企业的科目余额表有用到这科目,第一感觉是不太相信,仔细看下去,还真的没用错,是用出口退税汇总表的当期免抵额,而且这当期免抵额也及时申报了城建税,很正确,真给雷到了。

  成本倒轧表很快就轧平了,凭证做的很规范,附件齐全,科目的使用也较合理,整个账务处理看得出会计的功底实在不错。整天的外勤工作感觉很轻松,心情好极了。

  之前看过不少免抵退税生产企业账务,大多数是在实际收到退税时,借银行存款,贷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我跟他们说过,但下年去仍是这样,而且对于当期免抵额,也并没有申报缴纳城建 税及教育费附加。他们多数认为税务局也不管这事,反正大家都这样处理,也没见有什么问题。我看了税务局对出口退税的培训,也没见过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

  我在想,如果账务处理规范些,是否会给检查人员(例如税局之类的政府部门)有个好的印象,减少一些麻烦呢?

  对于出口退税的账务核算实务,你是怎么进行账务处理的?或者你看到的企业是如何处理的?

  审计那点事儿之二:看不懂的账

  审计那点事儿之一,说的是一个规范的账务处理,这篇说的是一个不规范的账务处理,让人看不懂的账。

  *年*月*日,某建筑公司

  税局的专管员来公司检查,顺便看了公司的账,感觉很乱或者是其他原因,于是提出要看近三年的凭证及账本,让会计把账整理好,几天后带人来检查。

  这下公司的领导急了,于是我就有事情做了。

  我先去看了一下,账实在是说不过去,08年的凭证未装订,不少记账凭证后面没什么附件,而且是要检查三年的账,补是来不及了,于是商量如何与税局的人说明。

  当天,税局来了几个人,拿纸和笔在记录。公司使用财务软件记账,但税局人员好象并没有要看电脑账的意思,仅仅是从凭证,账本里找他们想要的东西,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尽量说明,在此不多说。

  这里仅说两个主要的问题:

  1、没有按工程项目分别核算收入。说明,公司是在预收账款下按工程项目分别核算,收到款项在贷方,开票未收到款则在借方,期末有借方余额表示该项目有应收款,贷方余额则表示有预收款。

  2、结转成本无依据。跟他们说明了一下,公司有设工程施工科目,月底时将工程施工科目余额结转到完工成本,仅是未将计算表附上。

  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实在是不规范,检查人员如何说,一般我们都虚心接受;有些事情我也实在不好意思强辩,只能是尽量的帮税局人员理解这账务处理的过程,好在税局这几人是管理科的,并不是专业的稽查人员,对账务也不是很精通,有些不清楚的地方说明一下,也勉强应付,最后补税之类的就不多说。

  对于收入和成本,是影响利润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但实务中,看到有部分公司的成本结转后面是没附件的,多数是按比例,或者随便估计的一个数,其实要是有了成本结转的计算表,至于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可能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

  请大家讨论:

  1、不规范的账务会给检查人员什么印象?

  2、为什么结转成本无附件?

  3、审计时还发现有些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高于收入(全年,或者是一年中有几个月),如何跟检查人员说明是合理的呀?

  审计的那点事儿之三:手工账还是电脑账?

  企业记账是用手工账还是用财务软件,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现在的电脑很便宜,办公室人手一台;财务软件更不贵,几千元就搞定了;用电脑账效率高,省事;所以本来用电脑账应该是首选,可实务中看到不少企业仍在用手工账。

  分析一下用手工账的企业,一般来讲有如下情形:

  一是企业刚成立,规模小,用手工账也无所谓;再说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时,税务局往往要看账,手工账随时给他就是了,省得再打账本。

  二是会计习惯了手工账,也不想去改了。当然有些老会计也只会用手工账。

  有一次跟我的一个前同事,目前在一家民企做财务负责人,每年的营业收入也有几千万元,企业规模也不算少,每月凭证有好几本,每次做他的审计,或者税审,手工账实在是麻烦,就问他为什么不改电脑账呀?他的一些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公司不久前税局来查账,查就查呗,把凭证,账本全搬出来,每个月有好几本凭证,你要看就看呀,税局一看凭证就有这么多,谁有耐心去抄呀,最后草草了事,如果是电脑账,把账一拷贝,什么数据都有了,还不容易找出你的问题。”

  一些公司不愿用电脑账的原因,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给税局检查时增加一些困难,好让他们知难而退。

  不过对于我们审计、税审同样是增加了工作量,现在一碰到手工账,头就大了,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企业多数是民企,会计也多数比较年轻,没受过严格的会计规范化管理(几年前市财政局倒时做过一次会计规范化,这几年可能也管不过来了),再说会计往往要做好几样工作,时间上也不充足。所以一些手工账经常有总账与明细账不符,总账与报表不符,费用无累计数,做成本倒轧表时要累计好几个科目全年发生额等等,实在是麻烦。

  我们做业务时也想过知难而退,要不加价,要不算了,不做也罢。不过现在竞争激列,你不做,大把人做,看来也只好忍了。

  目前会计核算,大体有以下几种:

  1、手工账;

  2、用财务软件;

  3、集团核算或统一核算模式;

  4、ERP系统。

  审计那点事儿之四:如何合理的设置电脑账

  打铁趁热,审计那点事儿之三谈到了目前会计核算的几种模式,这次我们来讨论如何合理的设置电脑账。

  电脑账的设置,大体经历这么一些过程:

  第一阶段,刚从手工账转成电脑账的,多数人基本上是按原来手工账的模式来设置电脑账,基本都是按原来的科目设置,这种方法实用,简单;只是电脑账的项目核算,统计功能未发挥作用。

  第二阶段,公司的业务增多,有时管理层要求提供一些数据,这时电脑账的统计功能开始发挥了,项目核算也用上了,自定义报表也很好用,开始顺手啦。

  我们几年前做过这样的业务,帮企业设置自定义报表。

  我见过的一个例子,公司业务较多,设置的明细科目级别很多,核算项目设置好几个,有时一个科目下带好几个核算项目,一般来讲,管理层要的数据多数能从账务里找到,方便。

  可问题也来了,会计在录入凭证时效率很低,一张凭证敲的时间长了,容易出错,最要命的在损益类科目下设供应商往来核算张结转,月底结转损益后,看账时不小心点到这张凭证时,电脑就死机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电算化主管每月很忙,晚上加班,做什么呢?原来就是忙打印这张记账凭证,要打几天几夜,装订起来就有五六本凭证。我奇怪为什么不汇总打印凭证?

  这仅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核算项目用多了,占用电脑很多空间,造成电脑运行很慢,还有就是录入凭证时又慢还容易出错。

  另外的问题是管理层要的统计数据可是经常变化的呀,你在账里能把他们想要的都先设置好,管理层要的数据变了,你的账又要跟着变,很麻烦的呀。

  第三阶段,简化账套。

  很有意思,以前接的项目多数是如何直接从账套里取数,提供管理层需要的报表,但近来一两年接的业务,倒时如何提高核算效率,如何简化的问题了。按上述第二阶段进行账务处理,已经面临很大的困惑,做不下去啦。

  我们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账务核算功能,与统计功能,业务数据分开;尽量不在账务核算里加入太多的统计功能、业务数据。重拾以前手工核算时的一些好习惯:汇总原始凭证。账务核算仅算钱。

  说到这里,可能要问,那统计功能,业务数据去哪找呀?

  以前不是有台账这么一种方法吗?业务数据其实应该让业务部门去记流水账呀,如应收款就由业务部门先记流水,应付款由采购部门等等,一些有条件的公司,有一些进销存软件呀。

  根据我的体会,合理设置电脑账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目设置原则:

  科目设置应该详略得当,合理的科目应该是3-4级再加上1个或2个核算项目,太粗发挥不了电算化的优势,太细则做凭证时非常繁琐,没必要。

  2、科目设置不宜过细,不宜过于相信财务软件

  科目设置过细这一毛病,一般是电算化用得比较好,比较有小聪明的会计做,比较相信财务软件,加上软件公司的人员当然是把财务软件的功能吹得很强大,事实上财务软件的功能也是比较强大,所以在账套设置,科目设置时就想当然,期望一录完凭证,其他什么事情都想让财务软件来做,什么数据都想在财务软件中能够查到,基本上否定了手工账时的汇总数据之类的做法。

  3、核算项目的设置原则

  哪些项目不用明细而用核算项目?一般是这样考虑的:如果在某个明细在总账科目或明细中相同或者重复,为了取数方便,应该设成核算项目。

  例:管理费用明细里有工资、福利费;营业费用明细同样有工资、福利费,为了方便的统计工资、福利费,可将工资、福利费这一级别设置成核算项目。

  例:为了核算各部门所发生的费用,也可将部门设置成核算项目。

  4、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事先规划好各科目需核算的内容;

  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是分开设置还是只在一个科目核算?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分别核算哪些内容?

  ......

  在内审,审计,税审,尽职调查等情况下,如果客户是用电脑账,我们如何来有效的利用电脑账?我们下回再谈。

  审计那点事儿之五:更有效的利用电脑账

  在税审,审计,内审,尽责调查等等情形下,如果客户是用电脑账,这时你再用手工去抄就OUT了,但如果数据仍是敲进电脑的话,效率仍然不高。

  我见过一款审计软件,其设计思路是直接把客户的账套文件复制过来,直接在审计软件里打开其账套文件,我觉得这种思路是非常好的。

  但如果未采用审计软件之类的,用较初级的excel呢,又如何利用呢?

  在CPA之声,知名网友“南极虎”有过总结, 典型项目的审计外勤过程

  地址:
http://www./2009/1010/1476.html

  “初级1 :

  (1) 协调IT(网络、电话、传真)和办公接洽(打印、复印)等事宜;

  (2) 从金蝶软件里导出客户的全部明细帐,导出最末级科目明细表,并进行编辑整理后,发给审计小组每个成员。”

  当时我就跟贴,为什么是导明细账?而不是导凭证呢?

  我们知道,不管是报表,还是总账明细账,所有的数据都是来源于凭证,所以把凭证导出,成为excel文件(绝大多数的财务软件都具有这功能,也见过个别实在是太老的软件没有这功能),再通过一些不算复杂的excel功能,比如:填充空白单元格(比如摘要、日期、凭证号等),筛选及筛选求和,分列,合并计算,数据透视表,简单函数等处理后,就很方便的找到科目明细账,就可以满足我们取数,填写工作底稿用了。

  这样做很容易正确的找出对方科目(有些财务软件明细账可提供对方科目,但是对于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等情形下,其对方科目就不正确了。),当然,科目余额表及固定资产折旧清单这些资料也要有呀,否则没有期初期末数呢,凭证仅有当期借贷方发生额,一些初级审计人员往往喜欢找科目余额表抄数,要知道,科目余额表的借贷方累计发生额往往是靠不住的。

  分析计算数据时,直接用凭证的好处就更多了。

  对于不是从事审计类工作,而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说,有时也同样会有这样的需要,如自定义报表不能满足需求时,还不如导出excel加工;还有就是有时要从信息系统导出一些数据进行加工时,也用得到。

  今年初在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内审工作时,由于是近四年的账,我们直接把四年的全部凭证导到一个excel文件里再进行简单加工,很顺手。

  我在想,如果做土地增值税项目清算,这种方法同样用得上。

  具体操作由于使用目的不一,财务软件也不一样,所以没法一一说清,只能是泛泛谈这么多。

  但我了解到的是,个别事务所并不怎么会用excel,连打印审计报告,报表,附注等,全部都是用word进行处理,原因是觉得word打印字体好看点,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我看主要还是不学习,没有与时俱进,没见过用excel的好处。

  当然,在word里插入excel也是可以的,但是用起来还是不如直接用excel来得顺手,未用好excel的人更加不会这些功能。

  例外的是,这么多年来仅见过一个客户,不愿意提供电子版凭证,理由是香港方不同意,还有就是“我也在事务所做过,也见过不提供电子版凭证的,你们要电子版凭证又有什么用途呢?”,我想大概他以前的事务所不会用,所以觉得我们也没用。

  审计那事儿之六:一套账两套账?

  企业做一套账还是两套账,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因两套账本身不符合会计法的规定,税收征管法的规定。

  但实务中两套账的企业还是不少,一网友就这样说:‘全国来说,销售行业除了特殊的行业外,基本都是两套账,说穿了就是为了少交税,”“动不动就叫别人做一套账的,不知道是书呆子还是理想家,一点不符合现实经济运行情况!!”

  可我与这位网友的理解有些不同,其实很多企业做一套账更好些。今天要说的是两套账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企业设置两套账的原因,从企业的所有者角度,大体有以下一些原因:客观上认为中国的税收负担过高,老老实实交税没有竞争力;税收征管的随意性强,税务局也象企业一样的做生意;税务征管以票控税,实际上无发票的销售及购进也不少;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有时设置两套账方便核算,反正有发票的收入及费用做到税账,按形式重于实质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而实际的业务,管他有没有发票,只要老板签字,就做到内部账,真正按实质重于形式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还有的情况是企业的法律形式与会计主体不一,所以会计核算只能采用两套账;

  所以是否做两套账,取决于收入是否全额申报缴税,以及费用是否能取得合法凭证。

  按我们实务中碰到的例子,做两套账的企业确实存在,当然仅做一套账的企业也不少,包括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随着经济的增长,不少民营企业的规模已经较大,动不动一年几千万至上亿营业额的民营企业已经很普遍,从业人员也较多,这时如果仍按原来的老板管业务,老板娘管钱的模式,已经很累了,因此开始有了一定的授权,同时也加强了内部控制;所以业务数据,业务流程,费用报销手续等等规章制度都出来了,民营企业老板可以不重视会计核算,但一定很重视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内部人舞弊的风险,但也提供给外部检查人员,如税务局查账时提供了很多关键的信息,一些企业引入了ERP系统,但仍用两套账核算,这种情况下的税收风险其实是很大的,税务局检查时往往先不用看账,就找业务数据,这时你前几年少交的税款都得补上,还要交罚款及滞纳金,所以两套账并不能有效的少纳税。

  见过有些民营企业,其客户绝大多数是要发票的,不用发票的很少,这种情况下少交流转税的空间很小。这种企业从做好内部管理的情况下,做一套账是合理的选择,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企业做两套账有何意义。费用方面可以从严控制,要求提供发票(实际情况是有发票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会高点)。一些实在无法取得发票的零星开支,可以正常入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做纳税调整。(当然也存在未取得发票,违反发票管理相关规定,但这种风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审计那些事儿之七:小规模还是一般纳税人?

  企业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这可真是个问题。

  大约是2002年时,我们的一个审计客户,外商投资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到了一般纳税人标准,不过仍按小规模申报纳税,我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外方股东派来的香港会计师进行内部审计时,提出:按中国税法规定,销售额达到了一般纳税人标准,未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存在着被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并不得抵扣进项税的风险。当时我们认为香港人不懂中国税法,并不是销售额达到标准,就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我们也找不出依据说服他,只是当时情况就是这样,税法与实际执行存在着差异。(实际上人家还是对的呀)

  大约到2006年起,深圳的国税系统就开始对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认定,如果按税局的要求办理了手续的,就转为一般纳税人,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实务中这两种情形的企业都见到。

  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改变了,增值税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条例第十一条所称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一)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的;

  (二)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1079号) ,“一、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有关规定仍继续执行。” 因此,开始有不少企业接到税局的通知,要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这里面也包括不少个体工商户,2008年度以前,个体工商户要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管得比较严,一般要省级国税局批准(深圳是副省级,也许就可以批了,但实际中很少有个体工商户能申请到一般纳税人);可是这些个体工商户本来就不想做一般纳税人呀,他们是从事加工性质的,没有进项的,税率按17%,实际税负也基本上是17%,这样哪里受得了呀?所以你说他们不想办法少交点税行吗?对于加工,修理修配劳务,17%的税率实在是高呀。

  客户中有一家制造业公司,在税局代开发票已经有两年多了,每个月的开票金额在100万以上,早就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可是申请一般纳税人,至今也没批下来。税务局也并没有强制要求他们申请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对他们公司是有利的,可是税务局似乎是这样:你想申请一般纳税人,偏不批;对于想当小规模的,偏要你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