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廉政鉴言语录

 yxft 2010-06-0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语出《老子》。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险,自家的性命荣华富贵也就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可亲近?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获得与失去相比,哪一个危害更 大?因此,凡是过于追求虚荣的人,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蓄财物的人,必然会因此而遭到惨重的损失。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你们如果能够小心地奉公守法,常常像我敬畏天地一样,不但百姓安宁,而且你们自身也经常得到欢乐。这是贞观四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的一番话。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语出《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说:“我把不贪当成宝贝,你把玉石当成宝贝,若你把玉石给我,我们两人不全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吗?不如大家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宝贝。”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子罕。子罕拒绝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石匠人看了,匠人说这是宝贝,所以我才敢把它送给。”子罕便对他说了上述 的话。献玉人又一边叩头一边说是因为害怕乡里盗贼的抢劫,为免一死,所以才把玉送给子罕的,这样子罕才替送玉人把玉石保管了一段时间。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语出南朝•徐勉《为书诫子嵩》。要把清白留给子孙,这不也很重要吗?《为书诫子》:“吾家世净廉,帮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遵官厚禄, 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徐勉:南北朝时梁朝人,与颜之推同时。字修仁,梁武帝时官至中书令,是南梁的政治家、文学家。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语出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我只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我所得到的已经很多了。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从元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之后,国家非常富足,生产得到了发展,仓库都 装得满满的,金钱和绸缎点也不点,随便堆放在库房里,具体数量根本无法统计。当时的太后恩赐众多的官员,让他们自己去扛绸缎,随便拿。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 尽力扛着绸缎离开的。王融和陈留侯阿崇扛得特别多,走不了几步就倒下去,为此扭坏

了脚跟。太后立即下令不准他们再拿,让他俩空着双手回去,当时在场的人都 嘲笑他两人的贪婪行为。只有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太后问他:“侍中,你为什么拿得那么少?”崔光便作了上述回答。杨玄之:北魏散文家。河北满城人。曾任期城郡太守。于公元547年行经北魏旧都洛阳,时在战乱之后,贵族王公耗费巨资所建佛寺大半被毁,因写作《洛阳伽蓝 记》,记述佛寺园林的盛衰兴废,对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豪奢淫佚,寓有讥评之意,文笔浓
丽秀逸,骈中有散,颇具特色。

 

见金银钱帛不惧刑网,经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对身边大臣说:人们得到明珠,没有不珍重爱惜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岂不太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加贵重。见到金银钱帛立即接 受,不怕法律的惩罚,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打鸟雀,何况性命更加贵重,竟然拿去换取财物吗?

贪人不解爱财也。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怎样爱财。比如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之中所得数量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才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 禄反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爱财吗?看到小的好处却忘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但他从来不收受别人送的鱼,反而能长久地吃上鱼。做国君的贪 财,必丧失国家;做臣子的贪财,必定丢掉性命。吴兢《贞观政要》:“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 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公仪休:复姓公仪,名休,春秋时鲁国国相。

大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语出唐•吴兢《点观政要》。士大夫哪里可以苟且贪图财物,而危害自身性命,使子孙后代为此常感到惭愧和羞耻呢?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公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现在臣下被任命于高位,享有优厚的俸禄。应当办事忠诚正直,为官清正廉洁,这样做就不会发生灾难,可以长久保持富贵。

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损害自身的因素不在自身以

外的事物,大都因为过分的欲望而造成祸患。这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所讲的一段话。

 

俭则常足,常足则乐而得美名,祸咎远矣;侈则常不足,常不足则忧而得訾恶,福亦远矣。

语出宋•田况《儒林公议》。如果节俭就可以经常感到满足,经常感到满足就欢乐无穷,并从而得到美好的名声,灾祸和过失也离得远了。如果奢侈就会经常感到不满足,经常不满足就忧愁不 乐,并从而受到人们的诽谤憎恨,幸福也离得远了。田况:北宋开封人。字元均,天圣进士,历任陕西宣抚别使、知成德军、枢密使等,曾上疏支持范仲淹不可轻率出兵进攻西夏的主张。著有《儒林公议》等。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语出汉范晔《后汉书•杨震传》。东汉的时候,杨震任东莱郡太守,上任时路过昌邑县。从前他所荐举的荆州秀才王密在这里做县令。王密拜见了他,并在夜里带了十斤金赠送给他。杨震说:“老朋 友了解你,你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什么道理呢?”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看见。”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王密听了 感到很羞愧。 

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

语出汉陆贾《新语•怀虑》。占据国土和臣民,从事治理国家和民众的事业,千万不能以谋取私利为目的。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以后就忙着置办个人的产业,那么,朝廷的教化就不能实现,国 家的政策法令人们也就不会服从。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地人,跟随汉高祖平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向高祖提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意即武力可以夺政权,却不能单凭 武力维持政权。力主提倡儒学,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著作有《新语》等。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语出宋•王伯大《四留铭》。将自己无限的智慧贡献给社会,将自己用不完的俸禄还给朝廷,将自己没有用尽的财物送给百姓,将自己没有享尽的福留给子孙。王伯大,由进士入官,累官至刑部尚书、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学识渊博,见地深远,其《四留铭》一时被多人传录,直至清朝,还有人在引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