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牌传奇——凉州词

 放歌渔者 2010-06-05
 
    

 词牌传奇——凉州词

 

说到凉州词,就要先了解古凉州的来历: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当时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秦、汉、南北朝、隋唐,以至宋明,历经两千多年,这片被风沙裹携和烈日燃烧的赭褐色的土地上,总是烽火狼烟,干戈如林,战争的剧目频频上演,连绵不绝。 

凉州是古代羌人息居之地。羌,就是“西方的牧羊人”。羌人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华夏族一个部落的酋长就姓姜。姜、羌,文字上同根同源,也就是说,炎帝部落很可能就是东迁的羌人。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他们击败了东胡,又驱逐了月氏人,河西走廊的羌地也受到了侵略,祁连山下丰美的牧场成了匈奴人纵横驰骋的天地。剽悍、骁勇、“善骑射”的匈奴人不断南下侵犯汉境。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几代皇帝,因汉业初创,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但匈奴贵族贪得无厌,得陇望蜀,不时骚扰汉庭。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气宇宏瞻,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霸主,决心要解决河西走廊问题,要同匈奴决一雌雄。 

汉武帝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率军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首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了河西走廊的东端,并获得了匈奴的祭天金人。武帝陈列于甘泉宫,以示武功,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命名此战场为武威,以此来炫耀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 

由于连续对匈奴人用兵,匈奴屡遭失败,不得不远走他乡,河西走廊完全被西汉王朝控制。到了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后又设金城(兰州)郡,被称为河西五郡,其行政机构和内陆完全一样。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隋末天下大乱,河西走廊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族、吐谷浑割据。唐高祖李渊统一天下后,深感凉州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别任命善于征战的儿子李世民为凉州总管。但李世民并未就任凉州,李渊就派了黄门侍郎杨恭仁为安抚河西的大使,并专任凉州总管。从建国到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而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凉州是当年的前线总指挥部。《资治通鉴》载,唐开元年间仅二十九年,在这里就进行了二十四次大的战役。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所付出的代价,真是血流成河,尸堆成山。贞观余烈,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相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 

说完了凉州的由来,我们再说凉州词是如何产生的: 

早在西汉年间,汉武帝派到凉州的将领们,在开疆拓边时,就把从凉州得到的音乐带回长安宫廷,由当时宫廷乐府主管李延年列入乐府之中,做为宫廷乐舞中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印度、波斯、罗马等国的商队、使节、学者频繁往来于河西一带,当时的凉州,不但“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而且还有不少西域和印度、中亚的商人、高僧在这里定居。作为当时的一座国际性城市,中原文化要经过凉州向西域传播,西域文化也要在凉州经过一定时间的消化、吸收再传播到中原。公元四世纪中叶,天竺(印度)乐舞传到了凉州,歌曲有“沙石疆曲”,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铜钹、贝等。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流行的清商乐也传到了凉州。印度音乐、西域音乐和汉族音乐经过长期的融汇,逐渐形成了《西凉乐》这种较为完整的套曲。由于《西凉乐》吸取了中西音乐的长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后来成为隋唐燕乐中最早的一部大曲。 

据文献记载,《西凉乐》有许多风格独特的乐舞曲,其中名曲有《扬泽新声》、《神白马》、《永世乐》、《燕支行》、《慕容可汗》、《吐谷浑》、《婆罗门》、《敦煌行》等等。《西凉乐》所用的乐器有钟、磬、弹筝、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小筚篥、横笛、腰鼓、檐鼓、铜鼓、贝等十几种。这些乐器,有的是周秦以来的汉族乐器,有的是从西域和印度传来的。《旧唐书•音乐志》云:《西凉乐》“最为闲雅”,其旋律十分优美动人,风格独特。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西凉乐》的乐谱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听到了。 

所谓《西凉乐》就是吕光西征时,得于龟兹,后在河西加以改造而定型。其特点是以龟兹乐为基础,混入了传统汉乐的成分,如编钟编磬之类,名曰秦汉乐。后凉之所以有条件对龟兹乐作如此改造,实在是因为河西经前凉而留存了魏晋宫廷乐,吕光西征之初,亦获赐乐队。沮渠得于后凉,拓跋得于沮渠。《西凉乐》得名于北魏。北魏也曾对西凉乐略施改造,并奉为国家正乐。西凉曲之堂皇地位,由此确定。北朝虽然另外直接从龟兹引入了乐队和乐曲,但是未经改造,保留了龟兹乐的基本面貌,因而与西凉乐很不相同,得以各自存在。《隋书》卷27百官志中,就记载北齐中书省“司进御之音乐”,下辖三个乐团,每乐团各四支乐队,即西凉四部、龟兹四部、清商四部,而西凉四部和龟兹四部的长官是同一个人,即西凉部直长。 

凉州乐和龟兹乐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说明经过改造的西凉乐,降低了打击乐器,特别是胡乐中十分重要的鼓乐的比重,而以管弦乐为主。因此,作为伴舞的音乐,《西凉乐》比不上龟兹乐,则更适合于演唱。 

《凉州》大曲便是在《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元年间,凉州都督郭知运将此曲进献给朝廷,受到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的欣赏,经常演奏于宫廷,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当时也称为《凉州歌》。 

说到了郭知运此人,就要稍费笔墨介绍一下了,因为据《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凉州歌》、《乐苑》记载: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 ,说明是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由于这些曲谱产生的的曲调名。到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写新词延长起来,《凉州词》才得以流传。看来,郭知运应该是《凉州词》的奠基人。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郭知运的生平: 

郭知运字逢时,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瓜州晋昌(今甘肃玉门关附近)人。 

郭知运“长七尺,猿臂虎口”,年轻时以格斗勇猛而补秦州三度府果毅,后来他跟随大将郭虔□征讨突厥,以功加右骁卫将军,封介休县公(时汾州辖县)。 

郭知运的一生是在征战之中度过的。就在他加官进爵后不久,突厥将又率兵进犯渭源(今甘肃渭源),劫掠去当地民众的牧马,于是朝廷命令他率军前往征讨。战斗中,他与另外两位大将互为犄角,大败突厥军。此役获胜后,郭知运进官冠军大将军,兼临洮军使,封太原郡公,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银数以万计。其后他又任陇右诸军节度大使、鄯州都督。当时已投降唐朝的突厥人阿悉烂等人又率众反叛,并且把朝廷委派的单于副都护张知运抓走。郭知运奉命前去追捕,在一山谷将突厥军打败,使其丢掉仪仗落荒而逃,救回了副都护。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他率军大破吐蕃,“献俘京师”,名震一时。第二年,他又带领一支轻骑兵夜袭敌营,缴获了大量的精甲、名马和牛。不久,他又率军平定了另一起胡人的叛乱。不断的东征西伐和屡战屡胜,使他获得很高声誉,朝迁拜他为左武卫大将军,授一子官,并赐给他金帛等许多贵重之物。而他也为唐朝西北边境的安定奋斗了一生,最后病死在军营中。 

史称郭知运屯兵西方为“戎夷畏惮”,他与另一大将王君奂在征讨的战斗中功名相当,被人们合称“王郭”。知运去世后,皇帝命人将他的功劳刻在他的墓碑上,后又将其牌位配飨太公庙,并给他封赠谥号为“威”。 

郭知运是一位非常敬业的将领,在凉州军民中口碑甚佳,在他死后有个民间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据《广异记》记载:开元年中,凉州节度使郭知运出去巡察,离开凉州百里地,郭知运在驿站暴死,他的魂就离开了身体,让驿长锁住房门不打开,他的魂就返回府衙中,他的随从都不知道。郭知运回到家里四十多天,处理安排公私事结束,就派人去驿站迎回自己的尸体,棺到了以后,亲自看自己的尸体装殓,装殓完毕,就和家人告辞诀别,投身入棺,于是不再出现。一个人死了,魂魄还挂念着工作,把亲人都置之度外,灵魂把工作处理完再走,真的让人感动啊!我觉得现在少有这样的干部了。活着只知拼命为自己捞取利益,更谈不上死了魂魄还舍己为公了。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论《凉州词》。 

大家知道,在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皇帝精通并酷爱音乐,在宫中蓄养着数百人的乐团,号称“皇家梨园弟子”,从而促进了社会上音乐歌舞的流行。而《凉州歌》新鲜活泼,曲调感人,使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伴奏,富于变化,故尤为人们所爱好。这些《凉州歌》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曲子词”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制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遍,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种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新体歌辞逐渐成为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但尽管可以作出上述大概的描述,但关于《凉州歌》是诗还是词的归属仍然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因为一方面他与律绝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另一方面它的依曲拍为句、按曲谱填词的基本规则又有其独立的特点。各人着眼点不同,对《凉州词》的看法也就不同。大致上我们可以说:首先,《凉州词》是燕乐的产物,燕乐大盛于开元、天宝年间,这是词的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词的雏形阶段。这个时候,文人的创作,基本上还是齐言的,演唱时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某家仔细查对了《钦定词谱》所列的五体《凉州歌》格律,可以看出是稍有差别的: 

一、 

●○○●●○○ ●●○○●○ ●●●○○●● ○○●●●○○   凉州词 

◎○⊙●●○△,⊙●○○●△。⊙●◎○○●●,◎○⊙●●○△。 七绝 

二、 

●○○●●○○ ●●○○●○ ○●○○○●● ○○●●●○○  凉州词 

◎○⊙●●○△,⊙●○○●△。⊙●◎○○●●,◎○⊙●●○△。 七绝 

三、 

○●●○○ ●○●○ ●○○●● ○●●○○   凉州词 

⊙●●○△,○○●△。◎○○●●,⊙●●○△。 五绝 

四、拍遍第一 

○○●●●○○ ●●○○●●○ ●●○○○●● ●○○●●○○  凉州词 

○○⊙●●○△,⊙●○○●●△。⊙●◎○○●●,◎○⊙●●○△。七绝 

五、拍遍第二 

○○●●○● ●●○○●●○ ●●●○○●● ●○○●●○○  凉州词 

◎○⊙●○△,⊙●○○●●△。⊙●◎○○●●,◎○⊙●●○△。七绝 

从以上可以对照出,除了在拍一遍时候格律与律绝是相同的,而在其他演唱阶段均是有区别的。 

这些似诗的句子怎样和音乐相配合呢?《凉州歌》乐曲虽然具有肃杀悲怆的特点,但他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绝句有很多相合之处,不但是《凉州歌》,还有《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区别。在一些大曲中,大概也有比较严整、可以直接用五、七言形式填入的段落。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为杜甫七绝《赠花卿》,《明皇杂录》所载《水调》为李峤七古《汾阴行》的末四句,或许就是这种情况。但同时不难想象,以此类句子入曲必然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作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类似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入“和声”、“泛声”,才能和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如刘禹锡就在其《忆江南》二首题下注明:“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样,就形成了《凉州歌》独特形式,《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就出现在皇宫和市井之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妇孺皆知,还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令男孩儿们胸怀起伏、时忧时壮。大唐盛世有那么多诗人竞相以《凉州词》这一乐府曲名作词,或写尽大漠荒凉、旷野雄奇之景象,或抒扬征战之壮志、边塞将士之豪气、战事之激越惨烈,唐诗有一千八百首边塞诗,而边塞诗又有一百多首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许多诗人并未来过凉州,凭着浪漫主义的想象,也写了不少凉州词,抒发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成了千古绝唱,由此亦可见得当时凉州的名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