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梦就好

 可吾爱 2010-06-09
有梦就好

  曾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现代作家贾平凹在在一次作家座谈会上说,为什么现代很多人缺少智慧,尤其缺少创新的头脑,很多原因是年轻一代被上一代左右,从上学,到考校,到择业,家长一律打包。年轻一代如同一个会说话的高级机器,任由上一代的摆布。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想法,生活如同棋子一样,怎么走什么时候走,早已进入家长事先设定的程序,作为子女只要懂得按程序操作就是了。

  此番论说说得残酷,但言得真情。现在,中国的家庭走向非常可怕,家长都在越庖代厨,为孩子设计未来,“主见”已飞离了很多孩子的思想。家长们走关系,托人情,用金钱,甚至旁门左道一齐上,可谓竭尽所能,用自己的所想决定孩子今后的生命走向。孩子念什么书,到什么学校念书,将来选择什么职业,家长一律代办,而且美其名曰:是对孩子的关心,能关心孩子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这种观念已逐渐被社会主流思想认同,正是这样的主流认同,家们们使出浑身解数,要将自己的有能之年将孩子问题解决。可以这样说,中国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家庭为主系的社会运行系统,父母帮,父母的亲戚帮,你帮我,我帮你,帮得其乐。这种系统的繁衍,使得很多孩子不需个人努力,只要坐享其成,而且心安理得,其个人的拼搏,奋斗全不需要了,而且,也没有拼搏与奋斗的漫长等待了,没有了竞争心,也就没有了耐挫感,更失去了理想与信念的支撑。其结果只能导致一个民族整体创新思想的低下,甚至消失,中国人整体的竞争意识与品质更是缺乏。二年前,曾看到美国一个民间咨情机构,曾在一个世界民族报告里这样预测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没有国民素质危险的国度,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体系与公共道德两项指标的素质,有的只是一切从家庭观念出发的一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和与民族整体素质相违背的家庭家族观。他们考虑问题的首席出发点就是家庭家族的荣辱,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人道主义和文明风尚。

  这种说法危言耸听,但危言中不是没有一丁点的道理。中国日益强大的陪读大军,就是家庭观念强化的最好解释,而且,很多时候,是政府助长了这种风气,比如,只要户口进入县城,只要在县城买房,满了多长时间,外加一些简单的条件,小孩就可以到县城读书,等等。这些,使得家庭的思想有了肥沃的生长土壤。孩子依赖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养成的。这种依赖,扩展到就读,扩展到择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孩子的独立、创造、勤奋、拼搏的能力呈现出普遍性的退化。正像贾作家所说的那样,学生已成了家长操作的一台机器,自己的理想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尊重呢?得不到尊重又实现不了,还去拥有理想干什么呢?还不如什么也不去想,坐享家长的“厚爱”与“设计”呢?孩子没有了理想的凳子,其它凳子坐下来又有何意义呢?我曾有一个想法,为什么近几十年来中国没有世界顶级创新大奖获得的荣耀呢(历史上还有沈从文、老舍、张恨水等人获得诺贝尔的提名,但就是这样也只是文学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孩子们从小就被家长折断了创新的翅膀(当然,社会与教育也要承担责任,民族的思维习惯与地域的问题解决方式也可能产生影响。)。即使一些所谓文化低下的农民或其它的工业者没有能力指导与安排他们的子女当日与将来(他们的不指导,不安排恰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与安排。),不过,中国人就有强大的同化力量,可以将这部分没有人去安排的人群进行同化,经过同化过后,能够自然生长的人还能有多少呢?

  多少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全力反对学校的考试制度和社会的会考制度,而且身体力行,在他的学校全力改革考试方式。在张伯苓时代的南开中学会考排名靠后的时候,陶行知还专门写了一首贺诗,盛赞南开中学会考失败的伟大。可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中国的会考制度又进化了多少?先进了多少?丢掉了多少?现在,全国都在发起素质教育,尤其强调小学、初中要按规范管理,切实让所有学校能从会考的阴霾中解脱出来。可小学、初中的素质教育再怎么搞,到了高中,就得一切进入会考的巨大漩涡。这样的体制,哪个高中学校不以分数高低来招生呢?明的不行,暗的方法可以,而且层出不穷,高中也是没有办法啊!他们没有办法将一些文化知识拥有很少的学生通过三年的速造,就能脱胎换骨,成为文化知识考场的高手啊!况且,高中就是不这样做,也是不可能。我们不见高考试卷越出越怪吗?什么叫考试,考试就是为了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可我们哪一届高考的出卷人出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呢?他们都是以逼倒学生为荣,以普遍学生不会的题目而洋洋自得,而显示自己水平的高出一筹。他们害怕学生全会,害怕学生考试成绩高了,而显示自己水平的低下。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几年前的江苏的一次物理,几乎是长江南北,哭声一片,去年了一次英语,平均分低得可怜,听说今年的数学,又是如此。为什么会要出些让学生抓不着头脑的题目呢?难道考试成绩普遍高些是罪过吗?

  正是这些社会与教育的共同打击,加上家长的盲目判断,使得家长在孩子成长方式给予了过多的但又是错误的目光,因为他们也无法相信孩子啊!成绩的变化莫测,能让家长安心吗?越不安心,就要关心,关心变成了伤害,而且是对社会秩序的伤害。 谁都知道,国家需要的是能够参与世界竞争,有着睿智头脑进行科技突破的优秀人物。可社会、教育与家长的共同压迫,能产生出我们期望的民族学生吗?还是给孩子梦吧,让他们在生命中拥有梦,并在不间断的梦的实现中,获得完美而又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人生。这,需要综合的力量。

  有梦好,有梦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