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2]

 三宝觉成 2010-06-10

悬疑解密:颐和园八大不可思议

2010年06月08日15:40腾讯读书我要评论(4)
字号:T|T

 

在历史上,尤其是慈禧之前,颐和园内的廓如亭是一个欣赏风景的地方,因为在廓如亭东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清晰的时候,甚至可以看见西直门城楼。而且最早颐和园的东南方是没有墙的,那么廓如亭就成为最东南的一个大型建筑了,站在廓如亭里面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个亭子看稻田呢?这有说道了,要知道,咱中国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一个国家,如果粮食丰收了,那这年国家基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国泰自然就民安了,所以乾隆皇帝最喜欢在这儿欣赏老百姓种粮食的情景,每当这时候他心里就有国家富强的感觉,那叫一个踏实啊。这叫什么?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只要粮食够了,有吃有喝了那咱们一切就都有了。

可是这当皇帝的站在颐和园内欣赏风景,他能看到外面,那外面的人也自然能看到他啊。得,皇帝在园子里看丰收,老百姓在田里看皇上,这成何体统啊?怎么办?把这片地方用围墙圈起来?不合适啊,为什么?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游玩的地方,您为了一己私欲就占为己有,这传出去显得皇帝太不体恤百姓了。那怎么办呢?

直到最后,乾隆也没有用围墙把整个园子都围起来,昆明湖南边是一片稻田,基本上用不着围墙,文昌阁到东宫门这段有围墙,文昌阁以外一直到廓如亭这段都没有围墙,所以老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这样既满足了老百姓游玩的意愿,又能减少百姓直接面对龙颜的可能,同时皇帝也能隐隐约约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风景。

在嘉庆二十二年的时候,曾经出版了一本书,这个作者叫得硕亭,书的名字叫《草珠一串》。他写的是北京的一些事儿,是用竹枝词这种形式写的,其中里边有一首这样写道,“昆明堤上看铜牛,万顷烟波百样楼。我爱西湖未曾见,自疑身已到杭州”,您看到了吗,人家诗中说了,到昆明湖上去看铜牛,这就证明至少在当时是可以到铜牛身边的,老百姓可以到这里来玩的,但是你可以远看,不能进去。

在乾隆的时候,因为他没有用围墙围起来,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从绣漪桥那边有一条路可以到青龙桥那边去,就是绕过去。据说有一天就有一个农民喝酒喝醉了,就糊里糊涂走过来了,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从这个事例就能看出来,这说明当时这个地方老百姓可以来,另外一个也说明当时这个防卫力量的确是比较薄弱,这么一个老百姓居然就可以上十七孔桥了,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守卫可言了。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当时乾隆爷怎么没想过在那修一个围墙呢?其实乾隆当时也是有所顾忌的,原来是老百姓的东西,我现在把它占为私有了,也觉得心中不安。再有,在乾隆时期,清漪园的主要功效是用来游玩的,而皇帝的日常起居、办公多数是不在这里的,因此乾隆在清漪园中呆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守卫也就相对弱了许多。

文昌阁在乾隆时期是具有防卫作用的关卡,不过,城关南面老百姓可以游览观望,守卫并不森严。看来皇帝也有开放的心态。据说整个园子的保卫人员才60人。从文昌阁往南,过十七孔桥就是南湖岛,岛上过去有一座和武汉黄鹤楼一模一样的建筑。您可别小看这座建筑,当年这可是皇帝登高赏月的地儿,它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望蟾阁。没错,就是咱们今天看到的涵虚堂所在地。您一定奇怪了,这楼也不高,怎么能赏月呢?据说啊,原来这楼可不这样,那造型大小,和黄鹤楼差不多。历史上真是这样吗?这座高挺的楼阁是不是也因为慈禧没钱重修而一去不返呢?

四、不可思议三:北京也有黄鹤楼!

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本来有一个很高的建筑叫做望蟾阁。这个望蟾阁是跟那个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是南北对应的,但是后来也变矮了,据说在慈禧重修之前,就已经矮了不少,规模也缩小了不少。这又是为什么呢?咱们先从这个望蟾阁的由来说起。

在乾隆的时候,这儿有一个三层的高阁叫望蟾阁。这个阁是怎么来的呢?是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的人,到湖广去做总督,这个湖广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而乾隆十五年时乾隆已经开始修清漪园了,这个阿里衮就想为皇帝做点儿什么,他知道这乾隆爷修园子,希望把全国各地的景色都挪到自己这来,两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仿照黄鹤楼做了一个建筑。您别小看这建筑,它的大小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的,做成了以后,再弄到北京来组装,组装以后放在哪儿了?就放在南湖岛上。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现代重修前最后一个版本是清同治时期的,高三层。乾隆时期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和它一模一样。今天,望蟾阁的遗址上是单层的涵虚堂。南湖岛失去了统领全局的高层建筑,整体景观大打折扣。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高大的建筑变成了今天矮小的涵虚堂呢?有人说啊,这都怪慈禧,想当年,她打着海军的旗号修园子,这涵虚堂正是她检阅水师的地方。可她没钱修园子,只好偷工减料,把本该修三层的楼变成一层;还有人说啊,这楼修起来没几天就由于神秘原因自个儿倒了,和慈禧一点关系都没有。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缩水的涵虚堂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

今天的南湖岛上存留的是慈禧后来修建的涵虚堂,这和当初的样子已经是大相径庭了。但实际上,早在乾隆时期最开始修建望蟾阁的时候,这建筑就修得不顺利。由于当初施工的时候是冬天,地面的土都冻了,所以地基打得并不深。当工匠们把这个三层的望蟾阁放上去以后,南湖岛这下面的地基就承受不住了,等到房子修好以后,来年春暖花开了,人们发现地基开始下陷,为此当时乾隆还处罚了一批匠人和一批有关的官员。事先没有进行考察,没测量好,地基都没弄好,就敢在上面修东西,这还了得啊?

到后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维修,但是毕竟是地基不行,再有乾隆年事已高,也不适合再登高了,这要是把他摔了,谁负得起责任啊,所以后来在嘉庆年间就把望蟾阁拆毁了。拆毁以后就建成了涵虚堂,吸取了上一次地基的教训,这次把它由三层改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八国联军烧了,烧了以后,光绪的时候重建,又把它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等到慈禧太后在昆明湖检阅水师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地方检阅的。

所以说实话,慈禧也没见过以前的建筑什么样,还甭说慈禧了,就连咸丰也没见过,道光皇帝恐怕也没见过。所以当时就按照嘉庆时期的样子修建,因此这个建筑不存在以大变小的问题。实际上涵虚堂就是完全按照嘉庆时期,按1860年之前的样子修建的。放眼整个清漪园也只有涵虚堂一个建筑属于这种特殊情况。

站在南湖岛上向北眺望,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显得君临天下,十分突出,殊不知在乾隆年间,在万寿山左肩上还有一座显赫的高层建筑——昙花阁,阁的四周各有一座高大的牌楼,五光十色,与佛香阁遥相呼应。如今这座楼阁的位置上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单层殿宇——景福阁。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祭牛郎织女、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九月初九重阳登高,甚至阴天下雨“过阴天”,慈禧首选的地儿都是这里,可见慈禧对这里的喜爱。这景福阁的前身,就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昙花阁,文献记载,昙花阁的平面是仿照佛经里“六瓣昙花”的形状,内供普贤菩萨,设计精巧无比,这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座在中国建筑史绝无仅有的楼阁到底是什么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