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夏姜枣茶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太子参2O克,制半夏9克, 煨生姜3片,大枣4枚。 【功用】和中止呕。 【主治】妊娠呕吐。 【制法】先取生姜1小块,用草纸包裹1层,淋湿后置炭火上煨至焦黄色(去纸屑)备用;大枣去核,与前二味共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5分钟后,频频代茶温饮。 【宜忌】呕吐酸水、嘈杂善饥、口干舌红者忌用。 【按语】太子参又名童参、孩儿参,功能补气养血、健脾生津,其效用似人参而力薄。内科常用之治疗胃虚消化不良、神经衰弱之症。本方以半夏、姜、枣和中止呕。因妊娠呕吐多频繁、反复,往往耗伤胃中津液,故用太子参益气生津,以帮助胃气之康复。
苏姜陈皮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苏梗6克,陈皮3克,生姜2片,红茶3克。 【功用】理气和胃,降逆止吐。 【主治】妊娠恶阻,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 【制法】前三味研成粗末,与红茶共用沸水泡闷10分钟,不拘时代茶温饮。每日1剂。 【按语】本方为治疗妊娠呕吐的常用验方。方中以苏梗为主药,功能顺气止呕安胎。《药品化义》说:“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饮,顺气养阴。”说明苏梗药性平和,是止呕安胎的上选药品。方中配陈皮、生姜是加强理气和胃之功效。如妊妇频呕痰涎伴有心烦、舌红者,可加黄连2克,淡竹茹1O克,共同泡饮。
参姜地黄茶
【出处】《局方》 【组成】人参、干姜各等分。生地适量。 【功用】补虚清热,和胃止呕。 【主治】妊娠早期,胃脘隐痛,嘈杂吞酸,时时干呕,不能进食,舌淡红苔薄白,辨证属胃虚有热者。 【制法】前二味等量,研为末,布包,每包重10克。生地加水适量,煎沸后,趁沸冲泡袋装药末,泡闷15分钟后,代茶温饮。每日1剂。 【宜忌】胃有湿热或宿食者忌用。 【按语】本方原名“小地黄丸”,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食”。方用人参、干姜补虚和胃,生地黄清胃除热,从方药组成分析,此方系《金匮》干姜人参半夏丸之通变方剂,本方用治胃有虚热,《金匮》方用治胃气虚寒,皆施于妊娠恶阻症,一味之差,异曲而同功。本药茶以丸方改制,服用大为方便。如呕吐频繁,不能止者,可用竹茹1O克、橘皮8克,与生地同煎取汁泡药。
安胎白术茶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黄羊8克,白术10克,杜仲15克。 【功用】清热和中,补肾安胎。 【主治】妊娠早中期,脘腹胀满,嘈杂,得食则频频呕逆、头晕、腰酸、胎动不安,舌质红、苔薄,脉弦滑。 【制法】上药共研粗末,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5分钟,代茶温饮。每日1剂。 【宜忌】胃有虚寒,谷入不消化,泄泻者忌用。 【按语】本方适用于胃经湿热型恶阻症。药用黄苓清泄胃火,白术燥湿和中,二药为临床治疗胃经湿热的常用组合。杜仲味甘微辛,性温,能补益肝肾,壮强筋骨,是妇人安胎常用药。近代药理研究,杜仲的提取物及煎剂,除有降压、利尿作用外,动物实验还有镇静、安眠和抑制脑垂体后叶所引起的兴奋作用,而使子宫松弛。由此推测中医传统应用杜仲治疗胞胎不安有效,可能与以上药理相关。
五皮紫苏茶
【出处】《中藏经》。 【组成】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各6O克,橘皮、生姜皮3O克,紫苏梗30~60克。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消肿。 【主治】妊娠早、中期,面目或全身浮肿,身重,起身即感头眩,小便少,舌淡苔白者。 【制法】前五味共研末,以纱布分包,每包重20克。先用苏梗6克,用清水200~300毫升煎成沸汤,冲泡袋装药,盖闷15分钟后,分两次饮用。每日1剂。 【宜忌】湿热水肿忌用。 【按语】妊娠期间,面目或遍身浮肿,《金匮》称为“妊娠有水气”;后世称为“子肿”;如腹大异常,遍身浮肿,称为“子满”,或“胎水肿满”。其病因可因中气(脾)不足,或下焦气化(肾)失司,以致水湿不能正常运行,泛滥而成水肿。本方以“五皮饮”健脾渗湿、利水消肿。辅以苏梗疏肝利肺、理气和血,通调十二经之关窍,而增强水气输运之功能。本方较《金匮》治疗本病之主方——葵子茯苓散,药性更为平稳,配方更为合理。凡妊娠水肿,除明显属湿热证者,皆可用之。如水肿在妊娠晚期发生,同时有高血压、蛋白尿者,常为妊娠中毒症,又称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应提高警惕,切不可囿于此方,而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