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如何自动清上热?

 雨过云 2010-06-11

半夏泻心汤中黄连,黄芩如何自动清上热?

半夏泻心汤等治疗寒热并症的方剂中,黄连,黄芩等寒药怎么知道自动去清上焦的热,半夏,干姜等温药又乖乖的补中焦的寒的?谁在指向?为什么不会反过来黄连,黄芩作用于中焦使其更寒,半夏,干姜去作用上焦使起更热?用药物归经来解释太勉强,还有其他说法吗?请赐教!!!!!!!
答:问的好!学医者都当经此一问。药性各有走向,各有归位,黄连黄芩正为上焦之药,就像熟地山萸肉为下焦药一样。黄连黄芩清上降火(注意:不是灭火),半夏、干姜、炙甘草、党参、大枣降逆温中,浊者降,清者升,清升浊降,痞塞自通。可以不说归经,不能不辨归位,此为要领,不可不知。

1 皮肤常见病湿疹和青春痘的病因和病机是否一样?最多见的病机究竟是皮肤寒湿凝结,郁而化火还是肺胃积热,热毒壅盛?该用辛温解表,温化水湿还是清热解毒燥湿之法?求教!2 我有一朋友,长期口腔溃疡,每月复发两次,痛苦异常,舌淡胖,苔滑,怕冷。我斗胆为其服用四逆汤,刚开始附子先煎从30克开始,每天一剂,加到300克,2个月无任何效果,后干脆不先煎加到600克时,奇迹出现了,600克服用一月,溃疡开始消退,至今半年未在复发,奇怪的是饭量大增,体重也增加10几斤,(以前很瘦)。用到600克,朋友也没任何不适的感觉,连口舌发麻的感觉也没有。欣喜之余,困惑也多? 1)难道书上的剂量有错?汉方的折算有误?而且相差如此之大?(20多一剂,好贵!中药也不便宜?呵呵!?)难怪好多人说中医也没有用,难道原因就在于剂量太小? 2)药材不地道?有假? 3)为什么没出现附子的中毒反应,附子无毒?那些报道附子中毒的病例都是假1、寒湿凝结郁而化火者十常八九,肺胃积热热毒壅盛者百无二三。辛温解表、温化水湿当为正治之法。
2、此经验甚好,可补辛温用法不足。
汉时所用为生附子,炮制亦不似今时之太过,药力远非今日炮附子可比,是以用量最多不过三枚。药典规定不从实际出发,专从捕风捉影立论,不足为据。
世殊事异,今之药力大减。
无毒不是药,毒者,偏性也。附子之毒为热,如盛夏之烈日。阳虚阴盛者遇之如甘露,阴虚阳盛者遇之如鸩毒。今之世阴盛者众,阳盛者寡,附子之毒正为济世良药,奈何识者寥寥,末法时代,众生障深慧浅,杀业难逃,悲哉!
阴阳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阴阳的性质是相对的。得到阳光照射的一面为阳,得不到阳光照射的一面为阴,这是阴阳的本意,故阴阳从阜,是从部位上划分的。
引申为事物相对不同的属性,则万物皆有阴阳,《内经》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皆是相对而言的,离开了对偶,也就无所谓阴阳。
然对偶之间,必然又有统一,所谓整体是也。《金刚经》所谓: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道德经》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都是离一切对待分别相的事物本体,本体离相,故离一切言说。
儒家所谓“执两用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内经》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则为相用之显发,然仍以本体为重。表现在四时规律上就是“土不主时”,表现在人身上就是“脾之善者不可见”。不可见则阴平阳秘,可见则阴阳离决。这个离四相绝百非的不可见者,也就是一切生命的本体,亦即一切运动的主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亦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中立不倚,无过不及者,即医家求之不可得之“阴阳和故能有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一团“和”气欤?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诸同道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