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乘风行 2010-06-12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2007年,飞云学区提出校本教研要加强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字,说法不一。

  说法之一:这四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说法之二: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说法之三: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说法之四: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

  说法之五: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说法之六:“……两位青年教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异组备课,各自在一个备课组的协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学切入点,教学展开方式,进行多样解构。这样的同课异构重在展示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容易比较两种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师的个性化风格。

  不一一列举。

  到底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严谨的界定。如果对的内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结果顶多也只能是经验型的——“其然其所以然,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新课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中之,侧重点是在研究,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

  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矗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总之,同课异构研究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是要先明确究竟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这样几个步骤:1、确定教学内容;2、进行教材的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和资源;3、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撰写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4、进行会诊式研讨,详细剖析教学中的行为;5、针对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材料。

此外,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