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建构新型医患关系的有效路径

 珊泽 2010-06-13
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建构新型医患关系的有效路径
[ 作者:曲玉波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点击数:116    更新时间:2010-5-31    文章录入:admin

 

 

 

    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健康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由于社会的转型,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其中医患关系问题,成为我国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焦点,甚至影响了社会和谐。说明传统的医患关系构建方式出现了问题,需要寻找科医患关系有不同的表现,由单纯的人与人的,重新建构新型医患关系。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一种有效的路径。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最近几年,由于医疗纠纷频繁发生,直接冲击医院、干扰医疗秩序的恶性事件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这类事件有5000多起,2004年上升到8000多起,2006年则超过了1万起。
    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7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在语言或行为上的沟通不良引起的,如情绪低落,缺乏沟通技巧、不能换位思考等,从而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2007年8月,《医师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医师对当前医患关系不满意。47%的医师对当前的医患关系表示“不满意”,其中有39.5%表示“十分不满意”,同时有超过一半的医师对自己所在医院的医患关系现状表示“不满意”。
    从上述的数据看出,医患伦理关系从契合到冲突,医患的伦理需求与现实矛盾。由于医患矛盾的双方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当双方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生冲突,甚至引发由非利益群体参与的群体性医患纠纷。对社会的安全极为不利。所以,必须找到有效的路径,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①。
    医患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医患双方的利益需求不平衡的表现。社会工作者秉成特殊的价值观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微观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等宏观的方法,尊重人的差异性,通过对医患双方需求的评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减少障碍,增进个人与自身、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区的关系,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的目的,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社会工作方法能够运用“整合”模式对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医疗卫生系统在机制上仍然具有很强的趋利性。由于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日趋多元化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矛盾,在医疗体系中,市场提供有效的诊疗机械和药物,生产商和推销商诱使部分医护人员为了个人的经济收入而多检查、乱检查,多开药、乱开药,多治疗、乱治疗。
    生产商和推销商的以经济为诱导,使部分医护人员用大量的时间忙于参加各种围绕药品销售为目的的各类活动,部分学科带头人成了“空中飞人”,严重的占用了高级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利益冲突,导致了医疗团体内部矛盾重重,使他们及时关心病人,观察病情的严谨作风受到冲击。
    药品生产商的经济诱导行为,使医护人员为了帮助厂家新产品的早日批准,在二期、三期临床试验中,部分医护人员违反科学严谨诚实的医学道德,做虚假科研报告。医院是健康照顾的中心,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健康公平性的实现。在医患双方中,医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除了制度与法律的规范外,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伦理精神的培育,是终生提炼的过程,目前在我国对医务人员的伦理教育往往归结为思想政治的范畴,医务人员的精神需求往往被政治泛化,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反思,用科学的方法整合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根本的原因。尽管如此在医患关系中,医务工作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与发展方向。例如,我在医院工作期间,遇到了这样的投诉: 患者是一位91岁老年女性,因嘴角不能闭拢来院急诊,医生给予复位,回家后2小时患者再次发生嘴角不能闭拢,又来急诊。因是同一位医生,家属认为不用挂号,但医生要求挂号,并恶语相加,在僵持2个多小时后,家属只得挂号,嘴角不能闭拢,但病人已寒冷不止,第二天,病人就感冒发烧。患者家属到医院与医生发生了冲突。这个案例说明,医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行为方式。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不能换位思考,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只重视“病”,不重视整体的人。虽然坚持了“原则”, 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的规范和自身的利益,但是以患者身体为代价,丧失了医学的“人性”与“仁性”,医患互动不利,必然发生医患纠纷。对这样的医生,我们运用个案方法进行干预,又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医患沟通培训,鼓励医生以同理心去面对患者。
    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医疗社会工作不但能促使病人早日痊愈,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协助解决产生疾病或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预防疾病的蔓延与复发,使病人精神振作地重新适应社会。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互动,医务工作者是健康照顾的主体,也是社会中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医生,价值取向具有差异性。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与环境互动”不利,也会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对部分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干预,要对问题进行需求评估,对医医、医护与医生进行风险评估。进行个案、小组与社区工作方法,尊重和引导他们的价值选择,如,开展家庭日活动、志愿者服务日活动、沟通力与影响力训练活动等,在活动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健康的状态进行职业活动。
    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年轻医生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高发群体。待遇低、薪酬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如在非典疫情和危机事件中,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来。但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的强度和风险并不相称。一个医科硕士毕业生,本科读了5年,加上硕士一共读7~8年,在上海这个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最初的3个月只有每月1000元不到的收入。而普通本科只读4年的大学生,在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联通公司工作,月收入近5000元。在我国各行业收入排名中,医生的收入在10名以后;而在美国,各行业收入排行榜上排名前8位都是医生(不同专业)。医生收入长期低迷,无法体现工作价值,这也是现在一部分医生收红包、回扣、态度不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医生在大众心目中唯利是图的偏见。部分医护人员为了维护自己尊严,又要满足生产销售商的要求,得到自己的经济报酬,不得不将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掩盖起来,在社会上、在病人、同事面前和实际行为出现严重的人格分离,职业道德严重扭曲。甚至未经过严格的审批和不按照要求就在病人身上使用新药、新设备、新检查等项目,严重的违反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性,为利益受损方争得权利。由于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信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愈后恢复。病人自主及参与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潮流。如知情同意是患者的重要权利,是患者得到尊重的重要体现。按照知情同意原则,病人或家属必须知晓治疗真实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可能引发的风险,取得病人或家属的自主同意。医务人员有义务用通俗的语言,尽量让患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如果有社会工作者参加,会规避更多的风险。社会工作者可以担当利益调停者的角色,满足不同利益者的诉求。
其次,社会工作方法能够推进医疗管理体制的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