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師橋沈氏宗譜.卷三之二 - shenms6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Yfo12321 2010-06-13

師橋沈氏宗譜.卷三之二

默认分类 2010-06-02 17:49:16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杲一公傳

公諱謙字牧亭明四廪膳之長子也篤於倫常厚於鄉里樂與人爲

善常成人之美父母稱其孝兄弟悅其友宗黨感其誠喜淳樸厭浮

華與居與遊皆老成長者無裙屐少年伍也平生不飲無名酒不作

無益事故里巷游戲徵逐摴蒲博奕之塲皆絕公之跡與人無戲言

惟談人情物理則孳孳忘倦遇親舊婚喪必肅衣冠躬往爲禮不以

委子姪也諸凡立身行事舉有隆古遺風因亮一訒齋續纂宗譜未

成公遂舉其稿本重加考訂繪圖述傳手寫成編以完其美享壽七

十五而卒

    邑庠杲四公傳

公諱誼字公義號迪庵明四廪膳之次子也淵源家學讀兼人書頴

悟殊衆於經史子集皆能觸類旁通操觚作文洋洋灑灑一日數千

言年甫及冠即標名邑庠九試秋闈三膺鶚薦以微疵被黜者一以

額滿見遺者再遂絕意科名專心教授因諺有四書熟秀才足之語

故公之督課生徒講解誦習於經傳外尤嚴於四子之書又時搜先

儒偶遺之意義或於章節或於字句旁參別註年久成集名曰四書

剩義惜今己散軼矣及老人皆尊爲鄉先生門徒遊上下庠應有司

試者不勝枚舉焉壽至八十五歲而終

    杲六公傳

公諱訢字樂軒明四廪膳之三子也雄姿倜儻精明強幹見義必爲

成化間冬旱越明春霪雨二旬海堤多崩壞鄉人狃於怠荒久未修

築適公遊餘杭而歸驚曰此捍海之要塘也豈可因循玩歇乎乃催

促鄉里尅日興工修築培補完成是年秋風潮大作海地多湮沒惟

塘內得保全無恙又嘗裝官鹽上鳴鹤鹽倉時倉胥惰於巡邏倉板

木柵未完固屢遭附倉居民爲偷兒鼠竊總催賠納苦甚公鳴於本

塲大使及司院道府按詞勦治如法警跡於門以示懲戒合鄉灶戶

咸稱快焉大抵公之爲人豪爽忠直敢言敢爲無媕婀委靡之習或

稱爲畏友或稱爲直友誠鄉黨不可少之人也壽終七十有三歲

    杲九公傳

公諱譝字失紀明二十儒士之子也生而無祿襁褓失怙遵奉母氏

誨言每事循蹈規矩及長抱蓼莪之痛深杕杜之悲留心事理練達

人情凡公私庶務皆較若劃一雖詞色不假借於人鳴鹤舊有鹽倉

附場居民方某者勾黨屢竊官鹽及倉柵板片族以有干灶戶與之

角鬬反被方黨歐敗公乃挺身告發本塲及上官按律明正其罪餘

黨悉畏憚遠遁倂附近侵佔倉基者亦同時清復此實公之力也公

尤嚴於課子故長子鸞得爲飽學宿儒而未能騰達雲衢顯揚父教

鄉里咸惜之

    邑庠貞一公傳

公諱譓字惠言號雲廬明二府君之長子也秀外惠中雅志儒業尊

師親友以集益博學多能以成名逮入泮而後戀重慶之歡息四方

之志漸亦淡懷名利衡泌棲遲待鄉族以和厚處家庭以孝友課子

孫以詩書有時釣於漁浦則鮮可食也有時鋤於園圃則蔬可茹也

或引一壺以自酌或手一編以自娛皥皥乎無懷氏之遺熙熙乎葛

天氏之風蓋後世之陶徵士也

    勇士槐八公傳

公諱栗字嘉材明十九府君之三子也趫捷多力善拳勇復遊北社

錢元亮之門武藝超羣時少林寺僧拳勇之名震天下公往執事數

年悉悟其秘遂歷江湖罕逢敵手嘗遊瓜州有力士與公角而敗其

黨數十人鬨圍捕之適有大梧樹公躍起懸身如猿猱視其所攀僅

二指夾一葉耳於是黨皆懾服力士愧去後公以瘋疾歛跡家居正

德間武宗南巡大帥江彬謂北兵勝南司馬喬宇謂南不亞北遂會

南北兵校藝演武塲時金華綿章慈邑邊澄皆以拳勇名師應募大

奪北兵之氣公聞之歎曰使吾不病當更使北兵愧恧無地耳然公

之居恒曾不以術自炫恂恂如無能者俗人戲侮之不較也大智若

愚大勇若怯其斯之謂歟

    術士德六公傳

公諱讚字序之明廿二府君之次子也初習儒業博學多聞爲文獨

出機杼不屑人云亦云其應試之作穿經穴史識見高明然每貪發

議論小題大做不守繩墨故屢見擯於有司及壯未售遂棄儒就軒

岐術古今醫籍簡練揣摩皆貯腹便便也療人疾多奇騐尤善治險

異之症衆醫惘然莫措者公診視之起死回生猶反手也求治者多

自遠方來嘗有一老翁一少婦踵門公遍望其色切其脉曰汝二人

必同床九旬方可施治旁人笑曰此非翁媳則父女也胡出此言公

曰予診其色脈血氣相通實夫妻耳究而詢之蓋少婦爲老翁庶妾

因老病異房三年矣於是咸嘆其術之神凡公療治之法有時人莫

能識有時又極簡明且不必拘於方藥無論一草一物皆如仙丹人

稱爲扁鵲復生倉公再世

    壽官福二十四公傳

公諱瀚字浩如亮八府君之四子也天性誠實喜樸素厭浮奢處世

忠厚語言謹飭昆弟共六人壎箎應和雍雍如也以勤儉爲常以田

園爲樂足不履街市身不入訟庭雖長爲村農而有清高之節恕思

待物修身治家耕讀以課外紡績以課內動履可法齒德兼隆嘉靖

四十年有司重其耆德奉詔授冠帶爲壽官加賜粟帛以養享壽八

十一歲而終

    壽官福三十一公傳

公諱泮字采芹亮十三府君之長子也言止端詳動履誠實凡巨細

事務與之商確無不中理愜情合族咸信任之晚以高年齒長一族

尊居異席傷宗祠圯廢非所以安先靈也乃鳩族中子姪富者捐貲

力者任役能者督工文者記事告竣落成迄今左居土穀右列梵像

後建大堂以奉祖祐春秋祭祀俎豆衣冠燦然文物者皆嘉公能修

葺祠事云萬歷己卯公年躋九秩縣主欽公耆德奉恩詔授冠帶爲

壽官並給送熙朝人瑞匾額享壽九十有五而終

    耆儒仁九公傳

公諱鍾正字端人昭六府君之長子也好古博學文藝疏通屢應提

學試數奇輒蹶晚年安分家居教授敦行使鄉里之人皆有所矜式

尤雅意宗族之事念自芳六員外公修譜後年代久遠世系幾於湮

廢行誼亦多失傳公乃慨然以家乘爲己任起自元至正乙巳迄大

明嘉靖乙巳總一百八十年敍述其源流特紀其德業凡勳名慶賞

以及配氏後嗣生卒墓葬之所皆彰彰可考有序文一篇載入譜中

享年八十歲以壽考終

    榮祿大夫義五一公傳

忠孝節義聚於一門古今罕有也義五一公者殆其人乎公諱祚號

小山昭五公之孫仁二十公之三子也由藩掾爲江西臨川縣宰明

嘉靖間草寇猖獗公竭力守禦寇益張遂吞金以殉百姓感之送柩

歸里後以孫貴追贈榮祿大夫德配章孺人於嘉靖丙辰四月值倭

寇逼族倡率羣婦聲言男子死鬬婦人當死義辱甚於死也遂赴河

盡節至隆慶五年旌表貞烈沈氏倭難六節孺人爲首詳載縣誌公

之次子乾廿四循字心庭任遼海衛經歷值倭亂死之四子乾五三

復號念山初任南寧衞知事陞福寧衛經歷以葬親覓地七載寒暑

未得誓禱於崇壽宮夢神指示大石爲記斷石爲向遂定計葬親於

中兄弟四人分袝及營兆域尚缺一塋乃毅然讓兄等附葬己另卜

地造墓人皆稱其孝義公之孫兌五五廷蘭號岳門兌八八廷夔號

九華皆乾五三之子也廷蘭少聰敏天性篤孝八歲時因母金孺人

患心痛醫藥久無效聞鄰里云指肉可療乃屈指數之惟第四指無

碍執筆遂暗斷寸許煎湯送母服之母見而大驚汗流浹體病即愈

後以天啓間貢舉歷任儒學訓導陞池州府教授年老致仕廷夔以

三捷武舉人成崇禎十年武進士授錦衣衞鎮撫指揮厯職三載於

甲申年七月廿八日遇國難自思利可捐義不可棄頸可斷髮不可

薙遂自縊以殉在京邸之西山有門生周中翰哭其屍而殮之今其

墓在黃狗山北半腰間統觀前事洵爲忠孝節義聚於一門古今罕

有也

    郡佐義七六公傳即義七六通公

公諱思亨字南橋昭十三公之孫仁廿九公之次子也身長而偉面

目開張聲音洪亮額有雙骨插頂識者云此即所謂萬里封侯之相

也公素以奇傑自負初由太學生舉任藩司通公時倭寇猖狂軍政

旁午公籌畫辦理具多才略大帥胡梅林檄置諸幕數月復居本職

公嘗曰漢之班定遠亦起跡刀筆吏耳古今人豈不相及乎逮秩滿

以卓異授知縣事厯任有聲考績屢居最擢陞江西南昌府同知亦

多政績闔郡感之於嘉靖十四年有佐郡宣猷匾額懸其第元配氏

傅再配李又娶婁又娶側室二氏共生十一子墓在盤圈田家漕之

原黃家橋之左俱詳見世譜中其子多散居外土有在杭州者有在

山東者有在陝西者皆因任所分處焉茲以道遠難稽姑闕俟會譜

    少郡別駕義八十公傳

公諱愚字允聰號磊山行義八十仁四府君之第五子也面黑而身

白相者以銀瓶鐵蓋目之性倜儻多材略起家臬掾厯事兵部職方

司適邊城報急公從容指畫上之大司馬大司馬如言調度寇不能

爲患時以公曉晰邊事任秦州簽判復分稅凉州即古之威武郡也

值番虜出沒之際公殫力柔懷邊墻無恙以性剛忤總戎謝事蓋當

事者不能盡用公長公曰吾不得施之國暫且用諸家遂計盈縮較

豐荒家颇饒給年已老營兆於白沙之陽山原宏敞旁可置數百家

垣周千武松本千株兆域爲一鄉之冠復搆宅於河西棟甍輸奐甫

落成妬於融風即搆宅於河東制度如前爲師橋甲第公規模闊大

多此類也生一子諱天民字汝先好學能文章舉明經高第磊山公

性嚴重色或不和公即闔門匐伏謝罪鄉里皆多其孝謹云

    孝子義八一公傳

公諱元順字失紀仁廿五公之子也父早世母虞孺人撫公於襁褓

之餘長育成人公傷母子二人孤寡相依曲意承顏備極甘旨母抱

沉疴不起醫藥籲求萬端無效公曰世以割股非純孝然用是救其

親者十居八九余非好名而以股療也今計無復之亦豈惡名而不

以股療歟竟刲股肉作羹以進母病尋愈隆慶三年縣令吳道邇嘉

其母之矢志自守妻道也嘉公之殫力全親子道也爲旌其門曰節

孝萬歷初鶴皐公女適岑刲股療姑鶴濱公女年十四刲股療父此

皆視庵公之嫡姑與其從姑也婦人女子天資篤孝又出自同祖知

化所從來者遠矣

    署丞安十二公傳

公諱宏字含光明五公之裔壽三公之三子也膂力絕人見義輒奮

往無所顧避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島夷倭寇揚帆齊浪登涯肆掠公

紏族人豫謀設備斬木編竹樹籓以爲城倚河以爲池東西各一籓

籓周一里約曰寇攻東籓西出銳師以救之寇攻西籓東出銳師以

救之故夷寇遍掠吾鄉獨畏師橋族大人勇不敢遽犯而吾族之雄

悍者屢率黨救援他處多取夷寇首級以獻功且時探遮道路奪其

所掠寇益恣怒遂於是月十二日合多寇夜犯師橋會我東籓之稍

北有青竹數千竿叢薈不設備爲鄉奸之導寇者所窺竟於此抉籓

潛師以進進即肆殺呼聲震天地公偕胞姪康九率族人先登陷陣

手格殺數賊皆力鬬而死吾族之老弱男婦死者以數百計而雄悍

子弟亦殺賊數百人上功幕府白衣者賜資格出身庶人在官者予

兩考其不願出身者給予五十金公以掾史赴難特贈光祿寺署丞

立祠賜祭廕一子入冑監其姪康九至隆慶六年郡憲申聞於朝奉

康九公諱惟明安

四公之承嗣子

  勅旌表忠義追贈府經厯有穆宗皇帝

  勅命一道錄存舊譜

縣大夫安百四十公傳

公諱道全字凝之號鵬海壽六三公之次子也幼即頴異甫就外塾

嬉戲不類羣兒稍長從即峯公受毛詩即峯公公適長兄也極意督

課尊如父師曰知吾弟之必有成也故益勵之耳公亦不憚寒暑誦

聲達晝夜因盡傳其兄學於經史百家之說悉能記憶即峯公宦遊

京邸以疾聞於家公甫弱冠即薄装數千里問起居即峯公病逝公

擇能者厚贐之附喪使持歸公亦以家世孱弱輒思立名冀北且材

兼文武夙嫻騎射操翰不得志亦復挽強登第耳既亦落落無所遇

歸補文學內舍戊子薦於鄉爲兩浙名魁蓋公所得於兄學者多矣

累試禮部不第授赤城縣博士後兩任江西會昌縣湖廣通城縣知

縣以性剛不善事上官故十餘年位不過邑宰且終於降調而殞矣

    宗老寧四十公傳

公諱勉字失紀號穆齋靖廿六公之長子也博涉羣書經史靡不成

誦天性剛稜遇強禦持平無所回撓即貧弱必多方護惜之至有捐

租而焚券者嘉靖年間湖豪侵佔杜白兩湖以佃以漁公與禮九公

永十一公挺身而出爲萬家爭蓄洩之利遂以公事謫戍緣能習天

文家言故獲交中憲釋歸復拮据持家拓先資以裕後晚年齒居異

席因族大怙侈立宗法以整齊之子弟無幾微抗顏面爭勝者亦不

敢護曲直以欺公享年九十六歲而卒厥弟諱善號澤山公極意督

課爲諸生有聲與袁相國共筆硯後元峯公著述皆資其鉅手從弟

諱明道號鄮南博學能文補邑弟子員晚主宗約持平一如穆齋公

冢子恭早逝世孀居范氏公善撫之以成其節次子莊號仰齋善排

難解紛剛稜有父風厯任泰安黃岡宰孫懷仁字惺吾倜儻不羣由

臬掾任青城四尹次孫守仁字純吾邑庠生樂易好施能控於當事

請旨竪碑以承先志四世孫鎮字宿也郡庠生忠孝自矢篤學勵操

值監國南巡乃老

    鄉進士敬行丹如公傳

公諱宸葵字丹如昭十三公之五世孫邑庠肅六一公之長子也博

古力學每操翰治制舉業必澄目凝思務作驚人語一字夷猶輒復

棄去濡毫易稾使一座辟易然後止由是冠諸生弟子員而初年艱

於童子試亦以肆意奇放故也至性諧和好爲嗤語侵人其容仰似

不能俯躬屈己者與之驟處皆以爲傲戾難親而不知習久之易狎

也蓋搆藝逼子雲雅謔類貢父雖累試不第貌與年頹而一以文章

意氣自豪少年塲不能及也今人遇榮辱輒見顏面莫不窄視其器

局公遇試少得失皆喜怒易形然而嬉笑涕洟多有詼諧肆志之狀

非若世之好好而草草者徒以不馴之氣取戾當時也宏光初中明

經副榜特授貢舉乙酉秋七月以病終中丞彤庵者公之從祖弟也

少年成進士公多師授云

    縣尉孝廿七公傳

公諱岳字海山杲四公誼之孫玉廿六公昂之長子也值倭寇之亂

力殱一酋以功授迪功郎官縣尉生平事實失傳然公之子孫相繼

仕宦或領鄉薦或充歲貢或爲郡邑庠生者延及七世非有德曷由

致此公初無畫像公之第三子懷山公號泣思慕久之夢公曰爾無

苦也吾像在杭之鼓樓前某畫鋪醒即買舟往跡之見一福星圖修

髯偉貌儼然公也購而傳寫之爲更其衣冠奉以歸當時見者皆以

爲儼然公也室嘗遭火他畫像無不燬而公之像獨存非天之呵護

有德歟

  友行八十懷山公縣丞睦行七六公縣佐姻行六十公諱志道

  宿遷知縣參行二公諱玄旭舉人知縣贊行瑞玉公知縣位行十

  三公字維周龍巖縣尉位行十九公諱扆棠歲貢生

    郡博士泰四公傳

公諱文煥字左城倫四公之裔寧十四公之長子也天資頴悟博極

羣書所過目輒能成誦累試冠諸生補縣學上舍應闈試者十餘以

數奇落落不偶卒舉明經高第授台州府學訓導時憲府陳公以赤

城師表匾額顏其閭門藩臬郡縣以公能文多屈己禮賓之每有大

制作即持厚幣邀公手筆記其事弟子員執經問難不輟晝夜師道

尊嚴多所成就至今族子弟之能文學者淵源所自皆公之私淑門

人也有文集若干卷存於家因未付剞劂漸次散軼至今士林咸惜

此篇係原本錄存之所

以珍先達之手筆也

    太僕卿視庵公傳

公諱履祥字其旋號視庵四明之勾章人也天啓丁卯登鄉薦崇禎

丁丑成進士筮仕侯官縣令宏光初擬行取部吏未赴京皇帝北狩

監國時官御史轉太僕寺少卿公少頴異年十一輒能取數藝冠塾

中弟子總角補博士員累試高等然天性謙遜恂恂若不勝衣未嘗

以多材睚視儕輩既登第愈益恭謹兩任閩中縣大夫爲民興利除

害惠聲遍城邑尤多冰蘖操宏光初使臣交薦天子嘉賴行將大用

公而留都淪陷矣  王師深入壘逼錢江公佐同人興兵越地迎監

國主開邸分曹拜御史公見諸公碌碌行間事已無可奈何度時宜

最急者以太僕寺少卿出任霞城轉曹給餉丙戌五月  王師渡江

狥越魯王幸台州公扈從至海門魯王航海去而公被執遂賦詩數

章寄家訣別有堪憐耄眼長翹望千里羇魂何日歸及河山破碎懷

長恨家室漂零任去塵路杳魂迷歸不得臨危猶喜性難移等語是

  國帥以公舊任閩閩人愛之欲以原官委公招降福建公從容

謝曰己不能出死力復尺寸地反教人叛降耶強之再三坚辭不允

帥復迫公薙髮冀受撫以全宥公也公又從容謝曰我頭可斷我髮

不可落也同時被執者委曲譬引公終不聽怡然受刃亦未嘗以怒

色詈言指斥  國帥及歸命家人聞變其兄穀祥往求屍於原隰之

間遍訪不能得還宿逆旅適市飲者兩人談公臨刑始末且詳骸骨

所在因得收殮持公喪以歸公遇害在六月二十四日及往返號復

已兩逾月矣而面目如生又市飲者誌公屍處皆公之忠靈所感也

公事親備極溫醇曲意順指而孝名不著即在海門時或勸之遜野

公恐按圖搜索累及家人遂决意殉難是公不獨以其身全忠於國

而倂全孝於其父也公天性友愛所得俸祿悉分瞻其昆季內行端

飭伉儷雖多契闊皆有分辨而不眤於私自等夷至輿隸未嘗見其

疾言遽色市販耕傭俱愛其和易以相與也自奉簡樸有妾不衣帛

食不重味之遺風焉子三人皆幼嗚呼公之忠孝大節昭昭在人耳

目然人知之而不能傳之後之輯史者亦當有取於斯文云

                            房弟蘆槎逸士潛頓首拜譔

    贈太僕寺卿節愍公傳此篇係增刪本

公諱履祥字其旋號視庵亮四公六世孫文學鏡元公之仲子明經

茂周公之胞弟也生而頴異家學淵源年十一輙能課數藝冠塾中

弟子總角補博士員屢試高等天啓丁卯登鄉薦崇禎丁丑成進士

然天性謙退惟矢忠孝二字初未嘗以多才睚視儕輩既登第益恭

謹筮仕侯官縣令以丁內艱去職服闋任甌寧縣令前後居官六載

爲民興利除害惠聲遍城邑尤多冰蘖摻閩之人至今尸祝焉宏光

初使臣交薦擬行取吏部將赴而行都已陷矣時越興義旅公佐同

人迎魯藩監國開邸分曹拜御史晉太僕寺少卿奉勅往霞城轉漕

給運效關中法迨丙戌夏大清兵渡浙江戍兵皆潰魯王幸台州公

扈從至海門魯王航海而公被執遂賦詩數章寄家訣別  本朝以

公舊任閩中欲以原官委公招降福建公從容謝曰己不能出死力

復尺寸土反教人降耶強之再三堅辭不允因令之薙髮公又從容

謝曰頭可斷髮不可薙也時同被執者委曲譬引以勸之公終不應

怡然受刃但賦詩曰路杳魂迷歸不得臨危猶喜性難移云云家人

聞變其兄茂周公求屍於原隰之間徧訪不得含悲還宿逆旅適有

市飲者二人談公臨刑始末云解糧官眞忠臣也詢之且詳其骸骨

所在因得收殮扶喪以歸公殉難在六月廿四日及往返號復已兩

逾月矣而膚體如生謂非天佑忠孝乎此市飲者之若或使之也載

在明史至康熙乙丑大學士王掞督學浙江題有慈惠居官忠貞植

諱頊

性等語崇祀鄉賢與兵部左郎彤庵公同稱雙忠内閣大學士華亭

王文恪公  爲撰二忠傳刊行於世至乾隆四十一年

欽奉

恩詔賜謚節愍

    兵部左侍郎彤庵公傳此篇係原本

公諱宸荃字葵衷一字友蓀號彤庵四明慈谿人也祖午峯公諱東

魯邑增廣生父景歐公諱茂修邑庠生皆博學鴻才爲世師表公生

而頴異器宇不凡入孝出弟餘力學文總角應童子試即入黌宮再

試即補廪膳生年二十四歲乙卯舉於鄉庚辰成進士是歲授職爲

行人奉差閩中兼事采風行李蕭然及復命橐中裝無陸賈之金惟

古書數卷名流所贈詩文而已公以道義文章爲聲氣所宗故士林

景赴揖然明於鄭階接仲宣於蔡席殆無虛日石齋黃先生諱道周

公名特招致門下相得甚歡壬午爲北塲同考試官公所得皆知名

士如劉君敷仁譚君貞良梁君清遠姜君圖南徐君孚遠艾君元復

尤一時之選也甲申歲遭先帝懷宗之變公奉使在浙哀毀爲位而

即馬

士英

哭適宏光帝建國於南都以公爲山西道監察御史巡視中城介直

敢言數陳中興之策李綱趙鼎不能過也而爲奸相馬瑤章  所阻

不見施行公曰欺君誤國之賊蠱惑君心已失中興之本何圖恢復

爲乃以白簡紏之直聲震朝宁而帝反賷怒欲置之辟以快寵臣心

賴言官交章申救得免外謫蘇松兵備道將之任而南都已陷公聞

變爲位臨哭如懷宗先帝禮會魯藩以監國起兵於越奔赴行在國

主嘉其忠授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領兵與諸將帥畫錢塘江而

守之公御兵有紀律嘗奉命守瓜瀝號令嚴肅兵民安堵瓜瀝之人

至今尸祝焉次年六月  王師渡錢塘而江上戍兵皆溃公時在瓜

瀝聞之撫膺慟曰事已去矣今將焉往乃見監國主倉猝定計航海

即張

國維

而保舟山堅守七年拜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與肯堂張公  同心

戮力國主倚重庚寅八月  王師破舟山公奉魯國主航海而至閩

又適適黔往來飄泊大風覆舟而亡時壬辰正月二日也嗚呼繾

從君有死無貳雖忠義激發不能回已去之天心雖師旅行成不

能振積弱之國勢但一日尚存行一日君臣之大義一代已盡作一

代忠孝之完人如是而已成敗之數非所論也公正室葉氏封夫人

無子側室陳氏亦無子立弟祖臣之子楷同持夏公之子機爲嗣皆

勤學善屬文無忝爲名臣之後云

            壬午舉人任三原縣知縣姪崧日觀氏頓首拜撰

    贈大學士忠節公傳

公諱宸荃字友蓀號彤庵昭十三公之六世孫也祖午峯公諱東魯

七歲能文九齡應試以神童入泮父景歐公諱茂修母病割股時稱

孝子三代俱爲諸生傳至公生而頴異年十七遊郡庠十九食廩餼

二十三年中崇禎己卯舉人明年庚辰連捷南宮授行人司癸未會

試分房同考所得皆知名士如劉君敷仁譚君貞良梁君清遠姜君

圖南徐君孚遠艾君元復尤一時之選也甲申春奉命福建采風大

爲宗伯黄石齋先生諱道周 所器及北旋北平兵變亟欲殉難適宏光

開邸南畿擢山西道監察御史在官未幾封事日上紏彈樞輔馬士

英履虎幾咥幸得科道交章救免例謫蘇松兵備方抵任而南都迭

陷遂與兵部尚書張國維等迎立魯藩監國整師江干晉少司馬其

族兄汝昭公寄詩勗之丙戌夏大清兵渡浙江戍兵皆潰公護監國

航海與仲弟翰林待詔諱宸藎者哭別於杜湖嶺曰人生忠孝安能

兩全吾盡其忠弟盡其孝可乎洒淚而去時丁亥之元日也公奉監

國出定海駐舟山累擢至大司馬內閣大學士庚寅八月大清兵破

舟山公奉監國泛海至閩又適粵適黔往來飄泊大風覆舟而亡時

正月二日也載在明史嗚呼公之忠節炳若日星雖不能如文

文山柴市從容亦可與陸秀夫崖碙並列至康熙乙丑大學士

提督學政時以清風亮節純孝孤忠等語疏題崇祀與太僕視庵公

稱雙忠云松江王相國諱頊齡 爲之傳刊行於世雍正元年

欽奉

恩詔建坊立祠春秋致祭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歲

欽奉

恩詔賜謚忠節

    慈谿沈氏二忠傳

丙戌夏  王師濟浙江明魯王奔台州入海六月二十四日知甌寧

縣沈履祥死之庚寅破舟山城明行人沈宸荃以魯王奔閩粵壬辰

正月二日颶風作死之寧波之慈谿族望沈師橋履祥係宸荃從

兄天啓丁卯舉於鄉崇禎丁丑進士而宸荃鄉舉己卯成庚辰進士

官行人壬午同考順天試得劉敷仁譚貞良梁清遠姜圖南旋遣祭

部臣蔡思充於漳浦喜語人曰少詹事黃公邑人也吾今得師矣甲

申蕆使事而三月十九日變聞福王署山西道監察御史巡視中城

疏言歸汝青海死守紳士土民團結寨堡宜差授官以收拾河北又

言當今大勢宜居重金陵振險彝陵如陸遜之拒漢以遏川蜀丸封

潼武戍守大河西如東魏之拒西魏北如宋之拒遼以爲第一重籓

籬其次自襄樊蘄黃徹宿楚如南宋之守淮東西以爲第二重門戶

而江楚運軍江北北上班軍胥宜練以實伍又今歲入銀六百餘萬

兩淮徐四鎮暨督師餉業已二百四十萬楚一藩四鎮二督二撫江

一督二撫三鎮團營操江守陵浦口京口費復不減淮徐國初下金

陵康茂才充營田使今宜酌舉屯政又箴王間關河北備嘗艱苦願

疑有

缺誤

無忘蕪蔞麥飯至敍功濫而將領胥橫金曳玉監紀多而破甑胥崇

階顯秩請乞  贈廕盛而羽林冑監無駐足地願割恩裁靳又請趣

黃道周涖禮部尚書正詹事任而幷薦詞臣徐汧吳偉業吳太冲劉

同升葛世振沈延嘉又以歲久旱覈陳五行變沴之應中言今有好

作福威多指欺炫謀猶回遹營心貪黷者胥不合天心最後乃直劾

署大學士馬士英蠱罔誤國狀福王怒議辟之給事中御史交章救

乙酉轉蘇松兵備道而五月一日變旋聞亟詣越魯王署兵部左侍

郎兼副都御史令偕諸將畫江守轄瀝海所壘三江黃家堰間御軍

整飭廛閈亡銖毫擾瓜瀝人德之比瀕江戍溃亟南見王慟曰事迫

矣昔宋高宗由大浹口出海仍引而南展轉牡蠣灘金鼇間請循剡

山道詣海門庶天獲悔禍復協金鼇吉讖乃定趨台而是時履祥亦

以太僕寺少卿轉台餉同走海門宸荃與兵部尚書張國維護王航

定海中中左所而履祥執於李氏遂不屈先時履祥銓知侯官縣復

知甌寧縣胥有惠政福王時咨行取吏部魯王署監察御史晉太僕

比走海門或曰盍遁乎履祥泣曰死吾分也且按册索捕吾父若何

乃賦六詩以訣而麾女弟夫童某之蘄偕死者曰亟去若奚庸爾遂

就執帥議還職往撫閩謝曰文信國有言吾不能捍父母而反教人

叛父母乎然則且薙髮曰頭可斷髮不可薙也引領就刃旁睨者胥

掩涕當是時福建繼潰道周殉故都宸荃設位翁山螺峯閒合履祥

即蒼

水公

哭酹之而日偕國維暨鄞邑壬午舉人張煌言  練舟山水師修慕

千戶成許指揮友所築城新譚尚書綸增築敲樓列巨舶東南水門

外又聯絡玉環金塘沈家門以儲穀秸蘄固倚角勢晋東閣大學士

兼兵部尚書凡抗守六年而破國維赴水死宸荃護王航閩之風櫃

南日山粵之屯虎頭峽崖寨五門間繇龍州泗城走黔時永明王衆

已潰且竄哀牢朱波鬱咽復走海望浪白外洋嘆曰此吾一片乾淨

土也遂以舶殉嗚呼明之亡忠烈士衆矣即如崇禎丁丑庚辰牓浙

東西進士凡九十人錢太倉肅樂陸行人培吳長安從義金臨清堡

孫職方嘉績胥用節顯獨履祥偕庚辰特奏名應安定昌士奮髯殊

脰死國尤烈且度越諸公而埒邑先正劉鄢陵振之宸荃班行後進

士遂克撐闢碙州厓山於距威遠二百六十餘里之近洋以對峙張

兵部比其胥繼少詹而死也兵部類陸丞相宸荃類張樞密丞相樞

密雅偕信國號大忠而宸荃幷合君社稷而胥重之嗚呼使天無遽

用殄絕颶不作舶不壞吾又未知陸眞臘大古喇之洲嶴門島其經

畫且奚似也昔宋二王海外事以鄧光荐亡故元至正修史多漏略

正統時張毅齋亦勾章人殉土木難後百餘年至晉江道思王氏始

克表之今宸荃書明史草而蹟尠詳覈履祥幷不書省志然則當世

之爲晉江王氏者庸得不蘄有以光闡之乎當履祥殉台時兄穀祥

往求胔不獲越二月閒止逆旅市飲者遽詫涕曰督餉官眞忠臣亟

覈之具獲就刃狀暨尸面如生蓋猶賷啼麟哀鳳悲吟激嘯之志云

爾宸荃工文疏議法宋葉文定公家弆草十六篇蓋蹈海後八年而

煌言亦引决於江皖之間訖以波臣殉

康熙乙丑浙江督學使者華亭王頊齡頓首拜譔

                                宜興後學儲大文較訂

  家有二忠久闕表章適 承乏虞部自公之暇發潛闡幽得邀華

  亭太夫子如椽之筆因壽梓以永其傳庶作史者有所考云

                            翰林院庶吉士姪李楷謹識

    明史列傳藁

沈宸荃慈谿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行人奉使旋里福王時復命擢

御史疏陳五事皆切時病己論羣臣醜正黨邪請王臥薪嘗膽報君

父大讎且言西北風塵尚有東南托足倘東南復烽火更稅駕何地

因以節儉之說進尋薦詞臣黃道周劉同升葛世俊徐汧吳偉業等

又言今經略山東河南者王永吉張縉彥也永吉失機先帝拔爲總

督擁兵近甸不救國危縉彥官部曹先帝驟擢典中樞乃率先從賊

即加二人極刑不爲過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觀望逗遛縉彥狼狽

南竄死何以對先帝生何以對陛下昌平巡撫何謙失陷諸陵罪亦

當按至都城既陷先帝賓天守土臣皆宜礪兵秣馬候新君復仇乃

賊塵未揚顧先去爲民望如河道總督黄希憲山東巡撫邱祖德尚

可容偃臥家園乎疏入謙祖德及登萊巡撫曾化龍皆命逮治永吉

縉彥不罪俄陳禦敵實策下所司議行時朝政大亂宸荃獨持正要

人多嫉之明年以年例出爲蘇松兵備僉事未赴而南都破宸荃舉

兵邑中魯王監國擢右簽都御史已而事敗宸荃棄家從王海外王

宸荃與履祥同族

異房之兄弟也

次長坦連擢至大學士從王至舟山又從泛海抵厦門金門後?

南日山遭風沒於海宸荃邑子沈履祥        嘗爲知縣監國時

以御史督餉台州城破避山中被獲死之

光祿大夫經筵講官明史總裁戶部尚書加七級臣王鴻緒

編撰

    寧波府誌忠節傳

沈履祥字其旋宸荃字友蓀從兄弟也慈谿人履祥登崇禎十年進

士授侯官知縣以循良稱丁內艱歸服闋補甌寧值明亡棄官遯之

台州山中兵至被執勸之降不屈死初履祥生時其父夢文信國至

其家及棄官之台兄穀祥教以易服爲僧履祥不可因寄訣父訣兄

訣妻訣子諸詩而書其尾曰褲襠蜜蠟異日見予眞性穀祥知其必

死顧不解蜜蠟云何也一日其父坐堂上見履祥白晝衣緋入急呼

曰吾兒死矣命穀祥往求其屍穀祥崎嶇兵間一月始抵台時盛暑

胔皆糜爛獨履祥面如生第身已異處不可覓穀祥方徬徨忽憶蜜

蠟語乃盡發諸屍褲得一屍蜜蠟宛然在焉遂合於首殮以歸蓋其

志早拚一死者所謂信國再來良然矣宸荃後履祥三年成進士授

行人考選山西道御史馬阮亂政宸荃連十餘疏論時政安危得失

持議侃侃最後直紏士英招權納賄蠹國殃民十二大罪士英怒必

欲殺之臺省合疏救得免遂出爲蘇松兵備道宸荃益不得行其志

未幾陷海死宸荃性慷慨激烈與履祥皆以名節自任至是兄弟並

死國難人稱二忠焉同時沈崇埨字宇昆亦履祥族兄弟也崇埨成

進士又後宸荃三年授金壇知縣其父手書忠君愛民弗玷清白家

聲十字付之履祥宸荃死崇埨亦棄官耕於野王爾祿爲巡海道以

同年生屛車騎至海濱訪之崇埨稱疾不起爾祿徘徊門外久之乃

禮九公即誠一公蓋始而合行則

爲禮九繼而分行則爲誠一也

長歎而去

    義士禮九公傳

偷生免死古今同情爲已喪軀伊誰云僧若無罪而就戮爲合族而

亡身非惟惜死者不肯出即輕生者亦不爲惜哉誠一公乃義五公

之長子係仁三公之長孫上有祖父承歡下有妻兒侍養豈肯昂然

就義視死如歸乎所因湖永灌溉一鄉五都均沾其利而宓人不恭

敢違其制障湖田則水少鑿湖池則水滯穿湖洞則水洩海濱諸族

莫能伸其大義者惟我沈氏不辭責任始諭之以理而彼也負固繼

震之以威而彼也傷人大紏衆而鬬斃者多坐首禍而罪益難宥獄

訟延綿積歲不斷從巡撫潘公訓非典刑不能止爰集宗支議誰甘

罪祠內英豪盡皆愕然而寂然惟公獨挺然而欣然勇莫大焉勸其

族而忘私仁莫大焉明知自古皆有死而竟死重於泰山智莫大焉

夫爲君者忠爲親者孝公之死義也與爲君爲親者等彼古來之以

忠孝傳者亦不過是且世之賢哲輩即尋常舉動間尚有始終異念

趨避爲懷而况生死相關其事非細者乎誠一公之死諾於前而後

不易揆之勢而事必然其節義之昭昭誠千古而不晦所以凡有宗

祠之祭而公得以饗祀也宜矣又查其長子正一者於糾衆復湖之

初與宓人格鬬受傷歸即殞命亦以義死於湖事者也公於明嘉靖

二十四年臨刑迄今一百八十三年而莫之表著 生也晚幸得聞

會侯公昭

四房人

於父老恐世遠年深湮沒而無傳故特遡其往蹟以垂奕禩謹誌

雍正五年歲次丁未黃鍾月      二十世孫 會侯 拜譔

    師橋原題杜白二湖死事傳

吾鄉有杜白二湖鄉田之所資以灌溉者也日者放湖余見水至曰

美哉湯湯乎此湖水也一父老蹙然曰此非直湖水此我先人一腔

熱血也余驚問之曰子不聞我先人之一斬三絞九流十八徒乎我

且言其略鄉田十萬八千畝而鄉近海海斥鹵不可灌又去江遠無

從引以爲渠天不時雨則苗槁而我民無以爲生故田曰靠天漢有

杜白二將軍者捐田五千四百餘畞濬以爲湖計湖一畞溉田三十

畞有毫不可缺者前明宓氏土豪佔湖爲田吾先人慮一鄉之人胥

爲涸轍之鲋而將索諸枯魚之肆也於是聚族而謀持鋤而往必盡

去其田而後已宓人來拒相與格鬬斃其數命而我族人亦死傷相

藉也宓富而狡謂我死者爲自殺以圖誣而賄我族匪爲之証遂重

得罪擬斬絞軍徒則此湯湯者非我先人之一腔熱血乎余叩其詳

而不可得即索二湖全書讀之知盜湖者爲奸民宓榮廿五其倡義

復湖而被戮者則我先人禮九公也嗚呼以一鄉民命所係奮不顧

身而卒陷於理有司者不深原其情而直繩以法吾恐有宓榮其人

誰復敢過而問之也果不數年而奸民踵起也宓榮之事在嘉靖之

二十四年至三十七年而即有已問徒之宓小八四十五年而復有

支浩十二等萬厯五年則有余明十一等十九年則有童應龍二十

二年則有朱維廿一等三十八年則有解小八四十二年則有朱七

甚至崇禎十六年而樓德樞項敬且滅旨佔湖焉奸民輩出湖將盡

廢鄉之人有私憂竊歎而已其得高不爲稻田卑不爲魚蕩旋侵旋

復兩湖猶留遺至今者伊誰之力哉蓋我之族念先人之多死於是

也既不敢攘臂而爭亦不敢束手而視乃率衆而鳴之於官聲宓小

八之罪則吾族諱殿者也聲王浩之罪則吾族諱元者也諱安華者

聲余明諱乾恩者聲解小八諱彥者聲朱七而聲童應龍聲朱維廿

一聲樓德樞項敬再三身任其勞怨者則諱安夫禮九諸公既獲重

譴矣元與乾恩二公亦復先後擬徒雖事終得直而箠楚囹圄之苦

不可勝言矣其他三四公即不罹罪責而厯告院司道府長途奔走

公庭蒲伏傾家貲以給費用亦豈爲一身一家計哉是我族之大有

造於我鄉而杜白二將軍之澤所賴以不墜也雖然一斬固我禮九

公而宓榮絞宓小八徒安必絞三人流九人徒十八人之盡爲我族

者爰有好爲誕謾者曰當宓榮之佔湖爲田也吾禮九公一呼五都

之懷公憤者皆扶義而起公以倡首誅其絞軍徒之三十人固不數

宓人而亦不盡我族人也抑亦統計前後數十年間紛爭疊訟以身

殉湖而不悔者也識者呵之曰甚矣其好誕也吾聞之故老我族之

徒者十八人多究心天文之學塗遇舊邑侯於海謂之曰夜當有大

風舟不碇且覆時備倭寇侯參戎政以其言騐引與語知皆慷慨有

抱負遂檄而致之於幕後皆以軍功稱官人歸爲宗族光寵方發遣

時夢文昌神投以刺醒而述之有同夢焉於是歸而爲之會以報享

之至於今不衰是固一時事而徒十八人之皆我族也又安知絞三

人流九人之不皆爲我族又安知所謂一斬三絞九流十八徒之不

專爲我族言也特名不盡傳耳余竊思輿誦里碑赫赫在人耳目方

與二湖並永又豈其湮沒而何煩余之呶呶爲顧余有不能已於言

者痛前人捐軀赴之後人隔膜置之穴塘盜水即家遠於湖不能朝

夕偵伺亦何不可巡視而得至有閘無板有板無土則春秋啓閉時

固我族舊所董督者也何至閘夫之舞弊若此我族日貧矣然二三

富家實祖宗以來所未有膄田各數十頃一任湖水濾泄臨放無幾

曾不遣一介周防之而惟知收租斂稅之期苦責佃人之盈額噫若

此者其不見絕於禮九諸公也哉

號二埭府庠生

杲房燕喜堂人

  

道光十年孟秋之月  師橋二十二世孫啓宇爾大氏拜撰

    義士永十一公傳

公諱邦奇字失傳倫三公之裔槐三公之少子也性逕直而寡笑談

處事接人一於誠樸遇儒者必讓途在儔類中略無所異故不知者

但以庸人目之乃其聞義而起奮不顧身爲人所不能爲殆名奇而

實亦稱者也吾鄉杜白二湖共五千四百餘畞蓄永防旱鄉之糧田

十萬八千餘畞亟賴以灌溉也前明嘉靖間近湖豪奸宓榮廿五等

侵公肥己傍山障田以佈種就窪掘蕩以蓄魚私置堤穴偷泄水利

至亢旱而沿海多田禾苗枯槁幾於點滴不沾於是鄉人倡議復湖

鬨然持鋤鍤以往宓人紏黨相格鬬互有殺傷吾族尤甚互控公庭

久而罔决夫二湖爲鄉之公物殺人爲鄉之公事湖則平之罪則償

之此按情而易斷者胡當日有司之憒憒乎族有不肖名思軒者與

公有宿隙自獻於宓宓亦買之遂妄首宓屍爲公與同族禮九所殺

且証吾屍爲自殺吾族因坐誣而獄以敗斯時也族衆洶洶大會議

而莫措而公與禮九者挺身於衆人之前認兇於公堂之上三拷六

問甘罪不移議讞既定逐置典刑禮九斬永十一絞先後戮於市曹

而宓榮則坐霸佔傷人之罪亦絞之獄遂以清湖遂以復嗟夫人之

盡節亦視其位矣顯達之士殺身以安天下者有之捐軀以保君父

者有之公直村氓耳而能爲一鄉一族捨其生而不憾謂非卓卓奇

傑矣哉方公之認罪而就獄也妻若子牽裾以泣公悍然揮而呵之

曰人誰不死吾死義耳百年之後公議在人不愈於庸庸病故及自

經溝瀆而莫知者乎顧公與禮九同死禮九則奉主宗祠春秋享祀

而公不與焉同功而異報不亦吾族之缺典乎且載之舊譜者寥寥

數語或且未之前聞是公之湮沒迄今將三百年余將遍告族人設

公主於宗祊食千秋之俎豆宜也非幸也茲因檢閱舊譜悵然抒此

俾鄉族知功在二湖又有永十一公者抑余更有言焉二湖之田奸

民牟利而屢佔吾族倡義而屢復永禮二公之事在嘉靖之二十四

年而三十七年宓小八佔之吾族諱殿者復之四十五年王浩十二

佔之吾族諱元者復之萬厯五年余明佔之吾族諱安華者復之十

九年童應龍佔之二十二年朱維佔之皆吾族諱安者復之三十八

年解小八佔之吾族諱乾恩者復之四十二年朱七佔之吾族諱彥

者復之崇禎十六年樓德樞項敬佔之又吾族諱安者復之此皆載

諱有齡

福建人

湖書可考是我先人力保此湖以甦一鄉者事多而績偉矣乃至今

百餘年來土豪之陰謀而漸佔者又將至千畝矣前邑侯王公

諱光清

安徽人

蒞詢及此恐復釀成爭殺巨案也不卹任勞任怨躬勘者數次示諭

者數次且屢屬紳耆殷戶勸以早爲清復即現任段公    頻來我

鄉亦嘗諄諄言之顧鄉之他姓惟束手而私憂而吾族之人亦皆委

靡不振且若恝置罔聞則更安有永禮二公其人哉又安有殿元安

彥諸公其人哉噫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季夏月    二十一世孫伴雲氏凌颿拜撰

或作亮三公次子者誤蓋

亮三公之次子福十五亦

    蘆槎逸士傳

名潛嘉靖丙辰死於倭難而

公係生於明末卒於清初

公諱潛字乾初別號蘆槎逸士亮三公六世富行孫也

            英姿力學舞象勺時即抗懷經濟弗屑爲章句之儒

視庵彤庵者公之房族昆弟也皆素以奇傑自負公與之聲氣最合

而二人實皆深器夫公故方同遊黌序每試迭相奪幟公之豪邁視

庵之醇奇彤庵之雄爽庠中稱沈家三傑云其後視庵以天啓丁卯

登鄉薦崇禎丁丑成進士任知縣事彤庵於崇禎己卯登鄉薦明年

諱玉藻

維揚人

向例學院案臨考棚設於郡城嘉靖

間學憲薛應旗設於慈城後任多因

連捷成進士授行人司而公棘闈屢躓未老心頹遂專情著述以傳

 

後亦閒嘗寓意於詩會學政王公    案蒞慈邑

  遵科試令典搜拔人才是時臘日寒促公於風簷寸晷中合四書

五經共七藝立就數千言王公覽而心異之歎爲古奧奇暢特置超

等以式多士無何王公爲禮科給事中時當干戈擾攘公攜御覽五

經大義救時四務書走謁王公於越邸趣令奏上王公即日疏請特

拔公貢舉且須時官以博士公堅辭不就而歸公之爲詩也不喜爲

風雲月露之詞多出以慷慨深沉之氣如詠蟹云有胆憑螯壯無腸

託眼明過故人齋云青燈舊知己白髮老相親風格不減唐人古意

一首云少婦不知愁少女不識羞少婦莫漫上糚樓上糚樓長堤古

陌起離憂少女休教髮覆額髮覆額懶出堂前怕見客到了知愁時

翠颦急相思到了識羞年紅暈可人憐可憐幾過可憐秋又是相思

無盡頭亦饒有趣味甲申變後彤庵以兵備隨魯王整師江干晉少

司馬公寄詩以勗之詞氣英烈激昂猶可想其伏櫪千里之志視庵

以太僕少卿督餉有台州殉難一律公覩其翰墨淋漓血誠憤鬱不

覺涕泪交零遂次韻十章以表痛哭及聞彤庵舟山之變亦賦詩以

慟之此皆瀝血摧肝令人不堪卒讀非直悲歌感慨之音也有蘆槎

詩集數卷余少時曾見之惜未抄存今己漸漸散失其所著書有四

書五經尊王錄二十卷四書尊聖錄一卷五經尊聖錄五卷九經開

卷大義一卷御覽五經大義五卷五經詳節十四卷四書制義一卷

五經試牘一卷五經制義五卷諸史人物第一四卷諸史詳節十卷

名臣錄四卷厯朝政務六卷大學衍義參略八卷四部合選十六卷

四部奇文第一十卷諸子頷文四卷十子名家詩選第一四卷厯代

名篇詩選第一四卷名詩補選第一四卷蘆槎文集廿卷蘆槎四譜

四卷私議官制一卷皆全體大用之書也惜以無貲未付剞劂繼守

無人殘毁殆盡曷勝浩歎乎然公雖阨鬱終身賷志以沒而吾族之

鴻儒至今猶必推公殆與視庵彤庵以雙忠傳者並垂不朽矣其配

嗣生卒葬所舊譜亦失檢姑闕之以俟考   

道光十八年戊戌仲夏月      二十一世孫凌颿伴雲氏拜撰

    翰林院待詔祖臣公傳

公諱宸藎字祖臣彤庵公之胞弟也公生而神奇涉目成誦比搦管

爲文洋洋灑灑千言立就瑰奇磊落得大家體裁暑扇寒爐伯仲相

與劘切年十八受知許文衡豸充郡博士弟子員再試即補增廣生

壬午入闈時典試浙江者閩中黄石齋先生獲公卷擊節稱賞以經

義小疵被放公益下帷攻苦必思得當以遂顯揚奈時際滄桑閱歲

甲申而北都報陷矣越明年南都復陷魯王起師監國需用乏財公

以例拔貢授翰林院待詔歷兵部武選司丙戌六月錢塘失守公與

彤庵公奉監國航海訣別於杜湖巔上彤庵公曰人生忠孝安能兩

全吾受先帝知遇義當以魚腹正首邱耳念堂上二人春秋高晨昏

定省惟汝之責吾一生宦橐僅有圖書數十卷弟其善守以待後之

能讀者公聞言悲咽勢難共殉嗣後其父景歐公每思彤庵公殉國

之忠涕泗交流公長跪相慰曰伯氏幸爲純臣無忝所生雖死其瞑

目泉下矣大人何不自愛而過傷也然家人竊視公枕畔淚痕沾漬

友於之誼不覺其篤於寤寐耳  皇清定鼎  恩詔寬大咸與維新

茂才貢舉膺行在封爵者仍得復學與選公息心恬退兵燹之後修

葺數椽聊蔽風雨衡門泌水日手一編自若也或遇風清月白鳥啼

花落之辰寄諸咏歌以見志焉

    刑部司李珠庵公傳

公諱日章字蔚九號珠庵行敬百七八昭十三公之六世孫仁四五

公之五世孫也明崇禎壬午經魁  國朝順治辛丑進士刑部觀政

授司李推官將掣簽赴任暴疾而卒其生平始末失傳今幸有從孫

梅和氏誄詞一首尚可識其大槩其略曰令望夙彰賢名早著經笥

淹貫安世之三篋無遺藝苑縱横孝瑜之十行俱下爰是馳芳聲於

黌序國士無雙樹赤幟於棘闈高文罕侶龍淵出冶薛燭羡其騰輝

公元配生二子復於

杭娶金氏生三子即

神駿行空造父驚其翻羽無如公車六上屢抑數奇燭燼三條徒作

冒外姓居杭庠生金

經金綸皆其曾孫也

洛陽之太息目迷五色空嗟蘇子之知人既而寄跡武林

        旋或往來吳會抑且長安貰酒都市題扉所至迎門詎止

一人下榻相逢投紵何須千里賷糧卒之太史馮公深加器異句臚

高唱方抒鸞鳳之奇銓序早頒預厠爽鳩之列奈何北斗輝沉騎箕

先生諱道周

公之座師也

倏往長沙賦鵩湘江之弔無聞中散絕絃廣陵之傳遂杳云云按公

所著詩文甚富有苕遊三十草大爲漳州黄石齋先生賞鑒

餘皆因志在四方宦遊京師家無存稿惜哉

梅和氏朗行名字未詳亦昭十三房人仁三十七公之裔

    倭難六節傳

沈師橋界觀海鳴鶴之間族衆數千人多尚義好勇自嘉靖以來海

上多事倭寇上烏山毁鳴鶴掠觀海等處縱橫蹂躪沈氏不惟自衞

且時出而殱其渠魁奪其所掠寇甚恨之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夏四

月十二日賊乃大至沈氏宗誓於衆曰無出婦女無輦貨財誓以死

守不然者先戮之有章氏者誓於內曰男子死鬬女當死義辱甚於

死也衆婦女皆聳聽既而賊圍合羣婦聚於一樓賊入戶章氏遽出

投於河周氏馮氏繼之柴氏方爲夫礪刃即以刃斫賊旋自刃孟氏

孫氏娣姒爲賊所得相抱持不放共詈賊奪刀自刺皆殱焉時沈宗

婦女死者三十餘人而尤烈者此六人也章氏沈祚妻周氏沈希曾

妻馮氏沈信魁妻柴氏沈惟瑞妻孟氏沈宏量妻孫氏沈琳妻有司

以聞賜旌貞烈載在郡誌

    一門三節傳

夫爲婦人易而爲節婦則難爲貧節婦則更難爲貧節婦而能孝先

此非死湖事之

禮九彼係昭四

成後則愈難其榮旌綽楔芳流宜也非幸也况一門而三節尤

房人此係

昭一房人

爲絕無僅有者哉吾族禮七純臣號海門禮九縉臣號南溪

    禮十三紳臣號後山皆義三十公之子也同胞篤愛一歲之內

相繼病亡純臣配方氏孺人縉臣配楊氏孺人紳臣配范氏孺人時

年俱未逾三十厥翁恐年青家窘矢志難堅勸令他適而三氏者惟

願終身苦守援冰霜以勵節恃織紡以贍生上養邁翁下撫孤子三

寡相依淒凉滿目乃竟以協心勤儉家道日漸充敷喪葬其翁以盡

禮教育其子以成人一門共著堅貞三節咸臻老壽萬歷二十二年

純臣之少子承恩爲武驤衛經歷司具奏懇  旨旌表門閭其長孫

祖述時已膺鄉薦後官至知府天之報施節孝殆不爽乎余閱舊縣

誌見載其事實因稍爲增潤俾略似傳記以附家乘中

    雙節傳

婦女而以節烈著亦天地之正氣所鍾也故每讀古昔紀傳見所載

節婦烈婦心輒肅然欽之今閱新縣誌有吾族之雙節者與古昔貞

節相掩映實與族之六節三節相繼美也誌曰岑氏孺人沈大鼎之

配也方氏孺人沈懋璉之配也大鼎懋璉爲昆弟大鼎逝世岑氏年

甫二十一歲懋璉逝世方氏年甫二十歲娣姒二人妙年猝寡守志

撫孤共相勵節雖饑寒困迫而日以紡織供饔飱時以畫荻盡義方

茹荼飲蘗厯五十餘年備嘗艱苦誓死完貞冰玉之操垂老俱勵青

年矢志於閫中白首從夫於地下咸稱爲雙節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