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企业战略

 william8888 2010-06-14
2010-5-27  作者:徐飞


    一、中小企业的特征

  全世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据统计,美国是世界上中小企业最多的国家,堪称中小企业王国,数量多达2000万家,日本中小企业也有约650万家左右。中国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是中小企业,数量达1000万家。虽然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下的中小企业各不相同,但仍有一些共性,概言之,主要有以下六点:

  (1)规模小、资源有限。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中小企业获得资源的途径少困难大,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多,企业的发展多靠自我积累。

  (2)经营风险大,常表现为高速成长,急剧衰落。在经营管理上,中小企业因为决策灵活机动,更容易抓住和把握市场机会。但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普遍失范,企业在优越的市场环境中容易忽视管理,不自觉地掉入“温水煮青蛙”的陷阱中。一旦外在有利因素消失,好景不再,企业的处境迅速逆转。

  (3)竞争力弱,市场份额小。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源以及获取资源的方式都有限,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从而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多数只能在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4)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机制灵活。中小企业大多都组织结构简单,较少采用专业部门。因为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企业内部交流通畅,信息传递速度快,决策和执行也较快。

  (5)常缺少明确的发展思路。有研究表明,几乎九成的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大多数中小企业创业者或专业人员个人的发展思路,即为企业的发展思路。

  (6)融资困难。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融资都是一个难题。虽然世界各国采取了一些办法,如建立担保基金、风险投资体系,或中小企业专业性金融机构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中小企业战略选择原则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有利有弊。其利在于,过早明确发展战略,可能会限制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其弊则是,中小企业在向大企业过渡时,由于缺乏战略指引很容易偏离发展主线。从而,使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征程,变成一个充满艰难且极具风险的过程,大量的中小企业在这一过程失败,甚至消亡。因此,即使是处于中小企业阶段,也应视发展情况,尽早起步厘清自身的发展思路,确立明确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立足自己的比较忧势

  中小企业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某一方面的绝对优势,但通过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仍然可以形成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情况下,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不管实力多强,都不可能占有所有的优势资源;反之,不管实力多么弱,也会在某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中东等国,他们中有很多企业被日本、韩国这样资源贫乏国家的企业赶超。因此,只要善于用己之长,找准发力点和突破点,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企业有“大”的优势,小企业就要有“小”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扬长避短。中小企业应该在透彻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前提下,制定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做到“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就是因为发挥了比较优势。当时,它们的优势就在于规模小,机制灵活,直接面对市场。虽然产品质量不很稳定,但因其生产规模较小,贴近需求,价格低廉,适应了当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商品价格较为敏感的杜会经济状况。可见,中小企业只要立足自身优势,抓住市场机遇,也能建立起独特(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竞争优势

  2、确定适度的市场范围

  企业在创建后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业和市场定位,这一点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有明确的行业和市场定位,就如同散兵游勇,很难成长壮大。小企业因资源有限,必须将有限的宝贵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具比较优势的市场范围内,以图在点上或局部上形成自己的优势。

  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考虑目标市场总容量及其前景。目标市场必须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使企业能随市场发展而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目标市场容量越大,前景越好;但同时吸引的厂商也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更大。中小企业的精准定位,意味着要找准细分市场或被大企业忽视的空白市场,以形成错位竞争或无竞争经营。

  比如,施乐公司在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曾采取过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参与争夺市场,但因为没有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都未获得成功。当时,作为小企业的佳能公司另辟蹊径,选择了施乐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机构和个人用户作为目标客户。佳能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复印机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

  3、构建有特色的商业模式

  简言之,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它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商业模式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现金流入和利润,从而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小企业要不断成长,需要构建有特色和有拓展能力的商业模式。时代华纳(TimeWarner)前CEO迈克尔?邓恩(MichaelDunne)曾言,“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风险投资家将商业模式分为三种形式:(1)价值链(Valuechain)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业务是价值链中的一环或其中几个环节,以低成本取胜;(2)价值店(Valueshop)模式,在该模式中企业业务是以项目或专业服务为基础,项目或服务之间相互独立,以提供差异化服务取胜;(3)价值网络(Valuenetwork)模式,在该模式中企业的运营具有平台特征,如接入终端、品牌连锁等,通过同样的模式大批复制,以规模取胜。这三种模式既可单独使用,亦可组合使用。

  三、中小企业的主要战略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人员储备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选择市场领域和采取竞争策略时,必须有所创新,发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常用的战略有以下七种: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是所有企业都能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性,在运用这些基本竞争战略时有别于大企业。

  1、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战略

  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在于,管理成本低,工人的工资水平一般也低于大企业。成本劣势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其产量比不上大企业,无法通过增加产品的数量来分摊企业的固定成本。比如,产品的前期开发费用、企业营销费用的开支、生产设备的投资等。二是中小企业在生产工艺上处于劣势。小企业一般设备简单,工艺水平较低,缺乏持续改进能力,因而,难以通过提高工艺水平来降低制造成本。

  世界上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两类产业: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如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业、农产品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如I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上述两类产业的特点是,没有显著的规模效应,不同规模的企业均可生存。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在成本面上的比较优势更多一些。

  2、中小企业的差异化战略

  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更适合实施差异化战略。大企业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差异化,而是如何做到低成本,或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等等。大企业主要针对主流市场,一般也不会考虑少量特殊的顾客。

  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范围窄,面对的是细分的专业化市场。因此,中小企业更容易接近顾客,更容易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通过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吸引顾客,从而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随着网络经济地发展,更多行业开始采用小批量、个性化、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大企业要适应这一趋势,必须对现有的设备、运营方式、内部流程做许多调整,这是一项系统级的浩大工程,耗时费力,绝非易事。中小企业却能很快适应这一趋势,没有太多的负担和沉没成本,“船小好掉头”。另外,中小企业的决策机构简单,一旦发现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能快速反应,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3、中小企业的聚焦战略

  对中小企业而言,聚焦战略更具现实意义。中小企业将十分有限的资源,收敛聚焦到细分市场,在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培养和拥有自己独到的专业人才、专业设备、专业技术优势和专业生产经营能力。通过在小范围或某一领域的精耕细作,力求在细分市场形成优势,超越竞争对手,形成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小而强和小而大。

  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有一大批袜业、衬衫业、饰品等行业的专业厂家。这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昭示着聚焦战略大有可为。

  聚焦战略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值得注意,一是风险较大。实施聚焦战略时,企业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资金都投入到某一个特定的市场领域,一旦该领域因国家政策、顾客兴趣等原因发生变化,都可能给企业致命一击。二是可能限制企业的视野,让企业看不到目标市场外的良好机会,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遭遇成长瓶颈

  (二)中小企业的市场补缺战略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选择直接同大企业对抗,显然不明智。所以,中小企业应避开竞争热点,善于发现市场空隙,做市场的补缺者。

  市场空隙即为尚未被占领的市场,主要指大企业在追求规模效益中,对小批量、多品种、制造成本高的产品所不愿顾及或难以涉足的经营领域。一般来说,市场上许多需求量大、通用性强、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为大企业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大企业领域。在剩下来的成熟市场领域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大家都惨淡经营。所以,市场空隙是中小企业不可多得的商业机会。

  市场空隙有以下五个特点:

  (1)市场规模较小。这类市场或者风险过高,大企业不愿进入;或者利润太少,大企业进入没有优势;

  (2)竞争对手少,有时甚至没有。在某些地区性的细分市场中,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对大企业来讲不具生产价值,因而市场参与者很少,甚至空白;

  (3)隐蔽性强。尚未被发现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都属于此类。因为人们常将目光集中在已有的市场领域,对市场空隙往往视而不见,习而不察,浑然不觉;

  (4)个性化较强。如小批量、特殊专用的产品市场,其产品往往采取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

  (5)产品加工工艺简单,寿命周期较短。多数为投资小、制造设备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在实施市场补缺战略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进入要快速果断。市场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发现了市场机会就必须快速进入,否则,市场机会就可能被别人捷足先登。二是要做好市场营销的配套工作。采取这种战略的中小企业,产品往往不被消费者所熟悉,企业必须竭尽全力,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吸引消费者购买。在有新的竞争者进入时,中小企业就需要通过良好的营销配套工作,保持该市场的领先地位。

  中国VCD制造商的崛起,为市场补缺战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在CD和LD技术之后,DVD诞生了。DVD因为音像品质好容量大,吸引了国际主要知名的家电厂商。但DVD的缺陷是价格较高,当时播放盘片也未普及,中国消费者难以接受DVD。此时,中国公司采取市场补缺战略,率先研制和推出了VCD机。西方的大企业却认为VCD仅是一种过度性产品,市场周期较短,不值得过多投入和重视。虽然VCD图像效果的确不及DVD,但比传统录像带好得多,也容易使用。因此,VCD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大,在VCD厂家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的VCD产业。

  (三)中小企业的市场追随战略

  中小企业选择市场补缺战略,是为了避免和大企业正面交锋,而进入那些被大企业忽视的市场领域。选择市场追随战略则是跟随大企业,进入和大企业相同的市场领域,目的不是为了和大企业交锋,而是为了获得市场机会以及其它便利

  中小企业采用追随战略,可以节省市场调研费用和市场培育费用,避免市场选择风险。当然,并非任何一个市场领域都适合中小企业进入,很多大企业市场领地的进入门槛都很高,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很高的资金投入;技术复杂;可能面临大企业的打压。市场追随战略包括搭便车战略和依附战略。

  1、搭便车战略

  搭便车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在大企业的后面,大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中小企业就生产什么产品;大企业提供什么服务,中小企业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搭便车战略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低价提供和大企业相同的产品,从大企业那里争夺一部分市场。这种战略适用于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行业,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简单,人员成本低,比大企业更具成本优势。另一种是提供与大企业相似,但经过改进的产品。这种策略尤其适合没有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常见的情况是,当新产品问世时,常会有某种缺陷,中小企业如果能抓住机遇,很快推出克服这些缺陷的新产品,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在手机行业,欧美的大企业,如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是行业的领导者,韩国三星只是市场的追随者。但是,三星没有一味地采取低价战略,而是重点对时尚手机进行开发。通过开发可更换的彩壳、个性化的铃声、发送图片等功能,三星从大企业手中抢走了不少份额。

  2、依附型战略

  依附型战略采用与大企业协作的身份进入,通过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而与大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其实质是中小企业依附于大企业生存。

  实施依附型战略,关键问题是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好依存对象,找准为大企业配套的领域。配套领域不仅限于零部件生产配套,或承包大企业的某些生产经营环节,还可以考虑服务配套。

  实施依附型战略,要注意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保证自身的利益。采用依附型战略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时多处于不利地位。大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常会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大大压缩了小企业的赢利空间。因此,在合作之初,最好能建立与大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二是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依附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同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和增强自己的开发能力,树立自己的信誉。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摆脱大企业独自面对市场。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企业,如微软、台积电等,早期都做过代工,但它们志存高远,最终成长为世界一流公司。

  (四)中小企业的联盟战略

  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结盟方式,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体,以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大企业的竞争成本。

  战略联盟可以通过协议契约方式,也可以通过股权方式。联盟的具体形态,包括合资、研究与开发协议、定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等多种形式。如第七章第四节所述,相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战略联盟是一种边界模糊、关系松散、灵活机动、运作高效的网络式组织。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

  在1986~1995年间,在美国的中小型台资企业数目递增了423%,其中很多成功的企业,都采取了战略联盟形式。其实,微软创业初期就是通过与IBM联盟而迅速成功。之后,微软又与英特尔组成了Wintel联盟,从而占据了世界电脑业的大半江山。每当微软推出功能更强的软件后,英特尔集成芯片的需求量就上升;反之,当英特尔每生产出速度更快的集成芯片后,微软的软件因有了更好的载体而显得更有价值,联盟使他们真正实现了双赢。

  (五)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战略

  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198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20世纪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付诸生产。中国的数据也表明,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

  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战略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中小企业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办、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创新活动。国际一些知名的高技术企业,如惠普戴尔等,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也走过同一发展轨迹。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撑下,依靠高新技术立命安身,实现发展,应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主流模式。

  (六)中小企业的模仿战略

  相对自主创新,模仿常被认为落伍而不被提倡。其实,在管理上模仿战略就是向已经成功的企业学习。采用模仿战略,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技术和商业上的成功。因而是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广泛采取的一种战略。

  虽然自主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是,新产品从开发到商品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自主创新虽然有高收益,也有很高的风险,并受到大量内外部条件的制约。美国大公司的自主创新表明,只有3%的创新项目进入商业应用,最终只有12%的项目产生盈利。因此,对于一家中小企业,模仿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这种战略尤其具有吸引力。实施模仿战略最成功的是日本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企业大量引进美国和西欧的先进技术,通过反向工程研究,成功地模仿出比原产品质量更好、功能更强、价格更便宜的产品,从而大大扩展了日本产品的世界市场。

  需强调指出的是,模仿不是最终目的。中小企业应该在模仿中逐步转向自主创新,逐步壮大自己,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践中要注意避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味模仿。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餐饮业中众多企业模仿肯德鸡和麦当劳,也有不少企业取得过短暂的辉煌,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二是盲目模仿。企业要采取模仿战略时,必须保证自己有模仿的基础。比如,如果要模仿靠大量广告打开市场的企业,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七)中小企业的解构战略

  任何均衡的市场,总有企业处于优势,有企业处于劣势。处于劣势的企业要打破均衡,有一个重要的战术——解构、搅局。劣势弱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新的市场高地,化劣势为优势。

  中国UT斯达康公司就成功运用了解构战略,使小灵通在中国异军突起。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一直是被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大企业所垄断。后来,小灵通悄悄进入了这个垄断市场,打破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分天下的格局,迫使中国移动通信降价,收费方式和竞争规则也都发生了很大改变。UT斯达康通过搅局赢得了高速发展,创办仅五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亿美元

  分析小灵通的“搅局”的解构过程可知,企业要采取“解构”战略,需要抓住两个要点:(1)发现颠覆、解构、搅局的切入点。小灵通利用的搅局点有两个:一是由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构成的电信市场的寡头垄断格局。二是移动通信的高额收费以及争议很大的双向收费方式。(2)通过创新突破规则。搅局者在竞争中不能按常理出牌,需剑走偏锋,突破规则,重塑规则。小灵通的出现,使中国电信突破了政策限制,进入移动通信市场。正是因为突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小灵通才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徐飞:教授、博士、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战略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