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瑞:向人才要效益

 自由的阿风 2010-06-15
奇瑞:向人才要效益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系列报道之三
本刊记者 陶建群

  “用真挚的情感留住人,用精彩的事业吸引人,用艰巨的工作锻炼人,用有效的学习培养人,用合理的制度激励人。”这是奇瑞走向成功的法宝    

  奇瑞,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奇瑞,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
  奇瑞从无到有,从零到20万辆,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
  今天的奇瑞,不仅自主研发出了风云、旗云、QQ和东方之子,跻身中国轿车行业八强之列,迅速成长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而且已建成了十多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的汽车城,形成了40万台发动机,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不久,将具备百万辆的生产能力。
  短短几年,奇瑞为什么发展这么迅速?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对记者说,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奇瑞,正是在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奇瑞,正是用一流的人才和机制,创造了一流的业绩。
  海纳百川揽人才
  据了解,目前奇瑞公司员工总数已近万人。他们来源广泛,只要有能力,只要是人才,不唯年龄、学历、背景,奇瑞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予以延揽。
  奇瑞建厂之初,凭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借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之机,就以“精彩的事业”、“真挚的情感”,吸引了一大批一汽、二汽等企业的老专家和管理、技术精英。奇瑞,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实现了未曾实现的梦想。
  奇瑞公司已同国内近100所高校、省内外近200家中等职业学校保持常年合作。到目前,已录用了1000余名本科生。现在,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40%以上,他们已成为奇瑞公司得以迅猛发展的生力军。
  奇瑞公司副总经理张屏说,汽车工业要国际化,人才也必须世界化。企业与国际接轨,首先是人才的接轨。奇瑞公司的人才招聘,坚持国内国际“两翼齐飞”。公司领导到北美、欧洲、日本及韩国等国外知名汽车企业考察时,广泛宣传奇瑞,以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事业,把全球的汽车人才聚集到奇瑞。以研发自主汽车品牌的报国之心,民族责任,感动海外华人,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公司在广聚人才方面,积极同安徽省政府和芜湖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借助“外脑”,成功利用引智,完成了22个项目,到公司工作的外籍专家近40人次。其中,德籍专家伍德·阿斯特先生,由于工作出色而获得“黄山友谊奖”;日籍专家寺田真二先生的TRMS小组,在现场管理等方面成绩斐然,在同行中传为佳话。
  针对有些人才,由于地域等原因,一时难以加盟奇瑞,奇瑞公司与之进行相关项目的合作,以项目承揽、合资、合作公司等形式,以“共同的事业”为载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一批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
  通过这些途径,奇瑞公司聘请到并培养着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能力的员工。
  同时,奇瑞还从世界著名汽车企业福特、通用、大众、三菱等招聘外籍专家 35人。这些外籍专家加盟奇瑞后,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奇瑞的自主研发,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奇瑞拓宽了发展思路,扩大了研发视野,使奇瑞在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时,更具世界眼光。
  在奇瑞采访,记者看到这样一个“花名册”———
  尹同耀,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到一汽工作,曾担任车间主任、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是中国汽车行业普遍看好的优秀专业人才,1995年到奇瑞创业,现为奇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许敏,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84年去美国,供职美国第二大汽车零件制造企业伟世通公司,是公司发动机研究专家团队里的重量级人物,2003年从海外归来,加盟奇瑞建设,现为奇瑞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杨万里,华中科技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后,现供职奇瑞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探索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方向;
  张林,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工业外贸双学位,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曾供职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2004年1月回国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国际公司总经理;
  袁涛,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毕业,1989年留学法国,获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汽车发动机博士学位,2004年5月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采购部部长;
  谷峪,吉林工业大学硕士,曾供职世界第二大专业模具制造企业日本富士公司,2003年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控股企业安徽福臻技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冯建权,新中国汽车发动机设计第一人,曾主持解放牌141型车6102汽油发动机研发并获成功,现为奇瑞公司副总工程师;
  寺田真二,日本人,汽车生产企业现场改善专家,曾供职三菱汽车厂30年, 2003年11月以汽车专家的身份到奇瑞工作,现任奇瑞总装二厂厂长,B11即东方之子生产线用他的名字命名……
  在奇瑞公司,有这样的世界级汽车专家和国内汽车顶尖人才120多名,另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名。
  记者在采访中惊讶地发现,在这个“金钱至上”观念风行的年代,很多人放弃原来工作、不远千里到奇瑞工作的理由竟然是:激情和事业。
  投入巨资搞研发
  考量一个汽车企业是否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系统化、国际化的研发能力。奇瑞正以“以我为主,融合世界先进资源”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在研发方面,一个具有独特研发思维和设计理念的奇瑞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2003年初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立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对汽车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至此,奇瑞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奇瑞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非常大,年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预计投入将超过10个亿。
  霍夫曼先生用“令人惊奇”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对奇瑞公司的惊叹。他是MSC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曾为国外数家汽车公司做过咨询项目,对全球汽车业的情况十分了解。“国外只有那些大公司才有研究院,如通用、福特有技术中心,日产、本田有研发机构。但他们的研发能力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像奇瑞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有些欧美厂商都无法做到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霍夫曼先生这样理解奇瑞。由于奇瑞对外界一向保持低调,以致针对奇瑞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等,业内外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近日,记者采访奇瑞,与副总经理张屏等交流后,深深认识到奇瑞发展之艰辛及产品开发之不易。
  按照奇瑞公司的构想,他们将在5年内,建成一个具有独立进行高级车辆研究开发能力的汽车工程研究院。这是个听上去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只有短短几年历史的奇瑞,要实现这个目标,又谈何容易!有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要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完善也许短期内就可以做到,而人才的集聚和经验的积累,却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
  尽管奇瑞高层人员一再声明不要将奇瑞同其他公司相比,但人们也不免会作出这样的假想:国外大企业的研发机构,都是历经几十年历史才达到今天的水平;一汽、东风等国内大集团的技术中心和研究院,也是经过多年的人才积淀和经验积累,才有了现在这样的规模。奇瑞,靠什么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来做成这些?这是不是天方夜谭?
  “跟奇瑞打过交道,你就知道这是可能的。”据张屏介绍,整个奇瑞的开发部门已经有700多人,其中不少是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和硕士。
  奇瑞请海外和其他公司的人进来,不仅是要整合开发思想,而且是要整合组织结构。
  “我们要做技术至上的公司,必须从产品上予以重视,以技术带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品牌的公司,如果不抓技术,就没有优势。而如果这块做好了,就可以把劣势转化成优势,自由地开发新产品,以比较低的成本,以较快的速度,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新产品。”
  张屏告诉记者,为了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尹同耀亲自兼任了汽车工程研究院的院长一职。目前,在奇瑞8个人的领导班子里,有4个是工程研究院的成员。
  奇瑞现在不仅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使他们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到产品研发上。这两年奇瑞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提高,已经超过了总销售额的10%,这在国际上也算较高的水平了。
  张屏说,在开发中,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开发环境也全面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再次,研发队伍形成了一定的梯队结构。奇瑞汽车研究院的中高级领导都来自国内外著名的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公司,从大的汽车公司聘请了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并从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等国内各高校择优录用了一大批很有潜力的好苗子。目前,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领衔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队伍。现在,奇瑞汽车研究院有500多人,其中,海外归国人员有近20人,研究生学历的达150多人。2002年12月,奇瑞公司获得国家人事部批准,建立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奇瑞公司基本完成了未来5年内的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规划。发动机项目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发动机,今年有望批量生产。与国外著名公司进行的变速箱项目合作开发和与欧洲某著名设计公司的整车项目开发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今后几年内,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到4款新车。
  奇瑞公司开创的中国全新的汽车技术开发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被奇瑞公司运用得炉火纯青。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而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强劲地释放出来,所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纷纷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这种开发模式不同于国内其它厂家整个车型交给一家国外设计公司设计,奇瑞的模式花钱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因为有好的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开花结果。
  继续教育培养人
  奇瑞用人,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在收入分配、晋升等激励机制方面,向重要岗位、技能强的员工倾斜。奇瑞公司的理念是:“建校园式工厂,创学习型组织”。在人才队伍培训方面,下大力气,作了大量的投入。
  公司还建立了10000多平米的研发实验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海外著名公司合作开发产品,聘请一批国内各大汽车厂和海外汽车专家,以名师带徒等形式,在工作中培养公司员工。
  汽车的生产和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行业精英领衔,也要有全体员工的高素质。公司把继续教育和深入培训作为员工的权利、义务和福利,建立了研发实验基地,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和汽车工程研究院,聘请国内外汽车专家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公司对外所有的合作协议中都明确规定,合作方需为奇瑞公司相关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坚持“跟着学、挑毛病,干中学、要创新,自己做、要超越”,几年来仅送到国外培训的员工就达1000多人,其中派到奥地利AVL发动机设计公司学习的就有100多人,培训时间最长的为 2年,最短的也有半年多。
  现任奇瑞发动机一厂车间主管的吴俊宁,毕业于芜湖联大,学的是化工专业,1998年10月以技工身份到奇瑞上班。在公司“一帮一”技术培训中,他师从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中国第一代高级技工苏庆生。刻苦钻研加上名师指点,小伙子进步很快,竟带领他的团队一口气设计并制造出7个发动机台架,不仅为公司节省外购台架资金100多万元,还为SQR372即QQ车扩大市场供应赢得宝贵的1年多时间。2004年3月还被派往奥地利AVL设计公司参与某款发动机的研发,成为专家级人物。发动机二厂设备主管刘伟毕业于蚌埠高等专科学校,是1997年公司首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员工之一。几年来,他借助公司提供的学习平台,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学国民经济管理,拿到本科学历;在合肥工业大学奇瑞研究生班学车辆工程,以结业考试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如今,他编写的《缸体线设备说明书》已被作为公司培训员工的教材。总装一厂模具维修工唐宿元1999年从芜湖机械学校毕业到公司做冲压工,他努力钻研模修技术,公司便安排与台湾一位模修专家“一对一”,短短几年时间,小唐的手艺已达到中级技师水平,经他维修的风云系列后侧围报废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九下降到百分之零点五,产品产量增加百分之八十。模具维修是一门要求  极高的技术活,像唐宿元这样的模修工奇瑞公司现有30多位,都是公司自己培养的……
  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奇瑞不惜重金聘请了很多咨询公司和行业专家来公司讲学、授课,还送出去大批人才到国外培训。奇瑞以联合设计小组的方式,与国外大的设计公司(如AVL和ZF等)合作,培养自己的设计队伍。公司在对外的所有技术合作和技术合同中,都有一条规定,就是要求对方为奇瑞培训和培养人才。目前,公司送到国外培训的已达1000余人次,其中派到奥地利AVL发动机设计公司进行学习的就有100余人,培训时间最长的为2年,最短的也有半年多。
  与重点院校进行广泛交流,实现校企联办,共同培养,也是奇瑞培训人才之道。2000年,他们与合肥工业大学实行联合办学,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奇瑞研究生研修班,经过三年的培养,2003年共19名车辆工程在职研究生顺利结业。目前,他们正在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研商,准备合作办学和进行项目合作。如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项目就有:纯电动轿车整车开发项目;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合作项目有:混合动力轿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项目有: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等。
  奇瑞根据汽车行业特征和国家人才布局,在投巨资建设现代化汽车工程研究院后,2004年2月公司又成立了规划设计院,专门以新的制造手段和新工艺、新流程、物流、动能供应、数字模拟工厂为研究方向,提高公司的制造技术实力和缩短产品制造的周期;国家批准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有博士后进站,开展了发动机噪声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奇瑞的实践再次证明,创新的人才机制和强大的技术,是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法宝。


    《时代潮》 (2005年 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