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暑期一个充实又清爽的阅读空间

 毛毛虫2010 2010-06-17

教师不能不读儿童心理学

教师职业性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现在懂孩子上——“菜农”只能靠高压办法,而教师靠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假如教师不懂孩子,我们的职业性就难以体现了。

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性,不能随意取代,譬如医生是一种职业,拥有处方权,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病开药。如果我们承认教师是一种职业,那么教师职业的特性是什么呢?

假如一位大字不识的“菜农”走上讲台教语文,手里拿着棍棒,虎视眈眈地盯着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把某篇课文背熟,把生字词写会,甚至让孩子们相互讨论一些问题,这堂课照样能够上完。如果考试,这群孩子不一定拿不到高分。瞧,问题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个职业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

这就向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教师的职业性存在着危机!

我认为,教师职业性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现在懂孩子上——“菜农”只能靠高压办法,而教师靠的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假如教师不懂孩子,我们的职业性就难以体现了。

什么叫懂孩子?就是熟知儿童心理学。我们读师范专业的时候,都多少学过心理学,可那都是为了考试毕业。其实,我们真的不懂孩子,不懂儿童的认知规律和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

去年,一个二年级小朋友的宿舍连续出现了几起失窃事件,班主任十分生气,就拉开架势,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把“窃贼”找到。我说:其实,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其道德水平还达不到一个“贼”的程度,这样的“窃贼”往往是无意识的、好玩的、探索的,没有偷的目的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作过这样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假如我们找到了“窃贼”,给某个孩子贴上“窃贼”的标签,那么,这个孩子就完了,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这位老师听从了我的劝告,没有再查下去,而是用了更好的办法,制止了失窃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认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否则,我们总在做与孩子过不去的事情,譬如,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不允许孩子丢三落四,不允许孩子错了一道题、一个字……

平常,我们天天与孩子打交道,接触了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最终解决的结果还不够理想,留下诸多遗憾。放暑假了,一个漫长而完整的假期,捧起《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认真研读,结合自己班上孩子的实际,研究一下儿童的行为问题,寻找一些规律和策略。到了新的学期,再以更高视角和研究者的姿态与孩子相处,一定会受益匪浅,一个教育家由此诞生了!

心理学原来与哲学是混在一块的,到了19世纪才分离出来。德国的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历史上出现了三大流派,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学派,是研究心理病人的,这些心理学家也是医生,所以他们的眼中只有精神病患者。二是以美国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以小白鼠等动物试验为基础,研究的是人的动物性,强调“刺激——反应”的关系。美国的马斯洛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心理学不是研究病人就是观察动物,唯独不去研究正常的人、优秀的人,于是出现了第三种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们”专门研究正常的人,强调以人为本。当然还有更多的分支流派,众说纷纭。

现在,我们不能肯定或否定一个流派,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使用价值。所以,不要试图了解一点点心理学,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融会贯通了各个门派,才会使用它。

我建议,作为教师,应该精心研读这些人的原著:弗洛伊德、皮亚杰、华生、斯金纳、陈鹤琴和马斯洛。这些原著读起来比较无味,但真正走进去后是很有意思的。那时候,你的心中不再是学生,而是一个个有趣的研究对象。只要是进入研究状态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好、做不精的,想不成功都难!

最后,如果要把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串起来,就读美国劳拉·贝克的《儿童心理发展》,这本书很厚,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兼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校长)

■高峰

阅读让我们的心不老

我一直以为,真正优秀的教书人首先一定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读书人。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成功者往往是一个阅读者。我做校长最大的心愿便是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读者,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十足的读书人,都成为我志同道合的书友。那么,教师究竟应该读哪些好书,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第一,阅读能给我们带来思想和高尚情操。我推荐大家读的第一类好书是哲学和教育学著作。首选是《论语》,我一直认为,《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甚至是每一个华人,不管是否读过此书,甚至不管识字与否,我们的身上都流淌着《论语》和儒家文化的精神血液,因为我们的道德伦理观、审美价值观,乃至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在我看来,《论语》是一部叫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人相处的哲学大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不仅仅指文字文章之学,更是强调做人和自我修炼的学问。而且,孔子赞成曾子的说法,认为做人的学问很简单,每天只要用3件事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前两句讲为人处事的忠、信原则,容易理解。“传”、“习”之谓,也非狭义之教学,而是说老师教了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去对照落实在行动上没有。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同时,在孔子眼里,君子应该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呼唤,真正大写的人应该“慎终追远”,要有忠孝传家的乡土情结和民族印记、有至情至爱的人性光辉以及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另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认为教育就是要传承这些东西!

一定要读的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因为中国百年新式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也许都远远没有达到更不要说超越苏霍姆林斯基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还有卢梭、杜威、陶行知、周国平……阅读他们的著作,聆听他们的声音,能让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眼睛更加明亮,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行动更加坚定。作为知识分子,优秀教师的全部社会价值和社会尊严就在于拥有思想!

第二,阅读能给我们带来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教师一定要读的第二类好书是人物传记,特别是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2002年寒假春节期间,我和我女儿轮流、有时甚至是抢着读完了《仁爱一生》,我毫不犹豫地马上请新华书店给学校准备了200本,在开学第一天第一次集合时,我把这本书放在了每个老师面前。主人公特里萨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50年,经罗马教皇批准,特里萨在印度加尔各答创建“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从事帮助穷人、病人和垂危者的工作,世界上许多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尽管她掌握着4亿多美元的钱财,但她去世时,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3件旧衣服。这是一本不能不读的书,特里萨,一个感动了人类也必将永远温暖我们的名字,她的爱心源于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她的大爱之心以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信仰为基础,这是《仁爱一生》带给我们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迪。什么是博大爱心?就是做最微小的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专心尽力做好一件件伟大的小事,这是《仁爱一生》和特里萨带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就我个人的爱好而言,阅读和珍藏最多的是人物传记,以优秀知识分子为主,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无论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文学家、科学家,读他们的传记,我觉得有一个极大的收获便是使自己拥有了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屈原、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曾国藩、梁启超、胡适、张伯苓、裴斯泰洛奇、蒙台梭利等,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都是自己人生最好的老师,对一个有热情、有追求的优秀教师而言,这些都是自己登高望远的“巨人的肩膀”!

第三,阅读能给我们带来诗意和创造的情怀。我诚挚邀请大家一定要多读一些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我坚定地认为,文学素养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诗意情怀能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创作热情,能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

希腊语言中,“诗”就是创造,诗人即创造者。在我看来,诗的本质一是情感,二是创造。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与《离骚》,发展到无与伦比高度的是唐诗、宋词。因此,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富有情感和创造精神?中华民族为什么特别能对人类作出如此伟大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在诗和诗意中读到答案。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和诗有着如此相濡以沫的关联。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教师正是特别需要诗意的人。有诗意的教师,就不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就不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克隆唠叨。有诗意的教师往往是发现和创造的主人,往往是教育王国的艺术的主宰。有诗意的教师往往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挫折,他们都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多读一点文学,陶冶一些诗意吧。一句话,能让我们的心永远不老,不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督导室)

■高万祥

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

每个假期,学校都会发老师几本书,要求我们利用假期阅读,这些书中有的确实能开阔我的眼界,对工作有所帮助,有些却只是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倒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我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读书就是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

回想刚工作的时候,读得最多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方面这本书确实可以看作是教师的入门教材,另一方面,20年前认识的国外教育家好像就那么几个。记得当时无论写什么,首先要引用一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以此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所以,那时我的阅读带有比较强的功利色彩。

记得有一个假期,我想试着发表一些文章,可又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就想出了一个速成法,我在国家图书馆泡了一个月,就看各种跟小学教育有关的期刊,并确立了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重点阅读。一个月后,当我再拿起笔的时候,真是文思泉涌!而且,等开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思考的角度多了,方法也多了,所以,我建议有志于迅速“脱胎换骨”的老师,利用假期可以大量地阅读教育报刊杂志,因为虽然这种阅读不系统,但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多的、新的信息,从中不但可以提升观念,还可以学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招数。

当然,速成肯定是不牢靠的,静心阅读书籍才是最扎实的。我个人比较偏好国外的教育书籍,因为它们很多不但内容严谨而且常能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比如:有一年我教三年级,发现班里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我跟他说了多少遍,他就是不听!”恰巧,当时我正在读美国作家夫妇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的“养育”系列,其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对于10岁前的男孩子,不要妄图通过谈话改变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觉得很受启发,就很快和有这方面困惑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少说多做,少唠叨,少讲大道理,多教孩子方法,多在实践中用行动帮助孩子。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家长反映效果很好。

教育方面的书籍是每个老师必读的内容,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做好一名教师还有两类书一定要读,那就是哲学和心理学!

哲学是公认的一门使人变得聪明的学问,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切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哲学。依我看来,教育就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既要不断地解决每个孩子个体的问题,也要解决由这些孩子组成的群体问题。身为教师,我们经常会被困在这些问题当中,而读哲学书籍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可以鸟瞰这些问题,疏通思想,明确方向。

心理学是老师的必修课,但我发现心理学是一门更新很快的学问,以前上学时学的知识大多已经过时了,而且我认为,看心理学的书籍不要仅盯着儿童心理学,要尽可能地把视野放宽,比如:《情绪是健康的良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改变生活》等都是值得一读的。

我很喜欢“心灵捕手”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教师就是要能捕捉到学生心灵的每一次脉动,而这仅靠工作的热情、责任心是不够的,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作支撑。另外,很多老师在面对问题时,对于自己将要采取的行为经常是不确定的,或者是不自信的,这也是因为缺少相应的知识体系作支撑。所以,如果我们能对心理学多一些了解,那么在工作时我们就会多一分科学,多一点从容。

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知识如果不去运用,就永远成不了智慧。因此,不能纸上谈兵,在读书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要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思考,要能够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下一个学期的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才能说“书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教师的需要。”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李红延

在阅读中寻找精神蜗居

我们看报纸,不会拿起报纸从头至尾地看,而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我们去图书馆,也不会拿起一本书就看,而是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它的第一要义在于寻找,一个会寻找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阅读的人。

年轻时,我们喜欢读琼瑶,喜欢读金庸、古龙、梁羽生,因为他们书里有我们精神的影子、心灵的渴求。现在的孩子喜欢读郭敬明、喜欢读笛安,不是他们的书好得不得了,而是他们的书里也有孩子精神的影子,有孩子心灵的渴求。人的身体会自然发育与成长,人的精神和心灵也要发育和成长。你不可能一辈子在琼瑶的书里情情爱爱,也不可能一辈子在金庸的书里打打杀杀,你最终要成为你自己,你必须寻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纳兰容若词传》的作者之一苏缨说,这些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这是真话、性情话。有一年,我在南京夫子庙的书摊上看到《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和《菜根谭》,10元3本。这3本书,至今我依然时常翻阅和诵读,以至于第二次去夫子庙,我买了一大摞送给认识的朋友。你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蜗居了吗?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即找到一本或一组能让你经常阅读、诵读的书。

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书中的故事、情感和思想,这样的阅读是不够的,对语文老师更不够。某一天,我读老舍时忽然明白,原来文字可以这么自由地运用,原来文字可以随着自己的性子像捏泥人一样捏出自己的创意。后来我读柏扬,读钱钟书,我又看到了似乎发自我的另一个灵魂里的那种言语图式,读他们的书,我不在乎讲了什么,而在乎他们与众不同的讲话方式,我从他们与众不同的言语方式里获得了别的书无法给予我的言说的快感。由此再看韩寒的“你的经典未必是我的经典”,似乎并不完全是年轻的狂妄。不关注言语方式的阅读,不能从言语方式里获得阅读的幸福,你的阅读多少还带着消遣的成分。我不反对消遣性阅读,然而,老沉湎于消遣性阅读则不行,我们都已经过了信马由缰的阅读年龄,我们耗不起时光,于是,寻找便成为抗拒“阅读散耗”的有力武器。

去年我写过一本书叫《一线教师》,写作的原由很简单,家朋亲友总觉得你一个老师,至于那么忙吗?我用一本《一线教师》回答他们的疑问。一个语文老师,光阅读就得花掉很多时间,学生读的儿童文学,你要了解;学生不读的教育专著,你要阅读;年轻时没好好读的名著,你要补一补,不然怎么教《三打白骨精》和《三顾茅庐》?家务要干,孩子的功课要辅导,老人要去看望,水电费要去交,灯泡要换,身体也要锻炼和保养,书这么多,事儿那么杂,时间就那么点,怎么办?我的法子是建立自己的“阅读中枢”。前些年,我写《不做教书匠》,我的“阅读中枢”是价值观、励志类的书。这些年,作文教学是我的核心研究,与作文教学有关的书籍、文章,我会细致地看,认真地研究,与作文教学无关的书,可看可不看,有时间就消遣着看,没时间不看也罢。两三年研读一个专题,自己对这个专题的认识比较深入了,谈论起来也比较有成就感了,再换一个专题来阅读。两三年换一个“阅读中枢”,不知不觉,十来年过去了,就有了好几块“阅读中枢”,一块一块的“阅读中枢”会在某一天相互链接起来,以前星星点点的东西会汇聚到一条河流里,形成一个大的“阅读中枢”,那就是融会贯通。

寻找是阅读的第一步,没有寻找,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的阅读,永远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阅读。寻找到仿佛是自己的前世今生的书后,你一定要坚守它。或许,我不应该用坚守,坚守这个词,多少带点艰苦的味道。一个真正寻找到自我的书的人,阅读的坚守将成为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和幸福。疲惫时阅读或诵读《围炉夜话》或《小窗幽记》,我总感觉烦躁、暑热的心灵犹如吃了一块绿豆棒冰,真的很爽。

阅读的重要性谁都得承认,然而,也请不要把阅读当作是终点,请不要放弃写作。你不能总是一个读者,你不能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你也可以成为那个作者。我以为,一个有着作者梦的读者才是伟大的读者,才是完整的读者。这种完整是阅读人格的完整,也是精彩人生的完整。对人生而言,阅读的寻找和坚守,只是我们的开始,而不是我们的终点。

(作者系江苏省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校长)

■管建刚

透过儿童文学探访童心

■王林

暑假是教师充电的好时间,这个充电可以去参加培训,去参加活动,但我以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天热暑溽,何必东奔西走?

我希望教师在暑假能读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它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暑假是休息,阅读应该是休闲阅读,文学作品相对比教育理论有趣、轻松。二,如果你是父母,还可以指导一下自己孩子的阅读。三,不管你是哪一科的老师,暑期读到的优秀童书,下学期都可以推荐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也是优秀的教育图书,儿童文学作家对童心的探访,对儿童世界的探秘,有时比教育理论来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有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故事集《做人的故事》,所得到的教育启迪不会比《育人三部曲》少。秉承这样的思路,试推荐几部儿童文学作品,并简单谈谈推荐的理由。

图画书《田鼠阿佛》。这是我超级喜欢的一本图画书,虽然该书作者李欧·李奥尼是以《小蓝和小黄》而出名。冬天快来了,田鼠们都在搜集冬天的食物,只有阿佛在搜集阳光、颜色和词语。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是教给孩子谋生的本领,还有精神世界的充足。诗意和艺术并不是“没有用”,它在关键时候会让我们度过人生的“冬天”。

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奥巴马自称最喜欢这本图画书,在2009年的复活节,还亲自在白宫草坪上给孩子讲这个故事。不过,1963年这本书刚出版时,可是受够了批评,教育专家和父母认为会吓着孩子。可是,孩子们疯狂地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替他们发泄出了心中的不满。老师读这本书,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生气,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并探索儿童的心理世界。

童话《长袜子皮皮》。林格伦当年为了安慰生病的女儿,讲述并记录了这个故事。这个力大无比、行为乖张、特立独行、无拘无束的小女孩,曾引起瑞典教育界的极大争论,说“皮皮是一种让我们伤神的、令人不悦的东西”。现在,皮皮成了所有孩子的伙伴,林格伦几乎是安徒生之后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读这本书的教师,可以知道淘气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下学期你或许可以换种眼光看班上的淘气包。

作文书《舒克送你一支神来笔》。这本作文书不一般,作家郑渊洁在书中没有用一篇孩子的习作(我很怀疑孩子只读同龄人的作文就能写好作文),而全部来自他在皮皮鲁讲堂给孩子传授的写作秘诀。博客里的郑渊洁常常批评时弊,制造话题。给孩子讲作文时,却立意诚挚,毫无保留,他自己说,给孩子讲作文时备课的难度超过写童话。语文老师常常自己不写作就批改学生的作文,真应该在暑假里赶紧看这本书学两招。

儿童小说“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当大部分读者还沉浸在《草房子》、《青铜葵花》的艺术氛围中时,作家曹文轩却通过这套书顺利完成了“转型”。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一位父亲欣赏而宽容的微笑,通过轻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其中寄予了一位学者对教育的思考。幽默不是搞笑,搞笑过于讨喜,娱乐有时又何尝不是“愚乐”?某些动辄冠以“幽默”、“爆笑”、“轻松”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会带来思维上的任何乐趣。

科普图书“我的第一套科学漫画书”系列。不少成人反对孩子看卡通漫画书,其实需要补课的是成人。大部分成人小时候只读过连环画,没有阅读卡通书的经验,所以会本能地拒绝。试着和孩子一样读一读这套书,不但能提升自己读卡通的能力,还能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把知识讲得有趣,抓得住孩子的目光和心。

只推荐6本(套)书,其他如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都是我个人喜欢的用文学形式探讨教育话题的作品。如果你“不幸”读了这些童书而上了瘾,可以去读读童书普及读物《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里面介绍了100本最值得阅读的经典童书。

(作者系儿童阅读推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