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思辨2010-06-15 03:51: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本报记者齐淮东姜国乐 近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在山东大量涌现,呈现出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工程宏大,涉及面广,同时因其是新生事物,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为此,本报记者多次赴各地调研,同时问计于专家学者,就读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归纳梳理,以供参考借鉴。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哪儿? 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省委、省政府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农村社区建设,路子怎么走? 我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探索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是“诸城模式”,首先在社区中心村设立服务中心,为周边2公里村落的群众提供政府公共服务,2008年起又在208个中心村规划出集中居住区,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区居民前来聚居。市委书记邹庆忠说,争取用15到20年时间,让全市70%以上的农村居民聚集融合到包括乡镇、街道驻地的社区中心村。 二是“济宁模式”,主要是合村并点建社区,在集中新建住宅楼的同时,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医院、幼儿园、小学等服务设施。他们集中力量每年建成150个市级示范点,各县市区再着力抓好各自的重点社区建设,争取5到8年让50%以上的农民住进新型社区。 三是“德州模式”:先合村子,再选班子,后并居住。目前,全市原有的8319个行政村已合并为3259个农村社区(村),并将进一步规划合并为1592个社区,其中331个已开工建设。 无论哪种模式,让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楼房,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迁村并点加速农村面貌改变 在我省农村,普遍存在村多、村小、村散的问题,如平原县,2009年前有876个行政村,平均人口不足400人,最小的才二十几口人。县委书记董绍辉认为,如果“就村建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不现实也没必要;国家的扶持资金分散到各村,就像“撒芝麻盐”,收获甚微,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省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岩松博士进一步指出,一处居民点如果少于3000人,就难以“养活”稍具规模和档次的市场化服务项目,如超市、美容美发、餐饮娱乐等。 合理规划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可以集约利用资源,尽快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村面貌。济宁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将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等“九配套”项目资金有机整合,去年整合捆绑此类资金1.16亿元,集中投向150个示范社区。同时市里设立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连续3年每年列支不低于3亿元,县级适当配套,重点扶持合村并点、整村迁建项目。去年,济宁市共实施整村迁建项目191个,涉及村庄534个。如此年复一年,必将加速农村面貌改变。等待观望要不得 目前,我省大部分农村住房为建筑质量差、抗震能力低的砖木结构,还有65万户农民至今仍居住在破旧危房中;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村内道路多为泥土路、砂石路,路灯、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相对缺乏,绿化水平不高。省里和一些地方的调查都表明,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最热切的期盼之一。 目前,我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和经济积累逐年稳步提高,二是当前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持续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在农村住房建设方面,2009年,山东各级财政累计投入40亿元,让120万户农民住进了新房。这是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畏难发愁、等待观望思想,主要是愁资金、愁用地、怕惹事,对政策研究不够,工作中办法不多,个别地方至今没有进展或者少有进展。省领导明确表态:这项工作已不再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是早干、快干、干好的问题,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完成。 “第一桶金”从哪里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启动资金,有了这“第一桶金”,建成“第一栋楼”,一来收回资金可以滚动发展,二来群众眼见为实,推动起来就会更顺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财力厚实的开发区、城中村或富裕村由政府或集体先行投入建成楼房,扣除补助后低价卖给或“送”给农户。就多数市县而言,大多采取政府财政补助一点、农民预交一点、建筑商垫付一点、银行借贷一点的办法凑足启动资金,腾出土地后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或出售结余用地指标,或自己上项目,收回资金再投入社区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从2009年起,我省连续三年以以奖代补的办法,从省财政设立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将相应补助(支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淄博市设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专项资金,通过市、县(区)两级政府先期垫付、项目土地出让收益等额返还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46亿元。经济欠发达的汶上县杨店乡,采取“五个法”破解资金难题:土地置换到项目、小额贷款到农户、奖扶资金到社区、自筹资金作补充、土地承包保运转。去年,全乡启动了三处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已有870户农民搬进新楼房,到2012年,杨店乡将全面完成新型社区建设。 新型社区需要新型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使几个村的人住在了一起。随着逐步融入社区,在妥善解决好各村债权债务之后,围绕“同住”“住好”,成立新的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组织是当务之急。
济宁市在合村并点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乡镇干部兼任总支书记,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委员,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村经济事务则暂时仍由各村负责。德州市在取消原村“两委”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支部,选举产生“大村”村委会,“先成一家人,再进一个门”。潍坊市奎文区成立社区党委,在其领导下,建立健全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潍坊、泰安、莱芜等市的一些地方在社区创建了民主共治性质的利益协商组织——发展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协调多方利益、减少社区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起着组织保障作用。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一些呼声: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新型、合法的组织架构,而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缺乏一定法律地位,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如此等等,希望引起重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和完善。 (来源:大众日报) (本文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