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PO重启华丽“周年记”

 昵称535749 2010-06-18
        

  转眼间,时间又跨入到了6月。去年的这个时候,密布在A股市场上空的最受关注的关键词,就是“IPO重启”。时至今日,A股IPO距离最后一次重启已整整一周年。

  早在去年5月22日,证监会就《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当年6月10日A股IPO重启,这是自历史以来A股市场第七次迎来IPO重启。

  从去年IPO重启至今,A股共计首发新股268只,共募集资金近4000亿元。这近4000亿的融资规模让市场一片哗然。然而,在这些新股当中,命运也各不相同,曾经一度,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新股破发现象频发。导致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责任在市场自身行为导致还是应怪罪于我国现有的发行制度?

  时至“IPO重启”周年之时,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就是中国IPO究竟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多远?在流动性泛滥融资渠道单一狭窄的今天,IPO如何做到真正的让企业得到融资,让投资者实现价值投资?

  IPO重启华丽的一年

  回想去年6月19日,相信多数股民都还印象颇为深刻,这一天,停滞数月的新股发行由桂林三金摘得了“桂冠”,从这天起,A股的IPO发行一路前行,开始了IPO大跃进式的跳跃,而至今日,IPO重启已整整一周年。

  可以说,在这一年当中,IPO重启的一切信息都深深的牵扯着投资者的视线。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至2010年6月这12个月内,A股共计首发新股268只,实际募集资金3979.6亿元,相比此前,我国的新股发行数量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大跃进式的疯狂。

  这一点我们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内,A股新发股票共计募集资金3979.6亿元,而上一轮IPO周期的28个月,共计募集资金6990.890亿元,前12个月募集资金总额不过2719亿元。

  实际上,上一轮新股发行周期要追溯到2006年,当年6月,因股权分置改革而暂停的IPO被重新开启,至2008年9月因股市低迷而再度暂停,共计28个月。其间A股共计新发股票269只,而本轮完成268只新股的发行仅用了12个月的时间,超额完成任务而时间不到上轮周期的一半。

  据WIND资讯统计,在新股重新开闸以来已完成上市或发行的公司中,募集的资金较预计时高出2000亿元左右,其中已实现上市的256家公司,发行费用合计达154.8亿元,其中大部分进了券商投行的腰包。

  一些投资行承销的公司超募现象比较明显。据WIND资讯统计,去年以来,中投证券总共就承销了3家公司,雅致股份、海普瑞和新上市的达实智能,其中海普瑞148元的“最贵IPO”超额募集了近60亿元的资金,仅此一单,中投证券就赚得1.78亿元承销费和2967.4万元的保荐费,合计超过2亿元,超过中国一重、华泰证券等一批大盘股。

  

  


  IPO重启一周年 新股“夭折”成常态

  频繁破发的新股

  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重启的一年中不仅出现了发行市盈率的不断高企,同时,“破发”频现也彻底颠覆了“新股不败”的神话。

  首先看高企的发行市盈率。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市的110多家家公司首发市盈率平均为53.334倍,2010年上市的150多家公司首发市盈率接近60倍,远高于以往20~30倍的首发市盈率。即便是现在,二级市场已经跌到2500多点,沪市平均市盈率仅17~18倍,深市中小板也已低于40倍,可6月2日发行的4只新股平均市盈率还在50倍上下,如皮宝制药发行市盈率57.35倍,但是皮宝制药公司前两年盈利增长仅分别为24%和40%。

  在高企的发行市盈率下,紧接着迎来的就是新股发行的频繁破发,这彻底的颠覆了“新股不败”的神话。

  资料显示,去年6月1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2010年1月28日,中国西电开启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第一单。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日,新股发行重启后,已有67只个股跌破发行价,占比超过了26%。在这些破发个股中,有9家公司股价较发行价折价20%以上。

  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五大商业银行中唯一尚未上市的银行,农业银行即将开启IPO之门给市场带来了无限猜想。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农业银行的基本面来看,农行的总资产、存贷比、净息差、不良贷款率等情况都不错,各项指标都比三大行当年上市的时候要好,有的指标甚至要优于现在的三大行,如果农行的发行价定在2元到2.5元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破发的可能性不大。

  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多远?

  2009年6月10日,证监会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围绕定价和发行承销方式两个关键环节。6月22日,桂林三金正式进入IPO程序,值得注意的是,这次IPO重启以后,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那就是由市场化定价。

  今年5月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称,从目前情况来看,新股发行有序推进,各项改革要求逐步落实,达到了第一阶段改革目标。

  然而,普通投资者的感受是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格越来越高,新股发行资金超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同时,新股“破发”也成为家常便饭。

  对于这一现象,有专家分析认为,实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后,一些优质公司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定价,发行市盈率有所提高,既导致募集资金有所增加,也使上市首日股价的涨幅显著下降。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化定价下产生的超募资金,其实是将以前一级市场打新股的超额利润,变成了发行人的募集资金。而新的发行制度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定价功能,那些细分行业龙头、商业模式独特、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优质公司可以获得较高的发行价格,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向优质公司集中,这是市场化定价促进证券市场社会资源配置功能改善的表现。

  那么,IPO重启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经市场化了?

  对此,有专家直言不讳的表示,“我国的IPO发行制度的确是在进步,但IPO制度改革依然充满行政化色彩,表面上看似乎在走市场化的道路,实际上距离完全市场化的目标还很远。”

  专家认为,新股发行市场化,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公平,但事实证明“公平”尚未实现。首先,A股市场一直是采取网上网下两种认购方式,网下申购是针对机构投资人的,普通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中签概率网下申购的会高于网上的,但是网下只有机构投资人可以参与,这便是最明显的不公。

  其次,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中小投资者的弱势没有得到保护,公司、机构、承销商、保荐人勾结在一起,以牟取高价发行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市场变成了虚假的市场。

  定价机制仍需完善

  对于新股频频破发的现象,多数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原因在于这是发行体制市场化的结果,但尽管如此,新股的频频破发也暴露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呼吁,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着落点”仍然要放在定价机制的完善上。

  专家认为,完善发行体制改革,唯一路径就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而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市场来定价。如果是基于市场原则,发行价格和募集规模是市场供求关系产生的,那定价高、超募多也是正常现象。但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刚刚起步,市场化定价形式重于实质。超募现象反映了市场供求调节机制的失衡,影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完善市场定价还任重道远。

  因此,首先要让供求发挥主导作用,让双方利益更加紧密、力量更加均衡,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博弈;其次,要强化券商中介的定价水平,提高调节市场供求能力。

  除了定价机制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审批制度也是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不仅包含发行定价,也包含发行审批环节,这个环节还存在我称之为“发行节奏市场化”的问题。因此,发行审批制度的改革应尽早提上日程,但业内人士同时也提醒,任何改革都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另外,有专家建议,在当前不能立即取消对企业上市审批控制的情况下,针对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供求失衡、推动估值高企的现象,应该大大加快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上市节奏,同时适当延缓大型企业的上市,以此来保持适度均衡的上市规模和节奏。与此同时,还应推进再融资制度的市场化,提高再融资效率,强化退市环节的市场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