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1)

 香香幽兰 2010-06-19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1)

(2010-03-01 08:46:36)

第一集:

 

    西医研究人体的营养状况,中医研究人体的自然状态,因为中医认为人体与大自然相应,人体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是一致的,大自然有湿、燥、寒、热的天气变化,人体一样也有湿、燥、寒、热的状态改变。随着人体状态的改变,人体的功能也跟着有所改变,人体的生理表现与自我感觉也有所不同,不舒服的自我感觉常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西医用直接消除症状的药物去治,而中医巧妙地去调节人体的自然状态,状态改变就可以使的症状不治而愈。

 

    湿──在生活的术语中是指物体有水的状态,但是在中医术语中,湿的意义就比较复杂。关于人体湿的术语有:湿阻、伤湿、寒湿、湿热、湿温等。正常人体的含水量约体重的七成左右,但是湿在人体内不单是指水分太多,还包括很多带水的多余物质,例如过剩营养和代谢产物。

 

    湿也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别。外湿是指环境的湿,居住在山林、沿海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的人,比较容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内湿是指人体内部的湿,饮食不当或体质不健的人也容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

 

    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元代医师朱丹溪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居八九。中国南方、东南亚、日本、英国以及一些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食肥甘,过饮茶酒,多逸少劳,饥饱不调,恣食生泠,乐逸贪凉,使内伤湿病者逐渐增多。清代医师陆子贤说: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例如在西医学中的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肠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茵病、流行性出血热、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湿疹、皮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脑供血不足、脑部肿瘤、脑软化、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胸膜炎、肋骨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胰腺炎、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结肠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不孕症以及多种皮肤病等等,都是与湿相关的病症。

 

第二集:

 

    与湿相关的病具有一定的特点:

 

    湿病起病缓慢,病情缠绵,病程长,疗程长。湿为阴邪,其性濡润,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气熏袭,人多不觉,人体内湿的产生,多数在脏腑功能失调和阳气不足之后,内湿的蕴积是慢慢地汇集,初起无自觉不适,往往要经年累月才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患者经常无法说出准确的发病时间。由于湿性粘滞,在体内残留广泛,所以治疗时难有快速的治法,一般都取效较慢,疗程较长,治疗忌操之过急。若病者急于求效,医者急于建功,过急易引起变证,伤害身体,甚者速死,医者患者都宜慎重。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主持人体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和水湿的运化,是水液代谢的中枢。外湿进入体内,经常阻碍脾胃消化功能;脾胃功能低下,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又是内湿产生的根源。所以,湿病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湿困脾胃与脾胃虚弱是湿病中与脾胃相关的基本病机,因而健脾利湿是湿病常用的治疗方法。

 

    湿邪为质阴有形之邪,容易阻碍人体阳气运行,壅遏人体气机的活动。因而湿病者常见有气机受阻,阳气不能外达的症状,例如头重嗜睡、精神不振、肢体麻木、怕泠、重着疼痛、胸闷脘胀等。

 

    湿为重浊有形质之邪。重的意思是沉重、重着,症状表现为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懒得动,精神不振,嗜睡等;浊即秽浊,指物质秽浊粘腻不清,症状表现为面垢增多,面色晦而不清,大便溏粘而不爽,下痢粘液,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湿疹浸淫流液,舌苔腻浊等。

 

第三集:

 

    湿病的产生与气候、地理、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潮湿的季节,湿病的发生也较多。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部干燥地区,湿病较少,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北方人到南方工作居住,常因水土不服而患上湿病。经常工作、居住于潮湿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的人易患上湿病。脑力工作者、活动少的人,思虑气结,血脉不畅,气血不通,容易湿邪内生。长期在泠气环境中工作居住的人,汗孔紧闭,腠理拘急,开合失常,湿邪不能外泄,最易形成风寒包裹内湿热的湿病。人体内在湿邪是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许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的人,往往由内在生湿邪引起湿病。容易导致湿病的生活习惯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恣泠,汤水太多等,还有吃无定时,时饱时饥,也易损伤脾胃功能,从而产生湿邪。中老年人阳气不足,阳虚必生内寒、内寒必生内湿。中老年人易受阴邪侵袭,易生内湿,湿病的发病率比较高。

 

    湿病的性质复杂多变。一般单纯的湿病,未兼寒或热之时,因为湿为阴邪,病性应当属于寒,寒湿为本,湿热为变。初起外感寒湿之邪,患者尚阳气盛,但湿邪久郁化热,最后变成湿热病。然而,不论是外感湿邪或内伤湿热病,若湿病缠绵日久必损伤阳气,或医者过用寒凉药物,都可能形成阳虚寒湿病证。在某些具体的病变过程中,情况有可能更复杂,例如用药过于燥热,使病性由寒转热;因体质关系,有的患者出现上焦热、下焦寒或上焦热、中焦寒、下焦热的局面。也有的由于湿邪阻碍气机,阻滞阳气外达,而出现真热假寒证的肢泠畏寒的假象。所以,湿病的性质在寒热、虚实方面,常错综复杂,临床诊断与治疗应小心谨慎。

 

第四集:

 

    (性质)湿病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湿邪的来源和病性的寒热区分。以湿邪的来源区分,可分为外感湿邪和内伤湿邪两大类;以病性的寒热区分,分为寒湿和湿热两大类。寒湿病指寒邪加湿邪的湿病;湿热病指湿邪加热邪的湿病。

 

    (来源)外感湿病指外环境中的湿邪入侵人体而产生的湿病。湿邪入侵有三种途径,其一是由口鼻传染;其二是由肌表入侵;其三是入侵脾胃。外感湿邪早期属实证,有恶寒发热的表证,属原发病,病程较短,疗程一般也较短。

 

    内伤湿邪是指人体脏腑功能降低,津液代谢失调,病理产物内生湿邪产生湿病。内伤湿邪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属继发病,病程较长,治疗时必须调理脏腑功能与袪邪除湿并举,袪邪的同时还要扶正,所以疗程也较长。患者必须有信心和耐心,坚持长期治疗才能治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a98330100gmny.html) -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1)_简易01_新浪博客

 

    外感湿邪与内伤湿邪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关系密切,常在一个患者身上交替发生,令诊断与治疗变得更为复杂。

 

    寒湿病证指湿邪加上寒邪为患的一类病证。外感寒湿病是湿邪与寒邪同时合邪侵犯人体。内伤寒湿病是内生的寒邪与湿邪共存于人体中。因为湿为阴邪,所以凡是湿病而无热脉热证者,都归于寒证。

 

    寒湿病的症状有湿象和寒象,常见表现为:头身困重,口不干,大便溏,小便清,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或白滑,脉细缓弱。在不同的病位还有不同的表现:肌表外感寒湿见恶寒重、发热轻;内伤寒湿损伤阳气多见畏寒肢泠;寒湿阻于经络见关节与头身重着疼痛;寒湿犯肺见咳嗽痰白量多;寒湿阻于胸则胸闷胸痛;寒湿在肠胃则见纳呆,脘腹痞闷,呕吐恶心,大便溏软或水样便;寒湿在肌肤则水肿等,在上述症状中,舌质颜色淡白是确定病性属寒的主要指征。

 

    寒湿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温阳燥湿。 寒湿之病,宜温燥,非温不能燥也。临床上要根据病邪的来源、阳气受损的程度和病位的不同,采取具体的治法。如外感寒湿邪气与内伤寒湿邪气的治法是不同的。外感寒湿邪气,身体阳气尚未严重受伤,治疗时应立足以祛邪为主,宜温而兼散,用药如五积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等。内伤寒湿之邪,初起阳气亏损不严重者,尚可以温经通阳、燥湿利湿,但阳气虚损严重者,则必须以温补阳气和温补脾肾为主,扶正以袪邪。因为凡病内湿邪气者多属气虚之人,病初起不严重者,宜温宜利宜燥,用药如五苓散、平胃散、六味地黄丸之类。和病情严重者,则必须用温补的药物,使阳气恢复,阴邪才能退。用药如八味地黄丸、理中汤、圣朮煎、佐关煎等。

 

    不论是外感寒湿病或内伤寒湿病,治疗不当,过于温燥,或过于温补,都有可能转化成湿热病。此时就必须转为按湿热病治疗。

 

第五集:

 

    湿热病指湿邪与热邪同时存在于人体的一类病证,也分外感与内伤。外感湿热证多由外感湿热病邪,或外感寒湿病邪之后,治疗不当郁而化热所致。内伤湿热证多由饮食不调、七情郁结而致湿热内生,或内伤寒湿病邪,治疗不当而致寒湿化热所致。湿热病的发病率很高,六气之中,湿热病十居八九。此类病不仅发病率高于寒湿病,而且病机转归也较为复杂。

 

    湿热病,尤其是内伤湿热病的本质相当复杂,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病因病机,大致上有三个:1.湿邪停滞于体内,能够阻遏和消耗阳气,使病性偏寒;2.热邪客于体内,耗伤津液,并使气血运行加速,使病性偏热,虽然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性质相反,但由于热邪的阴阳属性比湿邪更为突出,因而,总体上湿热病的病性仍属热;3.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气虚,甚至阴虚。《景岳全书》说:故凡病内湿等证者,多属气虚之人。

 

第六集:

 

    《蠢子医》说:湿热原从寒上得。由于阳气不足,病性属寒,和湿热病的总的病性相反,在正气尚盛的湿热病,尤其是外感湿热病的初期,患者阳气不足不容易表现出来,更由于气虚和湿证在症状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不易鉴别诊断出来,湿热病阳气不足的一面在临床上的表现容易被忽视。但这一个病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促使湿热病向寒湿病转化的主要因素,提醒医者在治疗湿热病的用药上不可以过于寒凉,因为湿热一去阳气亦衰微。

 

    由于湿热病的病机复杂,所以,临床上的表现,除了有湿病共同的特点外,还存在另外3个特点:1.特殊的热表现──身热不扬;2.矛盾性的症状;3.舌红苔黄腻。

 

    湿热两邪同时为患,两者各自要表现自已的特点,但又互相影响,互相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上常多见矛盾的症状,例如:身热不扬,即虽发热而皮肤不灼手,或者虽发热而四肢反凉;发热而脉不数;面不红反淡黄;精神不烦躁反而呆滞;口干而水不多喝;大便数日方解而不燥结等。

 

    除了上述比较共同的表现外,当湿热之邪蕴阻于不同的部位还有不同的表现:

 

    湿热困于头部则见头目困重不清,甚则神昏;湿热阻滞于关节经络则见肢节重着红肿热痛;阻于肺脏则咳嗽有痰;阻滞心胸则胸部闷痛、心悸、怔仲;阻于肝胆则胁痛、黄疸、胆结石;阻于胃部则呕吐、嗳气、呃逆、胃脘闷痛;困阻脾脏则纳呆、便溏、泄泻;阻于膀胱则尿赤、尿频、尿急、尿痛、尿结石;阻于大肠则泄泻、痢疾。

 

第七集:

 

    诊断湿热,舌象是比较重要的依据,常见的舌象为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

 

    湿热病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袪湿。但治之前,首先应该辨明湿与热的轻重,如果湿重于热者治疗以袪湿为主;而热重于湿者以清热为主。再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采取相应的袪湿方法:上焦用芳香化湿,中焦用苦温燥湿,下焦用淡渗利湿。还需要酌情配合理气、化痰、消食等治法。内伤湿热病如长期不愈,湿热蕴结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往往可见湿热与痰瘀互结的状况,形成症瘕积聚如肿瘤、结石、肝硬化、慢性炎症等病变,所以治疗时还要配合活血化瘀、通络化痰。长期的内伤湿热病,还会损伤阳气和津液,治疗时还必须配合益气养阴。

 

    治疗方法如不当会引起变症,如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转变为寒湿症;过用温燥药物,助长热邪,化燥化热,转变为热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