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病因(二)

 奔跑的鸡架 2012-06-03
3.暑邪

    凡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自然界暑气之炎热、升散、兼湿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独见于夏季,是夏季的火热之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素问·热论》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即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感受自然界火热外邪引起的疾病称为暑病。暑病只有外感,而无内生之说。暑邪致病,依据起病的缓急,有伤暑、中暑及暑厥之分。起病缓慢,病情较轻者为伤暑;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者为中暑;伴有神昏、肢冷、抽搐者为暑厥,乃暑病中的危证。暑病又有阳暑、阴暑之分。盛夏之日,气温过高,或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感受热邪所导致的暑病,即为阳暑;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感受寒邪所导致的暑病,即为阴暑。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故属性为阳。其炎热之性,较其他季节之热邪更盛。因此暑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阳气偏盛,出现一系列明显的阳热症状,如高热、面赤、肌肤灼热、舌红、脉洪大等。夏气通于心,故暑邪易上扰心神,出现心烦,甚至神志昏迷等症。暑热之邪,又易引动肝风,而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古人称为“暑风”、“暑痫”。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升散,即上升发散。暑邪上升,侵犯头目,常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暑邪发散,可使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唇舌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伤津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精神疲惫、脉虚等气虚之症。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气随津脱的危重证候。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3)暑多挟湿:暑热季节,不仅气候炎热,而且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弥漫,所以暑邪致病,常易兼挟湿邪侵袭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候。临床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不爽、舌苔腻而脉濡等湿阻气机的症状。此虽为暑湿并见,但一般以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4.湿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处于夏秋之交的长夏主气,此时阳热尚盛,又多阴雨连绵,氤氲熏蒸,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外感湿邪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湿病,外湿病多发生在长夏季节。此外,淋雨涉水,水上作业,或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等,均可导致湿邪的侵袭,故四季均可见湿邪为患。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而属阴,在六淫之中相对而言属有形之邪,其侵犯人体,常易留滞脏腑经络之中,阻遏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部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职,则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大便不爽;湿停下焦,气机阻滞,气化不利,水行失常,则小便短涩;湿蒙清窍,清阳不升,则头目昏重;湿阻经络,则关节肿胀沉重疼痛。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而有“湿胜则阳微”(《外感温热篇》)之说。脾为阴土,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故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而致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p;   湿邪与寒邪,致病均有损伤阳气的特点,但两者又有区别。就损伤方式和程度而言,寒邪是损耗阳气,其伤阳较重、较急;湿邪是困阻阳气,易致阳气温运失司,程度较轻、较缓。就部位而言,寒邪伤及全身之阳,如卫阳、心阳、肾阳等;湿邪易困阻脾阳。就临床表现而言,寒邪侵袭,多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明显寒象;湿邪外袭,多致脾失温运,而见脘腹胀痛、泄泻等症,寒象不明显。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困重。六淫之中,唯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故湿邪致病,临床症状以沉重为特点。如湿邪客于肌表,阻滞气机,困阻清阳,可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头重如裹等;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酸重疼痛等,称之为“着痹”或湿痹。“浊”,即秽浊、垢浊。湿邪为患,临床上常见排泄物或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如油,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或下痢脓血黏液;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量多腥浊;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肌肤疮疡、湿疹之脓水秽浊等。

    (3)湿性黏滞:黏滞,即黏腻、停滞。湿邪黏腻停滞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黏滞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为湿性黏滞,易阻气机,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缓慢隐蔽,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医原》说:“湿为阴邪,凝滞难驱。”如湿温的发热症状,往往时起时伏,缠绵不愈,具有明显病程长、难以速愈的特点。其他如着痹、湿疹等均因湿邪为患,而多表现出缠绵难愈的特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与水同类,具有向下流注的特点。故湿邪致病,一般多从下部侵袭人体,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此,湿病的临床表现以下部为多见,如淋浊、带下、泄泻、下痢、下肢浮肿、阴部湿疹等,多由湿邪下注而致。但是,湿邪致病也较为广泛,一是从病位而言,湿邪浸淫,上下内外,均可侵袭,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仅言其较显著的特点而已;二是湿邪亦常兼夹他邪致病,或郁久而随体质产生从化,形成风湿、暑湿、寒湿或湿热等证。

    5.燥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燥气之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的主气,由于秋季阳气收敛,影响津液输布而致干燥,故燥邪虽四季均有,但多见于秋季。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其中初秋夏热之气未退,久晴无雨,气候干燥,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深秋之时,冬寒之气来临,燥与寒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干枯,涩,涩滞、不光滑。燥邪侵犯人体,极易耗伤机体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病变部位多在头面官窍、皮肤、毛发等。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两目干涩,干咳少痰,皮肤干涩,甚则粗糙脱屑、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燥易伤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开窍于鼻,直接与自然界相通,且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耗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胸痛喘息等;甚则损伤肺络,而见痰中带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则可出现大便干结等症。

    6.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自然界火热之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热均为阳盛所化,故

常可混称。火热邪气虽为六淫之一,但其季节性并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见火热为病。感受火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称为热病。火、热、温、暑都是阳热邪气,致病后均表现为一派热象,且都可由外感而生,故火热、温热、暑热常并称。但四者之间同中亦有异:

    ①程度差异: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暑乃火热所化。

    ②来源之异:温、热、暑均指病邪而言,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一般泛指一切温热邪气;暑纯属外邪,热多外感,而火常由内生,是体内阳盛的表现。火可由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称“五气化火”;也可由情志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化火,称“五志化火”;此外亦可由痰、瘀等病邪郁滞而成。

    ③发病之别:温邪多在冬春致病,起病较缓;火、热、暑邪均发病急骤,暑邪只在夏季致病,火热之邪则无明显的季节性。

    ④症状差异:外感温热多表现为全身性的阳热亢盛症状,如发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一脏腑的功能亢进,并有上炎、动血及易致肿疡的特点。⑤火有正邪、虚实之分。生理之火又称少火,是指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属于正气范畴。病理之火即邪火,又有虚实之分。实火又称壮火,即体内阳热亢盛之邪火;虚火则指由阴精亏损而致的阳热偏盛。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热虽未被列入六淫之一,但六淫之中的火,实际上涵盖了热。因此,在六淫外邪中,火与热常可混称。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与热同属,其性燔灼炎上,故属阳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故火热致病多呈现出一系列阳热征象,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面目红赤,烦渴,脉洪数等。火性炎上,易伤人体上部,故以头面部的火热症状表现尤为突出。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耳内肿痛或流脓,目赤肿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阳明火盛,则见牙痛,齿衄,齿龈红肿;心火上炎,则见口舌生疮、糜烂等症。

    (2)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具有发散之性,易使腠理开张,蒸迫津液外泄;另一方面直接消灼煎熬阴津,从而耗伤人体阴液。故火热致病除见明显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冷,咽干舌燥,小便短少色黄,大便燥结等津伤阴亏的表现。由于阳热亢盛,机体代谢增强,易于消耗正气,所谓“壮火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加之热迫汗出,气随津泄,致使热病患者多见气阴两伤之证,从而出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甚则因津液大量外泄,造成津气脱失之证。故《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3)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即火热引动肝风,又称“热极生风”。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劫耗津液,筋脉失去津液的滋养濡润,而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动血,是指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引起各种出血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量过多,甚则崩漏等。其出血特点为血色鲜红,质黏稠,量多。

    (4)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性躁动,与心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引起神志失常。轻者表现为心神不宁,烦躁失眠;重者神志错乱,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5)火热挟毒,易致肿疡:火热毒邪入于血分,结聚于局部,阻碍气血运行,使气血壅聚不散,热毒蕴蒸,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曰:“痈疽原是火毒生。”其临床表现以疮疡痈肿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