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淫”是个什么鬼?

 为什么73 2016-03-24

 导读:本文是周水金老师“轻松学中医”课程的微信讲课语音整理稿。“六淫”是中医病因学中的外来病因。看看它们是怎样危害我们身体的,被它们缠上有什么表现。


周老师讲中医基础理论

18、19讲—外感六淫

主讲老师:周水金

音频整理:刘琼

文字校稿:刘琼、黎世红

文字整理:聂晶、潘丽勤、祁含春冯建宁、全海燕、黎镇斌 



各位学员: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开始《中医基础理论》第18讲的学习就是课本第六章:病因学。中医的病因学是探讨各种能够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的相关内容的一门学问。包括什么是病因,病因的概念、病因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性质,导致疾病后有什么特点以及这些致病因素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什么特色。这些都是《中医基础理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病因。在中医学中病因是指能够破坏我们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而引发疾病的原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劳逸还有饮食失节、外伤、痰饮、瘀血等,又称之为致病因素,在古代一般称为病源。在《医学源流论》这本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凡人之所受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证谓之因。就是凡让人感觉不舒服、痛苦的称之为病,导致病的因素称之为因。简单一点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疾病效应而发生疾病的因素都称为病因。病因学说我们主要的学习目的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搞清楚这种病因的性质是什么以及它导致疾病后有什么特点,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当疾病发生时才能根据这些症状和特点反推出是什么病因导致的,治疗疾病就能抓住根本原因,把疾病处理好。

在临床上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询问求因法。就是通过询问去发现和查找原因,就是通过详细的询问病人发病的经过以及相关情况推断病因是什么;第二种是辩证求因法。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以推求病因。辩证求因法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这两个方法有什么区别呢?比如一个病人感冒了过来找你看病,你问他是怎么感冒的感冒后的经过是怎么样的,他告诉你夏天天气很热大汗淋漓跑到空调房间一吹就感冒了,你就发现这个是因为吹空调受凉引起的,那这个就叫询问。辩证求因法是,这个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有哪些,你再经过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到病人是所有信息,确定了病人是什么证,比如这个病人是外感风寒这么一个证,我们就知道这个病因是属于风寒。为什么辩证求因法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呢?虽然说病人发生疾病的时候开始的病因,比如前面这个病人是受寒引起的,这个病因很明确,但当病人过来找你看病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2、3天甚至4、5天了,开始确实是风寒引起的,但这中间病人可能用了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或病人自己饮食各方面不注意,这个过程中疾病是会发生变化的,变化后他的寒证可能转成热证。我们在当下给他看的时候,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就不是风寒感冒而可能是风热或是食积,这个时候我们要探求他的因,就不能看他受凉的时候的因,而是要看他当下的因,当下的因是风热还是食积,我们要处理和解决的病因是风热或是食积,这个才是当下的因。所以说辩证求因的方法在临床上更适宜,就是说你能够了解他现在的病症是什么因导致的,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疾病发生的造成当下结果的原因,这样才能把这个因去除掉,用上药后更好的把这个疾病处理好。所以说辩证求因法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病人的信息后我们确定了属于什么证型,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它。当然,询问求因法也很重要,因为大部分疾病最原始的原因就是当下这些症状的原因,而且即使中间致病的因素发生了改变那我们也能知道前因后果,更能了解他身体的状态,更有利于我们治疗疾病。

我记得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上班的时候,共青城的一个病人,主要症状就是怕冷,这个病人在广州打工,就是怕冷,先后治疗了7年,全国各地跑了很多地方,中医西医都看过,甚至去过精神病院,别人认为他精神不正常,因为经过西医检查并没有多大毛病,但他的症状非常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大夏天都要穿棉袄,并且不出汗。这个病症如果单纯从怕冷的症状来说,后面讲到《诊断学》会知道一般医生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可能就认为他是阳虚。我看了之前的很多医生开的药基本上是温阳补阳驱寒的药物,但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而且逐年的加重。这时候我就用到了询问求因法,询问他之前发病的经过,了解病人开始在广州打工是给别人做豆腐,广州天气比较热,他们都是赤膊做,汗比较多,大汗出一停下来被风一吹很容易受风受凉的,所以就知道了他最初引起的原因是风寒感冒,当时风寒感冒发烧后去打了针,烧退了但怕冷的症状没有改善且逐年增加。当你询问到这个的时候再结合现在的四诊,就发现这个病人虽然病程已经很久了,但事实上这个病人的病位还是风寒在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用常规的经验去判断,已经病久了怕冷的病人就一定是阳虚的病人,这时候其实就用了非常简单的治疗感冒的驱风散寒的药,记得当时就是用的桂枝汤类处方进行加减处理,这个病人恢复的也很快,加上针灸的治疗也就十多天,十六、七天就完全好了。这个病人当时是电视台报道的,因为是非常疑难的一个病,然后电视台跟踪报道,当时影响还挺大。这个病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一定要详细询问病人发病的过程,也就是说临床上你去探求病人的发病原因的时候,第一个要详细询问病人的整个发病过程,详细了解病人的治疗过程,再根据现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个对应,这样就能比较全面的了解病人的整个病况,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治疗。

病因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是怎么进行分类的,给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黄帝内经》里其实就对病因进行过分类了,它的分类法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它是用阴阳进行区分。阳性的病因是指风与寒暑,就是外来的导致疾病的称为阳。再一个是阴性的病因,就是说把病因分为阴阳两大块,所谓阴性的病因就是饮食拘促还有阴阳的喜怒,大约来说阳性病因是指外来的,阴性的病因是指你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疾患。这是《内经》对病因的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分为阴性的病因和阳性的病因。到了汉代的张仲景又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分类方法,把病因分成三大块,即三因论。三因论分为内因、外因和其他病因。内因是指经络受邪进入脏腑;外因是指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其他病因是指房事(性生活)、兵刃(刀箭的损伤)、虫兽,这个是张仲景对病因的简单分类法。到了宋代的陈无择,字言,又叫陈言,他写了一本书叫《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在这本书里面他又发展了张仲景的三种致病因素,他也把病因分为三类,他的分类方法称为三因学说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一直延续到当代,现在我们去看中医的病因学说,所有能够导致疾病的因素基本都被这三方面概括了。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宋代的陈无择则是怎样对病因进行分类的。陈无择把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谓的内因就是我们的七情所伤,所谓七情就是我们的情志所伤,就是喜怒哀思悲恐惊,这是我们身体内部情绪的变化,是我们内在发生的,称之为内因。情志(绪)的变化导致的疾病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块,这是第一个,属于内因。第二个是外因,所谓外因就是指外来的,这个外来的外因是把六淫侵袭称为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种气候现象,叫六气,但是如果六气超越了正常的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或者你身体里的正气不够,六气虽然正常但是你抗不住,比如冬天寒,一般人都不会感冒可是你感冒了,说明你身体不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冬天,大家身体都还行,但这个冬天特别特别冷,大部分人都感冒了受寒了,那么这个六气是正常的,都称为六淫。他说的外因就是指六淫侵袭。还有其它的他就归为不内外因,就是既不属于内因也不属于外因的。有哪些呢?一个是饮食,跟你喝的饮料吃的食物这些称为不内外因的部分。劳倦,所谓劳包括房劳(性生活),还有过度的劳作、过度的劳动、过度的思虑的脑力劳动都包括在这里面。倦就是劳动过度产生倦怠了,这种过分的劳动或运动或用脑或性生活导致的疾病属于无内外因中的一个。再一个就是跌仆金刃,跌仆就是说所有的摔伤、撞倒、撞击都包括在这里面。金刃就是所有的刀剑包括所有的金属器皿对身体造成的外伤,包括枪伤、很多开放性的伤口,都属于跌仆金刃这方面也属于不内外因。还有虫兽所伤,就是被虫子所伤的,比如被蚊子叮咬、被蚯蚓叮咬,或是被蜈蚣叮咬、被毒蛇叮咬或被动物咬伤比如狗啊猪啊,都属于虫兽所伤。这些都属于不内外因。不内外因就包括了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这是陈无择在《三因及一病证方论》中对中医病因学的一个分类方法,叫三因学说。

当代我们对中医的病因分类方法是这样的,基本上是在前辈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整。怎么分的呢?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所谓六淫前面已经讲了,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能导致疾病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当然正常的气候变化称六气,能导致疾病的就称为六淫了。所谓的疠气就是指具有传染性的,像我们之前发生的非典啊,还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这一类的,就是有传染性的都称为疠气,这也属于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包括两方面,六淫和戾气。在古代疠气也是非常厉害的,包括霍乱啊,欧洲有黑死病啦,在中国和欧洲都曾经发生过疠气,就是非常烈性的传染病。但欧洲一下就是上千万人口的死亡,而中国从来没有死过那么多人,就是因为中医可以处理这些问题,而欧洲当时是没有办法处理这些问题的。

再一个是内伤病因,它包括三类:第一类七情,七情是包括七种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身体的不适,之前有讲过每个脏器有对应的情绪变化,大体是喜怒哀思悲恐惊;第二类是劳逸失度,劳就是过度的包括房劳,劳力劳动,逸就是过度安逸,一动不动,太安逸了也不行;第三类是饮食失宜,吃的和喝的不当导致疾病。

第三种是病理产物行成的病因。包括水湿,痰饮,淤血,结石等等,这些本身生病了才生出这些东西,它又会导致新的疾病。比如说结石,本身生病了才得结石,但结石又会导致疼痛,或导致输尿管的堵塞,导致肾的水肿,会导致新的原因。淤血本身也是疾病才导致淤血,但淤血又会导致手指发麻,导致出血,这就叫做病理产物,它本身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再去祸害人,然后再去造成了疾病。

第四类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药邪,药邪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所有的药物的毒副反应,所有不正确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包括使用中药、使用西药或使用其他的药物。

第五类就是医过,就是医生的过错或医疗过当了,就是用药或医生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用了不正确的方法,就是医源性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六类先天因素。

现在用的中医的病因分类方法就包括四个方面的病因,第一个外感病因,第二个内伤病因,第三个病理产物产生的病因,第四个其他病因,整个的病因学说就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的一个讲解。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我们人体而发病的的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在了解六淫之前先看看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正常的自然界的气候,它是万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对人体本身应该是没有害的,如果六气出现了异常,太过或是不及,太过是指比如夏天热是正常的,但如果热得太过份了,这个地方夏天最热是三十多度,一下子来个四十多度,很多人都扛不住了,这个时候的六气就对人体有害了。不及是指本来冬天应该很冷的,突然来个十几二十来度的温度,本该冷的不冷反而热了,也就是说六气异常就是要么太过了要么就是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不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本来温度高的天气在冬天出现了,这对人体都有害。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这几天就很明显,九江的气候,前几天温度特别高,突然一下子降温,降到十来度的温度,这几天看的病人基本都是感冒发烧咳嗽的,包括我自己妹妹小孩的生病,今天的体温快四十度了,当然也是使用中药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六气异常,包括三种状态:第一种太过或不及;第二非其时而有其气;第三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这些都称之为对人体有害的六气异常状态,即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这时六气就变成六种能导致疾病的病因。六是指六种异常气候变化,淫是指太过了,侵淫,侵袭的意思,泛指反常的东西,六淫就是指六种反常的气候状态,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六气对人体没害,六淫对人体有害。
       六淫导致疾病的发生有共同的特点,具体有五大特点: 
        1、外感性
        六淫这种邪气一般是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由于六淫病邪均是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冬天天气挺冷的,冬天导致的外感主要以寒为主,春天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会以这种致病因素为主,当然其他的疾病因素也有可能出现,但每个节气都有相关的主气在。春天以风,夏天以暑,长夏以湿,秋季以燥,冬季以寒,这个是正常的气候,当这个气候发生异常时,这个正常的气候就变成致病因素。
        3、地域性
       六淫与居住的地区环境密切相关,如江南地带多湿热,因湿热导致的疾病多,西北天气比较干燥,主气是燥,燥血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东北特别寒冷,寒导致的疾病就更多些。跟你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也会有异常,如常常在水边生活的,湿气重,容易引起湿气影响身体。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打你一下,表现在身上就是寒邪,又可以两种以上相兼一起进攻人体,如风寒,湿热,它们可以一起侵袭人体,甚至是三种都有可能的,就是说它们可以一起进攻或者单独进攻都有可能,这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它的症候可发生变化,转化,本来是受寒的,郁的时间久了,寒邪后来转变成热邪。

以上是六淫致病的五大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如感冒是属于六淫里面的,病因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西方的医学就不一样,感冒了诊断是病毒感染或肠胃功能失调或细菌感染,中医不管这些,只关注导致病因的是气候变化,因为病毒或细菌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包括肿瘤,肿瘤细胞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有的人得肿瘤,有的人没有,就是他的体内环境发生了变化,适合肿瘤生长。为什么天气变化了,有的人感冒有的人没感冒,这个并不是因为病毒或细菌本身的问题,从西医的检查看,发现细菌可能在滋生了,病毒可能在滋生了,他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然后导致疾病。事实上是,这个东西本来是和人体共生的,然后外面的环境加上内部的环境相互作用,使整个身体内环境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了自身。所以中医不管病毒或细菌,主要看什么原因导致了环境的变化,所谓的环境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因素作用人体后使身体发生了变化。中医治疗是去除这些有利于疾病生长的环境,病人自然就好了。西医怎么治呢?直接拿抗生素、抗病毒的药,把病毒或细菌杀死,有道理吗?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如果没有改变这个环境,一杀死它又生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感冒以后,去妇幼保健院打针,有些人一两天就好了,有些人拖了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好,为什么?西医用的药物,特别是针剂,大部分是偏寒性的,滴进去的水都是凉的吧,如果我们从中医的病因来说,如果是属于热性的原因导致的感冒,用这个药下去,效果可能很好,一两天他就好了。如果他本身是寒性的原因,再灌冰凉的水进去,能好得了吗?好不了。甚至不用治疗都比治疗要更好,因为身体本身含有修复的能力,所以说这个就是你认识问题的一个高度问题。只要把产生细菌或病毒的原因去除掉了,它才能够恢复正常,直接杀死它是不对的,因为它本身和我们是共生的,跟我们在同一片天地生活,没有说哪个人身上没有细菌没有病毒,本身它就有的。所以说,我们治疗时就要注意了,中医去血液检查意义就不大了。比如感冒,血液检查反映出来的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这对中医没有任何的判断意义。因为我们不是按你的细菌还是病毒去治疗,我们是直接改善改变它的环境,这样的话达到一个治疗的目的。因为这东西本身在你体内的,你为什么要去杀死它?你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把它们杀光,只要你人活着它就会存在,只是它一个数量的多少而已。再说你直接杀它,相当于你也把很多有益的菌种把它杀死了,这样对身体也是不好的。它只要存在我们体内就是有道理的,它们对我们人体是有帮助的。我们互生,是相互之间有利的,对身体是有很多有利的方面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搞那种奶都是搞有益菌的奶。好多人说胃肠不好的喝那个东西,其实是不对的,如果正常的人去喝那东西反而使他更多了,如果是异常的人去喝不一定生存的了啊。西医有一个听起来很恶心的治疗方法,就是对慢性肠炎的病人,慢性肠炎的话说简单一点,就是身体内外因素导致了我们肠道里面的一个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肠道里面的细菌生长出现了失调,菌群出现了失调,本身病因不在菌群,本身的病因是在你内外的环境作用下,导至的肠道环境改变。西医怎么治呢,他有一种很恶心的治疗方法,直接把正常人的大便,经过处理后,直接灌到病人的肠道里去,让这种有益菌重新使这个环境恢复正常状态。我们中医不会这么做,我们通过用药物调整肠道环境,使菌群失衡的状态达到平衡,得到恢复。

这里讲到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实中医里面还有五种病理反应,它在临床上表现和风寒湿燥热火六淫致病很相似。其实它不是外来的,是由体内产生的,我们称之为内生的五邪,就是身体内产生的五种邪气,五种能够导致疾病的原因,这个因为是我们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五邪,有哪五邪呢?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这个风寒湿燥火和六淫是不一样的,这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也就是说所谓内生的五邪是因为体内的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比如肝风内动我们称之为内风,脾肾阳虚出现一个内寒,阳气不足的话感觉身体很冷,这个不是外面的原因导致的,是你体内的脏腑气血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脾虚,脾虚就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就产生内湿,称之为内湿。体内有火损伤了津液,会出现身体很干燥,这属于内燥。这些里面气血功能失常产生的五种邪气,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和我们外感六淫不是一回事,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导致疾病的症状似乎有相似的,但是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内生的,这是大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不纠结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讲诊断学的时候我们会更加详细去剖开这个问题,跟大家分析。

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六个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它们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的一些特征。

我们先来看一下风邪,风的话大家先感受一下:风首先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气候,它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四季里面春季主风,我们看到春季总是刮风,中医把风放在春季,四季其实都有,但是以春季最常见,而这个风邪就是风的气候状态在异常的状态下能够导致人发病的、导致你生病的时候这个风我们就称之为风邪,自然界中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拘的特性的外邪。课本上在218页给风邪定了一个概念,就凡是导致疾病具有善动不拘、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之为风邪。而这种风邪导致的疾病我们称之为风邪为病或称之为外风病。风邪大家看这个概念,善动不拒,所谓的善动不拘,我们可以感受到风,但是它一直在流动,再一个,轻扬开泄,这是风邪的性质。风邪的性质能导致哪些疾病产生?

首先,轻扬开泄就容易袭击人体内阳性的位置,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外的特性,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容易使我们的腠理疏泄而开张而出汗。风为阳邪,性是升发的、向上的、向外的,就能够伤到人体的上面部位、肌表的部位、腰背部,因为这些部位都属于阳,以及头面部。风邪侵袭人体以后,在脉、病症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是:①出汗;②恶风;③脉浮缓,浮表示病位在表。病症会出现头痛、头昏、面瘫、项强、腰痛等症。

其次,风性善行而数变。所谓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的性,到处跑没有定处。由风邪导致的疾病具有移动、不固定的性质。数变是指风邪导致疾病具有发病比较急,变化比较快的特点。以面瘫来说,坐公交车或火车开窗吹风嘴巴歪掉了,或运动之后吹空调睡觉,第二天早发现嘴巴歪掉了,这都是风邪导致的。痹症里有一个以风邪为主的痹症,称之为行痹。

第三,风性主动。就是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所以它导致的疾病具有类似的摇动症状。比如风邪侵袭人体,会出现头旋目晕、肢体震颤、口眼歪斜之类的症。外伤受风了,这里讲的就是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这样的症状。中医里面所有的凡是发现有肢体震动的、头摆动的这类病,我们都称之为风,当然这个风有外风和内风,我们今天讲的是外风,内风也可以导致肢体的震动、人体的摇晃,出现头晕目眩这些症状。这就是风性的特点,它有摇动的特性。

第四,风为百病之长。长就是首,就老大的意思。风邪致病是极为广泛的,既有可单独致病,由有兼邪同病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可以与其它邪气一起作用导致人体生病。常见的外感就有风寒、风热、风湿,这些都可以。

临床上,我们就是根据出汗、恶风、脉浮缓来判断外风的情况,又根据风邪致病的特性,移动,发病急,摇动等性质来判断是否风邪致病。

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下次讲其它邪气。病因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涉及到我们临床的看诊,处理疾病,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大家一定要把它学好。感谢大家的收听。



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病因学说的有关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了外感病因六淫里面的风邪,今天再来看一下寒邪的相关内容。

寒邪

很简单,寒就是冷的意思,从气温的角度来讲,就是温度下降的温度比较低,称之为冷。寒冷在一年四季里主要是以冬季为主,是冬季的一个主气。在冬季出现寒冷的气候,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所谓的寒邪,是自然界中具有的寒冷、凝结特征的外邪,称之为寒邪。在冬季,可以看到在这种寒冷的状态下。以水为例,是在温度比较低的状态下,会凝结成冰。所以说寒致病,会出现寒冷、凝结、收引这样的特性。我们在冬季,不能耐受这种寒邪,当然不局限在冬季,其实一年四季都可能受寒的,夏天都有可能。夏天受寒,有两种情况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天气特别炎热的时候,大汗出以后,进食了寒凉的东西。比如说冰的水果、冰的西瓜、冰的饮料、比如可乐、矿泉水之类的,在这种外界很热的情况下毛孔都打开了,突然进食凉的东西很容易损伤到我们身体了。再一种,我们在大量的运动以后,特别是夏季,大汗毛孔打开后,大汗淋漓的时候急急忙忙跑去冲凉水澡,或者跳入冰冷的河水,或者对着风对着空调吹冷气,特别容易感受寒邪。我们把这种感受外界的寒邪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外寒病。

外寒病,我们又把它笼统地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伤寒,一种称之为中寒。所谓伤寒,就是寒邪伤到了我们的肌表,阻遏了我们的卫阳。卫气,大家都知道,就像我们国家的边防兵一样,在我们的肌表,是阻挡邪气进入体内的第一道屏障。它有阻挡邪气的作用。寒邪侵入肌表以后,卫阳就在肌表与寒邪抗争。如果寒邪比较厉害,卫阳就被阻遏在肌表了。这是第一种情况称之为伤寒,这一类的疾病一感冒多见。还有一个称之为中寒。所谓中寒就是寒邪直接中到了我们体内。伤及到我们的脏腑阳气了。

刚才我们举到夏天受凉的例子。不仅仅是夏天,冬天也可以,任何季节都可以受寒。比如说夏天受凉,我们大汗出以后毛孔被打开。然后直接对着空调吹,寒邪就伤到了我们的肌表。卫阳被阻遏,毛孔就突然被闭塞了。就关合了,这个时候寒邪就郁闭在里面。这个时候,我们表现出来就是高热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感冒的症状。这种就称之为伤寒。所谓中寒呢?就是直接喝了冰凉的水或直接吃了冰西瓜之类的,寒直接进入体内,比如说伤了我们的脾胃的阳气,就造成了脾阳虚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

这两种,伤寒也好,中寒也好,当然不局限于我举例的情况,有很多种,我们把外寒只是笼统地分为这两种。一个是直接伤到肌表的,一个是直接到里面伤到脏腑阳气的。阳气本来有温煦的作用,就是它能够温暖我们的身体,阳气被伤了,阳气就变虚了,这时温煦气化的功能衰退,我们就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喜暖,喜欢温暖的状态,这个是外寒,分为伤寒和中寒。

还有一种内寒。内寒是因为我们体内自身的阳气亏虚,气化减退,阴寒之物积聚,分泌物排泄物出现异常,一般来说分泌物排泄物出现清冷的症状。这个内寒就不是因为外来的邪气直接导致的,而是我们体内自身的阳气要么生成不足,要么消耗太过,体内的阳气出现了减少,出现减少以后出现了内部寒的表现。阳不足,阳气不足的话,就表现为寒,这个是内寒。其实我们今天要讲的呢,六淫里面的寒邪是讲外寒。内寒我们上节课讲了,有内风、内寒、内燥,它是有肌体内部脏腑功能出现了异常然后产生的。跟外感中的外寒,虽然在症状上表现会有很多相似和类似。但是它的发病原因是不一样的。

外寒和内寒的区别和它们的联系。外寒,外部的寒邪很容易损伤我们体内的阳气。伤了我们阳气后就很容易产生内寒。内寒是我们体内阳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称之为内寒。内寒容易导致我们体内的抵抗能力下降。卫外的作用低下,就更容易招致外部的寒邪侵袭我们。使我们更容易遭受寒邪的侵袭,就是说比如更容易受凉了。我不知道大家听懂了这里面的话吗?就是说,外面的寒气伤到我们身体的阳气,伤了我们身体的阳气后,体内就出现了阳虚了。阳虚时间久了,又容易产生内寒,阳气虚产生的内寒。如果身体已经在内寒的状态下,身体阳气不够了,抵抗力就会下降,抵抗力下降了,外面的寒邪就更容易损伤身体了。他们之间是这样的区别和联系的关系。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寒从阴阳属性来说,属于阴性,是个阴邪。阴邪容易伤阳,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是个性比较冷的,是凝冽冰冷的性质的,属阴。寒邪伤人,阴气就很盛了。阳气如果无力驱散,就可能被他伤到了。寒邪进入我们体内时,我们体内是派阳性的阳气去对抗他的。寒气比较厉害,阳气不行的话,阳气就会被他伤到。所以说寒气是阴邪的,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就会出现阴盛致阳病。什么意思呢?阴盛就是说寒阴之邪,寒邪胜利了,体内的阳气就生病了。打个比方说,寒邪侵袭我们的肌表,体内的卫阳,卫气就会来进行抵抗,阻挡它进来。这个时候如果卫阳被寒邪压制,被遏制了,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出现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的症状,怕冷、不出汗、鼻子塞了、流清鼻涕的症状。这就是我们以后要讲到的用麻黄汤证。这几天看了很多病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病症,很多小孩子发烧就是这样的情况。而且发烧的话,一般都是高烧。卫阳被遏制了。体表的温度靠卫阳来遏制的,卫阳管我们皮肤毛孔的开合。卫阳被遏制了,毛孔因受凉而收缩了。毛孔关闭了就不会出汗,就没有汗了。本身受寒邪进攻,就特别怕冷了,就恶寒。卫阳和肺气是相关的,肺气被寒邪影响后也被郁闭住了,这时候鼻子就不通了,就会流清鼻涕。

还有一种,寒中太阴。所谓太阴,就是我们以后伤寒论讲的太阴。寒中太阴,脾阳就会受损。脾阳是运化水谷的,管消化。脾阳受损,就会脘腹疼痛,就感觉好冷,又冷又痛。阳气被遏制了,你不能动了嘛。被遏制了它压力就很大,本来在这个地方,到处运动的,现在寒气进来直接把我遏制住了,只能待在这里。打个比方,可能不是很恰当,我的活动范围本来是一平方厘米,寒邪一进来,被压缩挤压了,变成0.1平方厘米了,这个压力就增大了,就会出现痛的症状。出现脘腹冷痛,阳气不能正常的运化,还会出现呕吐腹泻这样的症状。这就是寒邪直中我们的太阴,伤到脾阳了。

还有一种寒邪直中我们的少阴。少阴和心系统肾系统有关系了。心肾的阳气被损伤,就出现心肾的阳虚。心的阳气干嘛?是推动气血运行的。阳气不够,气血运行就不够。身体热量靠什么带动?靠血啊。这时候就出现恶寒蜷卧,好怕冷蜷缩在那里。手足厥冷,手冰凉的。因为手脚的血,我们人体供血最远的地方在哪里?在脚尖。脚尖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这个地方推动血液的心阳受损了,血液推动就不利啊,就不能输送到脚尖了,那么手脚这种远端的地方,就会出现冰凉冰凉的。会出现下痢清谷,那是因为肾阳受损了,肾阳不能正常的蒸腾水液,大便里面水液一起生成排出来,整个人因为肾阳受损后,元阳都受损了,人就很没精神了。没有阳气振奋的话,人就精神萎靡状态了。

3种情况在我们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无汗,鼻塞清涕这种我们经常用到麻黄汤这个处方。当然,寒邪侵袭我们的肌表,不一定就是这一种情况。还有其他的,像桂枝汤这种很多其它的汤诊。像昨天我妹妹,母子两个都发烧,小孩烧到39.5℃,烧了三天了。过来吃中药,一看小孩是受寒的,大人也是受寒的。但是病程已经有三四天了,病症已经有变化。小孩的病症是外部有寒,里面已经化热。就是外寒内热的情况。发高烧39℃用什么?麻杏石甘汤。回头我们讲方剂的时候会讲到,再跟大家讲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处方。同样是感冒发烧,但我妹妹又不一样。她是受凉后阳气完全被郁闭,转化成热症了,变成风热感冒。用的是银翘散。两人的体温今天早上就已经正常了。所以说中医退烧是很快的。西医有时候还要几天。中医如果辨证准确一般就是一包药的事情。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寒中太阴,脾阳受损,这在我们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最近几天,我就看了好几个小孩,天气一下转凉。他不是明显的感冒症状,而是拉肚子。拉肚子拉的很厉害。有恶心想吐的症状,肚子还有些痛。又在哭闹。一看舌头,是白的,明显的是个中焦的白苔。一摸手脚,都是冰凉的。你就发现,这是脾阳受损了。用什么呢?我们就用附子理中汤。或者用理中汤给他治疗效果都很好。直接用下去,很快腹泻就好了。不像我们经常用的西药,妈咪爱、蒙脱石散等不分阴阳的。腹泻呕吐,最大的有两种分型,一个是热症,一个是寒症。这个我们以后都要学会怎么去分辨,我们在讲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就会跟大家具体讲,什么是寒症什么是热症。包括寒中少阴,心肾阳虚的这个在临床上也是常见的。肾阳不振,肾阳虚我们要用到肾气丸或者桂附地黄汤,或者是右归丸、右归饮之类的。心阳不振,心阳受损了,我们要用到味性阳的药物。其实这些受寒邪引起受寒身体发生的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寒邪的第二个性质是寒性凝滞。凝滞就是凝结阻滞不通的意思。因为感受到寒气以后,寒伤了我们的阳气,阳虚就失去了温煦推动的作用。这个温度也下降了,推动力度也不够了,那么气血运行就会减缓。甚至就凝结在一起了,经脉就会出现阻滞的情况。因为阻滞以后,出现不通则痛的情况。所以说,寒性的邪气进入人体,经常容易导致我们出现疼痛的症状。

寒邪的第三个性质是寒性收引。所谓的收引就是收缩牵引的意思。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感受寒邪以后呢,寒则气收,气机就收敛闭塞了,就是收敛的意思。气机收敛闭塞。如果病在我们的肌表,腠理就收缩了,毛孔被关上了,汗孔不开就没有汗,就不出汗。若病在经络,经脉收引,气血就不通: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屈伸出现障碍,手也勾着,脚也勾着,屈伸不利,然后出现疼痛情况。寒邪非常讨厌,寒邪导致的疾病伤阳,阳气一伤以后,加重寒凝收引的作用,寒凝收引会反过来进一步伤我们的阳气。造成不通畅,过分消耗。所以说它是一个非常讨厌的邪气。

大家记住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征。寒邪的致病的特点就是伤阳,凝滞、收引这些都是它的性。

湿邪

湿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弥漫。是长夏的一个主气。长夏是指什么时候?书本上没有的,我补充会在讲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会讲到什么是长夏。长夏以湿为主的,湿本来是一个正常的气,不过它导致疾病就称为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的重着、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之为湿邪。我们身体感受湿邪而导致疾病称之为外湿病。还有一种内湿病,我们身体脾主运化的功能,脾虚了。脾的功能出现了异常,脾虚不能正常运化体内的水液,脾虚就会生湿,由于脾虚生湿就叫内湿病。这和我们今天讲的外湿是两回事,湿邪入侵我们人体称之为外湿。湿气进来后靠脾来处理,会影响我们脾的运化,湿从里面生称之为内湿。内湿一生,外湿更容易入侵我们身体。这是内湿和外湿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就行,不要把问题搞复杂了。可能大家听得有点头大了。

我们来看一下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首先湿为阴邪,阴阳来说,湿邪属阴,它容易阻滞我们的气机,损伤我们的阳气。湿性跟水很相似,水属阴,所以湿邪属阴。湿是有形的,它直接阻碍我们的气机,如果湿停留在我们的胸部就会出现胸闷的症状;如果湿困在我们的脾胃,也就是中间位置,就会出现脾胃腹胀,大便不爽;如果湿停在下焦,小便就会出现短、涩,就是小便不通畅不流利的感觉。湿邪容易损伤我们的脾阳,导致我们脾阳亏虚、脾阳不振,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失常了。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泻、小便短小、水肿的病症。这跟我们之前讲的脏象学脾的功能就结合起来。脾阳受损会出现什么情况?脾阳有什么功效?脾有什么功效?大家回忆一下,就会把它连接起来。

湿性重浊。重就是沉重的意思,浊就是浑浊、秽浊,湿邪沉重不移,湿邪袭击我们的肌表、精气阻滞,在身体的表现为头重,头感觉很重,就像裹了一条很重的毛巾一样。按以前的话来说就是:头重如裹。若果整个身体受了湿邪就会身体感觉困重,身体非常重的感觉;如果这种湿邪停留在我们的肌肉、经脉、关节就会出现四肢酸重、关节疼痛,它这种情况是固定不移的。这是湿邪停留在我们肌肉、经脉、关节的情况,这是属于一种痹症,称之为浊痹。以湿邪为主的一种痹症,这个痹症相当于我们讲的关节炎,类风湿、包括颈椎、腰椎这一方面的疾患,都可能属于痹症的范畴。里面有一种我们上面讲的行痹。上次我们讲的风邪,形痹的特点风行、擅动,行痹的关节痛是移动的,它的痛症会移动的,跟类风湿关节炎很像;浊痹是以湿邪为主的,它的关节痛是不移动的,不但不移动,还非常沉重、酸胀沉的感觉。这是湿邪沉重不移的特性,在不同受邪部位的表现。湿邪的秽浊不清表现在排泄物如大小便、分泌物比如眼屎、眼泪是秽浊不清的,就是看上去很恶心很脏。如一个小孩感冒找你看病,看到他的眼屎特别多,除了其它的寒邪、热邪以外,他肯定有湿邪,肯定要加一点化湿的药。这个大家要注意的。这个就叫做分泌物秽浊不清。它表现秽浊不清有哪些?脸上很油腻,一模一手的油,感觉很脏的样子;眼屎特别多;舌苔厚腻的,舌上的舌苔很厚,本来正常人舌苔是薄白的,它是一个厚苔。如果是寒湿。它是一个白的厚腻苔;如果是湿热,它是一个厚的、腻的、黄色的苔。寒和热的区别是看颜色,白还是黄?如果秽浊不清侵入我们的肌表的表现出现湿疹,湿疹一个个小泡泡掰开看到很浑浊的液体流出来,带清黄色水液流出来。如果它往下走,男性会阴囊潮湿,女性会出现阴道周围的潮湿感,感觉不干净不干爽,白带很多的。这些是湿邪导致的表现。在大便就表现大便溏泄,拉出一些很粘的很稠的,甚至下脓下血的一些病症。这些就是湿邪的一些病症。

湿邪的特性湿性粘滞。粘就是粘腻,滞就是停滞。湿性的粘滞指湿邪导致疾病就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症状的粘滞性,湿邪导致疾病多看到症状是粘滞不爽、粘滞不清,比如说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淋涩不畅,小便排起来不畅快,大便拉的时候拉不干净,拉在马桶里面冲不干净,它很粘滞,吸附在上面。这是湿邪导致的疾病的特点:症状的粘滞性。第二是病程的粘滞性、缠绵性。被湿邪缠上,这个病不容易好,它就是缠着你不放,这就是病程的缠绵性。湿邪粘滞胶着难解,它导致疾病以后会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比较长。比如说湿邪停留在我们的腹腔,出现盆腔积液,大致月经不调,引起白带多,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反复的发作,不容易痊愈的。妇科上的瘙痒是具有湿邪的性质的疾病,很难好、很容易复发、不容易治好、病程长。给人的感觉它一直纠缠你,表现出病程的缠绵性。

湿邪的第四个性质: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这是什么意思?湿就是水。不正常的水就是湿邪,水是往低处流的。这就是湿性趋下。它发病就容易往下走,易袭阴位。阴阳按上下来分,上为阳,下为阴;前后来分的话,背为阳,腹为阴;内外侧来分的话,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湿邪易袭我们的阴位,水性是趋下的,湿邪就是水液的不正常状态,所以说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湿邪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下部在我们的脚部,包括我们的阴部,如果我们平躺就在我们的臀部。如果水肿的话,你天天站着,那么肿主要在下部,脚部出现浮肿,从最底下开始。若果是躺着的,你去观察水肿病人,他的臀部会肿的非常厉害。湿性的邪会往最低处流,因为水肯定往低处流的。这个是不会错的。它会容易袭击我们阴性的位置。女性的话,阴部的白带不正常、淋浊、包括尿道感染等妇科方面的疾病。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容易损伤人体的阴部。大家注意水肿是往下走的。那么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怎样治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怎样把水弄出来排出体外?回头我们讲到用药治疗的时候会详细分解处理。水液在头部怎样处理?在胸腔怎样处理?在腹腔怎样处理?在下肢又怎样处理?在不同位置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燥邪

所谓的燥就是水分缺少。秋天的时候就是燥,燥是秋气的主气。燥能够导致你发病,我们称之为燥邪。自然界具有干燥、清肃、收敛特性的外邪称之为燥邪。大家看一下秋天干燥吧,在秋天能掉的树叶都掉了吧,这是一种收敛的性。阳气都往地里面收,整个气都往地里面收。人穿衣服也开始穿多了,人也开始往内收,给人的感觉很萧肃、很清凉的感觉。所以说秋天性质是很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燥邪就是这样一个性质:干燥、收敛、清肃。人感受燥邪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我们称之为燥病。

燥是有分别的,燥分为温燥和凉燥。燥这个邪气具有季节性,一般在秋季出现。秋气有分为初秋和深秋。在初秋的时候,夏天刚过完,天气还挺热的,这时候的燥邪很容易与夏季的热的邪气结合成温燥。初秋的时候夏天的这种热气还没有完全走完,天晴了很长时间,又没有下雨,这时候,这种热与燥结合侵害我们人体,我们称之为温燥。也就是说刚刚进入秋季的时候,天比较热,与燥结合,我们称之为温燥。还有一种燥称之为凉燥。什么是凉燥呢?就是说到了深秋的时候,快到冬天,这时候北风、西风来了,燥和寒的邪气相结合侵犯我们人体,我们就称之为凉燥。温燥和凉燥,我们除了要治疗燥以外,因为温和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在临床治疗的时候是有区别的。所以人体感受燥邪时,我们首先要分是凉燥还是温燥。

燥邪致病的特点。燥性干涩,容易伤我们的津液。干就是干燥,涩就是涩滞。感受燥邪就会把水都吸干了,津液会损伤。你看到秋天的时候,皮肤很干燥,身上会痒,嘴唇会容易开裂,嘴唇痒痒,总想喝水。这时候整个大自然就是这样的。皮肤干燥,失去津液的濡养,总会感觉口唇皱裂、鼻子比较干燥、粘膜也比较干,干燥的一些症状就会出来了。燥性涩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津液亏虚以后,津可以载气,津液的功能就不正常了,不能正常的载气,不能正常运载气了,整个组织失去润泽的功能。我们会出现皮肤粗燥;如果出现痰液,痰就会比较少,比较难咳出来;小便会比较短比较少;大便会比较干结;给人的感觉是太干燥了、不通畅的。

燥邪的第二个性质是燥邪易伤我们的肺脏、肺气。因为肺是娇脏,它的性质是喜欢滋润,讨厌干燥的;肺开窍在鼻,外和皮毛。鼻、皮毛是最容易与外界接触的,是最容易被损伤的。燥邪伤人从口、鼻、皮肤进入,损伤我们的肺,肺阴受损。燥邪是阳性的,把我们的肺阴消耗掉,就损伤我们的肺阴。肺阴受损,肺的功能就会受损;肺的功能受损,肺的宣降功能就会出现异常;还会损伤我们的肺络,就会出现干咳少痰,津液不够了,水液不够,水液被吸干,水就变成痰了。痰比较粘,很难咳出来。在临床上我们看到痰比较粘稠,不容易咳出来,这是燥邪导致的。出现喘息胸痛、痰中带血。损伤我们肺络以后,造成肺的小血管破裂了,太干燥,不能濡养我们的血管,血管里面的水少了,血管就会破,会出现痰中带血、咳嗽带血。肺和大肠相表里的,肺系损伤以后,大肠是属于肺系的,大便会出现干燥、不通畅、便秘的情况,这都是燥邪损伤人体以后出现的症状。

火邪

火邪又称之为热邪,火也好热也好,都是指气温很高了,这是跟寒邪相对的。气温升高,主要是夏季,火、热是夏季的主气,它导致的疾病就称之为热邪或火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之为热邪。热邪进入我们的身体,损伤我们的身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就称之为外热病。我们在中医里面有几个概念,温、热、火,温邪是以后我们讲温病学的时候要讲的,今天就不讲。

热邪和火邪其实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课本上进行了一个区分。热邪导致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的发热征象,而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的症状,象局部的红肿、热痛或者口舌生疮,或者说目赤肿痛等。在临床上没有必要这样去分,不管是火也好,热也好,我们都是要清热,清热降火去治疗,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去分。

热和火简单的说一下。热归属于邪气,火在中医里面有两种火,在《黄帝内经》讲的最多,一个称为少火,一个称为壮火。少火是指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这个是正常的火,指我们身体里面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壮火是指火热之邪,是指邪气。所以说少火壮火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回头我们讲《内经》的时候会讲到相关的内容。热和火,热一般多为外感疾病出现的邪气,火一般来说是由我们体内内生的,身体内部生成的,在临床上没有必要分那么清楚火热,都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去治疗。

热邪和火邪的特点:热为阳邪,容易伤津耗气,损伤我们的津液,耗伤我们的气。热邪伤人出现高热、恶热、面赤、眼红、脉洪数这样的症,比如说白虎汤症,以后讲的处方白虎汤,就是这种高热的症,它容易耗伤我们体内的阴液和津液,热邪或津外泄出汗,热邪大汗出,容易出汗,口渴、喜欢喝水,而且喜欢喝冷的,咽喉干燥,嘴唇舌头都干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内经》里面讲的脏火湿气,脏火就是热邪和火邪。火邪能够耗伤我们的气,气一耗伤,气随津,津液也耗伤,气津两伤,出现气虚的相对症状,感觉体倦乏力,少气懒言,人就不愿意说话,人就感觉好疲劳,没劲,全身没力气。也就是说热邪既可以伤阴津、阴液,又可以伤气,刚才讲的燥邪主要是伤津液,伤气这方面是没有的,这是它们的区别。

第二,热气、火气是沿上的,是向上走的,所以说热性往上走,容易出现高位置的、上部的、头面部的病症,火气、风热上壅,会出现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嘴巴里发泡长疮,甚至头顶长个小红疖子,这些都是热邪的原因。热邪的性质是往上走的,热性的邪气往上一走,出现嘴巴、口唇糜烂、牙齿出血、鼻子出血,这些都是热性邪气往上走的特性。

第三,热邪易生风,易动血,什么意思呢?热邪容易导致引起我们体内的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症,热邪损害我们的肝系统,进入我们的肝系统,肝是藏血,肝的血不够,肝风就内动,肝主动,出现高热、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这样的病症。如果热邪侵犯到血脉,加速血液运行,灼伤我们的脉络,导致出血、吐血、鼻子出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也就是皮下出血,还有妇女的月经过多、崩漏这样的一些病症。

第四,热邪容易侵扰心神,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影响心神,轻的出现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重的扰乱心神以后,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甚至出现发疯、发狂这些症状。

第五,热邪易导致疮痈,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如果停留在局部,腐蚀我们的血肉,就会出现疮痈,疮疡痈肿,局部长疖子、长脓肿这样的病症。

暑邪

暑是夏季的火热之气。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的外邪导致疾病,我们称之为暑邪。这个也明显具有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只有在这段时间里才可能感受暑邪,其它的时候是不可能有暑邪。暑病是暑邪损伤我们的身体发生的疾病,以后我们讲到温病学的时候,其实温邪和暑邪的性质是很相似的,它们是同一种类型的病邪,但是它们的发病时间是不一样的。温邪发生在夏至之前,而暑邪损害人体出现的暑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这段时间,所以说这两个虽然性质很相似,但是发病时间是不一样的,温邪导致的温病是什么,现在不讲,以后讲到温病学的时候专门来讲,因为温病学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温邪致病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燥邪致病其实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在体内是不会生出什么暑病出来的,一定是外来的邪气,一定是外感,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定是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其它时间是不可能发生的。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第一,暑为阳邪,它的性是一个炎热的性,暑是夏季火热所化,具有酷热性,火热属阳,所以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它的性炎热,出现高热、面红、眼睛红、脉洪大,也容易惊扰我们的心神,出现心烦不宁,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这个称之为中暑。

第二,暑性升散,最容易伤津耗气。暑邪伤人,暑性升散的,腠理就被打开了,汗就特别的多,汗一多就耗伤津液,津液耗伤以后气也随着津液脱掉了,造成了气津两虚、气津两伤的情况,气津两伤以后出现口渴喜饮、尿黄尿红短少、气短乏力、甚至昏倒不省人事,这就是中暑的症状了。

第三,暑多挟湿,暑邪经常和湿邪一起侵犯我们的人体。暑季炎热,又是多雨潮湿的,热一蒸腾,湿气就动了,湿气弥漫在空气之中,出现了暑热症,暑热症就出现发热、烦躁、口渴,还有一个是湿暑症,就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暑和湿加起来,就暑热和湿暑加起来病症的一些表现。

一起来回过头看一下六淫,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寒邪是阴邪,热邪是阳邪,风邪和燥邪是阳中之阴邪,湿邪是阴中之阳邪,暑邪同属于热,亦为阳邪。凡是有阳属性的,都可以伤害我们体内的津液;凡是有阴属性的,都能够影响身体里的阳气,而且导致气血运行的减缓,阳邪会导致气血运行的加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