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扎好中医的基本功 - 中医入门 - 岐黄中医网3

 昵称1837328 2010-06-21
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 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 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 、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 、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 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虚虚”之戒,此其一失也。中病即止,热退当及时停药,汝未更方再进,继用大寒之石膏,使残存之阳殆尽 ,故有其变也。余言叶天士、吴鞠通等治热病多用大剂石膏,张锡纯则明言石膏性微寒。况患者病痰热壅肺,热势鸱张,其变责之于用石膏当难以令人理解。师云:古人书当活读,温病学派形成以前,即明清以前本草多言石膏甘大寒,盖其时人多生活居住条件较差, 最易为寒邪所伤,脾胃易损,用寒凉之石膏,弊端立现,故云石膏甘大寒。明清之所以温病学术得以形成体系,与其时温病肆起不无关系,患温病之人多为阳盛之体,复感温疠之气,两阳相合,病者无不内热炽盛,故用小剂石膏清热常难以取效,故有石膏性甘微寒之说。从另一方面,在选择药物时须勿忘患者之体质,阴盛之体,虽微寒亦不能耐受;阳热之体,虽大寒亦不为凉。故论药物之性味当根据病情、患者之体质综合分析,尚须考虑时令气候,古人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即言此也。若能如此,对某一味药物的性味进行分析,即使是众说纷纭,亦难为其蒙弊。简言之,对于阴盛之体而言,石膏性大寒也;就阳盛之体而论,石膏则为甘微寒也。此案之败 ,败在石膏也!

  余闻其言,茅塞顿开。盖读书当须知成书之时代背景,对药物性味之认识勿忘“因人、因病、因时”,苟能如此,方可为上工。

  反思对于进一步加深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面的一则临证笔记中你也会有所收益吧!

  扎好中医基本功是学好中医的第一步,希望各位爱友多下些功夫。

  这一讲就讲到这儿。

  常言道:“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式”,下一讲将结合实际病例和大家说说心衰的治疗。

  【讨论】

  1、guoxiaoyang(仁者爱医)

  第一个问题: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

  《内经》曰:“左肝右肺!”即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洛书》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正北方为坎卦属水,水性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为火性热,热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秉风雷之性,风气通于肝,故肝应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属泽性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性阴属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洛书》不但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脏气升降确定了其运行方向。因水为至阴,故居于下;火为至阳,则居于上;木主升发故居于左,方位在东;金主收降,则位于右,方位在西;土为成数之毋,故居于中。

  如此,脏气升降图为: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木左升,肺金右降。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脾之所以升,肝辅之也;肺气降胃气亦随之降也。从上述脏腑气机升降图,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左肝右肺”,不是指肝居于左,肺居于右。而肝与左,肺与右,只是代表着全身阴阳、气血升降之通道。

  以上回答妥否,请教授指正~!

  另外,顺便说一下肺与肝的相互关系:

  肺与肝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之升降方面。

  在生理上,肺位于膈上,主肃降应秋气,其气以下降为顺;肝位于下焦,主升发,应春气,其气以上升为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是谓“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如《医碥·五脏生克》说:“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纯降则无升。何则?浊阴从肺右降,则胸中旷若太虚,无有窒塞。清阳则以从肝左升,是谓有降有升。”

  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升太过,气火上逆,均可循经上行,灼伤肺津,导致肺清肃失常,出现胁痛易怒,干咳或痰中带血,此谓“木火刑金”,或曰“肝火犯肺”。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至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而在咳嗽的同时,可兼见胸胁胀满引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第二个问题试着回答~

  食积出现“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是为了使停滞在体内的饮食积滞能通过最便利、最快捷的途径“消失”。而对其的选择,均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表现。

  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病机为气机阻滞、饮食停滞。病位于胃脘之上(上脘)。临床表现为:胸隔饱涨,涨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时间较短。

  消——病机为脾失健运,食积停滞。病位在胃脘(中脘)。临床表现为:胸脘痞闷,腹涨腹痛,恶心吞酸,恶食纳呆,大便中夹杂食酸腐物质,大便泻泄等。

  下--病机为胃肠积热,津液耗伤,失于濡养。病位在胃脘下部(下脘)。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口干口臭,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涨痛等。 ]]

  2、强风 (仁者爱医)

  也答肝升于左第一个问题试着回答:

  是典型的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延伸,东方配季节为春、是阳气(生)发万物复苏的季节,配五行属木;南方配季节为夏,阳气更旺万物(长)成,配五行属火:中央配季节为长夏,阳极生阴万物转(化)配五行属土;西方配季节为秋,是阴涨阳消万物肃杀(收)的季节,配五行属金;北方配季节为冬,阴气最旺万物封(藏),一阳的发生孕育其中。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为人体配五方、头为上、为阳、为诸阳之汇,这个特性与南、火、夏同性,故定位为南;与之相反下定北,自然伸出左手为东方右手为西。脏象配五行肝主生发喜条达与木性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