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创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80例疗效分析

 pinky582 2010-06-24
微创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80例疗效分析
[ 作者:徐正新  许天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14    更新时间:2009-3-8    文章录入:admin]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9年第29卷第1期23页

    摘要 为了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采用缝扎、注射、小针刀治疗直肠瓣膜先天性变异、耻骨直肠肌肥厚、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80例。结果显示,术后随访3~18个月,治愈73例(占91%),好转7例(占9%),总有效率100%。结果表明,微创方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痛苦小、费用低的优点。
    关键词:便秘;微创方法;疗效观察
    自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微创方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8例,女性62例;年龄21~69岁,平均41岁;病程0.5~30年,平均6年。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性地进行了X线排粪造影、乙状结肠镜检、电子结肠镜检等检查,其中直肠瓣膜异常15例,耻骨直肠肌肥厚15例,直肠粘膜内脱垂30例,直肠前突20例;37例(占46%)合并有其他原因便秘。
    1.2  治疗方法
    1.2.1 直肠瓣先天性变异:患者取胸膝位,在特制的长喇叭口肛镜直视下,用长持针器夹持带7号丝线的直针穿入直肠瓣欲结扎部位,在上方取出缝针由直肠镜退出,缝线在镜外打结,用自制深部结扎器将结打紧,以达到组织缺血坏死勒开目的,一般一个瓣膜需缝3针方能起到勒开该瓣膜的效果。直肠瓣膜数量、位置、大小可有变异,直肠瓣膜最上方的一个已位于腹腔位置,缝针时需防止穿破肠壁引起继发性肠穿孔,在处理下端直肠瓣膜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时应同时完成悬吊缝扎。
    1.2.2  耻骨直肠肌肥厚:采用针刀疗法。将左手食指伸入肛内做引导,触及尾骨尖为耻骨直肠肌上缘标志,用食指向上顶起并抠住耻骨直肠肌,右手操作小针刀,从肛门缘与尾骨尖之中点进针,以左手食指尖与右手所持小针刀头部相吻合接触为标准,要避免穿破直肠壁引起感染,纵行切断耻骨直肠肌1~2cm,切断后耻骨直肠肌平台缩小或消失。为防止术后肌肉断端纤维粘连,可用左手食指触压凹陷的被切断的耻骨直肠肌,加大其间隙。禁忌盲目切割,防止误切肛提肌及外括约肌深部。合并有内括约肌痉挛、良性肛门狭窄患者,可同时用针刀适度切断内括约肌下缘及外括约肌皮下部,扩肛至3~4指。
    1.2.3 直肠粘膜内脱垂:用弯血管钳提夹黏膜,从直肠顶端呈环状多平面点状结扎,使黏膜层及少量肌层形成柱状,各结扎点间距视黏膜松弛程度而定,一般间距2cm。对重度直肠黏膜脱垂,仅结扎不足以使脱垂黏膜复位,可选择4~8个点缝扎悬吊脱垂黏膜,然后取1:1消痣灵注射液,用5号细针头自上而下进行黏膜下层注射。注药后用食指按压,使药液均匀分布于黏膜下层。注药多少要根据年龄、脱垂程度来决定,一般为20~40ml,术后肛内放置太宁栓2枚。
    1.2.4   直肠前突:根据直肠前突大小,纵行钳夹直肠阴道隔薄弱区的直肠黏膜层,沿止血钳以1号铬制肠线自齿状线上0.5cm直向上纵行连续缝合黏膜及肌层,加强直肠肌层的纵行折叠,直至耻骨联合水平,两侧包括肛提肌边缘。缝合时注意保持下宽上窄,使折叠组织呈塔形,以免在上端形成黏膜瓣,用1:1消痔灵形结扎处黏膜注射,愈合后增加直肠阴道隔的强度。
    2 结 果
    本组治疗后随访3~18个月,治愈73例(91%),好转7例(9%),无明显手术并发症,见表1。
    表1   8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治疗结果(%)
       疾病名称         n           治愈           有效                好转
       直肠瓣膜异常     15         15(100)      15(100)             -
       耻骨直肠肌肥厚   15         12(80)       15(100)             3(20)
       直肠黏膜内脱垂   30         28(93)       30(100)             2(7)
       直肠前突         20         18(90)       20(100)             2(10)
    3 讨 论  
    微创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小的损伤达到了快速康复目的,本组12例(占15%)在门诊完成治疗,也适用于在基层医院开展。我们体会,选择手术适应症与手术效果有较大关系。直肠瓣先天性变异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有重要意义,经气钡造影或乙状结肠镜观察,增生、肥厚、过宽的直肠瓣形成的狭窄环导致直肠相对内径狭窄,排除阻力增加,大便嵌顿在瓣膜上方,大便下行过程中受直肠瓣阻挡,是造成梗阻型便秘的重要原因,确诊后经松解直肠瓣膜,解除瓣膜阻挡作用,排便即感顺畅,采用挂线法避免了一期切开继发出血及穿孔的并发症。
    应用小针刀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由开放手术变为闭式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耻骨直肠肌进行松解,同时要注意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引起肛门内括约肌的痉挛和肥厚、肛管段先天性延长、肛门狭窄,治疗时可用小针刀同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及内括约肌下缘,用手指充分扩肛,有效解除内括约肌痉挛肥厚造成的排便困难。
    直肠黏膜内脱垂占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第一位[1]。采用结扎、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要取得较好疗效仍要注意两点:第一,脱垂的黏膜要复位。点状结扎、悬吊缝扎、悬挂固定其方法不同,目的一致,要把与肌层不完全性分离脱垂下移的黏膜相对复位固定。第二,高点注射,直肠黏膜脱垂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多数报道直肠黏膜脱垂开始于直肠上段[2],消痔灵液注射高度可达直肠上端距肛门13~14cm,增加直肠黏膜的注射,固定作用也随之加强。
    直肠前突手术适应症要注重临床症状,直肠前壁薄弱是女性生理解剖特点,无症状的直肠前突无需治疗,资料表明70%无便秘的女性,可同样存在直肠前突。本组选择排粪造影直肠前突>3cm的便秘患者行闭式修补法,其缝合方式有多种,两侧要包括肛提肌,目的是消除前壁囊袋,局部注射硬化剂,加强直肠前壁的支撑作用。治疗直肠前突引起的便秘时要注意解决其他便秘原因,如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瓣过宽、内括约肌失弛缓、肛管狭窄等并存因素。
    微创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只是手术方法的改进,而便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本组37例同时有第2、第3种便秘原因并存,因此,术后的辅助治疗应予重视,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排便习惯,必要的后续治疗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克,杨绍,张伟,等,慢传输功能性便秘研究现状. 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1):37.

    2 张东铭. 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