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人必须关注:心理健康

 橡树之魂 2010-07-01

最近富士康连续的跳楼事件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固然富士康厂方的管理值得反思,我认为不应该把账都算在富士康厂方。政府、社会、厂方和个人都应从中思考发生这类事件的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医生,我认为心理健康的话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有专家曾说21世纪是精神卫生的世纪。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处社会“压力锅”中的现代人不得不直面各类心理危机的挑战。如何拥有心理健康将成为现代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门“必修课”。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认识心理健康,又该如何评价心理健康,如何做才能获得良好平和的心态? 这个话题应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讨论关注

   

■心理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在当事人看来,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不要忽视我们身边的小事,要关注周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良好的自我意识不等于自私自利,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我鼓励老师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特点,鼓励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特点去生活,去奋斗。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处在矛盾转化中。一个人目前面临的挫折可能就是下一步成功的基础。

 

 

 

  一个人身体、心理、社会关系三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我想首先应该清楚什么叫健康。6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正式修改了关于健康的概念。它指出,一个人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身体的虚弱和疾病,而是指身体、心理、社会关系三个方面都要处在完好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整个人类的健康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去努力。但由于多年的封闭和与外界隔绝,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健康概念的含义

 

  比如在美国,患者去医院看病时,会有3个人来接待他,不仅有负责检查疾病的医生,还有一位心理医生和一位社会工作者。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一患三医”,即由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诊治一位患者。 

 

  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感冒”

 

  心理健康是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美国,1/5的人口要接受心理和精神治疗,1/3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项统计表明,美国有5600万个家庭,而其中大约有1500万个单亲家庭。这就意味着,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其家庭结构却很松散,有的孩子仅仅由爸爸或者妈妈带大。可以想象,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由心理医生来治疗。

 

  另外,我们再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告诉我们,全世界现在约有4%的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大家会问,怎么发现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如果大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可能就有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8条诊断标准是:

 

  1.对周围大多数事情都没有兴趣。有的家长说,孩子现在不爱上学了。我就问他:他愿意玩电脑、打游戏吗?她说:那他可愿意了!那这样就不算。换句话说,不仅是对上学没有兴趣,对其他事物也没有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2.自觉疲乏。总觉得累,很疲倦,甚至失眠。3.自我估价过低。也就是常说的自信心下降。4.看不清前途,觉得前途一片灰暗。5.老是封闭自己,不喜欢跟人交往。这一点对于诊断也非常重要。6.觉得自己的病很重。7.有轻生的念头。这一点非常关键,但由于抑郁症患者会把这个念头深深地埋藏起来,而家人又都不愿意去问,所以它常常被忽略。8.病情可能已经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对于以上8条标准,如果符合了157这三条,那么就可以明确诊断了。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感冒”。

 

  许多统计数据提示,我国的心理卫生状况也值得关注。有人曾作过统计,在北京的大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上海的中学生中,34%的学生存在厌学、恐学和逃学心理;12.5%的学生有个性缺陷,包括孤僻、被动、怯懦、爱说谎;28.1%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5%的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

 

  2009年,卫生部精神卫生处的负责人在一次心理学会议上,向学者们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研究数据:在15岁以上的中国人中,终身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口占总数的15%,其中1%的人患有重型精神疾病。也就是说,有将近1600万人患有像精神分裂症这类的重型精神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药物治疗。此外,我国还有将近1.5亿人口存在轻型的精神障碍。有如此庞大的人群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且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花费位于总医疗花费的首位,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心理问题看似小事情,对当事人而言,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

 

  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极端心理卫生问题,那就是自杀现象。中国人的自杀率是22/10万,在全世界属于中等偏上的国家。北京一所中学的校长告诉我,在他所属区的5所中学里,曾发生过11个月里有5名学生自杀的事情。调查显示,几乎每所中学在一年当中就有一个孩子自杀。在大学生当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特别是在一些著名的高校,每年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非正常死亡。

 

  1年半时间里,某学校有3名学生自杀。而且有一个学生是当天早晨在体育场的足球球门上上吊自杀。不难想象,这个孩子的死会对周围的师生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

 

  一个大学四年级的男孩,长得一表人才,曾3次企图自杀。第一次,他吃了安眠药,被送到医院后抢救过来了。第二次,他在一家医院实习时,故意割断自己的桡动脉,血流得到处都是,幸好被老师发现并及时缝合。之后,他的父母从外地赶到北京照顾他。有一天下午,他说自己已经差不多痊愈了,让父母上街逛逛。他父母一看,孩子的情况确实好转了,便出去了一小会儿。但就在这一次,他第三次在病房里上吊自杀,而且没有抢救过来。

 

  他的辅导员带着同学翻看了这个男孩的遗物,至今没有发现什么明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困扰了他呢?应该说,这个孩子的死到现在还是个谜,但是有一点引起了大家的高度怀疑。这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他同时在和3个女孩交往,难以抉择。我们只能推测,也许这个孩子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与多个异性的关系,长时间的困扰让他选择了用自杀的方法去解决。后来听到有两个男生在下面悄悄议论,他们说:“这种事要摊在我头上多好。我一个女朋友都没有,人家有三个,不如‘匀’给我一个。”

 

  从这个案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心理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在当事人看来,却是“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情。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不要忽视我们身边的小事,我们要关注周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1992年在美国中国学生卢刚的死:他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在美国伊州的一所大学学习物理。他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获得了该校历史上物理学博士资格考试的最高分。但是,他却在毕业前夕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导师、系主任、副校长,最后开枪自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最直接的原因是毕业后的失业。但是,这也间接地反映了他在心理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学生不应该的死亡。我们注意到,国外的留学生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国了,可是他们在精神、心理上的困扰仍没有减少。

 

  病理学、统计学、文化角度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研究角度

 

  我们到底怎样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这就涉及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问题。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病理学角度,即我们可以看这个人有没有病理学上的改变。比如看他有没有幻觉,他是不是能够听见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还有就是幻视,有人总认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看到奇怪的东西。有的人经常会觉得,有人在议论自己,实际上这个声音是不存在的。另外就是妄想,他觉得有人会害他,别人正在做的事情和自己有关系。有以上这些表现的人,多数都可能有精神障碍。

 

  第二个角度是统计学的改变,就是我们要看他和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不是一样。比如,在一个会场,在座的各位都很安静,如果有一位突然哈哈大笑或者哇哇大哭,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他有问题。因为大家现在不笑也不哭,而他的表现却与大多数人相反,因此我们会高度怀疑这个人是否有精神问题。比如,一位患者,他见到我就笑,不停地笑,而且是没有原因的笑。这个人可能就有心理问题。

 

  第三个角度是文化角度,就是要根据历史、环境、民族、社会等因素,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正常。

 

  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地方有一个泸沽湖,那里生存着摩梭人,现在还保留着走婚制,靠外力很难改变当地的婚俗,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给予尊重和理解。当地人说,这样的家庭非常稳定,他们没有夫妻矛盾、没有婆媳矛盾。虽然这种走婚的习俗在我们来看,与一般的婚姻有很大差别,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这里的人们心理有问题。因为我们观察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有没有问题,还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考虑。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是心理健康的5个标准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观察呢?有5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一个人能够完成正常的智力活动,是心理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大家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些少年班里智力超常的孩子们,13岁就已经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些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健康呢?我们说,智力超常的孩子如果能对正常事物作出正常的反应,那么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发现一些智力超常,但是心理不太健康的个案。

 

  第二,情绪良好。有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是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第三,人际关系和谐,即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不能和周围人和谐地相处

 

  第四,适应环境。这里不仅意味着适应过去习惯的环境,还意味着去适应变化的环境。

 

  第五,人格完整。所谓人格完整就是他有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格状态。在心理学上,人格的形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他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是他是否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尊重意识,有没有一种自强、自立、自尊、自我奋斗的精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太强调集体教育,中国文化的传统里缺乏鼓励个性的教育。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家长、老师和孩子沟通时,往往会问:你更喜欢什么你要吃什么?你想玩什么?你希望干什么?他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问,一直问到孩子长大。这样的一种询问是高度重视个人自我需求、自我爱好的表现。所以,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有个性、能创造。他们才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有新奇的思想,才能不断创新。

 

  良好的自我意识不等于自私自利。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我在很多场合都鼓励老师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特点,鼓励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特点去生活,去奋斗。

 

  人格形成的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化,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保持一致,看他能不能按照社会的法律、准则做事情。一个中国留学生带客人到餐馆去吃饭。当时在找餐馆的停车位,客人看到只剩下一个停车位,就说:“这不是有一个停车位嘛!”“我可不敢停,”这位留学生说,“因为这是一个残疾人车位。”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以后,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美国的法律和规定,说明他的人格是完整的,这也是社会化程度高的表现。

 

  最近不少人在议论,“80后”、“90后”的孩子社会能力、管理能力、和人打交道的能力都还需要积极地去培养,这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情绪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什么是情绪?情绪就是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情绪和外界是相关的,客观的外界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人们会把情绪表现出来,尤其是通过面部表现出来。影响一个人情绪的重要因素有三个:第一是生理状态,换句话说,我的身体舒服不舒服,会通过我的情绪表达出来。第二是外部环境,空气、住房、交通好不好,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第三是人的认知,即他能不能对周围的事情有一个良好的判断和认识。这些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不良的情绪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良好的情绪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动物实验来理解这两句话。有人找来了两只同窝生的羊羔,把这两只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它们相同的养料、水分、阳光,但是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在某只羊羔的窝旁边拴了一只狼。窝边没有拴狼的羊羔会健康地成长起来,而窝边拴了狼的羊羔会处于惊恐状态,不思饮食而死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情绪。动物的情绪造成了它的死亡。所以,情绪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人和动物都一样。 这个例子告诉家长们,我们不要做孩子身边的那只“狼”,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否则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定要成为钢琴家。”那么多人学钢琴,为什么他一定要成为钢琴家?家庭的温馨、和睦、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呢?首先,要有幽默感。幽默可以大大地改善尴尬的处境。所以,幽默也能化解一个人的紧张情绪,对调整情绪非常重要。 其他如运动、跳舞、唱歌、看画展、听音乐、旅游、看比赛、看演出、读书、散步、弹奏乐器、养花、赏花等等都能调节正面情绪,抵消消极情绪。 

 

  其次,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什么是正性生活的体验?举个例子,你要经常想自己过去那些成功的经历,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现在做了公务员;从科长、处长到现在做了局长;原来挣很少的钱,现在收入提高了,觉得自己的一生很有成就感。实际上,经常想想自己的奋斗历程,也会感到非常欣慰。

 

  第三,适当的疏泄。就是适当地把一些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找人聊天。我们现在一些心理咨询室除了可以进行交流倾诉以外,有的甚至准备了拳击设备、用来摔打的东西,人们可以进去发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调整情绪的方法。

 

  第四,要多看看事物的积极面。从引起负面情绪的失败、挫折、等不良事件中,搜寻积极的因素。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位老先生家里只有一匹马,但这匹马还丢了。过了些天,这匹家马把外面20多匹野马引了回来。他的孩子学骑马把腿摔断了。大家说:“你又倒霉了。”没想到战争爆发了,别人家的孩子被抓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战死了,他家的孩子却保住了性命。这个故事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处在矛盾转化中。一个人目前面临的挫折可能就是下一步成功的基础。

       有人提出心理健康四诀,我觉得很有道理,转述如下:
       

            善良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宽容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 

 

所以,心态决定成功;只有心理健康,躯体才能健康;关注心理健康,社会才能和谐。社会、政府、企业都要关注大众心理健康,才不会发生富士康的连续跳,不会出现或减少不断发生的自杀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