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述评(2)

 昵称955772 2010-07-01
中医理论述评(2)

(3)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其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这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天方夜谭,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气,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气究竟有没有?到底存在与否?存放在什么地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和动物一旦停止呼吸空气(即所谓自然之清气),就断绝了氧气的供应,因而就地死亡(即没有这口气就完了)。现代中医研究者证明,气含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用现代信息论观点套在古老之气的头上,试图揭示其的奥秘。然而,现代信息论指出,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所谓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恰恰与一个不雅的口头禅相吻合,“屁者,五谷杂粮之气也”。

(4)“藏象学说”
“藏”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通称为脏腑。
“脏腑学说” 主要是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即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也好,“六腑”也罢:若不吸收大气中的氧气、生命之水、各种谷物食品中的精华,如何维系人的生命?一种学说不着重指出这些生命之本,如何分清各个脏腑的具体功能?而“奇恒之腑” 的术语却令人费解,似乎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堆积在一起,看不出脑和胆有什么直接联系,有什么道理,只能说明对它们认识的混乱。传统中医提出许多概念,恰恰没有“现代概念”,而且只有概念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针对各个器官、系统生理病理的检查手段,确诊后,对症侯治疗的药物。

象一是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是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是指“应象”,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话是如是说,然而“三象”也只是医者的感觉,感觉是不可靠的。有些疾病开始并没有“三象”,不用更直接有效的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主动侦查器官、系统的状况,有可能出现一种结果,即当“应象”明显时,而已经丧失治疗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