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元云南文事两公案

 清词广陵词派 2010-07-11

阮元云南文事两公案

阮元一生兴过多少文事,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并且大多都受人推崇,但是他在云南兴文事时却遇到了麻烦,引发了两次公案,即:修改大观楼长联和主持修撰《云南通志稿》。

修改大观楼长联,对于阮元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大观楼原来的长联是由孙髯撰写的,孙髯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完全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笔。但是他的文学素养、艺术成就、官场历练和政治情怀均不能与阮元相提并论。阮元在看了这个“天下第一长联”后,他从政治立场、文学修养、修辞技法等各方面均感觉该联有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不改不能抒泄胸中的不快与不满。于是凭着他每到一处都留有名联佳句的自信,以及好行文事的习惯和对孙联政治立场的不认同,对孙联做了修改。对于修改该长联的事,先后修改的大有人在,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但是没有象阮元这次修改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社会上“啧有烦言”。引起责难和反感的原因一是修改的幅度太大,涉及47字,超过了原长联的四分之一强,似乎有伤云南当地文人的颜面和自尊,令当地文人反感;其二是阮元作为云贵总督,直接将修改的联语制成新联板换掉了原来的长联挂在了大观楼上,让人有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使文人在气节上难以平复,这种反感当然已经超出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尽管后来梁章钜出面一再为阮元解释,说明阮元改联的初衷本意,但是,云南当地的文人并不接受,以致阮元刚刚离开云贵总督任,地方人士就随即撤下了阮元改的联板,换上了孙髯的旧联,并且有好事者还作了打油诗对阮元改联一事极尽讽刺挖苦,已在京任职的阮元也只能眼不见,心不烦了。凭心而论,阮元的修改在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以致后来的大观楼长联还是接受了一些阮元的修改。

就因为对阮元改联的反感,云南文人对阮元不依不饶,又引出了阮元在云南的另一件文事公案来。

阮元在云贵任上时已是70多岁的老人,但他一身为地方多行善政的秉性难改,虽然经历了改联公案,但是阮元看到《云南通志》已经年久失修,感觉有责任在任上重新修撰《云南通志》。由阮元诚聘的主撰编修人员王崧、李诚,一个是嘉庆四年,阮元领考时所取的进士,应称得上是阮元的门生;一个刚刚因事罢官,政治上正处于低谷,阮元对其有知遇之恩,应该算得上都是与阮元亲近、被阮元信任的的人员。但是王崧因为与主修者的意见不合,竟然佛袖而去,又引起了当地文人的不满。关于王崧的佛袖而去,究竟是因为和阮元还是和阮元的继任者伊里布意见不合,说法各有不同。清人吴庆坻笔记《蕉廊脞录》载:“山阴王乐山某,在阮文达滇督幕府,与修《云南通志》,与文达持议不合,辞去。”明确指明系与阮元意见不合而辞,似乎有阮元以官压人,强加意志与人,造成王崧辞职。但是,《王崧与云南地方志》一文则提出了另一种说法:“稿尚未完,阮元调离云南,伊里布继任,对这部书的体例有所更改,王崧即辞职回家”。把矛盾的主角推给了阮元的继任伊里布。这种说法值得探讨,因为新修的《云南通志》的刊刻出版时间是在道光十五年的夏天,这一年,“阮元二月十日拜为体人阁大学士,留任云贵总督,十八日改管兵部,二十五日实授,直到六月份才离开云南赴京任。就在阮元离开云南入京师任内阁事的同时,《云南通志稿》亦刻成”(王章涛《阮元传》)。因此,清人吴庆坻笔记《蕉廊脞录》还是应该靠近事实,但二人是因为什么意见不合,造成师生分手不得而知。正是因为地方文人对阮元的反感,居然影响到了《云南通志》的正式发行,地方文人不接受阮元主修的《云南通志》,最终阮元只得以《云南通志稿》刊刻。对于这本志书的价值,从事实求是的角度来评述,它应该是云南现有志书中学术价值,编撰水平最高的志书,得到了后来人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阮元在云南的这两状文事公案,究其原因,一是当时云南文人的门户之见过盛,有点小家子气;二是阮元已年过70,经历的世事沧桑已经很多,名望与官威加身,为名声所累,有点“小不下来”的意味,没有把握好处事的“度”,以致得罪了一些具有地方气节的文人造成的,这与阮元之前的处事似乎有些大相径庭,也为后人留下一段文坛艺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