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全案:文言文翻译

 亮丽之晨 2010-07-16

文言文翻译

【知识清点】

原书古代文化常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B级(理解)

“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考查的句子是有特点的,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通假字等方面有典型性的句子。

(1)理解并翻译实词

(2)理解并翻译虚词

(3)理解并翻译句式

(4)理解并翻译活用的词语

(5)理解并翻译通假字

(6)理解并翻译古今异义词语

(7)理解并翻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考点透析】

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

      

原则

遵循信、雅、达的原则。

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要求

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要准确翻译一个句子的意思,就必须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这个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句子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不能独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

重点

(1)文言实词 重点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异体字)。也要注意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联绵词、数量词的特殊表示。

(2)文言句式 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这四种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特别要注意的是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的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和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后置、状语和补语的特殊语序)。

(3)文言虚词 重点掌握《考试大纲》所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对古代的专用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5)对言简意丰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句子,意译。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高考题

 

2.(2008年广东)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翻译要做到“信、雅、达”,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并联系具体语境。它考查学生文言综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高考题将文言句式(尤其是固定格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内容都放在这一题里面考查。本题除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外,还对省略句式、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进行了考查,难度适中。

答案:①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②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3.(2007年广东)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译文: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除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外,还对省略句式、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固定结构)等进行了考查,难度适中。要把握下列词语:但;副词;只是、仅仅;异:以之为异,感到奇怪;白:告诉。以是:因此;德:感激、感恩;恒:常常;啖饮:吃喝。

 

4.(2006广东)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要注意“今”作定语,不是状语,应译为“现在的”而不是“现在”“今天”;“非……乎?”可译为反问句“不是……吗?”;“盍”是兼词,“何不”之意。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依”可译为“依附”“投靠”。答案为:

  第二句注意固定格式“所闻”,“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第”为副词,译为“只”。《陈涉世家》有“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即使。第:只、仅。令:使)。“但”译为“只是”;《木兰诗》有“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短歌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耳”,语气助词,“罢了”。

答案:①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为什么不去投靠他?

②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粤考趋势】

近几年年高考试卷中,分值为6-10分;增加分值的高考试卷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文言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在2010年高考中,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

考查的形式仍为两种:一是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仍为主流;一是单出段,翻译画线句子。

原书139页

应考方法盘点

(一)复习方法

原书140-142页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2006高考天津卷)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吉林卷)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2003年全国高考题)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高考广西卷)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004年高考重庆卷)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2006年高考湖南卷)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高考广东卷)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004年高考湖南卷)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收藏经营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三、常见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的翻译方法

本内容请参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有关内容。

四、注意通假与活用现象

本内容请参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有关内容。

考点对应直练

翻译下列教材中的重点句子。

1.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5.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8.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9.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10.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11.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12.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13.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14.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5.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16.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17.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8.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0.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1.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2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3.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4.    东犬西吠,……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5.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汝其勿悲!

26.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27.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8.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9.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之二虫又何知!

30.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31.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2.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3.    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35.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6.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7.    既来之,则安之。

3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9.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0.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4.    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45.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46.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7.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48.    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9.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

1. 不是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选订秋天作婚期。

2. 你说你曾占过卦,卦上没有不吉话。拉着你的车子来,装上嫁妆到你家。

3. 我做妻子没过错,丈夫他却变了心。始爱终弃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4. 时光飞逝,我将赶不上,担心年岁不待我。

5. 时光匆匆而过不能久留,春来秋去,时序交替。想到草木已凋零陨落,担心自己年老而无为。

6. 孩儿已经没有了做高官、得厚禄的福相,幸亏又娶到这个贤惠能干的妻子……这个女子的行为没有不端正的地方,哪料到会招致母亲不喜欢呢?

7. 东边邻居有个贤惠的女子,名叫秦罗敷,她的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可以赶快打发她走,打发她走千万莫挽留!

8. 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9. 感谢你忠诚真挚的情怀!你既然这样记着我,我不久盼望你到来。……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想到将来我心里像煎熬一样。

10.           仲卿再三嘱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离……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1.           运气的好坏相差得像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

12.           怎么处置应当依照哥哥的主意,哪敢自作主张!虽然我与府吏已有誓约,但与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立刻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13.           山不辞土石就会越来越高,海不弃细流就会越来越深。

14.           夏天降下大雪,天地合在一起,才敢和您断绝!

15.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一个夜晚,送客人到湓浦口

16.           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作歌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字。

17.           主人和客人下了马,走进船中,举酒欲饮,却没有音乐助兴。

18.           应该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了白发。人生犹如梦幻一般,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19.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彩怎么会出现龙?

20.           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21.           本是不可一世的豪杰,可如今(他)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只是)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2.           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

23.           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喂养过(我家)两代人,我已故的母亲待她非常好。……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我从门板外一一回答她。

24.           有几家能称心快意呢?……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应该会为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而感到快乐……你可不要悲伤啊!

25.           这是我敢于索性(为革命)去死而舍你不顾的缘故啊!……你要好好地抚养他,让他像我。

26.           天空深蓝色,那是它的本色呢,还是高远而没有穷尽呢?

27.           背负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碍,然后才计划着向南飞。

28.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以外)再向南方远飞呢?……到近郊去(旅行)的人,当天(就可以)回来,肚子还饱饱的;……(蝉和学鸠)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29.           小智比不上大智,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们是这样的呢?

30.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顺从一乡人的心愿,道德合乎国君的要求,能力能够取信一国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像小麻雀一样(见识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