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中医学家施杞: 不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养生捷径

 又一本 2010-07-16

著名中医学家施杞:

不再轻信那些所谓的养生捷径

2010-07-16 08:42:54 来源: 解放日报(上海),转载时有删节

近年来,“养生热潮”一波接一波,“养生明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占据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其中尤以“中医养生”最受瞩目。

随着“张悟本事件”的迷雾散去,一批所谓的养生专家、养生疗法纷纷受到质疑,进而有人对中医也提出了疑问:中医到底有没有用?中医是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

今年73岁的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施杞教授在接受《解放周末》专访时指出,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所谓专家和秘籍,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养生乱象”下的一个当务之急,是要让人们认识中医的真相。

 

对话

“张悟本事件”不是中医的错,但它映射出中医发展中面临的尴尬和困惑。

“把一些常识包装成包治百病的诳语,再把另一些常识颠覆成万万不可的神话,这种有悖科学精神的轻率言论,本质上是一种骗术。”

“内行不说,外行乱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养生乱象。”


阐述

当务之急是要让人们认识真正的中医。中医并非玄学,更非迷信。

“真正的中医决不会让人一味地多吃某一种东西,更不会认为靠一两种食物就能达到祛病的目的。”

“一种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一劳永逸吃一两个偏方或者简单按几个穴位,这不符合中医的本意。”

“不少人愿意相信各种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秘诀,说明他们信任中医,需要中医,但在信任的同时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医。”作为一名为中医事业奉献几十载的老中医,施杞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人们认识真正的中医。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代语境下遥望几千年前古朴深奥的中医理论,以及难解的语词间蕴含着的古典哲学思想,难免让现代人对中医产生“玄妙”甚至难以言传、难以用科学解释的印象。而五花八门的养生秘籍,恰恰抓住了人们这种雾里看花的心理。

事实上,中医并非玄学,更非迷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理念,历经了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考验,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在施杞看来,要了解真正的中医,关键在于认清中医的三大特点

首先是“整体观”。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气血、五腑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调节。同时,人与外界环境也是相统一的。正因为把人与外界看作一个整体,所以中医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整体平衡”和“阴阳平衡”,而不局限于一个疾病、一个证候、一种症状。

“既然讲究平衡,讲究度,那真正的中医决不会让人一味地多吃某一种东西,更不会认为靠一两种食物就能达到祛病的目的! ”施杞轻轻叩了一下桌子。

中医的另一大原则是讲究“恒动”。生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并非静止僵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念就是“阴阳五行”,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始终是与五行概念相交融的。中医养生遵循“四时阴阳”的原则,《黄帝内经》认为,人首先应该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各方面来养生。

“一种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一劳永逸地吃一两个偏方或者简单按几个穴位,这不符合中医的本意。”施杞严肃地说。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第三大特点。“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各有不同,一个好的中医决不会 千人一方 ,势必通过望闻问切,鉴别每个病人独特的病理情况以及整个身体的状况,并通过不同药材的配伍来对症下药,每味药用多少量、怎样搭配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施杞说:“单一个字就有多重涵义:一要望神,通过望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色的变化,来判明患病的轻重、预后等;二要把望全身与望局部相结合;三要望舌苔,从而有助于辨证精确,如舌质偏紫者属血瘀,苔腻偏白者为寒湿,偏黄者为湿热;四还要望咽喉,因为咽喉能反映出疾病的虚实及正气的盛衰。如果不懂辨证施治、因病与药,治疗方法不对路,就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更谈不上治病救人。”
 

经历

中医的药典里从来没有“急功近利”四个字,真正的中医人信奉的是“医乃仁术”的信条。

“仁者爱人。爱病人关键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了这颗真诚的心,病人也会对你永存一份真情。”

“人间自有真情在,医者善待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大爱。”

施杞对“仁术”的理解,是从小在祖父身边,看着祖父如何行医救人开始的。

“无论是哮喘病人、高热病人、白喉小儿,祖父都能治。那时候的中医是内外妇儿十三科都能看。”施杞说。

报考大学那年,81岁高龄的祖父对他说:“考中医学院吧,上海有名医,中医有学问,值得你一辈子用功去研究。”当施杞拿着上海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祖父的病榻前,祖父语重心长地说:“医乃仁术,你要做个令人称道的好中医。”

一句话,铭记一辈子。

进入医学院后,中医大师程门雪、黄文东、石筱山、陈大年、丁济民、裘沛然等人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以及对病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态度,令施杞终身难忘。

毕业后进入龙华医院伤科的施杞,师从全国著名的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骨伤科病人慕名前来就诊,老师又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各类会议多、会诊任务重,但他仍然尽自己的全力无微不至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不计名利,甘当一名普通中医。 ”

在施杞看来,医者行仁术,就是要热爱中医,关爱病人。他说:“仁者爱人。爱病人关键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要有了这颗真诚的心,病人也会对你永存一份真情。”

30多年前,一位来自江西九江的退休工人被当地诊断为脑癌,慕名到上海龙华医院找到施杞,寻求最后一线希望。施杞悉心诊断后,认为他所得的是颅内血肿,经过手术治疗加上中医疗法,病人终于痊愈出院。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龙华医院老中医徐福民在庐山休养时意外发生脑外伤合并骨折,施杞被派去抢救病人。他赶到庐山脚下的九江,却买不到上山的车票,听说要等两三天才有。正在十万火急的时候,施杞竟然与当年这位家住九江的病人偶然相遇。 “施医生,您是我的救命恩人! ”病人看到施杞后,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

了解施杞遇到的难题后,老病人想方设法弄来车票。由于抢救任务重,三天后,医院决定用军用飞机派遣两名护士上山协助施杞。当得知两位护士降落在九江临时军用机场却无法上山时,又是这位病人千方百计为他们借来一辆当时十分难得的轿车,使得两位护士及时赶到了病床前。

谈起往事,施杞高兴地说:“人间自有真情在,医者善待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大爱。”

施杞

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3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香港大学名誉教授,还被美国普林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8所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辞海》中医学科主编。全国第二、三、四批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曾拜全国著名老中医石筱山、石幼山教授为师,系统地学习研究中医骨伤科理论和石氏伤科经验,成为中医骨伤科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人。

施杞还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了硕士生70名、博士生46名、博士后7名,带高徒14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