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渭良:发展“正骨十四法”,创造性提高传统骨伤理论

 廊坊万达广场 2018-08-21

名医介绍:陈渭良

陈渭良(1938年3月生),第一批广东省名中医。佛山市中医院原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全国首批“中医骨伤名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外固定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佛山分会理事长、香港(中国)骨伤治脊学会荣誉会长。

学医经历

家族业医,耳濡目染,师从名医,临症苦学

陈渭良出生于广东南海,家族三代行医,由于三位叔父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医生,对伤寒、温病、正骨金创各有专长,他自小就耳濡目染,立志救危扶疾。

上世纪40年代,佛山习武成风,陈渭良经常跟随叔父及医治跌打的武术师傅诊病问疾、敷药疗伤,8岁时便随叔公上山采药,10岁时已收集不少民间偏方、验方,并能记近百条方剂。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字还没懂得写几个,年幼的陈渭良就已经将医书像歌谣一样不知不觉背下来了。

陈渭良回忆:“我家族里面,很多个都是中医。‘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羚羊解乎心毒,犀角清乎肺肝’,我叔公就唱一句,(我就)讲一句。他叫我帮忙去整骨,敷山草药,包包伤口什么的。用一些用晒干的草药做成粉,给村民敷,不收钱的。”

耳濡目染令陈渭良逐渐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尽管父亲反对,认为学中医没出息,但他仍立志习医,救危扶疾。

1955年,经卫生部门考核,年仅17岁的陈渭良在当地石湾联合诊所独立开设骨伤门诊。为了学术上的追求,尽管已经小有名气,但他毅然投学于岭南骨伤科名家李广海门下。

早在民国时期,李广海便以其精湛的医术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是岭南五大骨伤科名家之一,其家传正骨医技理论精妙,正骨手法独特,内外用药更有家传特色,自成岭南骨伤科一派,登门求学者甚众。

1956年,陈渭良凭借良好的医学基础和勤奋认真的品格,通过激烈竞争的考试,被李广海收为入室弟子,从此在中医骨伤领域一路前行。

陈渭良说:“好像建房屋一样,一建了第一层,第二层就高一点,第三层就更高一点,高楼大厦从地起,高就看你自个儿。学要训练,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什么都不懂,要问,要研,要读,他经常要求这样。最早那一两年,他考我、问我,不记得就打。”

骨伤科新局面

创造性总结提高传统骨伤理论,发展“正骨十四法”

从师十五载,陈渭良在李广海伤科疗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现代医学技术,被誉为佛山市中医院“镇院之宝”的伤科黄水正是他的得意之作,传统的骨伤科在他手上迎来了一个新局面。

陈渭良在传统骨伤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原理,创造性地对原李氏伤科正骨手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正骨十四法”,该手法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对中医闭合手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还可使大批四肢骨折患者免于手术的痛苦。

陈渭良说:“我感到正骨八法内容有局限,后来就探索了要磨练提高,提高解决很多关节内的、关节外的、陈旧的、新鲜的(骨折)。在技巧上怎么苦练?吸收现代医学里的生理解剖、客观检查的X线、生物力学的(原理)综合慢慢研究。筋骨并用,不但是你手练,病人协调你要懂指导他怎么动,用哪些肌肉调节平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光是力,猛力是不行的,蛮力就更错了。”

1964年,陈渭良在国内率先运用手法整复肱骨外髁翻转移位骨折获得成功。有些陈旧性肱骨外髁翻转移位骨折,过去被人视为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但由于骨折后组织增生、黏连,增加了闭合整复的困难。陈渭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手法推挤,将增生及黏连组织推开、松解,变陈旧骨折为新鲜骨折,然后按新鲜骨折方法处理,复位同样屡屡获得成功,开辟了闭合手法治疗关节内骨折之先河。

陈渭良说:“有个小孩子肱骨外髁骨折旋转错位,骨片比较大,原来的规矩,要切开,将骨片反转过来,再塞到关节里去。家里人听了要开刀就怕了,我去看以后,麻药什么都不要,三个动作:第一,原来的往后的,往后旋平它,拿好平面,再往下轻轻拨一下,拨一下前臂要进去嘛,打开‘门’,将它按到‘门口’的时候,用肌腱屈伸,‘咔’的一声,就进去了,不是用猛力推进去的。”

中医正骨,运用巧劲,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的情况下,达到功能复位,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陈渭良的这一突破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骨折的后遗症。

陈渭良说:“有些人经过治疗,他们随访5年后,(病人)都会出现,这类的骨折远期效果遗留的后遗症,外形欠缺,叫鱼尾状改变,3年后这个骨头就往外(形成)鱼尾状改变,关节不稳。但是我们随访了50多例(病人),基本上鱼尾改变的,很少很少。因为我们固定相对有生物力学的保障。”

治疗原则

立足阴阳辨证,遵循脾胃学说,不过度攻伐

传统中医骨伤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骨折病人的中、后期治疗的重点是补肝肾。但陈渭良对这一理论不是盲目继承,他在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受到了启发,并借鉴到中医骨伤科的辨证施治中。

无论外用内治的药物或疗法,陈渭良始终立足于阴阳辨证,遵循脾胃学说并贯穿整个诊疗过程。在痛症的诊治方面他着重从气、瘀、痰进行辨证,“久病为虚症,功伐勿太过”,他坚持对症施治,扶正祛邪,绝不过度攻伐。

他认为:伤科病人必伤气血,损筋骨,伤中耗气;祛瘀药物亦有攻伐;加上多卧床静养,正常生活规律遭到了破坏,势必扰脾胃运化功能,更兼广东地处岭南气热脾湿之地,更显得补脾胃之重要性。

陈渭良提出骨折病人的中、后期治疗应以补脾胃为主,消化系统功能良好,病人的体质就增强,身体康复就快,因此在骨折病人中、后期的治疗中必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轴来组织治理。

陈渭良说:“脾胃论,东垣用法,对于小伤的病人,伤筋络、伤骨、伤气血,首先,伤气血是第一位,从外到内,(伤了)气血要怎么支撑它?(所以)脾胃是第一位重要。能吃就胃气足,能生就靠培养,要培养(气血)的过程莫过于(脾胃)责任最大,能吃能喝能睡,就保证病的驱除和(身体)恢复。”

大医精诚

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

行医练武,是年过八旬的陈渭良简单而满足的生活。对于自己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中医事业,陈渭良从未停歇,他常常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勉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

陈渭良的弟子张兆华说:“老师教我们,你们要从医,就要先学做人。我们做医生,一定要有一颗大医精诚的心,我们一定要用合理的方法和合理的治疗。我觉得在他身上感受得到(大医精诚的精神)。”

同为广东省名中医,钟广玲这样评价老师陈渭良的医术:“医院里面都赞誉他的手叫X光手,就是说他的手摸到的骨折,跟X光照出来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正骨以后,也是复位非常完美。”

陈渭良的治学态度是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推崇,更不重中贬西。他在临床工作中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无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务求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几十年来,陈渭良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不管是姓“中”还是姓“西”,只要能提高专科临床疗效,他都积极引进,推广应用。

陈渭良认为:“中医就有中医学习的一个过程,古为今用,《黄帝内经》很多很多好东西,(应该)学习、研究、拿来用、再提高。现代医学倡导我们(的理论),可以借鉴学习,有用于己的,拿来我用,但是本末不能倒置。所以大医精诚,做大医,要做一个好的医生,(要)学习好、经验好、整理好的方法,为我们人类服务,(要有)这种精神在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