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宁苗族风情习俗及其歌谣、传说等拾零

 刀月米 2010-07-19

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苗族先民们就生息在洞庭湖畔,散居或聚居于川、鄂、湘、黔连接地带以及此地带以东的湖南、湖北境内。后来,一部分人溯沅水而上,往西迁徙,逐渐发展到川、黔、滇各地。部分人约在宋、元时期迁至威宁。据其史诗及苗族已搬到乌撒(威宁的古称)三十几代之传说推断,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他们居住盐仓,后迁到兴隆厂,并向卡保河谷发展,逐渐往四方分迁。四川省南部,云南省东部,贵州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属川、滇、黔方言区,约三十万人口。他们虽属一个方言区,但因居住的区域、风俗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等关系,形成了一个民族内部不同的分支特点。滇东北、川南、黔西北一带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俗称大花苗。大花苗这一支系名称,按杨汉先先生民国时期介述,出现不逾百五十年。其称呼来源有三种传说。
    
其一、该苗族支系旧时曾居众苗族首位,故名大花苗;其二、因彼等衣饰之花纹粗大而得名;其三、汉民见彼等衣饰古雅多花纹,乃呼之为大花苗

    
威宁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的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语语汇丰富,悠扬动听,语调较长,同汉语比较往往是词序颠倒。如汉语猪脑壳,苗语则颠倒词序为脑壳猪;在称谓上也是颠倒的,如母父妹兄妻夫婆公,等等。一般都是女的在前男的在后,仍残存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苗语中,汉语和彝语的借词数量也比较多。

    
威宁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它始创于公元一九0五年,被称为滇东北方言区的老苗文。这种老苗文,依据苗语发音时喉音和鼻音的特点,具体研究苗族衣裙的花纹,用拉丁文、汉字和花衣裙中笔画简单的符号作声母,用拉丁字母作韵母。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相拼为一个音节。如男孩为
(译音:咱嘟);苗族为(译音:阿卯);姑娘为(译音:告彩);老苗文的四声是: (都),(睹),(度),(独),标音符 由高到底。它计有声母五十二个、韵母二十五个。
     “
老苗文经过多次修改,虽仍不够完善;但自从有了它,这一带苗家结绳和刻木的原始记事方法,便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用它记录历史,书写家信,记录古歌
……
     “
老苗文流行于云南的昭通、楚雄、昆明郊区、曲靖地区;贵州的毕节地区各县以及普定、紫云等滇东北次方言区。它对提高和发展苗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记述大花苗迁徙的古歌和古史传说

    
威宁苗族的迁徙,古史传说中就有八次提及。从主事老领导时期(即使用石木器、刀耕火种、结绳刻木时期),经过则戛老领导时期——高杜觉地奥与连地吾在少——格资元老与元觉比考——客母元老,元觉比考——开元元考、格蚩元老、干骚毛比蚩领导的各个时期,知道迁入西南,然后进入撒诺(威宁境内)。古史传说把每一迁至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名山大川,气候条件,作物出产以及领导的功绩,战事,迁逃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描述。

    
除古史传说外,古歌也记述历史。如《迁徙歌》,描述苗族先民们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战争的威胁和破坏,不得不携儿带女迁入他乡。再如《格自爷老、爷觉比考元老》、《觉力滔元老》、《梨由则望,觉比考元老》等古歌,均记述了威宁一带大花苗迁徙的原因、经过和落脚点,并把每个地方的概况、山水、出产以及当时的生活情景记述得一清二楚。《三位老人之歌》,传唱格炎爷老、格池爷老和戛梭卯丙三位老人,原住在斗南玉莫江边时,同心协力抵抗沙召觉地望等人的侵犯,因无法战胜敌人,才被迫向南迁徙。歌中对三位老人奋力抗击敌人,作了生动的描绘:

    
世界上最出色的弩箭手,

    
我们的祖先格炎爷老啊!

    
用脚蹬开千斤弓弦,

    
抽箭搭在弦上,

    
嗖飕飕一阵响,

    
利箭飞进敌阵,

    
射得敌人排排倒!

    
敌将沙召觉地望,

    
中箭也倒在地上。

    
冲锋陷阵最勇敢的英雄,

    
我们的祖先格池爷老啊!

    
大喝一声震山响,

    
闯入敌阵横冲直撞,

    
杀得敌人横尸遍夜,

    
杀得敌人鬼哭狼嚎。

     ……
    
《觉力滔元老歌》,共五百余行,记述觉力滔元老集众商议,率领子孙们建立兼城后,沙召觉地望企图掠夺他们的劳动成果,率众侵入格兼城。觉力滔元老被迫迁往另一部族史比居自老处,其后又被赶往力阿那深山,并与史比居自老和戛梭居自老结盟,力抗沙召觉地望的侵扰。歌中对觉力滔元老战败于沙召觉地望后,被迫迁离时的内心活动,描述极为细致:

    
觉力滔元老,

    
想了又想,

    
望了又望,

    
站了又站,

    
看了又看
——
    
粮食啊,多么香糯,

    
田地啊,令人陶醉,

    
棉花啊,铺满田坝,

    
这居住过的地方啊,

    
等待我们的归来!

    
这段描述表现了苗族先民们被迫迁徙时对乡土的留恋,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暴力的仇恨。

    
威宁苗族的历史(包括迁徙、抗暴、生产和生活等等)就是通过古史传说和歌谣流传下来的。每当苗家老前辈向本民族的青少年讲述古史才传说、唱古歌时,讲述者和歌唱这往往涕泪俱下,听者也无不落泪。特别是说到唱到历史上所遇到的饥荒和统治者残酷压迫苗家的史实时,更令人悲愤难抑。

    
当然,他们的古歌和古史传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更早一点的。反映吃野草、树皮,住山洞和树上时代的歌谣有:《创天造地歌》、《测天量地歌》、《洪水朝天歌》、《兄妹成亲歌》、《派天狗取粮种歌》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苗族先民们迁徙前的原始生活情景,是研究苗族社会发展史不可忽视的资料。

二、衣食住行

    
威宁苗族多与彝族、汉族杂居于高山、半高山地区,少数住河谷地带。解放前,他们的居住条件比较简单:住房多为茅草房,屋面用茅草或黄松毛盖上,墙是土木结构的;也有住岩洞、岩脚和木杈杈房的。那时,一些苗家在不堪忍受封建地主的压榨和无法抵抗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只好在一夜之间携儿带女迁往他乡。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他们以包谷、洋芋、荞麦为主食;饲养牛马猪羊鸡等蓄禽;好狩猎。

    
解放后苗族同胞在政治上翻了身,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过去住茅草房和岩洞的人家,盖起了新瓦房,冬天不再盖秧被,能盖上新棉被了。
    
威宁苗族的服饰比较美观;而且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一九0四年基督教传入以前,男子留披肩长发,后留短发;妇女则以黑毛线掺入作假发,盘髻于头顶,尖顶朝天;未婚姑娘盘发于两耳上方,用发钗或木梳别成圆形。男子穿对襟无领麻布长衫,腰系能盛粮食的腰袋;节日或喜事场中,男女都穿红、黑、白三色相间图案的花衣服。女子上着短衣衫配花衣,下穿蜡染百褶裙,腿裹绑带。男女花衣服背心处,配一绣花方巾,上坠数根精巧长带拖至脚后跟,长带下端系铜钱、毛线球或小铃铛等装饰品。花衣服是苗家男女老少的节日盛装;出门披羊毛小披毡,也是他们的一种喜爱。为何要如此打扮?为何苗家姑娘和已婚妇女都是织麻纺线、挑花缝裙的巧手?其间自有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苗族先民们住在江河边,种的是出产稻谷和棉花的平田沃土,后来因战败迁徙到高山野岭;但是,他们仍然怀念自己的故土,怀念那阡陌纵横的田野和宽敞明亮的瓦房。于是,他们在制作衣服时,便用黑、红线在白色的麻布上挑修田块式的图案,百褶裙上也有田块式的标记,以示对过去耕种田畴和生活在平原的忆念。羊毛披肩上凹凸不平的折棱,那折棱型似瓦沟,这是他们忆念以前曾经住过的高楼瓦屋;姑娘出嫁,要陪嫁一床新制的羊毛披毡,意即用瓦房作陪嫁。

    
在苗族迁徙的古史传说中,还有这样的记述:先祖元觉比考带领子民们渡过一条浑水大河;河很宽,水浑不见底。渡河时,先驱赶猪狗试渡,未成功;于是,再由年轻男子拴索在水牛角上,人随牛渡到对岸,然后将绳索牢牢拴在大树上,妇幼老弱才沿索牵拉,渡到了对岸,来到了江南(地名)。那儿,平畴一望无际,土地肥沃,出产水稻、棉花和甘蔗。古史传说中还记述了:在首领干骚毛比领导时期,住在图南玉莫河边的吕坝,平畴千里,横穿七天始能通过。吕坝田连阡陌,出产稻谷、高粱、甘蔗和棉花。那棉花包儿有鹅蛋大。他们吃的是粘米和糯米饭,饮的是高粱美酒,住的是高大的瓦房,用棉花纺纱织布缝衣服穿。后因福自老攻打,只好迁逃
……
    
从这些古史传说中,不难找出苗族服饰绣有田块图案的花衣服、百褶裙和羊毛披毡的来历和起源。

三、婚姻习俗和与此有关的歌谣

    
威宁苗族早已脱离群婚制而进入一夫一妻制,一般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强迫和包办婚姻极少。从提亲到结婚的全过程,习俗独特。

    
提亲不兴送彩礼聘资,双方以新郎猪奶价牛姑娘牛姑娘羊等牲畜互相馈赠。客人贺喜送礼也都是送物不送钱。打发送亲人也不用红封,而是小猪崽和鸡仔。

    
威宁苗族男女恋爱提亲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吃平伙饭踩月亮赶花场带婚等等。其余,平时赶场和劳动生产,也是他们和她们谈情说爱建立感情的时机。男女双方在接触中有了情意,则以情歌来表达。如不会唱歌或唱的歌不多,在社交场中就很尴尬,甚至会影响寻找伴侣。

    
苗族青年男女对歌时,往往以物作比喻,触景生情,听歌还歌;歌中有情,情中有歌;抒情感人,应答出自肺腑;此外,还有反抗压迫,轻捷曲折,凄楚动人的爱情叙事歌,如《召觉诗那和娥扎》、《仙女》等,是描述真挚爱情战胜邪恶势力,最后获得团圆的长篇叙事歌。除了情歌,紧紧和婚俗相联的,就是《走客歌》、《开亲歌》、《逃婚歌》和《离婚歌》等等。

    
《走客歌》:每当农历腊月下旬至第二年正月上旬,苗家小伙三五成群地吹着芦笙、短笛和木叶,去游村串寨,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他们游到某一村寨,寨里的苗家姑娘们,便收拾打扮起来,将小伙们迎进特为客人准备的房屋内,拿出姑娘们凑集的饭菜和各种食品,招待客人;并劝酒劝菜,唱歌跳舞,奏笙吹笛,尽情欢乐。对歌是要分胜负的,如男方胜,就拉姑娘同坐一条凳子,并扯姑娘的裙角垫坐;如女方胜,则舀水泼小伙子,小伙子只能任其摆布。一旦某个姑娘选中了某一小伙,她就将他带回去藏起来,过两天才让他回去。如果小伙子也看中了姑娘,就获得了请媒人提亲谈合的权利。其他没有找到意中人的小伙,继续寻找;姑娘们也一样,继续接待客人。这叫吃平伙饭。一次一次的对歌,一次一次地筛选,直到各自找到意中人方罢。这种谈情说爱形式,是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形成而流传成习的;但禁止已婚的青年男子参加,如被发现,姑娘们便在对歌时,拐弯抹角地笑骂他,并立即驱逐出寨。

     “
踩月亮:在月光如洗、清风雅静的夜晚,苗家小伙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村寨边,选一个地方,吹奏芦笙、短笛和木叶,让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谈情。姑娘们闻声而出,也三三两两地邀约起来,向小伙子们所在的地方走去。在月光下,男女双方以对歌的方式选择对象,如若情投意合,便互赠礼物,以示定情。小伙子赠给姑娘木梳、口弦、银器之类,姑娘回赠亲手绣织的花腰带等等。倘若小伙子们吹过三遍芦笙、短笛、木叶之后,而寨里的闺秀们没有动静,则说明她们已有自己的意中人或不喜欢这些年轻人,那就不能再吹了;否则就认为是不礼貌。

     “
带婚:是在男女双方通过相当时间的恋爱,由于女方父母的干涉,不可能实现婚姻自住的情况下发生的。

    
每年农历端阳节这一天(苗家称端阳节为那体劳),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自带午餐;年轻人带上芦笙和短笛,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届时,将举行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等竞赛和表演。这天,既是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的良机,也是带婚的最好时日。男女双方事先都有所商量和准备,确定好的时间、地点。男方需找几位伴郎(自己信得过的表兄弟或至交朋友)和自己一道去赶场。到了预约的时间,伴郎们便一哄而上,将姑娘包围起来,请她到男方去当家。姑娘却装出不屑和嗔怪的神态,笑骂推宕。伴郎们则用一些妙肖的言词来赞扬姑娘。就在笑骂和赞扬声中,伴郎们便簇拥着半推半就的姑娘上路,向男家走去。走到半路,姑娘还会装出不情愿的样子,停止不前;伴郎们则围住姑娘唱《劝嫁歌》,用亲切动人的歌声鼓励姑娘继续前行。

    
当夕阳西下时,一行人来到了男家。姑娘便住进早已为她准备好的房间。这时,男家立即派人到女方家,请求女方的父母选派伴娘来男方家陪伴姑娘过夜。通常情况下,女方父母会按习俗办理,无可奈何地应允这桩婚事。但也有提出抗议的,其原因是赶花场时,男方一见钟情,原先并无恋爱关系,而是利用带婚的习俗把姑娘抢走。如女方父母提抗议,男方就得规规矩矩地将姑娘送还,并赔礼道歉才是。而这位曾被人在花场上走过的姑娘,也不会从此羞于见人,因为带婚并不等于结婚。

《走客歌》是威宁苗族许多优美情歌中的组歌。歌词很长,共分十节,每节又有若干首歌,每首歌之前还有歌头它以互相爱慕,互相赞扬的对唱形势,来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女:晴朗朗的天啊,

        
晴天好唱歌,

        
晴天好上路,

        
睛天好做客。

        
喜欢唱歌的小伙子,

        
测天量地到这方,

        
是跟姑娘们比金比银、

        
还是比牛羊?

        
比金比银姑娘们没有,

        
比牛比羊也没有,

        
人说小伙子们歌篇满山岭,

        
姑娘们唱歌你们接。

        
姑娘们看到英俊的小伙子,

        
忙披着新披毡走出来,

        
笑眯眯走回家,

        
披毡啊挂在妈的机床上。

        
今天好客拢,今天好客到,

        
杀哪样把好客招待?

        
宰哪样把好客宴请?

        
你们不要吃母鹅,

        
母鹅指点你们上路;

        
你们不要吃鹅崽,
        
鹅崽指点你们行程。
        
我们谈内心话你们不理,
        
我们唱心底歌你们不接,
        
小伙子啊,

        
是不是嫌姑娘们不会唱哟?

     “
游方的小伙子们并不示弱,唱完歌头和答谢歌,使迎战接唱。

    
男:比穿我们没有,

        
比吃我们没有,

        
人说姑娘们歌篇满田园,

        
姑娘们唱歌我们学着接。

        
如象这晴朗的白天,

        
我们这晴朗的白天,

        
我们看见了年轻的姑娘;

        
如象那清风雅静的月夜,

        
我们瞧见了美丽的姑娘。

        
年轻的姑娘们啊,

        
请放开歌喉唱吧,

        
让我们学学,

        
美丽的姑娘们啊;

        
请亮开嗓子吟吧,

        
让我们拣接。

    
如此这般地女唱男接,男唱女和,彼此夸耀歌多。姑娘们夸自己生在凉山上,长在歌手的寨子头,她们的歌存有九十九箩,可以陪小伙子们唱七天七夜也不会唱完。由互相夸耀自己的歌多,转到夸耀对方的美丽和英俊,于是彼此萌发了爱情,男的便向女的唱《劝嫁歌》:

        
我的表妹啊,

        
你长得差不多了,

        
纺纱织布都会了,

        
挑花点裙也会了,

        
表妹啊,

        
你该做客(出嫁)啦!

    
姑娘们则装出高傲的样子推宕:

        
以前你们来,

        
我们没长成姑娘,

        
口水鼻涕淌,

        
你们瞧着想呕。

        
你们回去以后,

        
天地运转了十四回,

        
天地周转了十四次,

        
我们乖乖地长成了大姑娘。

        
竹林一代比一代高,

        
竹子一代比一代美,

        
我们长大了,

        
你们见了心花
……
    
如此这般地反复回旋多次。姑娘们用盛开的花朵,依依的绿竹,美丽的飞鸟比喻自己。小伙子们则因为她们的美丽和聪明而心花、倾倒。最后,姑娘们收敛羞涩,唱出了《劝娶歌》:

    
英俊的小伙子们呀,

    
别徘徊别犹豫啦!

    
你们已长得差不多了,

    
耕田种地都会了,

    
该结婚啦,该娶妻啦!

     ……
    
威宁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通过对歌互诉恋情之后,还得请媒人(苗语谓子稿)去女家提亲说合,促成婚事。

    
媒人必须请那种能说会道的人担任。他去送话提亲时,除带上手礼(酒类)以外,还得找一位与自己要好的人陪伴。二人来到姑娘所在的寨子里,找一熟人家歇脚并说明来意。吃过晚饭后,在这家主人的带引下,打着火把行至姑娘家大门口,人还未进门,便笑着说:哈哈,今晚上有一碗酒,搁在你家堂屋头!或说:哈哈,今晚上有鸡腿、猪腿落在你家堂屋头!姑娘的父母听到后,便请他们进屋。坐定以后,媒人含蓄地说:今晚我们来,望两位老人给双草鞋穿好,给件蓑衣披好,让我们好回去。说罢,不需主人答话,便点起火把离开姑娘家。过十多天后,媒人便带着说亲的男青年和陪伴人,提一瓶酒、一对鸡,若干枚鸡蛋和一小袋炒面,来到女家的寨子里,依旧歇脚在熟人家,依旧在熟人的带引下来到姑娘家。待主人安排坐定后,媒人便在姑娘的父母面前,把姑娘比作勤劳的家蜂和岩蜂,希望姑娘能到男方家里去当蜂王(当家理家之意)。这时,姑娘的父母便问小伙子:是你父母强迫和他人怂恿来的呢,还是自愿来的?小伙子回答:我的心甘情愿来的。姑娘的父母又问自己的女儿是否愿意,姑娘则用一些谦虚委婉的话回答。这样,女家就将男方带来的礼物再加上一对鸡和猪肉等设宴招待媒人和小伙子等客人。宾主在喜悦中共餐,这门亲事就算定了。如女方父母不同意,退回礼物则罢。

    
威宁苗族的婚礼,分小娶大娶两次进行。小娶是准备,大娶才算结婚。

     “
小娶:新娘在媒人的带领下,先到女方家住上十天半月;再由姑娘的爹妈择吉日,请五至九位伴娘,陪姑娘到男方家,同住三日后,一道返回娘家。为感谢伴娘的辛苦和照顾,男方要送给每个伴娘一双精致的草鞋作脚价

     “
大娶是在小娶之后,男方要加快喂肥新郎猪一头,羊一只,鸡一对,备足鸡蛋、炒面等物;女方则要赶制新郎衣一件,以备大娶时当众为新郎穿衣,赢得大家的赞美和祝福。姑娘的父母则忙于酿酒,磨面,置办嫁妆和办喜酒所需之物。

     “
大娶一般一至三天。男家组织接亲队,带上一头新郎猪,一头牛,一只羊,一对鸡,一罐酒和炒面、鸡蛋等物去接亲。新郎猪是给姑娘的父母待客用的;牛是专给岳母大人作为还神牲口的(苗族亲属中舅父为大);鸡是专门女家办酒时,做鸡辣汤待客人的(意即让客人们尝尝人生的苦辣,而把甜美留给出嫁的姑娘);炒面是给众宾客作早餐的;鸡蛋是分给前来参加婚礼的孩子的(每人一枚);酒是众宾饮的。这样,才算礼节周到。

    
接亲队在女家在一晚,第二天女家请八至十名男女青年送亲:男的叫兄弟亲,女的叫表妹亲。还须请一对年轻夫妻送亲:称男人亲妇女亲。出嫁的姑娘便在众多送亲人的簇拥下上路。

    
男家要请两个年轻人背上炒面,到离家五、六里的地方等待。新郎的亲妹或堂妹,还得带七、八个女的到离家一、二里的地方迎亲。当新娘来到距离男家五、六里地时,要吃那两个男青年背去的炒面料叫吃晌午);然后继续前行。到距离男家一、二里的地方,便被迎亲的姑娘们迎接上了。这时,新郎的妹妹上前说:嫂嫂到得早,一路辛苦了!新娘则风趣地回答:我想念你的哥哥,所以连走带跑地来了。当鸟归巢、畜归厩的时候,接亲队的人将新娘的嫁妆一一背起走在前面,新娘和送亲的人走在后面,一齐来到了男家门前。男家众宾客便一齐出来迎接新娘及送亲者的到来。入夜,整个苗寨笙笛悠扬,歌舞不止。亲戚们带来的芦笙队,边吹边舞。大家沉浸在欢乐和歌舞之中,以示祝贺。

    
次日,汉送亲人转回的时候,新郎送给兄弟亲每人一头双月猪;表妹亲每人一只鸡仔,俗称脚价。至此,婚事告毕。

    
婚娶礼俗场中唱的歌,数《开亲歌》最长最有风趣。歌从找亲(说儿媳)开始,唱到栽好竹子和松树,种好稻麦,造好瓦房,喂肥新郎猪奶价牛和养好鸡,打好金碗银筷,铸好金杯,等等。歌中还描绘姑娘长得如何的乖巧俊俏,她纺织的机声是多么的动听,能传很远。当男家听到了姑娘纺织的机声,便急忙请媒人前来提亲(真是闻机声如见其人!)姑娘的爹妈乐不可支,便把姑娘叫来,要好去到男家把蜂王当,等等。《开亲歌》还有对媒人作生动形象描述的段节:

        
到了猪狗月,

        
花儿红艳艳,

        
媒人忙转转;

        
花儿红彤彤,

        
媒人跑如风。

        
媒人跑两家亲戚啊,

        
如同织布的梭子样;

        
媒人跑两家亲戚啊,

        
如象犁地的牛一般;

        
媒人的责任啊,

        
如同枷担套在牛脖上;

        
媒人的作用啊,

        
好比穿线在针眼里;

        
用红线套两人来相近,

        
用红线穿两家来相亲。

    
《开亲歌》还把聪明伶俐、勤劳善良的姑娘比作耕牛,表达爹妈不愿嫁出姑娘的心情:

        
耕牛走了,

        
爹妈的田地变荒野,

        
爹妈的粮食变少了,

        
爹妈不愿嫁女儿!

        
亲家送来的酒肉,

        
抵不上妈妈的奶价

        
抵不上爹爹养育的汗水!

    
歌转入星宿绕天行,流水随地走之后,便自问自答:是什么人兴起找亲的事?”“是爹妈虽然不愿将女儿嫁出,还得尊循风习,当亲事定妥之日,捉一对花鸡杀来宴请村朋寨友和老辈,请他们推算吉日,当吉日佳期到来,亲家派来的接亲队伍走到对门坡了,姑娘的爹妈就急忙打扫堂屋,欢欢乐乐地把大门打开;并指派两个点灯的青年人,明灯高照全屋;设两个斟酒的小伙子,用弯弯牛角把美酒斟满。

    
据说,斟酒地点设在女方家的门口,用一根木杠挡住门。主人家的敬酒队为主队,接亲队为客队。斟酒不用酒杯,而是用牛角或羊角。敬酒时要唱敬酒歌,互相敬酒也互相扭打;客队要争取夺过木杠,破门而入,才算胜利。

    
歌尾叙述的是聘礼,既直率又诙谐:

        
可惜亲家的耕牛,

        
舍不得亲家的牯牛!

        
亲家啊,不想把耕牛作聘礼,

        
亲家啊,不愿将牯牛作奶价。
        
明天天亮太阳出得早,

        
放出耕牛大马,

        
放出毛羊山羊,

        
大牛大马啊,给亲家母作奶价,

        
山羊毛羊啊,给儿媳的舅爹还神。

        
还要感谢陪伴的姑娘和送亲的小伙,

        
让人人得一只,个个有一份。

    
倘若婚后夫妻因情趣不同,感情破裂,可提出离婚。男方提出叫男离,女方提出叫女离或者叫十套离

     “
男离,任女方挑选七至十二只羊、一头耕牛,为起码条件。女离,任男方挑选七至九套新花衣服,为起码条件。讲好条件后,将牲口、衣服带到指定的地点;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双方交换一只铧口,并发誓说:今后谁若反悔,就从这铧口的小孔里钻过!婚姻关系就此解除了。离婚有《离婚歌》
——
        
恨只恨,爱离婚的女人

        
就象一丘田,

        
犁了一回还可以再犁一回,

        
耙了一道还可以再耙一道。

        
叔叔舅舅就拿

        
亮晃晃的丝绸套在她手腕上,

        
爱离婚的女人就织,

        
织了九十九根花腰带,

        
拿到半路上把情人会。

        
小伙子脱下手镯,

        
姑娘解下花腰带,

        
交换了赠品,

        
又订白头诺。

    
随首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出现,苗族群众中也产生了包办婚姻。于是苗家青年们就唱《包办婚姻害处多》和《逃婚歌》以示反抗。

    
《逃婚歌》唱的是一对姑表兄妹相爱,因不能自主,于上相约逃婚。他们逃到杜那一莫河岸,住在崩崩地方坝子上,搭茅棚为家,勤劳耕作过日子:象一对鸟儿乐滋,象一对鸳鸯相依偎。歌词详细地描述了他们逃婚后,通过辛勤劳动,种棉纺线,织布挑花,栽种粮食,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全过程。

四、信仰与礼仪歌

    
威宁苗族是多神论者,信仰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的原始宗教。过去,农村中一部分苗族群众,崇拜自然物,他们认为:雷有雷神,树有树神,风有风神,山有山神,甚至连怪石也有石神,等等。这些,也象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和权力者一样,只能敬奉,不能得罪。敬祀它,它就降福;得罪了,就降祸。因此,他们常以供品甚至宰杀牲口去祭祀这些

    
祭祀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古歌《格鸟列察、格鸟列邦》有这样的记述:格鸟列察和格鸟列邦是传达室说中的两兄弟,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列老诗格米、爷觉朗努的两个使者。他俩心地善良,为子孙后代的幸福,创造了美好的、平等待人的极乐社会,人们在祭祀中是这样的赞扬他俩:

        
格鸟列察和格鸟列邦,

        
才干突出,智谋高强;

        
聪明才智过人,

        
对谁都一个样。

        
教人干活度日,

        
人人喜乐洋洋;

        
大家一样齐,

        
各睦相处一堂。

    
人们怀念那种社会,怀念的两个使者,向往上山打猎,平均分配,没有压迫,和睦相处,平等待人的生活年代,故在祭祀中就产生了紧紧与祭祀礼仪相连的歌。

    
不幸的是,格鸟列察和格鸟列邦两兄弟死得很早,好景不长,世间不再是平等待人与和睦相处的了。人压迫人,互相格斗,残杀、灾难……许许多多的事,都无法抵制。于是,没有吃,没有穿;饥饿、疾病,接踵而到,世人没法保住自己,只有请阿依毕约(端公)来推算。阿依毕约说格鸟列察和格鸟列邦信在岩洞里,住在大树下,住在怪石旁,住在水里头…… 于是,人们找阿依毕约主持,蛇马月杀猪,宰鸡,去敬奉祭祀山神、水神、石神和树神,等等。通过祭祀,仍不见那俩兄弟返回世间,灾难也仍不见减少,这才把爷数蒙请到堂屋里供奉。求爷数蒙保佑世产男女老幼平安无事,让子子孙孙不停地繁衍。基于这些原始的,无法说清和解释的历史原因,直到一在,一部分苗族村寨边的山村旁、树脚、石边,水边、仍可见到祭神的供品,村前寨后仍保留有林木葱茏的神山和参天的神树
    
威宁苗族祭祀的诸神中,以门神最受崇敬。过去,农村中苗家修建房子,安大门时要请阿依毕约来主持敬门神。苗族农民敬祀的门神。敬门神。苗族农民敬祀的门神并非赵公元帅之流,而是用一个形似甑底的篾兜,放入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的毛,钉子大门后,以此称:门神。敬门神要在夜深人干静的时候,阿依毕约口念咒语,杀一头满双月的小猪敬祀。猪肉要一顿吃完,否则不吉利。苗家为何如此敬重门神?相传,从前有一对年轻的苗家夫妇,男的叫劳史拉,女的叫阿玛波莫,俩人十分相爱。阿玛波莫先死了,劳史拉就经常梦见她站在门边。后来连白天也看见她站在那里,,但无论怎样也请不进屋来。劳史拉去请阿依毕约来推算,端公说:做一道小门拦住她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劳史拉做了但不灵验。端公又说:阿玛波莫没有落脚处,把她请来敬在门上就不会再看见了。端公为劳史拉请回阿玛波莫,安放在门后的小竹门里,从此,真的看不见阿玛波莫了。劳史拉死后,连小门一起抬去葬了后人为了纪念苗家女神阿玛波莫,就兴起了敬门神

    
一部分苗族农民,还认为一家人命运好坏,与住房的屋基分不开。因此,盖房造屋时,要占卜屋基的吉利与否。占卜的办法是:先在选好的屋基位置上挖一小洞,放进三粒包谷,成三足鼎立之状,用碗罩好,然后盖上土。第二天一早去看,包谷位置不变为吉利,反之则不吉利,屋基必须另选。或者,在选好准备作屋基的位置上挖一小洞,吸几口叶子烟将烟子喷入小洞,如烟子在小洞内长久不散则吉利,反之则不吉利。

    
一部分苗族农民,既相信神灵,也相信世上有鬼,他样称鬼为兵朗兵曹,认为一家人的平安无事和兴旺发达,既要敬奉神灵,也要驱除魔鬼。神敬得虔诚,能保全家安宁;鬼驱得彻底,就不会来家作祟。常见的,规模较大的驱鬼,是洗寨撵鬼

     “
洗寨撵鬼是在疾病流行时进行。由鬼师主持,用稻草绳串上若干溅满狗血的木刀竹片,挂于寨前寨后的要道;同时杀鸡和羊、宰狗投之。因为鬼最怕这些动物的血。这样,就可将一切作恶于世人的魔鬼,驱之寨外,一直把它们驱赶到林外,永不能来家里作怪。

    
驱鬼撵鬼,一般均请阿依毕约主持。在苗族农民中唯阿依毕约可知神,可驱鬼,其本领不一般。他会行巫术,能卜卦问病。驱鬼撵鬼时,他手敲铜锣,摇响铃铛,口念咒语,用舌头去舔烧红的铧口,把手伸进烧得冒烟的油锅里取物,光脚能踏在烧红的铡刀口上等等。他所念的咒语,倘能搜集翻译出来,大概也是一种朦胧玄乎的歌谣吧?

    
威宁苗族中,一部分人还相信灵魂,认为人有灵魂,人死灵魂不灭,祖先死了,其灵魂可以保佑子孙后代。故崇拜灵魂的风俗较盛行。

    
苗家以丧葬的场院面不甚讲究,一律装棺土葬,坟墓头朝东,脚向西,表示落叶归根。一家有丧事,全寨都来吊唁帮忙。上山不择时日,不选坟山,不打碑立墓,不上坟祭奠。如非正常死亡,尸体须搭凉棚停放,不停放在房内,并远葬于荒坡野岭,不葬入墓地。这样做,据说可免除死鬼色引恶魔祸及村寨。

    
关于头东脚西横埋这一习俗,源于在种传说:其一,苗族祖先来源于东方,为让后人不忘故土,故死后坟头向东,让死者灵魂仍返回祖先的故土。其二、人死后其灵魂便进入另一世界一阴间,头向东可使死者在阴森恐怖,暗无天日的阴间,能享受到一点阳光和温暖。其三,苗族祖先格资元老率子孙住在有平原、大河、也有山谷的地方,以竹果、红果,高梁等为食,生活极苦,又受敌人攻击。格资元老生前对子孙说过,他死后要依山横埋。

    
威宁一部分苗族,每年要杀猪、羊、鸡祭祀祖先的灵魂,用意在于除祸降福。每隔十三年举行一大祭;最隆重的祭祀是打老牛打老牛时,先由阿依毕约作法,念祈祷词,请懂得祭祀礼仪的人吹奏芦笙,唱歌跳舞,然后把亲戚朋友送来的牛依次牵到祭礼场。阿依毕约念词毕,由打牛人用斧头猛击牛头,待牛昏倒于地才放血。阿依毕约复又作法以示祭祀,他祈祷说;某老来领酒,领牛
……”
     “
打老牛并非每个苗族和家族都能办的事,只有生活富裕和家族大的苗族人家才能办到。就是富裕苗家,也须一二年前筹备好牛和物品,半年前告知亲友;到时亲友来参加祭祀礼仪,赶来老牛,背来粮食,帮助主人家才能办到。

    
为什么要打老牛祭祀祖先?《爷利涛祭祀歌》(名叫《打老牛歌》),记述得很详细:爷利涛想打老牛祭祖,叫他的大儿和小儿到他的家门那里借锣鼓,儿子们不愿去。爷利涛做啥,爷利涛告知原委。卯敢直说,他家侄儿有锣鼓,但他侄儿试人试得真,实话说了借不到,你去后他会问:一对喜鹊,公的咋个走前,母的咋个跟后?你就回答;公的前面蹦蹦跳,母的一步一步后边跟。憨厚的牧羊人涛借得七套锣鼓回家,这才安排好打老牛的祭祀活动。他叫儿子去喊亲兄弟,叫女儿背水来做饭。

    
《爷利涛祭祀歌》,对打老牛的原因,作了这样的揭示
——
        
爷利涛打老牛

        
祭祀他的祖先

        
子子孙孙才繁荣

        
如象火边的坛坛罐罐

        
摆了那么多

        
爷利涛打老牛

        
祭祀他的祖先

        
牛马猪羊才兴旺

        
如象天上的飞鸟一样多

        
数也数不清

        
爷利涛打老牛

        
祭祀他的祖先

        
他长寿活到一百岁

        
如象盛开的花朵

        
永远不凋谢

        
蜜蜂就有酿蜜的原料

        
如象多汁的大树

        
永远不干枯

    
这支歌虽没有直接描写打老牛的场面,但苗族打老牛祭祖之隆重,是众所周知的。

    
总之,他们信仰神灵,敬奉祖先,驱鬼撵鬼,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保佑全家平安无事。他们祈求虚幻中的神灵和祖先的灵魂,与自己一道去战胜邪恶,自然灾害和疾病,让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宁,获得自由幸福

    
部分苗族农民中还有为第一个孩子剃长毛的习俗:当孩子出生后,就有意留着头发不理,直到满三周岁的时候,才选择吉日,请孩子的舅舅来为孩子剃头发。这时孩子的头发已相当长了,故称剃长毛。据说,这样作就会使孩子易长成人,长命百岁。

    
《剃头发歌》就是反映这一习俗的。歌从丰收开始,展现苗寨田园的一派丰收景象:

        
爹妈种的荞麦,

        
荞秧绿茵茵,

        
荞熟成吊吊,

        
荞粒饱又满,

        
晒的干又好,

        
收来荞麦满柜仓。

        
捆好麦子背放晒场,

        
背完麦子麦地闪光,

        
打下的麦粒肥又状,

        
麦粒装满柜,

        
麦粒装满仓。

        
爹妈的儿女啊,

        
剃了头发,

        
长得乖巧象月亮,

        
长得乖巧象月亮。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众多的兄弟民族。威宁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有与大自然和压迫趱作斗争的经验;也有与其他兄弟民族并肩作战,谋求解放的光耀战绩。还有在那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下,长期相积相沿而成的独特风情习俗以及绚丽多彩的歌谣和古史传说等等。要想全面地搜集整理成文,就时间和能力上,于我都有困难。这里仅仅摭拾了一些片断:如有廖误还望苗族老前辈和同志们不吝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