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草原沙化严重 呼伦贝尔七大河流全部断流

 昵称1297235 2010-07-19
内蒙古草原沙化严重 呼伦贝尔七大河流全部断流

近年来,内蒙古草场退化严重,与上世纪70年代初比,没治理过的草原产草量只有以前的一半。据悉,当地矿产开采毁坏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


  7月本应是水草丰美的季节,但记者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采访时看到,绝大部分草场牧草长势不良,有的甚至还处于草场返青时的状态。满达拉图嘎查(村)牧民斯日古楞告诉记者:“这些年草场退化严重,即便正常年景,和30年前相比,牧草的高度、密度也大不如前了!”

  经过近10年不懈的治理,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大为好转,但与上世纪70年代初比,没治理过的草原产草量只有以前的一半;而经过治理的草原,产草量也只达到了以前的3/4。

  过度放牧

  生态恶化


  每头只牲畜的平均草场占有面积从170亩左右降至14.6亩。

  在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草原,一座座白色的沙丘披上了“绿纱”,繁茂的灌草植被锁住了滚动的沙丘。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草原退化、沙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另一番景象。

  历史上的苏尼特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加之超量饲养、过度放牧,沙化日益严重,草原生态逐步恶化。

  据统计,苏尼特左旗1999年牲畜达到198万头(只),是解放初期的10倍。与1949年相比,锡林郭勒盟1999年牧区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头数增加了10倍;每头只牲畜平均草场占有面积由170亩左右降至14.6亩。锡林郭勒盟的大部分地区,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剃净”。

  许多人不明白,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何近年会出现过度放牧呢?

  “首先是人口激增,造成草原负荷加剧;其次是牧区收入单一,近年科技投入不足,品种改良滞后,单产下降,牧民只能靠增畜来增收。”内蒙古发改委副主任杨崇义告诉记者,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自然因素的影响。干旱少雨、鼠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草原生态不断恶化。二是人为因素影响。超载过牧、过度利用草原以及滥开滥垦滥挖等现象屡禁不止。三是草原投入严重不足。经测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各级财政投资草原建设的资金每亩不到2分钱。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露天煤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