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1

 乐乐妈 2010-07-22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
2009-7-3 8:40:41  文章来源:学英语报社   点击数: 21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普遍为广大英语老师所接纳。《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者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之间的彼此切磋和相互交流。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Four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一哲学思想。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点,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广大英语教师通力合作,在边研究边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新教材培训的研讨课、示范课、各种优质课、基本功大赛等几乎所有的课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合作学习的讨论只停留于形式,往往是老师一宣布“Work in pairs”,前面学生迅速回头,吵闹的“讨论”声四起。合作小组里,大家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只要老师一喊停,教室里马上又恢复了平静,发言的学生一张口说的头头是道,但满口的“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小组为中心”。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并非是课堂上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它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指导,需要我们的学生认真对待,开展。即便如此,在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上述的种种现象。为使这些表象的合作学习转化到有实质的合作学习上来,使我们的合作学习更有效,我们通过观察收集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发现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来源于多方面。

  一、 “秧田式”座位很难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

  在我们观察的所有课堂中,学生的座位都是老一套的“秧田式”方式,他们在课堂上一排排的坐着,当教师一声“Work in groups/pairs”,学生要么同桌,要么马上回头与后面的两人一起构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的合作在一堂一堂地进行,在一天一天地继续,周周如此,月月不变,好象形成了一种定式。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自然的分组,教师并没有研究分组的合理性、科学性,更不用说分组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了。这种座位方式不能很好地形成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语言沟通,很难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更别说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了。

  二、 小组划分不合理,没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内进行的,小组成员个性特征各异,独立思考能力不尽相同,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良好的合作氛围。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分组对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我们所观察的课堂上,一般都是自然的四人或六人小组,教师没有经过精心分析、研究学生,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得小组之间无法比较,形不成真正的竞争。即便在有竞争、评价的小组合作课堂上,也不是真正的“小组”竞争、评价,而是十几个人的“大组”之间的竞争、评价。这种评价是大组内成员个人或小组各自表现评价的累加,并没有合作学习行为的产生,这样的“大组”划分在课刚开始时就形成了,它只是一种激励、评价的手段,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很大因素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念的理解不够有关。

  三、 教师任务设计缺乏诱导合作行为产生的向心力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结合教学实际可以设计出种类繁多的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任务的设计必须能巧妙诱导学生内在合作的需要,从而产生合作行为。但在我们所观察的课堂中,很少能发现这样的任务设计。他们对教材文本知识缺乏精心的“改造”,没有把文本知识改造成具有“可学习”的材料。也就是说,我们所观察到的合作学习任务只是教材文本的重复,教师没有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好奇心的任务,学生的合作需求就很难被激起,也就谈不上合作行为的产生了。

  四、 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不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再也不是以前唱独角戏的主角了,而是任务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评价者。在呈现活动中是呈现者,在操练活动中是组织者、指挥者,在产出活动中是引导者、评价者。在合作学习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更要随着任务环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实际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没有给予恰当的指导,更没有参与其中,成为一名“参与者”。在学生表述不透彻时缺乏诱导、补充,在学生听取别人的成果时没有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在学生需要支持、帮助时没有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在学生不恰当提出建议、接纳别人意见时没有给出中肯的引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合作技能是很难得到提高的,长此以往,合作学习就只能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效了。

  五、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充分

  大多数的合作学习是需要学生课前作充分准备的,只有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但在我们观察的课堂上,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反应和课后的了解,他们对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指我们所说的课前准备)大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认为同组的其他人会准备的,有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准备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反正汇报结果时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做,更有的学生认为准备这些东西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点别的书,背点单词、句型呢,如此种种,都反应出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对合作学习认识不清。因此,要想很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在课后的合作中都能积极配合,认真准备,从而使得我们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六、 学生合作学习技能贫乏

  当学生有了合作意识,并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合作学习依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开展。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

  1. 表达技巧匮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时要么发表意见,要么提供事实,要么解释问题,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口头”来表达。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在陈述时会出现词不达意、口语匮乏的现象,有的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能很好地借助解释的方式来说明,有的学生由于在发言前没有做好准备,发言时抓不住重点,表达的思路混乱,缺乏条理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表达顺畅了,合作学习才能实现。

  2. 缺乏倾听的习惯

  说在合作学习中是重要的,但学会倾听同等重要。因为,听才能获取别人的意见,听才能明白学习的知识,听才能理清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在实际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好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思想时,有的要么东张西望,我行我素,有的要么交头接耳,起哄凑闹,有的要么面无表情,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便在听众的行列中,有的缺乏听的艺术,我们很少发现有边听边记的习惯,很少有边听边微笑、边听边点头给发言者以积极的支持的行为发生。试想,如果你与别人说话,别人显得漫不经心,你会有何种感受。

  3. 没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意识

  在电视辩论大赛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人发言,同组其他人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时的补充。这样,才使得己方的观点能站得住脚,才使得己方的辩论显得“天衣无缝”,进而取得好的成绩。但在我们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同组成员之间偏偏缺少的就是这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意识。在自己组的代表阐述观点、解释问题时,其他成员显得无所事事,只有当自己组的发言博得掌声时,才想起鼓掌表示支持。试想,这样的支持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 无求助、帮助意向

  有求助才有帮助。在我们观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合作学习的行为,但几乎没有求助、帮助的场景。究其原因,学生,特别是作为小组代表发言的学生,缺乏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帮助现象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求助、帮助主要发生在同组之内的成员之间,他们在学习讨论任务时总会有搞不清楚、遇到困难的时候,此时如果能虚心地向他人求助,能热心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所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组内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完成。

  5. 缺乏提建议、接纳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从众心理”,几乎是人云亦云,缺乏批判意识。合作学习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而后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形成共识。但在好多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好多学生缺乏听取别人意见的意识,不敢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更缺乏一种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造成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得不到修正或完善,合作学习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七、 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适时、恰当的评价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要注重对合作小组的团队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而不是对小组中个体的孤立评价。在我们的合作学习课堂中,我们见的最多的是形式上的团队评价,而实际上却是以团队中的个体评价的累加来评价团队。在许多展示课、优课评选、基本功大赛的课堂上,授课的老师一上来就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告诉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将以各组成员的表现来给各大组打分,或授予红花之类的奖励,最后看哪一组得分最高或小红花最多为胜者。然后在授课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提问每次都得给每一组一样的机会以示公平,而回答问题或发表观点、提出问题的依旧是少数的几个人,只要那一组有表现突出的学生,那么该组的“业绩”肯定不差。这种小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个体成绩的累加,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团队评价,更缺乏学生之间的评价。这种评价只是一种表象的评价,是不能真正起到评价激励作用的,更难引发学生强有力的合作学习行为,也就无从谈起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了。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的总体要求,它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构建发展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步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成效取之不尽的源泉来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要通过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发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中影响“合作学习”的诸多因素,研究对策,探索出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更具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发展,促使他们朝着有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的社会的人的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江苏泗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