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

 昵称191190 2010-07-24
  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殿军。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歌作品,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1。身世、思想与隐仕选择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不过由于陶侃出身寒微,种族不明,在东晋始终未进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孙到了渊明父辈这一代,就湮没无闻,隔绝于仕途了。
  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儿,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面生计贫苦, 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①;一方面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史称其 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②。因为门户寒微,陶渊明直到29岁,始出仕州祭酒之职,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 不堪吏职 , 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之后,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仕,到荆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属吏,两年后,孟氏母卒,他再次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到镇军府出任参军,不久后转到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职,陶渊明亦决心归隐。苦于乏资,遂在这年8月接受彭泽县令之职。但官场中的折腰逢迎依旧令他难堪,于是在这年11月毅然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
  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安定,然而自义熙四年(408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频遭到火灾、战祸的破坏,到义熙七年左右,遂移居到寻阳负郭的南村。在此期间,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动,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因水、火、风、虫灾及亲人丧亡带来的种种艰难,但躬耕之志终不变。熙九年朝廷征他为著作郎,亦坚辞不就。
  进入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贫困,有时甚至到断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后就染上的痁疾(即疟疾),亦日益加剧。朝廷中,刘裕最终篡位成功,并用残忍手段弑杀了退位的晋帝。这一切使陶渊明更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对现实愈加不肯妥协,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于以米、肉的馈赠,他 麾之而去.到元嘉四年冬十一月,陶渊明于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都是通过其仕隐之迹而具体表现的,对他这方面心态的了解,有助更深刻理解陶诗。无疑,陶渊明内心在出仕和归隐间,是存在深刻矛盾的。他的曾祖陶侃,在东晋是一位注重事功,不废儒学的经世之臣,给陶氏家族留下了重儒的传统。受这种影响,陶渊明自幼研读诗书儒术,崇尚 立善有遗爱 的人生理想,而且毕生保持了儒学的思想信仰(如无这种信仰,是很难在人生困境中坚守固穷之节的);对祖上的功业,陶渊明也十分敬仰,在诗中一再称述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①。儒学信仰加上对先辈勋绩的感念,陶渊明思想上一度渴望立志建功,他在《杂诗》中回忆年轻时的追求,有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的诗句;早年的多次出仕,也都带有将用世理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但现实一再使陶渊明深受失望打击,在桓玄荆州府中任职时所写的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①   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
  ②   《南史》卷 75 、76《沈道虔传》、《臧荣绪传》、《吴苞传》、《沈麟之传》、《徐伯珍传》。
  ①   《洛阳伽蓝记》卷二。晋太康寺,北魏重建后更名灵应寺。塔仍为三级。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②等诗,表现了他的惑然心情。在《辛王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更有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的感叹。
  他深悔于自己的告别田园,产生了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的洁身远世之心。作刘裕镇军参军后所见到的世局激烈动荡和世事变幻无常,更促成陶渊明济世理想的破灭,因而他厌倦尘事,决意 终返班生庐 ①了。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固是由于严酷现实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不过这一选择也并不纯然是被动的。在 质性自然 的渊明内心还存在另一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的无为退隐思想倾向,他在老庄哲学方面极高的造诣体悟,不仅发自天性,也和他外祖父江夏名士孟嘉的精神影响有关。
  后来陶渊明曾亲自为外祖撰写了《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对孟嘉 任怀得意,融然远寄 的人品风度极为倾倒,而他自己同样具有尚酒任真,高逸远怀的性格特征,之所以退出政治是非之地,也是得到其热爱自然,委质自然的人生哲学支持的。
  然而由于家贫,陶渊明必须禄仕求生,赡养家庭,这对于他退出仕途的选择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古今多少士人,正是受与牵累, 口腹自役 ,沉沦官场不得出,丧失了自我。陶渊明在此方面的表现则最充分地显示出他高洁坦荡的人品。他本身并非不言衣食的假道学之流,深知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③之理,所以为彭泽令,也坦然承认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但官场中的种种污浊,为 性刚才拙 的诗人所不能容忍,缠绵人事以至丧失理想,更为诗人所深惧,所谓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①; 流浪无成,惧负素志 ②。他对自己的人生有过痛苦的内省,不仅是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挂冠赋归之初,也在归田之后面临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③困窘生活之时。他并不讳言内心 贫富常交战 ,诗中亦偶见 人皆获其宜,拙生失其方 的牢骚感喟。但终究 道胜无戚颜 ,以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④的为人态度,坚持了平生的价值理想,实现了伟大的自我人格。
  ②   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
  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 216页。
  ②   《魏书?释老志》。
  ③   《陈书》卷 19 《马枢传》。
  ①   罗哲文等:《石窟寺》,《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版。
  ②   《祭从弟敬远文》。
  ③   《咏贫士》七章之一。
  ④   《感士不遇赋》。
  2。陶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陶诗平淡、朴素、浑厚、醇美,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诗人一方面承继了《诗》、《骚》、《古诗十九首》及曹植、阮籍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所作挚至温厚,托意深远,尤其与阮籍《咏怀》的精神最为相通⑤;另一方面,他也是前无古人的,其诗发语天然,豪华落尽,淡而不枯,浅而不俗,哲理之外,复有情韵,且在题材、境界诸方面都有创意,尤其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开辟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崭新领域。由于陶渊明胸襟的旷逸,思想的深邃,吟咏之中,高风亮节,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其诗乃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尽管在当时,陶诗因没有迎合文坛华丽雕琢的流风而不被南朝人看重,《诗品》仅列为中品,《文心雕龙》甚至不予提及,但梁代萧统对之仍有 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⑥的高度赞誉。经过时光磨洗之后,陶诗的不朽,更得到历史的肯定。从苏轼关于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①的评价里,可见后代诗家对陶诗的推崇程度。
  前人每称陶渊明是田园诗人,或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②。其实陶渊明除了描写田园景物的诗之外,尚有许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政治时事、以至哲学抱负、思想追求为题材的作品。风格既有淡泊闲适的一面,也有豪放激烈的一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的伟大人格。
  譬如其涉及时政的诗,表现了陶渊明于隐居中关心世事的情怀,后人每比之卧龙诸葛,正是看到这一点。而他的政治诗,一般可分三类,即直接抒发意见;用比兴之法寄意于平常景物的吟咏描述;及借廋词隐语隐射时事、以古典喻今典的作法。
  陶集中有《赠羊长史》诗,作于义熙十三年,当时刘裕北伐取得了取长安灭后秦的空前勋绩。陶渊明虽归隐近10年,但仍对东晋收复关河进而统一九州之业极为关注,同时又对刘裕的野心感到不安,因此在出使祝贺的友人临行之际,写了这首情感复杂的诗。诗的前半部出于对收复关中的兴奋,情调颇为高昂;后半部分则包含了对商山四皓高蹈隐居之节的敬仰、对时人竞逐荣利的感慨、易代之际汲汲富贵者 贳患 的忧虑等多种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当时国事的隐忧。这是述及时事比较直接明显的一类,但是像《饮酒》、《拟古》、《读山海经》中的一些诗,涉及政治的方式则比较隐晦。如《拟古》九首,实际上是一组彼此相连的抚今追昔,感慨时事之作,在从往事到现实的追忆之中,蕴含了对晋宋间政治的思考与批判。它们写作的时间,正是 忽值山河改 的宋武帝永初元年,以《拟古》为题,在当时形势下不过是借古人杯酒浇自己块垒,避免在抒情言志时触发政治机网。尽管如此,这组诗涉及时政仍颇为广泛,不仅有指刘裕为曹操的 辞家夙严驾 、隐喻晋宋之际知识分子人生道路选择的 荣荣窗下兰 、总结东晋亡国教训的 种桑长江边 ,也有直接抒发愤世之情的 少时壮且厉.
  ⑤   方东树:《昭昧詹言》中即每以 阮公陶公 并称。
  ⑥   《陶渊明集序》。
  ①   《魏书》卷 84 《张伟传》、《刘献之传》、《张吾贵传》、《梁祚传》。
  ②   《魏书》卷 84 《张伟传》、《刘献之传》、《张吾贵传》、《梁祚传》。
  至于著名的《述酒》一诗,更是陶渊明有感于刘裕弑逆所作。诗中使用大量典故,隐射揭露从桓玄到刘裕的篡晋过程及为此所使用的残忍手段,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诛及无辜暴行的愤激和谴责。虽然触及的问题十分尖锐敏感,但含蓄的写法,终令诗人免于文网。
  除了感慨政治,陶集中还有大量寄托胸襟抒发怀抱的诗。陶渊明是一位哲学上有相当超悟的诗人,由于儒玄两方面的修养造诣,他继承了自嵇阮以来魏晋杰出诗人对自然社会的独立思考,以卓尔不凡的思想与实践,在对人生至道的把握上超越了前人。所作《形影神诗》在这方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组诗。这组诗将三个富含哲学意味的词拟人化,使之相互对答以阐明主旨,构想新巧。诗前有一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 ,可见作者作此诗的目的用意,是有鉴于世人对生命中某些表象的迷惑,欲阐明真正的自然之道以破其 执 ①。
  如《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这里写了 形 的痛苦。 形 即人的物质自然存在,它的苦恼是徒为万物之灵,却不能长生不朽,超越物质生命。此苦无法解除,就产生了魏晋以来放达享乐,消极顺从自然的人生观。
  接下来的《影答形》诗云: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影 虽然解劝 形 不要执著于长生,但它自己赖 形 而存,痛苦更甚于 形.实际上, 影 所代表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切欲念名心,所苦亦在于身死名没,所以它希望以 立善 建立功业来求得精神的不朽。魏晋以来崇尚名教的人生观,即产生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以上二诗通过对人生之道各执一端的 形影 两方互相诉苦,象征反映了传统的自然名教之争及一般士大夫在崇尚自然与服膺名教之间的矛盾困惑。而这种困惑,最终由 神 来予以点化: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受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针对 形 的汲汲长生, 影 的孜孜求名,《神释》指出了古今老少贤愚同归一死,而圣人神仙皆不可见。对于 形 、 影 各自采用的放达任诞或立善遗爱的解脱方式, 神 亦给予透彻的喻解:以酒消忧,更有损自然生命,立善遗爱,在乱世里哪有客观的善恶标准,而众人皆醉,谁又能为之延誉呢①?最后 神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委运任化,不喜不惧,顺应自然。
  但这并不是消极的随波逐流,而是将个体的有限生命融入宇宙自然,在后者的无限之中,体认人生的价值,获得真正的不朽。这一结论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新自然观 ②。
  ①   《晋书》卷九十五《陈训传》。
  ①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七册,第六○六页。
  陶渊明这组用形影互答开始而以神之喻解结束的诗篇,表现了诗人心中对人生、自然、社会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最后的觉悟,对传统的儒道之说,这并非简单否定而是一种哲学上的 扬弃.而《神释》中那种襟抱天地,存生万物的精神,更显示了诗人无以伦比的超旷胸怀。三首诗以述哲理为主,但读起来却和玄言诗的感受完全不同,原因之一即是所阐之理是诗人的真实体悟且富有引人入胜的高境;其次则是由于语言的清真自然纯朴,而使诗中并无 理障.由于陶渊明包容宇宙的高旷心胸,他笔下的自然风光,都是别具新趣,别有魅力,和诗人的主观精神融为一体的。如宋人尝言 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 ③,像他的四言诗《时运》,即表现了这种特色。如第一章: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四时流转,又到了风光宜人的暮春时分。在效外碧丽如洗的春景里,不仅有青山、有清风、有新苗,更重要的还有一位换上春服潇洒吟游的诗人,它们和他共同构成这幅美丽的自然画图,充分显示了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融为一体的欣赏方式,和他躬耕陇亩的生活是分不开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中有这样的诗句: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诗中写出春天辽阔原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景象和诗人甘于陇亩,在耕作中获得的愉悦心情。 平畴诸句,历来为人传诵。苏东坡以为 平畴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诗人对劳作本身怀有很深的爱,所谓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不论收获如何,眼前所从事的劳动已是令人欣快。这种心理,也只有亲自从事农耕,体验过劳作带来的身心俱泰感后才能产生。
  陶渊明的另一首劳作诗《归园田居》之三,不仅描写劳动生活更为生动细微,还有很深的寄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语言平易如话,前面寥寥六句,描出一幅清幽的月下农归图,仿佛可以看到诗人经一天劳作之后肩扛锄头,踏着月光,沿着夜露沾湿草叶的狭长小道缓缓走来。可以想象,由于劳动技艺不高,以至田里的草长得比豆苗更盛,但是诗人内心却十分充实满足,有坚定信念。
  由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不是空洞的而是和自然、和真实的劳作结合一体,历经生活的考验,在艰苦力耕之中获得升华。因而他领悟了自然妙道,也赢得了一个恬静超然的心境,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将美的发现和审美的情趣,借诗的冲淡隽永语言表现出来。比如其《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具有雅淡的风格和悠远的境界,旨深言约,极富理趣。开首四句,先以平淡的语言叙写居住的环境,随即以 问君 转折,巧妙进入 境由心造 的哲理表述,不见一丝生硬。 心远 指精神的断绝尘想,恬退超越,有此心境,自可浮云富贵,粪土王侯,视朱门如蓬户,居人境如处深山了。陶渊明尝有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的诗句,而这种不须借助远离人世条件即可实现隐居,实际上显示了诗人追求超越但无须于牵执于外在条件的高度思想修养。 采菊 四句写了心境澄明的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而山间岚气明灭飘浮,飞鸟来往归巢,冲澹幽远的画面与诗人心境融合为一。在这种意与境统一中诗人的精神复归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真趣。
  ②   《北史》卷 81 《马敬德传》、《张彫武传》、《孙惠蔚传》、《董征传》、《李铉传》。
  ③   《北史》卷 81 《马敬德传》、《张彫武传》、《孙惠蔚传》、《董征传》、《李铉传》。
  然而大道无言, 真意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它的理解,只能来自精神的妙悟,心与自然的直接沟通。而精神既已超乎象外,语言也是多余的了。高迈的哲学内涵,使诗结尾处虽云 忘言 ,却自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而这首寥寥50字清省无华的短篇,也足以展示陶诗思想艺术水平的不凡。
  陶渊明的诗,流传下来的共126首,其中四言诗9首。除诗之外,渊明也擅长散文和辞赋,其名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祭从弟敬远文》、《与子俨等疏》及《感士不遇赋》、《归去来辞》、《闲情赋》等,大都用清疏之笔,不尚辞采,不侈引典故,或清新淡远,亲切自然,或意气宕折,愤激慷慨,同样是他思想和艺术风格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