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读术算命

 李亚冲 2010-07-26
完全不懂冷读术的我,究竟能使用冷读术让人相信到什么程度呢?我决定做个试验。

我拜托朋友四处宣传我是个:”神准的算命师”,让后请他介绍一位女性来算命。

这位女性未满三十岁,个性看起来有点好胜。她似乎对算命没多大兴趣,但也并非完全不相信。

我把塔罗牌拿出来。

其实,我完全不懂塔罗牌,这副牌是上个月才买的。我将它短暂浸泡红茶后,接着在太阳下暴晒数天,再用砂纸轻轻擦拭,弄得这副牌好像已经使用了数十年似的。

这也是从石井老师那儿学来的”禁忌的秘密”之一。

我慢慢地将纸牌一张张地放在桌子上。

“你相信同步性(synchronicity)吗?”

“同步性?”

“就是本来没有关联的事件同时发生。例如,我今天算了六个人的命,这六个人的血型全是B型,你是第七个,当然也是B型。”

“是的,我是B型。你怎么知道?”

“那就是同步性呀!表面上是偶然的事件,也会被我们不知道的法则引导而发生。”

这就是冷读术中相当高段的动态分叉(Dynamic Forking)技巧,需要绝妙的时机和很有弹性的说话方式。

当然,今天来算命的六个人都是B型这种话,完全是我胡扯的。而我一边说”六个人的血型全是B型”时,一边观察她的表情。

如果她没有太大的反应的话,就表示她不是B型。此时,只要说”好不容易遇到第七个人的你,不是B型”就好了。

但是此时,我看到她脸上掠过一丝惊讶,所以不用她开口,我就知道她是B型的人。

因此我立刻断言:”当然第七个人的你也是B型”

“你现在正为人际关系而烦恼吗?”

“人际关系?”

“职场问题啦、亲子问题啦、恋爱啦……”

:没错,恋情是有点问题……”

这就是冷读术的基本技巧之一–巧妙质问法(Subtlety Question)的应用.所谓人际关系,其实可以做宽泛的解释,而把我说的人际关系这个模糊的主题,缩小到”恋爱烦恼”的,并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若无其事地从对方口中套出讯息,这就是巧妙质问法的技巧。

“你好像不知道如何是好,感到很困惑?”

“是的,的确如此,你怎么知道?”

“你心里几乎已有答案,但又缺乏自信。是不是这种状况?”

“是的。虽然已下决心分手,但他还是对我很体贴,所以就糊里糊涂地拖下去……”

“他……在社会上似乎是个有成就的人……嗯……不是一般的恋爱?”

“是的,、……他是同公司的事业部长……其实……”

“婚外情很辛苦吧?”

“是的……”

其实,我只是使用适合Me型女性的”例行话题”(Stock spiel)而已。

在冷读术上,只把咨询者分为两个类型:Me型和We型。而例行话题则”一定适合”各种情况,也就是说,我只不过说了毫无针对性的一般说辞。

对话持续不久之后,她哭了。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她如此之快就吐露一直隐藏的烦恼和秘密,这样我很吃惊。

于是我想,如果我动了坏念头,大概要她做什么她就会做什么,要她相信什么她就会相信什么。

但是,作为正派的读心者,我的道德感绝不容许我玩弄她的纯真和信任。

“重要的不是算命结果,而是你要相信采取自己相信的行动。也许会受到伤害,也许会感到寂寞,但请你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只要能坚持下去,你一定会得到幸福的。塔罗牌这么说。”

“是的,谢谢你!”

这时候,气氛已经和刚见面时那种紧绷的感觉截然不同,她脸上路出灿烂的笑容。只不过五分钟左右的算命,她却道谢好多次才回家。

“使用冷读术的却可以成为冒牌算命师,但是……”我想起石井老师耳提面命的叮咛:”只要懂得技巧,谁都能够骗人。因此要做坏事并不难。但我们要把目标放在更高的地方,使人幸福要比骗人难得多,我们应该为使人幸福而磨练技巧。”

我细心领会冷读术的同时,也强烈觉得,这个技巧不应该传给居心不良的人。

(W.K,三十五岁,作家)


为什么冷读术有效?

为什么冷读术有效?

只要了解人的心理,就能占绝对的优势。

人一旦被卷入情境中,就不能冷静判断了

其实没有人了解自己!”巴南效应”的秘密

人的自我评价不可靠

一九四九年,心理学家培特郎.福瑞德(Bertarn Forer)做了一个实验。

他聚集了一批学生,让他们做一个性格诊断测验。几天后,他把诊断报告交给学生,再统计学生对诊断结果有效度评定–”你认为报告说中了多少分?”

总分是五分,学生们的评定平均是四点三分。

也就是学生们认为诊断报告的准确率是百分之八十六,其中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学生甚至评价为:

“这份报告”完全”吻合我的性格,这份测验真了不起!”

其实,福特瑞交给学生的诊断报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是从车站小商店买来的算命杂志的文章中,挑选几个句子平凑而成的。

point:把对方的心理卷入情境中,就可以随心所欲操纵对方!

福特瑞真正的目的,是想证明”人的自我评价是不可靠的”。

为什么学生会被蒙骗呢?

那是因为福特瑞说:”这份报告是”你的”测验结果”。当学生听到”这是只”只为你”准备的报告”,心理上就被卷入情境中,而不能做到”这东西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客观判断。

时隔三十年,据说又做了一次同样的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时至今日,人们仍持续被同样的原理蒙骗。而且因为受骗者并没有察觉,所以以为只有自己没有受骗。

卷入情境的魔力

看杂志上算命专栏的人,应不会有太多人觉得”这可真准啊!”但是,如果请街头上的算命师边看”你的手相”边推测,及时他说的和杂志上所写的一模一样,你也会觉得”说中了”吧!

算命师看着你的手相,只为你一个人推测。就因为你有这种感觉,心理上就卷入被推测的情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