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81030

 章木匠 2010-07-26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讲座整理文稿:太阳病(上)20081030
 
女生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刚才高天提了一句叫“玩转伤寒”,想给它起个名字嘛。咱们算是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起那些高雅的,文绉绉的,听的感觉有些发酸。还不如玩些出彩的东西。既然社会上玩什么的都有,玩股票的,玩收藏的,玩吃的,玩喝的等等。那我们这班有点“傻”的人在这玩中医。我们说伤寒的话,干脆就把它叫玩伤寒。玩伤寒,要玩好,玩活,玩转,和大家朋友一起如何去把伤寒玩转。这实在是不容易呀,背点条文容易,理解一个方子也容易,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部串起来,然后灵活地加以应用,应用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是很困难的。但是,既然以中医为职业,或者对中医有兴趣,那我们就踏踏实实,好好地去玩吧。

我们今天正式地说伤寒。那我们从宋本的第一章开始说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在讲具体条文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概说吧。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一节当中,它主要是说什么呢?说的是太阳病的临床表现,症候的类型及其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出现的病症。一般地说,是外感病的初期。所以,伤寒上把太阳病列为六经辨证的第一阶段。因为伤寒在原序当中,仲景坦诚依据素问九卷、难经等作为根据所写出来的东西。所以在这个太阳病上面呢,那么这个太阳,它必然和《内经》,六气的太阳发生联系。但这个太阳,并不是简单的太阳经脉和六气当中太阳之气的辨证。虽然有联系,但不是简单的复制。

在太阳病当中,它应该包括下面的几个内容:第一,泛指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然后上额,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然后顺大腿的背面下行到脚。像这个挟脊抵腰,它有络肾,属膀胱。这条经脉就叫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脉主要的病症是头痛,目痛,项僵,腰脊痛,还有髂关节曲伸不灵活,腘窝的疼痛,腓肠肌和足部的疼痛,痔疮疟疾癫狂的病症。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症。手太阳小肠经呢,它起于小指的尺侧,沿尺侧上行上肩,绕肩胛部,在大椎穴做左右相交,然后入缺盆,就是我们所说的锁骨上窝。络心脏,然后沿食管下膈到胃,属小肠。这个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病症有,目黄,颊颌的肿胀,咽喉的肿痛,经脉行走部位出现的疼痛。但是手太阳小肠经呢,还有耳聋,就是耳听不到东西。这是手太阳小肠经有一条支脉,从缺盆沿颈旁,到颊,到外眼角,然后又回转进入耳中。这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病症。

在后世解伤寒的过程当中呢,以张景岳为代表的,辨伤寒手足传变,提出伤寒传足不传手。
这句话应该说不是很全面。为什么说这句话讲的不是很全面呢?因为我们知道,人体之气不外乎阴阳之气,阴阳又各分为三,成为六经。既然手足同经,本是同气,同气相求。并且在足经是联系脏腑的,这个手经也是避不可免地受到牵涉。为什么在伤寒当中,它说足经,而不说手经呢?我们以太阳经为例子说明一下。像足太阳,它是行走于背的,也就是在我们的背面走。初感伤寒的时候,多感于背。因为背为阳,寒则伤阳。这个背是足太阳经,循行之所。所以这个病邪侵袭的时候,它侵袭的是足太阳循行的部位,所以它的病邪在表,治疗的时候也就是在表。并且,足太阳主皮肤,不单单是足太阳循行部位的问题,它主的是一身的皮肤。所以在后世当中有这样的说法叫:“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故为六经之藩篱。”因为外感初期,侵犯的是足太阳的经脉,手太阳小肠经,没有受到病邪的侵袭,所以不必去治。但是如果病邪侵犯到手太阳小肠经的话,那么我们以后讲条文会讲到的,除湿呀,清热呀像这些的办法。其实也是在治手太阳小肠的。这样说呢,伤寒是传足不传手的。但是在张仲景的伤寒当中,虽然没提到手经,但是手经是包含在内的。假如我们以后看到伤寒论注解的东西,讲到传足不传手,我们要对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表是人体防御病邪侵袭的第一层屏障。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以太阳病命名。它的意图是反应人体的皮毛,肌腠浅表受邪发病的特点。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和手太阴病证也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们日常当中见到的感冒病人,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短气。这些的症状算是属于肺经的,肺主皮毛嘛。所以在表证的时候,也就是伤寒初期的时候。这个感受外邪,和肺经有了直接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然后从肺系到气管,到咽喉,行行到咽喉的部位,横出腋下,沿上肢掌面的桡侧到我们号脉的三部,然后一直到拇指的桡侧端,也就是拇指旁开一分的地方。一般手太阴肺经的病症,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喘,肺胀,肩背的疼痛,胸闷,短气,烦心,缺盆上窝的疼痛,上肢桡侧的疼痛,手掌发热。在这有必要提一下,在我们临床当中常见的肩周炎,也叫冻结肩,五十肩。这个肩周炎,和肺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过去都认为肩周炎都是属于肩周的无菌性炎症,是属于肩关节局部的病症。以后在临床中,假定你遇到肩周炎的病人,你就给他从缺盆处找,锁骨上窝的中段,然后向下深按,你找到条索状的东西,就是特别疼,你一按这条索状的东西特别疼,这疼能放射到哪里呢?能放射到腋窝,腋下,上臂的外侧,后背的肩胛骨。然后沿着你找的痛点,一般按揉向颈椎方向移动。短短的几分钟,你可以缓解肩周炎的症状。当然这个按摩的手法,就是颈椎3.4椎横突小关节脱位的地方,如果仔细摸,摸到颈椎有小的结节,根源就在结节的地方。如果会给小结节的复位,那么肩周炎就非常容易治疗了。但是颈椎小结节的复位有一定的危险,如果手法不熟悉的话,建议不要做复位。你就在锁骨上窝,你按疼痛条索状的东西,你给它点按揉,几分钟以后肩周炎就会明显的减轻。

因为和手太阴肺经关系密切,像这个太阳病,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都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中风病的鼻鸣干呕,伤寒的呃逆。这都是风或寒外邪侵袭肺经引起胃气气机的失常,出现干呕呃逆。像这个临床上中风或中寒初期出现呃逆的不少。有的还会打嗝,这个感冒和打嗝有着什么关系?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种打嗝还比较顽固,打了一天两天的。有的感冒以后,不想吃东西,觉得气总是想往上跑。实际这是肺经,因为肺经的走行起于胃脘部。这是肺经感受风寒以后出现的病症。在这点上,以后在临床当中碰到小孩的咳嗽,年纪比较小的,十二三岁,或者七八岁以下,或者再小的小孩,因为现在绝大数的孩子,一有点发烧感冒,家长赶快带去输液,有的输上一个星期,有的输上半个月。发烧控制住了,但是咳嗽控制不住。你想输上半个月消炎药的话,咳嗽控制不住,这肯定不是炎症的事。在这个时候,假定说你想办法让孩子吐。孩子吃完药吐,或者吃完东西以后吐,那么吐完以后七八个小时不会再咳。这也是因为肺经的走行起于胃脘部。这也为这个调治儿童的咳嗽和顽固的咳嗽从脾胃着手提供依据。

这个概说,我们先说这么多。再解释一个词。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两感伤寒,两感于寒”。这个词出在哪呢?这个词出在《素问》,这个两感于寒它指的是什么呢?《内经》上是这样说的:“歧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疼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其实在这歧伯解释的非常清楚。巨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他们同时受寒的话,才叫做两感于寒,或者叫做两感伤寒。这个概说就说这么一点。这个说的是虽然伤寒是以六经命名的,但是这个六经不简单等于12经络,也不简单等于五运六气中的六气。这个概说实际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下面我们开始玩吧。上次呢,我建议有兴趣的,把伤寒论抄一遍,你找一张纸,或者一张大点的纸,你把伤寒论放在中间,然后它上边一个有几个病,什么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把它的这些东西全都写上。这样呢,你拿出这张纸一看,原来伤寒论就讲了这么些文章。然后每一个问题你再给它展开。比如说太阳病,分三篇。这个三篇,每一篇讲的是什么?你把太阳病放在中间,然后象放射状,你把那些东西再给画在这张纸上。那么这样你一拿出来一看呢,这是太阳病的上篇,这是太阳病的中篇,这样比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好看的多,也好记的多。今天我们开始玩伤寒,我希望有兴趣的跟我一起玩。还是建议大家,先说太阳病,那么把太阳病画在一张纸的中间,然后向四周放射出这么几个题。第一个题目叫做太阳病的纲要,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叫做太阳经的本证。第三条线叫做太阳病的兼变证。第四条线叫做太阳病的类似证。一共画这么四条线。然后在第一条线,在太阳病的纲要上面再放射出几条线。第一条就是太阳病的定义,第二条线就是太阳病的分类。我们干脆也把条文写上。第一条就是条文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太阳病的分类,是条文的2356条。第三条线呢,是太阳病发于阴阳,第七条。第四条线是传变与欲解时,这是458910条。

  我不知道有几个人画。我们今天开始玩《伤寒》,我希望有兴趣的和我一起玩。第一步先玩什么呢,还是建议大家我们先说说太阳病,那么就把太阳病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向四周放射出这么几个题目:
        第一个题目是太阳病的纲要,这是一条线;第二条线叫太阳病的本证;第三条线叫太阳病的兼变证;第四条线叫太阳病的类似证。一共画这么四条线。
    然后在第一条线“太阳病的纲要”上再放射出几条线,第一条是太阳病的定义1),第二条线是太阳病的分类(236),第三条线是太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7),第四条线是传遍与欲解时(458910)。
  
  太阳病的第二条线叫本证,在本证上再放射出三条,第一条叫中风表虚证,第二条叫伤寒表实证,第三条叫表郁轻证。其中中风表虚证再放射出三条:第一,桂枝汤证(1213249542444556535415);第二,桂枝汤的禁忌151617);第三,兼证(14184320212262)。本证上面放射出的第二条线叫伤寒表实证,伤寒表实证再放射三条,第一,麻黄汤证(355152374246475336);第二,麻黄汤禁忌(495084858687888983);第三,兼证(31,32,33,38394041)。本证上的第三条线,按照第五版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讲义的教材去分,本证的第三条线叫做表郁轻症(23,25,27 ,48),先把这些画出来。
   
太阳病中讲兼变证的是最多的,这是太阳病放射出的第三条线,兼变证再放射15条线:第一,辨证的治则(16);第二,辨虚实(60,70);第三,辩寒热真假(11120122);第四,辩汗先下后(909192);第五,热证,在热证上又放射出这么几条,一是栀子豉汤证(767778798081),二是麻杏石甘汤证6263),三是白虎加人参汤证(26),四是葛根芩连汤证(34),五是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汤(172);第六,虚寒证,虚寒证又可以放射出几条线,一是心阳虚,心阳虚放射出的第一条线是桂枝加桂汤(117),第二条线是桂枝甘草汤证(64118),第三条线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118),第四条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112),

二是阳虚兼水气证,放射出三条,第一条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第二条线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67),第三条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8),

三是脾虚证,脾虚证放射出三条线,一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6),二是小建中汤证(100102),三是桂枝人参汤证(163),虚寒证还再放射出一条线是肾阳虚证,肾阳虚证也有三个证形,第一是干姜附子汤(6163),第二是茯苓四逆汤(7369),第三是真武汤证(82);兼变证的第七条线是阴阳两虚证,一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29),二是芍药甘草附子汤(68),三是炙甘草汤(177178);兼变证的第八条线叫蓄水证(71 72 73 74 127),兼变证的第九条线是蓄血证(106124125126);兼变证的第十条线是结胸证(128),结胸证也放射出几条,第一条是大陷胸汤证(134  133 135 136 137 132 ),第二条是大陷胸丸
(131),第三是小陷胸汤(138),第四条线是寒湿结胸证(147);兼变证的第十一条线是藏结证(129130167);兼变证的第十二条线是痞证,痞证的第一条是成因(151),第二条是大黄泻心汤证(154164),第三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64),第四条是附子泻心汤证(155),第五条是半夏泻心汤证(149),第六条是生姜泻心汤证(157),第七条是甘草泻心汤证(158),第八条是旋复代赭汤证(161),第九条是五苓散证(51156),第十条是赤石脂禹余粮汤证(159);兼变证的第十三条线是上热下寒证(173);兼变证的第十四条是火逆证(111113114115116);兼变证的第十五条线是欲愈侯证(58  59  92 94)。
  
  太阳病第四条线叫做类似证,太阳病中有些不是太阳病,但是类似,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包括,第一,十枣汤证(152),第二,瓜蒂散证(166),第三,不太好归纳的条文(30  75  105  108 101 119  121  129 130  140  190  195  160  170  171  174  175)
  
  把条文先画上来,日后逐条学习,一目了然,采用以方类证以证去分,再看这张图,看的非常明白。这张图是按照太阳病的纲要、本证、兼变证、类似证来分类的,这是一种分法,还有的分法是以证去分的虚寒,比如热证,藏结,结胸,蓄水,蓄血等,还有的分法是以法去分的,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分。临证中遇到病人时,要站在一定高度,去俯视的角度,有了高度,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归纳,自己动手画最能学习,建议自己画,先有大概全貌的了解,站在高处俯视.建议每人自己动手去画。

  发这个帖子的时候应该是在前年吧,好像是在06年的时候,志一和他的几个朋友要搞伤寒,当时是要考虑的是内经和伤寒上面往往是有脉名而没有脉形,我们讲的那个浮脉沉脉那么什么叫做浮脉什么叫做沉脉呢,就在那个戏说的帖子上面对二十八脉的脉的每一部脉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做了一下解释,象脉名、脉形、脉势.....都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中医诊脉基本属于是一个失传的东西但他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中医现在最致命的伤就是不会辨病,我们现在流行的就是西医搞出一个高血压然后我们就搞出几个分型然后套几个方子去用,西医搞出一个冠心病我们就又搞几个分型跟着人家的后面跑,失去了我们中医的整体辨治最精髓的东西,所以在开始的时候首先把(脉)戏说(当然过程是很严肃的说)伤寒脉法(伤寒脉法宋本上没有脉法,桂本上有)先讲的辨脉法第二讲的平脉法这些是在讲堂里讲的。
熊猫戏说脉的帖子最好都去看看因为我们以后在提脉的时候我就不再细说脉了,就是提一下就行了,辩脉法和平脉法是贯穿在我们这个条文当中的。

现在继续先讲太阳病的纲要。我们刚才说太阳病放射出的四条线第一条就是太阳病的纲要,太阳病的纲要又放射出四条,一是太阳病的定义,二是分类,三是病发于阴阳,第四是传变的顺序。按着顺序第一先讲定义,这是条文的第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什么叫做太阳病?在这里张仲景规定得非常明确,就四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他是一个浮脉、他是一个头痛、他是一个项强然后就是恶寒。在以后的条文当中凡是提到太阳病的时候他必须要具备这几个条件: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我们是第一次这样讲,讲的时候大家有什么要求呢可以在下来的时候提出来。就按着这样顺序去讲,首先是条文第一个是词解,第二是提要,第三个是解释。按着这个顺序我们先说词解,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这不念强,念(jiang)僵硬的僵,XXX解释这个词是这样的,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濡尝之柔和,是为强痛,也就是说这个强在这里指的是僵硬不柔和,项僵就是脖子这里牵引不舒项僵不柔拘急的感觉而不是那种颈项强直。

我不知道大伙见没见到颈项强直,颈项强直是在脑出血的病人这个脖子是直直的是颈项强直还有就是癫痫大发做的时候,他们是叫颈项强直,脖子特别硬,你扳着头部的时候脖子是绝对不会跟着打弯的。但是我们太阳病的这个项僵是指的不柔和。

第二个词是恶寒这个恶在这里不念(e)应念(wu)恶就是讨厌憎恨的意思,这个恶寒简单的说就是怕冷,这是个词解,解释项僵和恶寒,第二个是提要,以头痛项僵而恶寒脉浮,四个脉证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这四个脉证既然作为太阳病的提纲那么我们以后只要提到太阳证那么这四个脉证是要具备的。

第三就是要解释这句话,清代的医家徐大椿这样说过 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之八字为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无问风寒湿热一例杂病皆当防X以分经定证也。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八个字是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既然他是太阳一经受病的纲领那么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外感病包括其他方面的一些杂病,因为他提的是无论是风寒湿热一例杂病皆当防X以分经定证也。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是固护于外,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受邪这可出现太阳病。

下面解释一下这个头项强痛,方有执说过这样一句话,膀胱经其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头络脑还出引下向连中府循肩膊内狭邸骶腰中。他说的这是太阳经的循行部位。清代的吴谦他们编著的医宗金鉴上面的前面也是这样说的,太阳经脉上额交颠若络脑还出别向下连中府,故邪客其经必令乎项强痛,也就是说这个项强痛是沿着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的强痛,因为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所导致的。这是一个头项的强痛,第二个是恶寒,因为胃阳被寒邪於恶不能温曛身肉而导致的这个恶寒,也是在这个医宗金鉴上他们是这样说的,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这是卫气固护于外这个卫气被寒邪於恶他不能够温曛身肉而导致的这个恶寒。

在这个条文当中提到一个恶寒但是没有提到发热,在太阳当中呢往往恶寒和发热是并见的,但是呢可能在早期没有出现发热而只见到这个恶寒,所以伤寒论没有把这个发热作为太阳病的基本表现。陆渊雷对这段就是恶寒及常与发热具且伤寒发热为主症而至经文暗含发热在内。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在太阳病当中恶寒和发热常常是相随并见的,这个伤寒是以发热为主,在这个条文当中虽然只提到一个恶寒没有提到发热,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到里面包含一个发热在内,这是陆渊雷的解释。   

第二点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恶寒,太阳病的恶寒和少阴的恶寒他们怎么鉴别,因为我们知道恶寒就是一个怕冷,少阴病呢其实少阴病里出现恶寒的也非常多,那么太阳病的恶寒和少阴病的恶寒怎么鉴别?最直接的也是最好的就是在脉上进行鉴别,太阳脉浮而少阴脉微细。太阳恶寒是脉浮的,而少阴恶寒是脉微细的,这很好鉴别的在患者来时都不用说就把胳膊一伸你一摸你就知道用脉微细和脉浮就非常明显的就区别开了,这是第二条的恶寒。

第三点是脉浮,脉浮在难经上是这样解释的,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在熊猫戏说脉的帖子上边比较清楚的一句话就浮脉的特点是轻取既得重摁稍减而不空。关于这个脉形熊猫戏说脉的那上边对于每个脉都有比较详细通俗的解释,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多说拉。怎么会出现浮脉呢,外邪袭表卫阳向外排邪的一个外在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正气未虚。这是第一条太阳病的定义,其实太阳病的定义就这么几句话,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四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需要熟记于胸的就像壹加壹等于二的那么熟才行,这是他的定义。

第二个问题是太阳病的分类,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纲要上边第二条线上是太阳病的分类。我们先说这个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的分类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分为这么三种,我们先说中风,什么叫做太阳中风,这条当中他又给规定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还是先进行这个词解,既然谈到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者,这个恶风这个词是应该怎么理解,张西簿(?)是这样说的恶寒兼恶风恶风必兼恶寒有微甚之别,恶风实际和恶寒的意思相近但是比较轻,这个轻的特点是遇风则恶无风则安,这是他的特点和恶寒不一样。恶寒是你跑到哪去他也是恶寒的,而恶风则不是,所以他就是无风则安。

第二个是脉缓,什么叫做缓脉这也没必要解释,既然是太阳病太阳病的四条是什么呢,脉浮是作为第一条的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脉浮脉浮是第一条,既然是太阳病的脉缓他肯定就是一个浮缓,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缓脉他是一个浮缓脉,因为是太阳病,太阳病的脉必定是浮的,脉缓他肯定就是一个浮缓脉。

第三条中风,中风呢是中医的一个证名。徐大春是这样讲的,此太阳中风之脉证非杂病经络脏病伤残之中风尔。就是说这个中风是外感风邪的表证,不是现在遇到的这个脑血管病的中风,这点要搞明白。再说到现在的这个中风的时候呢我们说点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个中风。现在说的这个中风往往就是说的这个脑血管病,比如脑梗,脑出血,面神经麻痹,(歪嘴风)。我们现在所提的这个中风真的是大部分指的是这些东西,很少有人专门提到太阳表证的这个太阳中风,因为脑血管病的中风在我们中医的漫长发展过程当中的认识也是在逐渐的改变的。在早的时候也就是在汉唐以前多认为这个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是内虚邪中,既然他认为这个是内虚邪中在早期的治疗上边多取温散解表以续命汤为代表方剂。以前在别的论坛上边有看到脑血管病的好像也曾经很感慨的说过说国内的中医连续命汤都不会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发帖的这位朋友他遵循的是汉唐以前的对脑血管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他没有参照后世对这个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的过程。

在谈到续命汤谈到脑血管病因为就是北京地区这个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病的人群太多了,所以谈到续命汤就把续命汤说下,续命汤在金匮要略上面他是起自古今类案,这个条文是这样说的,治中风非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机体不知痛处及脊不能转侧.方子组成是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各三两、川芎一两半、杏仁四十枚。有个医家对这个方子做了解释,他是这样说的,风,阳邪也,气通于肝,非立也,风若闭塞其毛窍组织,荣卫不行也,概风多邪寒,初中时由皮肤而入兼而深入于内,於久则化热,热则伤阴,阴伤内无濡养其脏腑,外不能充于形骸,此意身体不能自收之,口不能言,机体不知痛处所由来也。古今录验续命汤者取其续命走表安内攘外玄真上下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起其表去风邪兼理其内热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又以麻黄石膏等药传筋骨通经络调营卫出体表之邪,士得此方从内达外环转周身虚邪开非无有不利。这是后人对续命汤的解释。但是以后随着时间的进程后世医家用续命汤治疗脑血管病收效真的不是很好。

所以在以后的医家们又纷纷寻找别的途径,在金元以后就开始倡导以内因为主的这个发明学说。象刘河间的将即(?)时宜五志化火的学说,李东垣的忧囍纷扰伤气的学说,象朱丹溪的湿土生痰的学说,象张景岳的损伤五脏真阴的学说,还有叶天士的肝风内动的学说等等。我们现在比较认可的认为脑中风是因为内因所导致,皆由内因所致.....就把汉唐以前的内虚邪中的观点继承一半,否认一半,所以现在的治疗,像平肝,熄风,通腑,化痰,益气,活血等方法,脑血管中风不是今天要讲的东西,太阳中风指外感风邪的表证而不是我们现在提到的中风。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二,提要:指出太阳病的一种证型,即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第三,解释:此条提到的太阳病,必须要包括第一条所提到的脉证:一、发热,恶风的解释   风为阳邪,最易发热。张洁古曰“此风伤卫,为病发于阳,故先发热而恶风。这个发热恶风就是风邪犯表,正邪交争与浅表。二、汗出,  风为阳邪,性疏泄,故腠理开而自汗,就是说这个汗出,是因为风邪伤卫,卫不外顾而营不内守,营卫不调而导致汗出。三、脉缓,   风性散漫,故令脉缓,在太阳病中,既有营卫不调的特点,张仲景把他叫中风,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是太阳中风的表虚证,自汗尤为风伤卫之确证,下凡称中风者,皆指此条之脉证也。也就是说凡是伤寒意义上的中风,都有太阳病的四条加上这个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加上这些就是一个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曰伤寒。

还是首先是词解,或已发热或未发热,首先解释这个未发热,方有执是这样说的:未发热者,始出之时,郁而未蒸也。这个未发热呢,应该理解为暂时没发热,不等于没有热的,因为伤寒是以热为主,他肯定有热,但是暂时没有。
 
第二个呢,脉阴阳具紧,伤寒脉法就是阴阳脉法,阴阳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浮沉,一个是尺寸,寸为阳尺为阴。这条当中呢,脉阴阳具紧他指的是部位,就是说都是紧脉的。既然他是太阳病,太阳病脉浮,肯定就是一个浮紧的脉。在这条当中方有执是这样说的,阴为关后,阳为关前,三关通透,弹性强劲而来。

第三条,是伤寒的词解,指伤于寒邪的表证,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难经上说: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相同。这是广义,狭义就是指伤于寒邪的表证。西医的伤寒这个病名指的是肠伤寒,注意鉴别。字是相同的字,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是提要,提出伤寒的又一个脉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在这呢,柯韵伯是这样说的: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发热有一二日发者,但寒性......然则发热之迟速,所秉阳气之多寡,所受寒邪之浅深,因可知也。这段说的就是发热的迟早,与人体的强弱,感邪之浅深的不同而有早发热的,有晚发热的。未发热是现在还没有发热。
下一句,必恶寒,这个恶寒,凡太阳病必定要有这个恶寒的表现,这个恶寒是外邪犯表,正邪交争出现的,明代的陶华(?)他是这样强调的,有一分恶寒头痛,病尚在太阳,表证未罢。

再下一句,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太阳病的提纲有头痛项僵,这儿又提出体痛,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个体痛,它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被制,营阴郁滞,太阳经运行不畅所致的。这个体痛它有一个特点,往往是痛在肉皮上的,浑身紧紧的,还有的感觉皮肤很疼,摸一下都痛。阳明发热出现的酸痛是指的肌肉的酸痛,注意鉴别。脉阴阳具紧和体痛的病机是一样的,这里要强调的是脉是浮紧的。

在这条当中可以补充一点,无汗。这条肯定是没有汗出的,
这条揭示出太阳伤寒的脉证,中风风伤卫,伤寒寒伤营。这条以这个脉定这个太阳伤寒证。
卫为阳属气,行于脉外,营为阴属血,行于脉内。卫为阳属外则风所伤之,营为阴属内则寒伤之。因为同气相求。风伤卫阳寒伤营阴,所以我们在辩证的时候不外乎就是辩这些脉证,在伤风的初期就出现发热,因为风性速,善行而数变,风为阳邪最易发热,而伤寒或也发热或未发热,尽管现在没有发热,但久则阳郁必然要发热,只是与伤风的发热出现的迟早不同。中风证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轻,伤寒重的恶寒可以缩成一团在那呆着,还有的出现哆嗦。
伤寒的恶寒是比较重的,体痛是指的全身的痛,因为寒邪在表,主要表现的是全身皮肤的痛,和阳明证出现的酸痛有很大的区别。

再有就是呕逆,呕逆通常比鼻鸣干呕重,从这个上边区别中风还是伤寒,但是说起来这些东西,发热啊,体痛啊,呕逆啊,伤寒和中风在不好鉴别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两点最重要的要点:第一点就是汗出与无汗。

第一点就是有汗还是无汗,有汗是中风,无汗是伤寒。第2点是他的脉象,同样是浮脉,伤风是浮缓的脉,伤寒则是浮紧的脉,一缓一紧,是伤风还是伤寒就非常明确好区分了。这是鉴别中风和伤寒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前边说的症状如果不好区分的话,伤风还是伤寒就非常明确好区分了。这是重要的鉴别点。

在这里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我们刚开始说的太阳中风,提到浮缓脉,在讲桂枝汤症的时候还说到浮数脉,也是太阳中风。等到讲到哪个条文的时候再讲。

下边再说一个病例,前几天的,一个男孩,8岁,下午5点多就诊,发烧到38722号那天下午,小孩是浮数的脉,我就定为太阳中风,用的是桂枝汤没作加减,到9点钟,因为5点去的,回家煎药,也就是吃药1个小时以后吧,把吃的药都吐了,家长很着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呢,爷爷奶奶非常着急就找到我那里去了,那时我已经回家了,问我是不是需要去打个针,我这样解释的,,吃完药以后一个小时后吐的,不用管它,要是不放心,把吃剩的药还可以少给一点,一会喂一点,不要一下子喂太多,现在是9点多种,现在喝药就给他喝点,等到12点多,等到明天早晨,他的烧就会退了,早晨再给他喝点粥就行了。当时肯定是有点信任,但是还有怀疑,问我会不会出别的问题,我说别的什么药都不要给他用,塌实让他睡觉。第2天早上没有消息,没有给我打电话,昨天下午爷爷奶奶又带着小孩到我那里串门去了,告诉我说,说前半夜他们2个根本不敢睡觉,就让孩子睡觉,孩子很快就睡了,爷爷奶奶一直看着孩子,还真是到12点以后烧就慢慢退了,第2天早上孩子醒来,因为孩子不会装病,孩子病的时候精神萎靡,一旦好了,孩子马上就恢复活蹦乱跳的样子了,第2天早上醒了之后孩子完全都好了。

在这个孩子病例上,我们看到这样几点:
第一个是脉的浮数,就以脉的浮数定为太阳中风,用的桂枝汤的原方。为什么要这样辨证?我们讲到桂枝汤症,尤其讲到脉浮数的时候再讲这一条。

小孩为什么会吐?我们在讲辩脉法的时候,说这是属于灾怪,张仲景说服用汤药,吐属于灾怪,这是以前服用其他药物导致的,但小孩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他以前没有服过其他药物,但小孩为什么会吐?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风也好,寒也好,袭表伤的是太阳,我们要记住肺主皮毛,肺经也逃不过干系,肺也被打的,肺经是循胃口的,风寒之邪伤表,这个肺经也受伤了,所以还是可能出现呕逆或者干脆是吐,但这个吐它和太阴病的吐利不是一回事,以后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讲到太阴病的吐和下利,这是一点。

再一点,小孩发烧到387,脉浮数,没有问他是不是无汗,因为小孩你问他怕冷吗,他是表述不清的。

临床当中还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我就想把这个病例发一下跟大家开个玩笑,这个玩笑怎么开呢?就是指我们中医的问诊,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男的。一进去就说,我感冒了,一会冷一会热,要是听这句话,一会冷一会热,寒热交替,一听这个就是少阳病,摸摸脉,不是少阳病,因为少阳脉弦,他不是弦脉,他的脉象基本还是属于浮脉,属于表症,我就问他, 你什么时候热着的,他说刚才我活动的,觉得很热要出汗,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冷的,我就进屋坐一会,现在就感觉冷了,因为我的哪个屋子,北方这个季节,即将要供暖还没有供的时候,温度大概10度左右,他穿衣服又少,又刚运动完,坐一会就感觉到冷了,这很正常。这时候就明白了,他一会冷一会热。热是因为运动产生的热,冷是因为屋子凉穿的衣服比较少,这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前几天不爱动,如果打字快的话把这个病例就给大家发上来跟大家开开玩笑。

说这二个的意思的是,张仲景在伤寒中特别强调是什么是病,脉、症并治、缺一不可的,脉症是我们工作当中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已经超时20分钟了,现在结束。

本贴由五积散,大大,深蓝,无为不至,返仆归真。五位网友整理完成初稿,谢谢!大家辛苦了!大海之源校对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