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条文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这条要接着上一条看,应该是属于一条的。 全部连在一起应该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这是前提条件,他可能是汗法用后没好,又改用下法。也可能没用汗法,直接用下法。然后就出现脉促,胸满的症状了,这是邪气入里,伤了心阳了。 上一条的做法就是把芍药拿掉,留下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都是温热性质的药来补这个心阳虚。 这条说若微恶寒,在这个去芍药的基础上再加附子。他们的前提条件都一样的,这个是比前面更严重了。 这个条文应该是错的,有漏字。太阳病本来就有恶寒,如果按条文说微恶寒,都变成微微恶寒了,那恶寒的症状是减轻了,还加附子,没道理的。 所以这条应该是“脉微,恶寒”,微是用来形容脉的,表示现在是更严重了,脉都快摸不到了,还怕冷,阳虚的厉害。这是虽然去了芍药,全方药性已经转为温热性质,还是不够,那就再加上附子。 整个思路很简单,本来是个用桂枝汤可以治好的病,脑子里已经是先入为主的桂枝汤证了,没治好,那么就找找哪里出问题,就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减,不需要的药就去掉,不够的药就补上,体现一个随证治之的概念。 如果他不是用条文这样按顺序讲,如果我们没学过伤寒论,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思维,用的方也不会用桂枝汤来加减了。 讲到现在,方中涉及到的药材,大家自己去多了解一下药性,不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加要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