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bdcxrh 2010-07-27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目录[隐藏]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概述
老年人社交的狭窄化
社交目标的种类
时间知觉对个体社会交往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的结果
参考文献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概述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提出的动机毕生发展理论。该理论有三个理论预设[1]
  ·首先认为社会交往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人的社交兴趣和社会依恋一直都在演化;
  ·其次认为人本质上是动机性的动物,期待实现的目标指导着人的行为;
  ·最后认为人有着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标,目标的选择先于活动。
  人对生存时间的知觉,是充足的还是有限的,影响着对目标进行选择的评估过程。时间知觉是人动机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对社交目标的选择与追求。“目标总是存在于时间背景中,目标选择从根本上来讲依赖于时间的知觉” 。该理论宣称随着人的生命历程时间范围的缩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标的优先性就会发生变化。个体会变得愈加挑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在情绪上有意义的目标和活动。该理论还认为,动机的转移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加工。老年人的认知加工表现出积极效应(positivity effect),对情绪信息尤其是积极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得较好,偏好积极信息。

老年人社交的狭窄化

  因为老年人高度重视情绪和情感的满足,他们经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有奖赏价值的、熟悉的社交伙伴相处。这种对社会交往有选择性的狭窄化,在个体衰老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积极情绪体验、把情绪风险降至最小。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随着有生之年前景的缩短,人们会“系统地完善他们的社交网络,以便使可得到的社交伙伴满足其情感需要”。

社交目标的种类

  该理论还关注个体在动机指引下的目标类型。社交目标按其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知识相关的社交目标,目的是获取知识、规划职业、建立新的社交关系以及其他在将来会有所回报的努力付出。另一种是与情绪相关的社交目标,目的是调控情绪、追求与社交伙伴交往情绪上的满足以及追求其他当前就能获益的目标。

时间知觉对个体社会交往的影响

  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未来没有限制,往往会关注指向未来/与知识有关的目标,但如果他们觉得时间将要耗尽,他们的关注一般会转向指向现在/与情绪有关的目标。年轻人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所以他们会追求旨在获取信息的、指向未来的目标,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年轻人持有这样的社交目标,会追求包括各种各样社交伙伴的、相对更大的社交网络。然而,当人们变老,未来显得越来越有限,他们的目标大概更多地指向现在而不是未来,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绪满足。这就是老年人放弃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原因所在;他们的目标指向社会交往的质量而非数量。的确,该理论预测任何人只要认为自己的未来不长远,就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少数几个亲密好友相处,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这正是年轻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所剩时日无多时人际交往的情形。该理论的研究通常会比较不同年龄组(即年轻人与老年人),但社交目标优先性的转变是个逐渐的过程,早在成年早期就开始了。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声称社交目标的转移并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与衰老有关的时间观念的变化所引起。

跨文化研究的结果

  研究者发现在不同的样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国人、华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体验到的消极情绪也更少。

参考文献

  ·伍麟,邢小莉.(2009). 注意与记忆中的“积极效应”——“老化悖论”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2,362-369.·Carstensen, L.L. (1993). Motivation for social contact across the life span: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In J.E. Jacobs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992,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Vol. 40, (pp. 209–254).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Carstensen, L.L., Isaacowitz, D.M., & Charles, S.T. (1999).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165-181.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5). Aging and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positivity effect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496-502.
  ·Lockenhoff, C.E., and Carstensen, L.L. (2004).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aging, and health: The increasingly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regulating emotions and making tough cho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6), 1393 - 1424.
  ·Fung, H. H., & Carstensen, L. L. (2004). Motivation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blocked goals and foreshortened Time: Testing alternatives for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Psychology and Aging, 19, 68-78.
  ·Pruzan, K., and Isaacowitz, D. M. (2006). An Attentional Application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i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Development, 15, 326-338.
  ·Carstensen, L.L. (2006).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312, 1913-1915.
  ·Santrock, J.W. (2008). A Topical Approach to Life-Span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McGraw-Hil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