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90后年轻人中比较流行一个词——社恐,即社交恐惧。直到这个词引发超乎想象的共鸣,大家才意识到,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社恐”症状:能线上解决的事情,绝不拖到线下;能一个人吃饭,绝不和同事坐得太近,避免没话找话的尴尬;戴上口罩,可以假装我看不见全世界……于是人们不禁问:90后年轻人的社恐比例也太高了吧?我们每天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成了我们最为头疼的事情。 其实有时候,懂得一些简单的技巧,就能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点实用的人际交往小常识,建议收藏。 对待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种情绪首先都应该是学会接纳,而不是去摆脱它。同样的,我们首先得接纳自己的社交恐惧,我们可以带着觉知和思考去观察,自己恐惧的到底是什么,看看是在害怕自己出洋相,还是害怕得不到对方的喜欢。觉察之后,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如果发生了,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呢?对你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吗?如果没有发生,那么现在的恐惧岂不是多此一举? 告诉自己,既然自己会有社交恐惧下所产生的情绪,那么只要能在当下的情绪做到最好就行。比方说上台演讲前的紧张,那么你可以告诉自己,也许放松状态下你可以做到最好,但是,你目前处于紧张的情绪,你在演讲的时候能做到自己紧张的状态下的最好便足矣。在平时的训练中,你可以给自己制造紧张的氛围进行练习。 2.人际交往的本质上就是互动,互动本身离不开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以及怎么看别人。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对别人的反应作出过度的解读。当你在和某个人交谈的时候,对方表现得十分冷静,你可能就会误以为对方并没有与你交谈的热情。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有没有可能刚好对方比较累,或者对方是一个非常慢热的人,对待他人的时候其实也是这个态度呢? 每天可以给自己加把劲,不否定自己,大声地鼓励自己,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我不害怕”。然后预想各种社交场合,在心里打好腹稿。一步步去练习,去尝试,可以从自己最信任的人开始练习。记住不要逃避社交,逃避,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要告诉自己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一味地躲在家里,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封闭,推开家门,走出去,学会拥抱这个世界。多多运动,通过运动能够释放压力,舒展身心,在运动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别人,开始社交。写在最后 喜欢宅、不喜欢社交,只是人个性的不同、交流方式的不同而已。只要能够养活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真的不需要刻意去修正,你自己接纳就好。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道:“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