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港小生专栏》上海故事(四):浦江饭店

 cntic 2010-07-27

1922年10月7日,科学家爱因斯坦携夫人从法国马赛乘日本船北野丸号出发,进行一次亚洲旅行。爱因斯坦於1922年11月9日抵达香港,之後爱 因斯坦继续乘坐北野丸号从香港出发前往当时的亚洲金融中心上海,船离开香港不久,爱因斯坦收到了瑞典科学院的急电,正式宣布授予他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 学奖。

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北野丸号驶入黄浦江,在上海当时的汇山码头靠岸登陆。德国、瑞典驻沪总领事分别前往码头迎接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上海之旅也正式由此开始。

爱因斯坦在上海期间住在哪里呢?答案是礼查饭店(Astor House Hotel),也就是今天的浦江饭店。

许多人一提到上海的老饭店,通常会误解外滩的和平饭店(Peace Hotel)是上海的最早的西洋饭店,事实上和平饭店的南楼,即汇中饭店,始建於1906年,北楼华懋饭店一直到1929年才落成,而礼查饭店的历史则可 以追溯到1846年,紧随1843年上海开埠之後,是中国近代史上真真正正的第一家由外国人投资、兴建和管理的饭店。

1846年,在上海从事中英贸易的苏格兰商人理查德(Peter Felix Richards)在外滩黄浦江北面和苏州河的交汇处选中一个地块,兴建一座现代化的饭店,并根据主人的名字将饭店直接命名为Richard’s Hotel & Restaurant,当时中文译作礼查饭店,也由此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外商饭店的诞生。

故事到此远没有结束,1846年对礼查饭店而言仅仅是一个小开端,令礼查饭店真正扬名海内外的则是1857年的“迁址新生”。(图片说明:坐落于上海外滩的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摄影陈澍)

1856年,苏州河上架起一座大木桥,当时称为“韦尔斯桥”(Wills Bridge),也即1907年兴建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雏形,上海人对“外白渡桥”有特殊感情,民间传说,江南一带耳熟能详的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讲的恰是外白渡桥的原型。

韦尔斯桥落成恰逢礼查饭店经营十周年,业主理查德看到上海开埠带来的巨大商机,希望做大礼查饭店,将其打造成当时亚洲最豪华饭店。于是理查德又看中 紧挨着韦尔斯桥、毗邻苏州河北岸、黄浦江边上一块供渔民晒网的荒地,以低廉价格买下,并在1857年毅然决定将礼查饭店迁址于此,新旧两个地块其实仅几步 之遥,因此在新饭店地址的对外宣传上也十分容易。

1858年,礼查饭店迁址一年後,经营商船的美国商人史密斯(Henry Smith)从理查德手中买下了礼查饭店地契,并於1860年进行重修和扩建,于是一幢两层楼外廊式建筑(即将礼查饭店南部和东部两座楼房由长廊连接起 来)的全新西洋式饭店正式竣工并对外经营,新饭店英文名更名为Astor House Hotel,考虑到“礼查饭店”当时在上海已有一定知名度,故饭店中文招牌仍为“礼查饭店”,也算是对原业主理查德的一种敬意。

礼查饭店的迁址和扩建是当年亚洲乃至世界酒店和旅游行业的一个大新闻,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外滩地理优势以及豪华的内部装修,多家海外媒体迅即将礼查饭 店评价为“全球最着名饭店之一”(one of the famous hotels of the world),更有英国报章评论称礼查饭店是“上海的骄傲”(the pride of Shanghai),饭店业主和管理层也因此大受鼓舞,决定继续扩建饭店。

1907年,在韦尔斯桥基础上翻新重建的外白渡桥正式建成通车,礼查饭店新一届董事会委托近代上海最着名的建筑设计机构新瑞和洋行担任设计,於 1907年底开始动工,对礼查饭店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工程,耗时三年,终於在原礼查饭店建筑结构基础上建成一幢高六层楼高、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 格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这一建筑一直完好保存至今,也就是今日依然屹立在外滩的浦江饭店(1959年受政府指示更名,意即“黄浦江”上的饭店)。

1910年落成的新礼查饭店是一幢钢筋混凝土与砖木混合结构的六层楼房,高31米,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外观采用英 国古典主义形式,立面系竖三段式,底层门窗采用半圆形拱券,三、五层窗亦有券形,二、四层窗则为方框形,三、四层之间(即大楼整体的中央部分)又贯以陶立 克式立柱。

礼查饭店在三层设有有外挑的阳台,住客凭栏即可近观苏州河,远眺黄浦江。整幢建筑的外观设计凹凸多面,线条繁复,在变化中寓凝重,当时就有建筑业期 刊以“流动处见深沉”来形容饭店设计的巧妙。事实上,除去当时在亚洲乃至全球建筑界的显赫声望外,礼查饭店更因建筑内部多项“现代化”设备而屡屡成为全球 媒体关注的焦点。

1882年7月26日晚7时,在当时上海滩首批试燃的15盏电灯中,礼查饭店就被安上了七盏──饭店内四盏,後花园内三盏,当时距离爱迪生在美国发 明电灯还不到三年,电灯在美国以外十分罕见,礼查饭店的七盏电灯被当时的上海媒体评价为“奇异的自来月”,亮灯仪式次日,上海主流报纸《申报》对礼查饭店 的电灯有这样的记载:“电灯光灿,竟可夺月,内外各物历历可睹,无异白昼,市民踊跃赏灯,人流如织,对此叹为观止!”

礼查饭店当年的“第一”还远不止电灯一项。1882年夏天,上海刚刚开始安装简易电话,据《上海之最》记载,当时上海人称电话为德律风,即英文 telephone谐音,当时电话的基本原理不是不用字母和数字拼制,而是通过电线向另一端传话。根据上海市电话局档案馆收藏的1901年《华洋德律风公 司行名薄》显示,礼查饭店是1901年在上海最早使用自动电话的单位之一,礼查饭店当时的电话号码很简单:200。

後来礼查饭店更是“夸张”到在饭店上下每间客房都安装一部电话,令同行汗颜,其他的行业”第一”不胜枚举,比如第一间24小时有热水供应的饭店,第一间安装电梯的饭店等等,这些可能在如今看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其中的任何一件“第一”在当年都足够轰动世界。

也正因为礼查饭店在当时中国乃至上海酒店行业的独特地位,海内外名人但凡在此年代到访上海,礼查饭店必是其首选项,客房爆满因此也是常有的事情。如 今在饭店的中厅还可见一排排的历史名人客房介绍,在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中,包括爱因斯坦(304房间)、卓别林(404房间)以及美国总统格兰特等西方名流 都曾慕名下榻礼查饭店,这些“名人房”如今也得到很好的保留,也成为现在的浦江饭店的一个独特卖点。

1931年,当时已是全球着名影星的卓别林做环球旅行,途经上海,慕名入住礼查饭店。1936年2月5日,卓别林在拍完名作《摩登时代》後,携新婚 妻子宝莲高黛乘邮轮做蜜月旅行,其中一站便是上海,于是这对新婚燕尔再度入住礼查饭店,事实上卓别林不但是礼查饭店的回头客,还热心将饭店推荐给当时许多 其他欧美影星。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风光一个世纪的礼查饭店在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後逐渐迈向衰落。抗日战争期间,由於礼查饭店所在的虹口属於日本 势力范围,和上海公共租界其他地区分开,不列为战时中立区,住在虹口的西方侨民迅速离开,迁往较为安全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及其越界筑路地带,以及法 租界。西方侨民撤离虹口日本租界後,礼查饭店日渐失去服务对象,于是经营陷入困境,最终英国老板也无奈将饭店交由有日本军政背景的公司管理,一直到战後才 收回对饭店的控制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一段日子里,礼查饭店仍由英国商人管理,但在1950年中因为英商和当时上海政府在饭店修缮 问题上出现分歧,调解不成,最终於1954年4月19日,礼查饭店正式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饭店先後作为当时华东纺织管理局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 的办公楼,并最终在1958年6月25日划归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1959年5月27日,礼查饭店更名为浦江饭店并正式恢复对外营业,重新肩负起迎接海外游客的历史使命。令浦江饭店在新时代里再度扬名海内外的是 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开张,上海证券交易所选择了浦江饭店作为最初的办公场所,当日在浦江饭店“孔雀厅”正式挂牌成立,历史是 资本主义象征的股票由此奇迹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上海得到新生。

即使在新上海时代,浦江饭店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有关方面曾提出“钻石地段要产生钻石效益”,建议拆掉浦江饭店,在原址重建一个豪华 高层建筑,幸好时任衡山集团总裁吴怀祥在对浦江饭店历史和现状进行八个月的考证之後,毅然决定保留老楼,重塑历史老饭店特色,使得这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 商饭店最终逃过一劫。

一幢楼,一段历史,一个大上海。(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