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文学层次的划分及其研究

 月下听雨 2010-07-27

儿童文学层次的划分及其研究

孙建江

有关儿童文学层次的划分及其研究,并非是新时期才开始的。早在本世纪的20年代初,周作人已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他在《儿童的文学》[1]一文中就根据儿童心理学婴儿期(13岁)、幼儿期(310岁)、少年期(1015岁)和青年期(1520岁)的划分,着重探讨了儿童文学的幼儿前期(36岁)、幼儿后期(610岁)和少年期(1015岁)的划分问题。其标示性和发蒙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时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中国儿童文学刚刚开始走向自觉),客观上决定了儿童文学层次的划分尚不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因为在这种转折的时期,人们最关心的不是儿童文学本身具有何种不同的特点,为了显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不同,人们往往将儿童文学的“立足点”移至远离成人的幼儿一端(而不是少年一端)。周作人的研究显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先行者们敏锐的学术目光。

此后,有关儿童文学层次划分的涉及和研究,应该说一直是不为人们重视的。人们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既有的学术框架(甚至还不及)。对儿童文学研究的侧重面,亦基本上是对幼儿文学的研究。60年代初,陈伯吹曾涉及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但是由于担心强调“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论”,“会使我们的儿童文学游离着社会主义文学的百花园,流浪出去成为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的儿童文学”,理论上显得很不自信。陈伯吹说:“在儿童文学中,是否也还存在着‘幼童文学(或者叫做‘低幼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分野?从特定的教育对象的儿童年龄阶段上来看,是否有这样划分的必要?更从教育的任务上来看,这样划分了是否更利于教育效果的丰收?这,当然是个人意见,有待于深入讨论。”[2]陈伯吹显然意识到了儿童文学层次的明确划分之于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只是在当时那种愈来愈强调政治第一的文学大背景下,他不能不时时注意自己从艺术角度谈论儿童文学的“适度”问题。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当时儿童文学的研究,实际上大多指的是幼儿文学的研究。像当时人们所谈论的“儿童化”、“情趣”等问题,其立论的读者依据大多为学前儿童和学龄前期儿童,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幼儿”和“儿童”两个年龄段读者的心理承受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之一贺宜(他同时也是当时几位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的论述就相当典型。比如,他于1959年发表的论文《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儿童化》[3]如题所示,全面论述了“儿童化”的特征及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如果就儿童文学需不需要“儿童化”,“儿童化”之于儿童文学创作有何重要性言,这篇文章是出色的(以当时的学术水准)。但问题是,这篇文章无意之中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即儿童文学创作中实际存在的不同年龄读者的前提问题。从贺宜这篇文章看,他的立论、阐释,以及引述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显然是就儿童文学中的幼儿文学创作和狭义的儿童文学创作而言的(“儿童化”是幼儿文学创作和狭义儿童文学创作的儿童化)。对婴儿文学创作和少年文学创作显然不具有适应性。由于这一前提的忽略(也由于贺宜在当时儿童文学界的重要影响),实际上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化”的,非“儿童化”即非儿童文学创作。

然而,儿童文学年龄层次的划分问题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儿童文学愈是向前发展,这一问题的“现实性”便愈发明显。儿童文学创作无法回避读者的年龄差异,它既要服务于幼儿、儿童,也要服务于少年、婴儿。正因为如此,文革结束,随着儿童文学创作的全面展开,儿童文学年龄层次划分的问题,便再次成为了人们的一个关注点。

文革刚结束不久的70年代末,人们便已开始关注儿童文学层次的划分问题了。鲁兵在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教育儿童的文学》[4]中,有如是表述:

我们说的儿童,包括三四岁的幼儿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人在这十年中变化很大,幼儿刚刚离开妈妈的怀抱,可以说是乳臭未干,而少年再往前迈一步,就是青年了。幼儿还不识字,给他们阅读的书是以图画为主的,而少年已经能啃大部头的小说了。因此,我们很难笼统地列出一些儿童文学特点。因为幼儿还只能接受主题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简单的故事。少年就不同了,他们热衷于曲折离奇的故事。这种差别,不仅仅表现在作品的篇幅之大小、容量之多少、程序之深浅,同时表现在题材、形式、构思、语言等各方面。将供少年阅读的作品,篇幅缩短一点,文字改浅一点,就当作供幼儿阅读的作品,这是不行的。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意见,将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文学一分为三,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再来探讨它们的特点。这个意见是可取的,如果要将儿童文学特点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就得这么办。

不过,鲁兵与70年代末所有涉及儿童文学龄层次划分这一问题的论者一样,都还只是“涉及”,都还没能从理论上予以正面的论述。鲁兵这篇文章所谈的也主要是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之间的共性(“共同之处”、“普遍性”)。

真正对儿童文学年龄层次的划分作深入探讨是在进入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少年文学创作形成高潮后。

80年代初的两部同名著作《儿童文学概论》[5],值得注意。

五院校著《儿童文学概论》认为: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相对的可变性。因为儿童一来到世上,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的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跟成人的交往,通过系统的学习,去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所以,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制约的。因此这种儿童心理年龄的特征的可变性,也就表现为社会性和时代性。

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认为: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他们的心理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年龄阶段来标志。所谓儿童年龄特征是指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典型心理特征。它体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据此,两部“概论”都将儿童文学划分为三个年龄层次。即幼儿期、儿童期和少年期。两部“概论”都对这三个层次特点进行了论述。虽然两部书的论述都还较为简单和一般化,但毕竟表明,人们已将儿童文学层次划分的问题,当作了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应该着重提到的是80年代中期王泉根发表的《论少年儿童年龄特征之差异性与多层次的儿童文学分类》[6]一文。

王泉根认为:“正如儿童心理学只注重研究幼年——童年——少年的不同心理特征而从来不研究三到十五岁这一整个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有什么共通的心理特征一样,我们的儿童文学也完全没有必要探讨为三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服务的文学有什么统一的本质特征,而应当集中精力去探讨为幼年——童年——少年这三个层次的孩子们服务的文学各有什么本质特征,及其思想、艺术上的要求。用不着再把它们生拉活扯捆绑在一起,试图提出一个统一的而结果又往往是混沌一团、各说各有理的标准。换言之,我们应当做的是:第一,把‘儿童文学’分一为三,明确提出并肯定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的概念。把它们从‘儿童文学’这个单一概念中独立出来,自成一系;第二,然后再去探讨这三种文学各自的本质特征与思想、艺术应有怎样的要求。”王所谓三个层次的分类与我前面提及的不同时期论者的分类应该说并没有什么异同,但他的意义在于,他将这一问题的讨论深入化、系统化了。王泉根还谈了儿童文学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他的具体论述,他所使用的具体概念是否十分准确我们可另作讨论,但我认为,王泉根对儿童文学层次划分的深入化、系统化,进而理论化研究的努力是十分难能可贵,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儿童文学的层次划分说,也是在进入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才为人们所普遍重视并获得共识的。

而儿童文学的层次划分所以能在80年代为理论研究者们普遍关注,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少年文学的崛起。80年代以来明显出现了一大批既有儿童文学理论无法解释,又显然不属于成人文学的“少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大量出现,使得儿童文学理论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而且这些作品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手段上都较前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已成为了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辉煌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虽然理论一时不能解释少年文学,但你必须面对少年文学崛起这一现实。于是,儿童文学层次的划分说,开始重新提及,并逐步走向深入化、系统化、理论化。像前面提到的王泉根的论述,其论证材料所涉及的作品,就几乎全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显然,如果没有80年代以来大批的异彩纷呈的少年文学作品的出现,儿童文学层次划分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难以获得人们的重视和认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少年文学的崛起促成了儿童文学层次的明确划分。

当然,随着儿童文学各类作品的平衡发展,不少论者又提出了儿童文学划分为四个层次的主张,即将与儿童零至三岁这一年龄相对应的儿童文学空档划分为婴儿文学;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层次划分的基础上,重新探讨儿童文学的共性。然而,无论是何种情况,重要的是,儿童文学层次划分说已明确建立了起来。

 

注释:

[1]周作人:《儿童的文学》,《新青年》第8卷第4期(192012期)。

[2]陈伯吹:《幼儿文学必须繁荣发展起来》,《儿童文学研究》196212期。

[3]贺宜:《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儿童化》,《火花》19596月号,后收入作者论文集《散论儿童文学》(百花出版社1960年版)。

[4]《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5]北京师范大学等五院校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概论》和蒋风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概论》,均出版于1982年。

[6]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儿童文学研究专辑”。

原载:《当代文坛》1996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