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虽然有风寒风热之分,但不可拘泥于风寒风热,因寒热会转换。 咳嗽,一般西医通常会诊断是气管炎或肺炎,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有很多,问题并不单纯出在气管或肺。《内经》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要分开考虑,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小儿咳嗽问题,主要是小儿肺本稚嫩,加之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 中医说,外感以咳嗽为轻,内伤以咳嗽为重。酒色狂荡,劳累不节,耗费过伤导致的内伤咳嗽就是重症,但外感病症危重,一旦咳嗽,便是生机,因为外感一传于六经,病自然就轻。古人认为,小儿知识未开,不会有内伤,然而今天的人,动辄点滴、重药,小儿内伤,不在少数。因此今天小儿咳嗽,也要考虑内伤的可能。 特别提示:小儿咳嗽初起,不可以用寒药压制,应当以散风为重。小儿咳嗽会寒热转换,不能光看起因是寒还是热,而应根据情况变化用药,不能一药到底。 请同时参考《关于咳嗽的几个问题》 , 《咳嗽的宝宝》 一、咳嗽辩证基础 咳嗽伤肺为主: 咳嗽辩证纲要: 二、咳嗽辨治: 前面是对咳嗽的总体认识,后面是具体辩证施治方法。小儿咳嗽治疗,最基本的是培土生金法,即养脾胃而治,这是之前也介绍的,关注脾胃,是小儿治疗的一贯原则。比如只用米汤调养,就是重要的方法(原理和方法看《粥养小儿》一篇)。即便不是脾胃原因引起的咳嗽,也要注意保护脾胃,很多只重止咳,而不顾脾胃者,反而造成咳嗽迁延不愈。 1/寒咳:为风寒咳嗽,则气壅喘促,声浊而无汗,鼻塞声重,以微汗解表即可。比较容易的用药:咳嗽初期,可以使用 炙甘草、陈皮、姜、蜂蜜水;稍重,可以用桂枝防风汤,严重者用999风寒感冒颗粒,或其他含有麻黄、紫苏成分的发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寒咳是小儿比较多见的咳嗽之一,具体分析请看(三、风寒咳嗽病程)。寒咳注意的关键是不可错用寒药,不可过度发汗。 2/咳而气逆,喘嗽,面白有痰。此肺本经病。清肺止咳,参看哮喘文章。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喉中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此肺病兼见心证。应清心热,利小便。淡竹叶、茯苓、陈皮、菊花、薄荷、炙甘草、红枣、姜水。食疗可用红豆、莲子(带芯)汤。成药可用健儿清解液。 4/咳而面黄体倦,痰涎壅盛,或吐痰,或吐乳食。此肺病兼见脾证。大抵咳嗽属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这种情况要健脾、化痰、止咳。水用陈皮、炙甘草、红枣、姜水(如已经积热,不用红枣、姜,加菊花),配合药脾可欣。食疗用姜、山楂煮白萝卜,吃白萝卜。小儿还要吃益生菌。 5/咳而面青多怒,痰涎壅盛而发搐者,盖因咳嗽声不能转,所以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见肝证。此情况不多,可视为惊厥,但古方难用。可用青皮、菊花、姜水。服王氏保赤丸救急,后去看医生。这种情况小儿平日多血虚,病时不养肝而导致警觉,所以平日补血最重要。 6/咳而面色暗黑,久咳而吐痰水。此肺病而兼见肾证。 7/咳而声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须顺气宁嗽为主。 8/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 9/咳而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之极,阳火熏蒸而致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