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三到” - 汉江传媒网

 eug 2010-07-29

“读书三到”

——李铎题字让我受益终生
 

李铎题字“读书三到”。

  汉江传媒网消息(襄樊日报) 帅 瑜

  1984年5月11日上午,时任中国书法协会理事的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应谷城县政府的邀请,到谷城题写“谷伯旧邦”、“薤山叠翠”和“文风亭”等匾额。当时,我作为《谷城报》记者,在现场负责拍摄李铎题字中的精彩镜头。

  李铎在为谷城题字结束时,作为从北京来的著名书法家,现场的领导和书法爱好者们,自然免不了要请李铎留下“墨宝”。于是,李铎爽快地答应了。李铎在为大家题完字后,看到我这个照相的没有请他题字,便看着我说“来一幅?”我说“那太谢谢您了。”这时李铎就问了我的姓名、职业、在哪工作等,并让我把名字写在纸上。随后,他又问我“想题什么?”我一时想不出请他题什么,只好说“您随便吧。”这时,李铎想了想,就写了“读书三到”4个字。当时,我并不知道“读书三到”是哪“三到”,可我又不好意思问,只是高兴地把字拿回了家。

  回到家里,我立即查找“读书三到”是哪“三到”,可是由于资料有限,当时未能查到,此事也就一直萦绕在我心里。后来,我终于查到了此话是出自南宋朱熹的《训学斋规》。我读到了朱熹所说的“读书三到”这段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诵读,决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实,眼口岂不到乎?”细细琢磨这段话后,我才明白,原来“读书三到”是指读书必专心致志,要做到心、眼、口三到。这无疑是古人读好书的经验之谈,也是古人读书诀窍的肺腑之言。

  后来,我想李铎先生当时为我题字,问我想题什么,我一时语塞,他随之便题了“读书三到”,恐怕一是要我多读书,不然以后又有语塞之窘态,二是希望我读书要做到“三到”,学以致用之意吧。

  回忆自己过去读书,实在是可笑和愚浅。那时自己读书,虽确有增长知识之想,但也有“手拿一本书,装有文化样”的杂念。每在人堆里,自己便掏出一本书看起来,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进去,似有“装潢门面”之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读书不再三心二意了,真的是为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读。尽管这样,自己过去所读的书也不少,可就是读过撂过,到了用时方恨少,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到底是什么原因,自己并不清楚。通过李铎先生题写的“读书三到”,使我读到了朱熹的箴言。原来,自己读书只是眼到,心和口均未到,致使自己对读过的书不求甚解,常常是你说没读过却又读过,你说读过却又没记住,更甭说在用时信手拈来了。出现这种状况,根子就是没有做到“读书三到”。

  在现实中,我们是看书而不是在读书,可我们又往往把看书当成了读书。其实,看书与读书是有本质区别的。读,《辞源》的解释为“诵读、宣扬、句读”,其中诵读就是要读出声来,这就是“口到”。朱熹也说:“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的“诵”,也是要求读出声。叔本华也曾说过,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读书要用心思考,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南宋哲学家朱熹的“心到”与这位西方哲学家的话不谋而合。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对读书曾说过“精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这无疑也是“心到”的体现。

  一个人要想有作为,是不能离开读书的。一个人要想有大作为,更是不能离开“读书三到”的。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李铎先生为我题写的“读书三到”,那已经就了不起了,更不用说还要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五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